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在整個中國的改革方陣中,廣東省是打頭陣,衝在最前面的地區,而上海等傳統的國家經濟中心則是中軍或者殿後一樣,在廣東省的改革開放方陣中,衝在最前面打前鋒的是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和廣東四小虎東莞、中山、順德、南海等新興城市,而穩坐軍中帳的則是省會城市廣州。但僅就廣州這座城市來說,受累於政治中心的地位,和國有企業佔主導地位的經濟結構,改革開放初期的成就遠不如深圳、珠海和四小虎那樣絢爛多彩。
如何重塑廣州的核心競爭力?日前,廣州市市長張廣寧提出了廣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總體思路。張廣寧說,廣州將重點建設「四個中心、一個基地」,即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國際商務會展中心、亞洲物流中心、華南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內先進位造業基地。
這一思路,承載了大廣州中興的光榮與夢想,也讓廣州肩負起構建廣東乃至中國競爭力的重任和使命。
領袖角色當仁不讓
處於中興過程中的廣州,正在表現出一種兩面性,一種是作為老大的十足霸氣,為廣東省承擔領袖角色的當仁不讓,另一種卻是作為中興過程中的挑戰者角色,想要挑戰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已初步形成的區域格局的咄咄逼人。
前者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區域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廣州以掌控大局的姿態,大手筆建設為整個區域服務的基建項目,包括新白雲機場、廣州新火車站、南沙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鐵及輕軌網絡、以廣州為中心的南中國高速公路及高速鐵路網絡、大型的體育場、會展中心、大學城等等。這些基建項目的龐大投入既拉動了過去十餘年廣州的經濟增長,也奠定了廣州在區域內中心城市地位的堅實基礎。
二是廣州以二次重工業化為抓手,加重自己的產業分量,全力奠定自己在南中國的重工業基地的地位,也當然將充當起廣東經濟的壓艙石角色。加之中國經濟體的時代主流是第二次重工業化,廣州抓住了這個時代快車,自也能確保本身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
挑戰者咄咄逼人
後者則體現在金融、物流和高科技三個產業。
在金融領域,過去二三十年演變的結果,是香港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而深圳則成為國內重要的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廣州不僅要借自己在第二產業的強大實力基礎,向第三產業高端進發,更想進一步成為華南金融中心,事實上是要向香港、深圳已構建起的中國南方地區金融業格局發起挑戰。
在物流領域,則是白雲機場要挑戰香港機場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而南沙港則要挑戰香港港、深圳港的南中國貨櫃運輸中心地位。南沙戰略就像一把尖刀,突入珠江口的戰陣之中,一舉樹立了廣州港在珠江口貨櫃運輸中的地位。
在高科技產業,廣州由於重視較晚,且沒有找到好的方法,在過去十多年裡已明顯落後於深圳,但廣州近幾年在奮起直追,尤其是在珠三角十分關鍵的IC、TFT等產業制高點,廣州也加入了爭奪戰團,成為深圳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因此我們看到,在大廣州中興的過程中,既有作為霸主地位的老大氣派,又有作為挑戰者角色的新銳精神,前者表現得底氣十足、中氣十足、霸氣十足,而後者則表現得咄咄逼人。這二者矛盾地交織在一起,正散發著「大廣州中興」的雄渾氣質。
未來20年 廣州經濟增長半數來自南沙
伶仃洋西岸的南沙開發區,形似一片芭蕉,平鋪在珠江出海口。作為珠三角地理幾何中心,以南沙為圓心畫一個圓,方圓100公裡範圍內,囊括珠三角所有大中城市。
自霍英東1988年首次提出「開發南沙」,距今恰好20年。霍老已故,南沙也非昔比。
作為廣州南拓重拳和恢復「海上絲綢之路」的出海口,在未來10年,南沙將可能承載著大廣州半數以上的經濟中興使命。科威特1500萬噸煉油項目的落戶,和南中國汽車工業、物流樞紐的逐步確立,使人看到南沙在廣州未來經濟格局中的不二地位。
南沙石化:能源大省的支柱
科威特1500萬噸煉油項目總投資逾50億美元,如成現實,將取代已落戶惠州的中海殼牌,成為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因此,從達成意向的一天,廣東六市對這個項目的爭奪便沒有停止過。
湛江擁有南中國自然條件最好的深水良港,又有鐵路運輸,優勢自不待言。珠海為爭取科威特煉油項目,曾擬在離岸數十公裡的萬山島專門開闢港口,但須另在海底鋪設40多公裡輸油管線,成本高昂。惠州港雖然條件傲人,但被中海殼牌數百億元的中下遊產業鏈擠佔後,騰挪甚是不便。此外,汕頭、茂名、廣州均為廣東「十一五」規劃中的石化基地,都有一定的石化基礎。因此,科威特1500萬噸煉油項目的選址歷經數年,踟躕不定。
2006年,時任廣東省常務副省長的鐘陽勝在博鰲論壇透露,這一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將位於珠三角市場「中心」,廣州南沙憑藉其強大的中心位置和輻射力最終折桂。國家發改委評估之後,同意這一選址。
南沙勝出並非偶然,石化產業已成為廣州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很容易找到供應鏈和市場,南沙區也已規劃了石化產業區,產業集群效應突出。更重要的是,其珠三角地理中心的地位,擁有先天的強大輻射力,在政府的全力扶持下,南沙的優勢將更突出。1500萬噸煉油項目投產後,將給廣州帶來每年至少1500億的工業產值,南沙石化將成為廣東能源大省棋局中的重要一著。
