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沙洲冷:Sandy Bridge-E i7-3960X全球首發評測
出處:快科技 2011-11-15 00:00:17
作者:上方文Q/鯤鵬 編輯:鯤鵬[
爆料]
收藏文章1971年11月15日,Intel向全世界奉上了第一款微處理器「4004」,以區區2300個電晶體、74KHz的頻率開創了全新的計算時代。整整四十年過去了,可以說正是在微處理器這個小精靈的魔力下,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高速智能、如此絢麗多姿,Intel也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沿,引領著整個行業的進步。2011年11月15日,時值微處理器40周歲生日、正式步入不惑之年的歷史性時刻,Intel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給我們帶來了擁有22.7億個電晶體、頻率接近4GHz的新霸主「Sandy Bridge-E」(以下簡稱SNB-E),奉上了一份厚實的禮物。
其實在過去的一兩年裡,經常能聽到有人說DIY已經完了,這個行業已成為夕陽產業,沒什麼前途了。真的如此麼?看看全球晶片業霸主Intel蜂擁而至的新產品和接連創紀錄的財務數據,看看2011年高潮迭起的微處理器市場,一切就不言自明了。且不說ARM在移動領域的獨領風騷和對桌面、伺服器的垂涎欲滴,單單是x86就很少這麼熱鬧紛呈,Intel、AMD兩家也是摽著勁你追我趕。
新年伊始,Intel強勢發布了代號Sandy Bridge(以下簡稱SNB)的第二代酷睿家族,並不斷將其觸角延伸到各個領域,繼續以絕對優勢牢牢掌握主動權;AMD也幾乎同時開始推出醞釀多年的Fusion APU,並且分成了低功耗、高性能兩個步驟,開始展現融合的魅力;隨著寒冬將至,AMD終於在屢屢跳票之後拿出了所謂的全新架構推土機Bulldozer,艱難開啟了一段新的徵程;現在,真正的霸主終於來了,它就是擁有眾多發燒級特徵、只為高端玩家而生的Sandy Bridge-E。對於消費級民用處理器來說,SNB-E標誌著一個無法匹敵的新高度,也是Intel雄厚技術實力的又一完美展現。堅持服役多年的LGA1366處理器和X58主板也終於可以功成身退、下場休息了。
按照Intel近年來穩步實施的Tick-Tock交替發展戰略,SNB屬於一個Tock階段,也就是製造工藝和上代一樣還是32nm,但在架構和技術上大幅度邁進,SNB-E則是這個Tock階段的一段加強協奏曲,首次把SNB架構帶到了高端平臺。
明年我們會進入下一個Tick階段,也就是改用22nm新工藝的Ivy Bridge(簡稱IVB)。在那之後,高端玩家和發燒友們還會迎來新的頂級平臺「Ivy Bridge-E」,在SNB-E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SNB-E同樣隸屬於第二代酷睿家族,並且全部劃入象徵高端的Core i7子系列,只不相比於SNB,過封裝接口又從 LGA1155改成了龐大的LGA2011,搭配的晶片組也從6系列變成了X79。為了凸顯頂級旗艦地位,Intel甚至為新的至尊版型號訂做了新的LOGO標識,背景從藍色改成了更沉穩的墨綠色(以往的至尊版都是黑色)。至於非至尊版型號,LOGO標識和SNB家族還是一樣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SNB-E並不像SNB那樣全線整合了圖形核心,通俗地說就是它沒有集成顯卡,畢竟對於高端用戶來說,獨顯才是王道。
按照Intel的說法,SNB-E平臺的目標用戶群是遊戲玩家和內容創建工作者,而他們對高性能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為此,SNB-E不但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豐富的技術特性,諸如六核心十二線程、3.2GHz起步高頻率、Turbo Boost 2.0第二代睿頻加速技術、AVX/AES指令集等等,還有著放眼天下、難尋敵手的超高性能,內存吞吐量(首創四通道)、PCI-E帶寬(理論支持PCI-E 3.0)、緩存容量(最大15MB)等等都是創紀錄的。
