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排名背後是怎樣的「信息食物鏈」
全球四大大學排名系統之一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近日發布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清北浙交復」的前五位排序,引發一番議論。
據報導,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結果能夠客觀地反映大學的競爭性地位。可是,這個「競爭性」結果有「權威性」嗎?一些機構排名的原始數據都沒有(也不可能)搜集齊,就倉促上陣;一些醫學院或綜合大學把他們的附屬醫院所有論文科研獎項都作為統計數據;而一些院校的科研獎項是不可對外公開的,更不在統計範圍之內。
這個「競爭性」結果,又有「科學性」嗎?高校的朋友說,綜合排名,如同「關公戰秦瓊」,不同檔次、不同類別、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高校,按照某些人為制定的標準計分,攪拌混合一起,最終卻以高校整體實力打分排序。這種排序在某種程度上更接近一次數字遊戲。
事實上,某些機構在發布排名之前,總會以調查摸底的名頭,主動上門,推銷或變相推銷他們的講座、出版物(視頻產品)以及學術課題。據了解,一場講座要幾萬元,書也是一賣幾千本,收取費用,理直氣壯。多年來,這種「潛規則」甚至逐漸公開化。有的更直接,排名機構就隸屬於高校,或擁有各種緊密的「合作關係」,那麼誰排名在前,誰排名在後,就更有其「內在規律」了。
這並不是一個新問題,輿論的質疑和批評聲也一直不絕,可那些搞得風生水起的排名機構,生意依然不錯。
這恐怕不光是某種異化的「市場需求」在作祟。不權威、不公正、不實用的大學綜合排名大行其道背後,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教育分層問題。
所謂各種大學綜合排名,每年招搖過市,每個排名指標體系側重點也不一樣,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的排名裡順序可能會相差很大。「頂級牛校」可能還有定力,一笑了之,其辦校方針也不會圍繞那些指標體系去設計。但一般高校不能不在意這個排名。因為廣大老百姓不太了解具體情況,只能簡單看排名。於是,排名對學校的社會知名度、美譽度及招生都存在影響,換句話說,排名就是「流量」。這是一個分層。
另一個教育分層在家長群體。城市家庭往往更先更多更專地了解最新的招生考試信息,他們也往往注重根據孩子的學業特長、興趣愛好選擇最適合的專業、最匹配的院校,而不是簡單地盯住一所高校的綜合排名。可是農村家庭,因為缺少充分對稱的信息,往往成為那些不良信息、不實信息的忠實用戶,也是受害對象。顯然,那些綜合排名只能忽悠某些二三流的高校,滿足他們不斷上檔進位的虛榮、立竿見影出政績的衝動,而有關他們的不實排名信息,最終又會干擾或誤導底層那些廣大不知情的家庭和考生。
這是一個可怕的「信息食物鏈」,最終指向了「信息的窮人」。儘管城市家庭、知識家庭不斷覺悟,日漸理性,人們報考學校會參考自己滿意或適合的學科、專業排名,也會注重院校的師資力量、學術氛圍,院校所在城市的氣候環境、發展空間,而這些都不是一個排名可以承載的信息。媒體、平臺或社會機構應該著力傳遞這樣的信息、案例,基層學校也應該適時強化這樣的信息糾偏、引導。
當人們佔有的信息足夠充分、準確、全面時,人便會從容、自信,那些無聊無意義的排名信息也就不可能再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