廣州未來汽車工業首選南沙
2007年上半年,南沙區規模以上汽車產業完成工業產值222.36億元,同比增長10倍。規模以上汽車產業佔全區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
早在2002年,南沙區便籌劃建設佔地五六平方公裡的汽車工業城,但廣州已有豐田和風神入駐,已經形成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花都兩大汽車零部件工業區。加上南沙汽車城,廣州汽車製造業將形成花都、黃埔與南沙鼎立之勢。
原廣州市副市長、現佛山市委書記林元和曾表示,雖然廣州本田在開發區的基地和風神在花都的基地是廣州目前汽車及零配件的重要生產基地,但未來5至10年廣州汽車工業的落足點將首選南沙。據南沙開發區負責人透露,南沙由於起步較晚,再去發展傳統汽車製造業既沒有競爭優勢也沒有必要。為此,南沙汽車城將拋棄傳統機械驅動汽車,重點發展新型環保汽車,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今天的南沙讓人們看到,花費6年時間打造的汽車產業,已對地方經濟產生驚人的拉動效應。
南中國物流業樞紐港
南沙水路距香港38海裡,距澳門41海裡,周邊有五大國際機場,背靠珠三角4000萬人口的廣闊市場腹地,又通過穗、深、港、澳連接海內外市場,戰略位置突出。
物流是產業命脈,擁有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決策者不可能將物流業置於末席。去年9月,中海集團15萬TEU貨櫃製造項目落地南沙,正式啟動了南沙物流裝備園。該項目總投資4995萬美元,計劃年產能15萬標準箱。南沙保稅物流中心也已完成基礎設施、進出閘口、海關查驗平臺等設施建設。此外,規劃建設江海聯運碼頭中心也進入了可行性研究階段,加上幾個5萬噸級深水泊位,全部規劃完成後,南沙港區將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樞紐港之一。
2010年的廣州汽車將年產110萬輛,藉此,廣州南沙汽車碼頭二期預計將於今年建成投產,屆時,每月將有5000多輛汽車從南沙汽車滾裝碼頭海運至上海、天津,南沙也將成為亞洲最大的汽車物流樞紐。
隨著南沙崛起,近年來每逢廣交會,位於南沙的兩家五星級酒店———南沙大酒店和珠三角世貿中心大廈便一房難求。商流、物流拉動了人流。地方決策者亦有意將南沙打造成既宜居又宜商的濱海新城,現代服務業在南沙當屬大有可為。廣州之有南沙,猶魚之有水,甚至有人推測,未來20年廣州的經濟增長,將有半數來自南沙。
掌控產業鏈上遊 IT業5000億夢想
「在中國生產一美元的襪子是不受歡迎的,而投資計算機晶片類的高附加產品是受歡迎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海外媒體已經敏感地發現,中國已經不再滿足於價值鏈低端,希望走日韓的路線,向產業鏈高端轉移。
面板業和晶片業被認為是信息技術產業鏈上的兩大驅動型技術,幾年來,在北京、上海分別以京東方、上廣電為據點打了幾年「面板產業中心」爭奪戰,包括武漢、長春、山東、浙江、成都在內的二線省份和城市都以目不暇接的速度打出「中國光谷」的旗號時,廣東一直保持沉默。
當英特爾、中芯、臺積電、聯電、茂德、力晶等晶片設計製造代工大佬們紛紛落子長三角、環渤海、甚至中國邊遠的西部時,廣東的晶片業還僅在角落裡發出嫋嫋餘響,滿足於MP3、MP4等消費電子的晶片布局。
如今,這個局面終於有望改觀!
在廣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棋局中,超級計算機、平板、集成電路晶片三大項目,以排頭兵姿態出世。
全國第三大超級計算中心
超級計算機無疑是產業價值鏈的頂端。在本月18號廣州召開的珠三角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座談會上,市長張廣寧提出,廣州在積極推進與中科院合作建設廣州超級計算中心項目,該項目建成後將使廣州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全國第三大超級計算中心。屆時,廣州各單位企業及高校等可對該中心實現資源共享。
到底什麼是「超級計算機」呢?過去IT業有句名言,「世界上只需要五臺電腦」,也就是說,只要幾臺電腦,就能成為主宰網際網路的大腦。比如IBM就在悄然研發這種超級大腦,這種超級大腦上有6000萬個處理器內核以及各種綜合大型多應用集群。目前這種超級大腦多用於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國防尖端技術的研究,如核武器設計等。戴爾去年進入此領域,主要用在高端醫療。
國內廠商和科研機構也都在部署之中,包括曙光、長城、聯想等國產廠商都在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緊鑼密鼓地研發「超級計算機」這樣的高性能計算機。中國正成為繼美、日之後第三個跨越了10萬億次計算機研發、應用的國家。
30億元助力平板晶片業升級
與此同時,從今年起,廣州市將連續3年每年投入超過10億元人民幣,大力引導企業自主創新,發展平板業和集成電路晶片業,全部建成投產後產值預計將分別達到2500億元和2000億元人民幣。
廣州威創交互數字平臺作為CCTV核心演播設備在奧運期間大放異彩,去年底,胡錦濤總書記在考察這家有著全球頂尖平板交互技術的企業時,在大屏幕數字拼接牆前寫下「卓越威創」四個大字,如今威創視訊與神華集團,中電集團比肩,被列為中國首批「創新型企業」。
威創視訊是廣東平板產業鏈條上的上遊,日前,廣東省準備拿出9億元財政資金來扶持平板顯示產業的項目,這32個項目分為液晶電視、OLED(有機發光顯示器)和創新體系3類。
從2003年起,廣州就建立了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希望藉助珠三角龐大的製造業市場,打造中國最好的晶片基地。但集成電路產業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效益、高門檻,廣州一直缺乏重量級的晶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