至於極限超頻,因為SNB/-E架構本身的限制而不是重點項目,也不是Intel刻意追求的。或許在Intel看來,有了Turbo Boost睿頻動態加速技術之後,超頻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已經失去了價值,而對於發燒友來說,仍然有至尊版、K版本供其衝擊新的高度。至於動輒8.xGHz的單純頻率世界紀錄,只不過是浮雲罷了,性能才是衡量處理器的唯一標準。
那麼,SNB-E究竟能快多少?不妨先參考一下Intel給出的數據。以頂級至尊版型號Core i7-3960X為例,它相比於同樣六核心十二線程、主頻達3.46GHz的上代至尊版Core i7-990X可在內容創建和視頻編輯方面提升最多20%、內存性能提升最多102%、3D遊戲和物理提升最多34%。對比Sandy Bridge家族的最高端型號Core i7-2600K,上述三個數字又會分別達到52%、114%、46%。
看起來很嚇人是吧?況是不是Intel在吹牛呢?拉出來遛遛便可分曉。
SNB-E依然採用32nm HKMG工藝製造,集成電晶體總量達到了22.7億個,核心面積20.8×20.9=434.72平方毫米。相比之下,SNB最多只有9.95億個電晶體,核心面積僅為216平方毫米;AMD的推土機也不過大約20億個電晶體,核心面積315平方毫米。
SNB-E還採用了新的FC-LGA LGA2011封裝接口,又稱為Socket R,擁有多達2011個觸點,封裝面積52.5×45=2362.5平方毫米,因此成為史上最大個頭的消費級處理器。LGA1155封裝的SNB最大也不過37.5×37.5=1406.25平方毫米,SNB-E比之大了68%之多。
從底層架構上講,SNB-E、SNB是沒什麼不同的,後者有的技術前者也都一個不落(除了整合圖形核心之外),比如超線程(HT)、睿頻(Turbo Boost)、虛擬化(VT)、設備虛擬化(VT-d)、IA64/SSE4.1/SSE4.2/AVX/AES-NI指令集、EDB防毒、EIST節能等等,但是核心/線程數量從4/8個增加到6/12個,三級緩存容量從8MB增加到15MB(二級緩存仍是每核心256KB),內存通道也從兩個增加為四個,比上代高端平臺也多了一個。
其實這還不是SNB-E的全部實力。看見其架構圖上的兩塊模糊區域了麼?那裡還隱藏著另外兩個核心,以及與之相配的另外5MB三級緩存,也就是說真正的SNB-E其實擁有八核心十六線程、20MB三級緩存。
很可惜,至少目前還沒有在桌面上看到這種怪物的希望,只有伺服器領域的Xeon E5-2600系列才會有此待遇。至於為什麼,除了桌面級應用一般還不需要那麼多核心和緩存之外,功耗的控制也是一大關鍵。根據規格表,擁有完整八核心十六線程、20MB三級緩存的頂級型號Xeon E5-2687W,在頻率低了200MHz的情況下,熱設計功耗高達150W,大大超過了130W這個在桌面上堅持了好多年的標杆,普通主板很難承受。如果熱設計功耗也控制在130W,頻率最高也才2.9GHz。
SNB-E處理器本身的頻率已經相當高,但仍然可以藉助第二代睿頻技術Turbo Boost 2.0獲得進一步加速,滿足那些對多線程不敏感、但頻率越高跑得越快的程序和軟體。藉助這一技術,SNB-E處理器在僅僅使用1-2個核心的時候可以最多加速600MHz,逼近4GHz大關,而即使5-6個核心都在工作狀態,依然能夠獲得300MHz的額外加速。AMD Turbo Core技術就是學習Turbo Boost而實現的。
從上邊的架構圖可以看出,內存控制器佔了內核相當大的一塊面積,因為它已經赫然支持到四通道了,頻率也從1333MHz提升到1600MHz。當然,這要求用戶必須使用至少四條內存才能組建四通道系統,八條自然更佳。可喜的是根據測試,新平臺的內存兼容性其實明顯要比LGA1366 X58好很多,即便是沒有認證、且不同品牌內存條混用,也能輕鬆達成四通道,運行穩定性也相當高。
