心理學來源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古人認為人的生命依賴呼吸,呼吸停止了生命就終結了,直到19世紀,德國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這門科學相當複雜,涉及的領域很大,即:認知、情緒、行為、人格……
美國著名的行為心理學約翰·華生認為行為、人格、情緒都是可以通過培養達成的,為此,他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他的實驗是建立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之上。
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巴甫洛夫狗的唾液條件反射,巴甫洛夫本來只是研究狗的消化系統,在研究當中,他發現狗有一種固有的生理反射,每次給狗餵食時,狗都會產生唾液,巴甫洛夫將食物稱為無條件反射。
為了能夠產生條件反射,巴甫洛夫每次在給狗餵食之前,都會搖動鈴鐺,久而久之,這聲音就跟狗糧一樣,只要巴甫洛夫搖鈴鐺狗就會分泌唾液,但不能長期欺騙狗,不然它會對這種反射表現會越來越弱。
這種反應在我國古代早就出現了,比如「望梅止渴」,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說: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這其實也是一種條件反射。
在巴甫洛夫發表這篇文章之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約翰·華生也是十分贊同這種反射機制,他認為這種反射可以用在人的身上,華生跟她的女助手羅莎莉·雷納從一所醫院當中挑選了9個月大的艾伯特進行了實驗。
艾伯特的母親是一個患有殘疾的人,家庭沒有太多的收入來源,她便提出每天支付一美元來僱傭小艾伯特,在開始實驗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感情測試,小艾伯特撫摸了白鼠、兔子、狗、猴子、有無頭髮的面具、焚毀的報紙等等。
小艾伯特對這些東西都沒有感到任何恐懼,兩個月後,小艾伯特跟這些動物培養了一些感情,當動物經過他身邊時,他還會撫摸它,在此基礎上,實驗也開始了,羅莎莉將小白鼠放在小艾伯特身前。
在小艾伯特撫摸它的時候,華生就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從而製造出巨大的聲響,突然受到刺激的小艾伯特大哭起來,等聲音消失後,艾伯特也開始恢復,羅莎莉又將一隻兔子放在他面前,他又一次敲擊鐵棒。
這種「慘無人道」的實驗,持續了17天,此時的華生將一隻老鼠帶到他面前,結果小艾伯特一看到它就大哭了起來,老鼠跟巨響建立起了一種反射條件,恐懼也培養了起來,華生也得出了一個結論。
他認為人的恐懼是可以被控制,他對外宣稱: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將他們培養成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工程師、科學家……華生的實驗被各大階級的人士打上了反人道。
但是這種教育方法並沒有就此停止,它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誕生了「哭聲免疫法」,不同於去控制孩子,而是父母對孩子的哭聲產生了一種恐懼,只要孩子哭,父母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哄好孩子,但很多時候,不應該去盲目的聽信,要了解孩子為什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