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頭條是LinkedIn(領英)中國公共事務總經理、經濟圖譜負責人王延平在造就FUTURE上的演講,他通過領英全球經濟圖譜的報告和我們分享了長三角地區的人才遷徙情況,以及人才流動的數據如何勾勒出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在這份報告中有很多非常出人意料的結論,詳情可以查看今天的頭條推送。類似的圖譜還有很多,點線連結之間,總能為人們提供一個洞察世界的另類視角。本文介紹的是一個全球海底電纜圖,也歡迎分享你看到的有趣圖譜。
鋪設在海底的電纜為世界帶來了網際網路,它們傳輸了99%的跨國數據,讓瞬時越洋通信成為可能,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連接發達經濟體的國際貿易狀況。
基於海底電纜的重要性及其大規模鋪設,《電信地理》雜誌從中得到靈感,製作了這幅復古風格的地圖,展示了連接整個網際網路的海底電纜。
地圖中描繪了299條正在服役、在建或者將於年底前籌到鋪設資金的海底電纜。
不像衛星信號傳輸,海底電纜的應用非常廣泛,因為它們極其可靠且快速:在具備了高速和備份路線的情況下,海底電纜很少出現故障。
也就是說,海底電纜已經成為全球化經濟以及世界互聯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就拿下面的地圖來說,你可以對1912年的全球貿易路線圖跟如今的海底電纜分布圖進行對比。
1912年全球貿易線路圖
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繫一直保持了下來,但方法和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2015年全球海底電纜圖
海底電纜地圖還展示了欠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
舉例來說,跟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路線相比,南美洲和非洲之間的海底電纜要稀疏得多:
南大西洋地區的海底電纜很稀疏
儘管連接到發展中國家的海底電纜正在增多,但要迎頭趕上仍然任重道遠。而南極洲則完全沒有鋪設海底電纜,在那裡工作的科學家是通過衛星訪問網際網路的。
把海底電纜跟歷史上的貿易路線進行類比,這裡面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貿易路線是由地理因素和經濟利益共同決定的,而那時候的經濟激勵跟如今已經大不相同。
此外,只看重網際網路而忽視實體貨物也是不對的,看看那些巨型貨櫃貨輪你就知道了。
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跨越大洋的通道都需要投資、兩邊的貿易夥伴以及甘冒風險的精神。
在過去,冒險的是水手,而現在則是科技公司。
那些尋求開拓自有現代化貿易路線的公司
對海底電纜進行了大筆投資
亞洲的海底電纜
這些海底電纜傳輸著整個網際網路的信息,既有企業的,也有普通消費者的。
這就是為什麼谷歌要在一個跨太平洋電纜項目上投資3億美元,Facebook要對一個亞洲電纜項目進行注資,以及金融行業要投入同樣多的資金來消除交易時間中幾毫秒的延遲。
其他投資財團也在定期鋪設海底電纜,目的是為消費者提供網際網路服務。在國與國之間的信息交流中,這些財團對海底電纜的掌控就是一種優勢。
海底電纜誕生至今已有150年歷史
但它擁有新的潛力
鋪設海底電纜的流程在150年間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一艘橫穿大洋的船隻,緩慢地將電纜鋪設到海底。
1866年,「大東方」號成功鋪設了第一條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它被用來傳輸電報。從1956年開始, 海底電纜又承擔了傳輸電話信號的任務。
1858年的海底電報線纜地圖,但那次鋪設嘗試只持續了三周時間
考慮到跨越的長度以及在海底的深度,現代的海底電纜堪稱非常纖細,每條電纜的直徑通常在7釐米左右。在較淺的海底,電纜其實要更厚一些,它們往往被埋設起來,以防被漁船、海床或其他物體碰到。
在日本海溝的最深處,電纜被埋設在水下8,000米的地方,這意味著海底電纜跟海平面的距離可能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
實際承擔傳輸信息任務的光纖被包裹在更大的電纜外殼當中:
海底電纜圖解:1.聚乙烯2.聚酯膠帶3.絞合金屬(鋼)線4.鋁製防水屏障5.聚碳酸酯6.銅或鋁管7.凡士林(保護電纜免受海水侵蝕)8.光纖
這些海底電纜能夠在瞬息之間傳輸視頻、貿易信息、GIF動畫和文章,讓網際網路覆蓋到世界各地。
任何貿易商,不管是數位化的,還是實體的,都會欣賞這種優勢。
翻譯 | 何無魚
校對 | 其奇
編輯 | 漫倩
來源 | V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