SNB-E還帶來了新版內存認證標準XMP 1.3,目前已經通過認證的有海盜船Dominator系列、芝奇Ripjaw系列、金士頓Hyper X系列、博帝Viper Extreme Division 4系列等等。優先使用通過XMP 1.3認證的內存套裝可以讓SNB-E發揮更極致的內存性能。
與SNB家族一發布就是將近三十款型號、後續又陸續全方位擴容不同,SNB-E現在只安排了三款型號,而且首發的僅有兩款,畢竟SNB是給大眾消費者挑選的,SNB-E則是給極少數高端玩家準備的。在型號命名上,SNB-E都歸入了新的Core i7-3000系列,明顯比SNB Core ix-2000系列高一個檔次。
首先就是新的至尊版型號Core i7-3960X Extreme Edition,也是本次評測的主角。它擁有六個核心、十二個線程、15MB三級緩存,原始主頻3.3GHz,動態加速有3.6/3.7/3.9GHz三個檔次,官方千顆批發價990美元——比歷屆至尊版還便宜了9美元呢。做為至尊版,它自然沒有任何超頻限制,無論外頻、倍頻還是電壓都完全開放,玩家們可以隨意調節,其中外頻有100/125/166MHz三檔,倍頻最高則可達57x,也就是說理論上能夠超到9.5GHz。
然後是另一款六核心Core i7-3930K。從其型號末尾的「K」後綴上就可以看出,它和Core i7-2600K/i5-2500K一樣也是解鎖版,同樣不限制超頻,調節能力與Core i7-3960X完全相同。其原始主頻略降至3.2GHz,加速頻率則順應降至3.5/3.6/3.8GHz,三級緩存也削減到12MB,價格則大幅降低到555美元,更加實惠。
最後是Core i7-3820,唯一的四核心八線程,三級緩存再次削減到10MB。因為核心較少的緣故,其主頻提高到了3.6GHz,不過加速幅度非常小,3-4個核心的時候3.8GHz,1-2個核心的時候則是3.9GHz,仍然不肯跨越4GHz這個關卡。這款型號不在首發之列,要到2012年第一季度才會面世,價格也沒有確定,估計會在300美元左右。
以上三款型號全部支持四通道DDR3-1600內存,熱設計功耗都是130W,證明Core i7-3820也是在八核心、20MB緩存的基礎上屏蔽而來的。
首批發布的Core i7-3960X/3930K都是C2步進版本,有傳聞稱很快就會升級到C3步進,明年甚至還會有Dx步進。也許四核心的Core i7-3820將會直接以Dx步進問世?
這裡再特別提一下PCI-E的支持。SNB-E處理器整合的PCI-E控制器可以提供多達40條PCI-E總線通道,並能靈活地拆分成多種組合方式,包括兩路x16加一路x8、一路x16加三路x8、一路x16加兩路x8再加兩路x4。無論是多路CrossFireX、SLI還是安裝其它外圍設備,都有多種方式可選。
至於標準規範是PCI-E 3.0還是PCI-E 2.0,這個還真有點兒不好說。Intel在系統架構圖上標明的是PCI-E 2.0(參見晶片組章節),但是處理器和主板的技術文檔裡寫的都是PCI-E 3.0,同時又在幻燈片上注釋說,「Intel相信有些PCI-E設備或許能在X79平臺上獲得8GT/s的傳輸速度」,而這正是PCI-E 3.0的標準。事實上,Intel最初的確打算升級到PCI-E 3.0,但開發過程中碰到了不少問題,進展得並不順利。說起來PCI-E 3.0規範本身就不怎麼討人喜歡,Intel、AMD、NVIDIA等等都不是非常感冒。第三方主板廠商雖然陸續推出了大量號稱支持PCI-E 3.0的主板,但因為所用方案不同,結果爭議不斷,真假難辨。
最關鍵的是,現在還沒有任何真正支持PCI-E 3.0標準的擴展卡,特別是顯卡方面始終按兵不動,AMD南方群島、NVIDIA克卜勒也均未明確提及,所以處理器和晶片組是否支持也就無關緊要了,暫且只能說「SNB-E平臺理論上支持PCI-E 3.0」。也許等到下一代Ivy Bridge處理器和7系列晶片組才會看到真正的PCI-E 3.0,AMD方面即使是明年的10系列晶片組也明確不支持PCI-E 3.0。
注意紅框中的文字
處理器技術規範中明確標明支持PCI-E 3.0
原廠主板技術規範裡也是PCI-E 3.0
這年頭,處理器沒有三四個核心還真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不到六個八個的恐怕也不敢開口自稱高端玩家,那麼如此多的處理器核心真的有用麼?日常生活中真的需要麼?
不管怎麼樣,處理器廠商的答案必然是肯定的(有點兒廢話),Intel也列出了一大批可以用到四個乃至更多線程的多媒體與辦公軟體、遊戲和開發工具,尤其是大量的圖形與影音專業應用,基本上是核心數量多多益善。
憑藉自己的領袖地位,Intel還聯合多家獨立軟體開發商針對SNB-E處理器進行特別優化,特別是音樂工作站軟體Cakewalk Sonar 11、HDR成像濾鏡插件Nik Software HDR Efex Pro 1.2、圓方家居體驗系統i-Scan都特別針對AVX指令集做了優化,其中Cakewalk Sonar 11混音的時候就能充分利用十二個線程,速度可藉此加快18%。
基準測試軟體同樣如此,非常流行的多線程渲染測試工具CineBench R11.5就對SNB-E做了優化,號稱可加速1.5倍。
處理器集成度的提高使得晶片組越來越簡單,名義上還叫晶片組但其實只剩下一顆了,僅相當於傳統南橋,擔當系統輸入輸出控制任務。SNB-E處理器搭配的X79就只相當於上代高端平臺X58+ICH10R組合中的後者。
PCI-E方面,X79可以提供八條通道,至於PCI-E 3.0/2.0的支持問題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這裡就不再多說了。磁碟接口最初計劃多達十四個,並大量支持SATA 6Gbps、SAS 6Gbps,但最終只是和6系列一樣,僅提供了兩個SATA 6Gbps、四個SATA 3Gbps。要想獲得PCI-E 3.0和更多磁碟接口,主板廠商不得不增加第三方切換晶片和控制器。
原生USB 3.0則是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支持,還是最多十四個USB 2.0,只有等到Ivy Bridge 7系列才會原生支持USB 3.0。
Intel還特別警告說,如果X79存儲控制單元與SNB-E處理器之間的上傳連結正在使用,就需要佔用一定的PCI-E總線帶寬,此時連接在處理器PCI-E控制器上的PCI-E x8設備將被降速為PCI-E x4。
至於主板嘛,每一次引領潮流的自然是Intel原廠板子。這次有DX79SI、DX79TO兩款型號,目前屢屢曝光、參與測試的就是前者。
DX91SI依然由富士康代工,隸屬於Extreme高端系列,晶片組散熱片上就有此象徵的骷髏頭,規格特性也不輸於第三方廠商的頂級型號,諸如熱管散熱系統、八條DDR3-2400內存插槽、三條全速PCI-E x16展插槽、兩個SATA 6Gbps和四個SATA 3Gbps接口、四個USB 3.0接口(前後各兩個)、雙千兆網卡、各種高級控制和超頻按鈕與開關、附送藍牙2.1+Wi-Fi 802.11n無線模塊等等。更詳細的介紹請移步至後邊的實物圖賞章節。
DX79SI的BIOS設置也比較豐富,超頻玩家能夠在其中找到大量選項,不過和以往的Intel原廠主板一樣,在易用性方面還有待改善。
DX79TO的規格從未公開曝光過,不過在Intel提供的評測資料中倒是意外現身了。根據這份規格表,DX79TO仍然是支持LGA2011的,並不像曾經傳說的那樣向下兼容LGA1366。它相比於DX79SI略有精簡,比如內存頻率降至2200MHz(仍然是八條插槽)、PCI-E x16擴展插槽減少為兩條、千兆網卡減為一顆、USB 3.0接口減少為兩個(去掉了擴展插針)、不再附送藍牙/Wi-Fi模塊,等等。
更豐富的自然就是大量的第三方主板了,按照Intel的說法首發就有多達25款(算上原廠兩款總計27款),這也是體現Intel業界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地方。
迄今為止,已經公布的X79主板有:
華碩:玩家國度Rampage IV Extreme、特種部隊Sabertooth X79、P9X79 Deluxe、P9X79 Pro、P9X79 WS
技嘉:G1.Assassain 2、GA-X79-UD7、GA-X79-UD5、GA-X79-UD3
微星:Big Bang XPower II、X79A-GD65 (8D)、X79A-GD65、X79MA-GD45
華擎:X79 Extreme9、X79 Extreme4、X79 Extreme4-M
映泰:TPower X79
精英:X79R-AX Black Extreme、X79R-AX Black Deluxe
藍寶:Pure Black X79
富士康:Quantum Force X79
EVGA:X79 Classified、X79 FTW、X79 SLI、Classified SR-3(嚴格來說是伺服器版C600)
強大的性能就必然伴隨著超高的功耗、發熱量和溫度,上代LGA1366平臺就把原裝散熱器升級成了側吹塔式。SNB-E很努力地將熱設計功耗(TDP)控制在了130W,但要真正將其壓制住,特別是想要超頻的話,那就只能上水冷了,Intel就提供了一套原廠水冷套裝「Active Thermal Solution RTS2011LC」。
和AMD推土機配套的水冷一樣,Intel RTS2011LC也是由Asetek設計製造的,整體非常相似,只不過風扇只有一個而不是兩個。主要技術規格如下:
- 冷卻液:丙二醇
- 散熱膏:TC-1996
- 風扇轉速:800-2200RPM(四針智能溫控)
- 風扇尺寸:120×120×25毫米
- 風量:74CFM(立方英尺每分鐘)
- 噪音:800RPM 21分貝、2200PRM 35分貝
- 散熱排尺寸:150×118×37毫米
- 水泵高度:33毫米
- 套裝總重:820克
- 支持平臺:LGA2011/1155/1366/1156 (不僅限於SNB-E平臺)
特別特別要注意:這套水冷並不與SNB-E處理器捆綁銷售,是需要單獨購買的,預計零售價85-100美元。
如果你不太清楚水冷散熱器的安裝方法,可以參考Intel官方提供的這段指導視頻,其中也包含如何一步一步安裝LGA2011處理器。
如果只是一般用途,比如政府企業辦公、入門級工作站,那麼還是推薦風冷。Intel也單獨提供了原廠風冷散熱器,零售價不高於20美元,但注意僅支持LGA2011平臺,扣具上不兼容其它平臺。
很有趣,Intel在這張圖裡直接提到了未來的「IVB-E」,也就是下一代22nm Ivy Bridge肯定會有類似於SNB-E的高端平臺。
當然,第三方廠商也有大量的水冷、水冷散熱器可供選擇。
和LOGO標識類似,SNB-E有兩種樣式的包裝盒,其中至尊版Core i7-3960X採用黑色背景,另外兩款Core i7-3930K/3820則是和SNB完全相同的藍色包裝。
再次友情提醒:盒子裡只會有處理器,不會提供原裝風扇。
以下是臺灣滄者極限提前曝光的SNB-E在臺灣地區的零售包裝盒實物,由聯強國際代理髮售。呃,那個小人玩偶只是個做伴的,不會隨U附送。
從盒子側面可以看到CPU實物、關鍵的規格標註,包括S-Spec編號:SR0GW、SR0H9。
【美就一個字!官方高清大圖賞(一)】
SNB-E處理器正面
SNB-E處理器背面
至尊版包裝盒
普通版包裝盒
X79晶片組
DX79SI主板與包裝盒
主板包裝盒
主板全貌
主板正面
背部接口
主要規格特性
水冷套裝
水冷包裝盒
本次測試中,除了SNB-E首發頂級型號Core i7-3960X之外,我們還找來了Intel上一代旗艦級處理器Core i7-980X以及SNB架構目前最強的Core i7-2600K與之對比。
測試中我們將內存頻率統一固定在1600MHz,顯卡均搭配技嘉GV-N580SO-15I,主板分別使用Intel原廠DX79SI、華碩玩家國度Rampage II Extreme、華擎Fatal1ty Z68 Professional Gen3。
測試平臺配置 | |
處理器 | Core i7-3960X Core i7-980X Core i7-2600K |
主板 | Intel原廠DX79SI 華擎X79 Extreme 4 微星X79-GD65 華碩玩家國度Rampage II Extreme 華擎Fatal1ty Z68 Professional Gen3 |
內存 | 海盜船DDR3-1600 2GB X4 |
顯卡 | 技嘉GV-N580SO-15I |
硬碟 | 希捷7200.12 1T |
電源 | 酷冷至尊GX 750W |
散熱器 | Intel SNB-E原裝水冷散熱器 超頻三南海六 |
作業系統 | Microsoft Windows 7 64bit中文版 |
測試項目 | Super PI wPrime CineBench R11.5 Fritz Chess Benchmark 7-Zip POV-ray TrueCrypt x264 HD Benchmark AIDA64 PCMark 7 3DMark 11 3DMark Vantage 《鷹擊長空2》 《失落星球2》 《戰地3》 《Crysis》 《Far Cry 2》 《星際爭霸2》 溫度、功耗測試 超頻測試 |
驅動程序 | Intel INF 9.2.3.1022晶片組驅動 NVIDIA GeForce 285.26顯卡驅動 |
www.mydrivers.com |
i7-3960X待機自動降頻至1.2GHz
原始主頻3.3GHz
多核心滿載為3.6GHz
動態加速最高可達3.9GHz
四通道內存頻率DDR3-1600
Intel原廠DX79SI主板
i7-980X處理器
技嘉GV-N580SO-15I顯卡
CPU-Z截圖方面,沒有公開發布的最新測試版本CPU-Z 1.58.7已可以很完善地支持推土機以及SNB-E,但是很多人可能還沒有注意到這個版本,仍在使用公開的1.58正式版,自然難以識別全面。
關於CPU-Z檢測為ES工程樣品的問題在此我們做一個說明:Intel給所有媒體送測的處理器均為最終步進的工程樣品,性能方面與正式版無異。
【主角登場 i7-3960X圖賞】
SNB-E頂級型號i7-3960X
背部密密麻麻擁有2011個觸點
處理器寬度寬度已經於iPhone屏幕相當
稱之為史上最大的桌面處理器毫不為過
搭配Intel原廠DX79SI主板
SNB-E這次將單獨銷售,不會捆綁原裝散熱器,用戶必須自行選購。Intel額外提供了一套水冷散熱套裝Active Thermal Solution RTS2011LC,支持LGA2011以及LGA1155/1366/1156等各個平臺,價格大約在80到100美元左右。
全部附件包括水冷頭、水冷排、散熱風扇以及扣具。
水冷頭接口,Intel Logo採用LED設計,通電後呈淡藍色。
水冷排,厚度在5cm左右。
水冷頭底座採用純銅設計,導熱能力一流。
原配有一個12cm散熱風扇,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掛載在水冷排的任意一側。
Intel原廠DX79SI主板包裝盒,骷髏頭設計符合Intel原廠主板的一貫風格。
主板單獨裝在一個塑料盒子中,可以起到防震抗摔的作用,同時防潮。
原廠DX79SI主板全家福,附件包括I/O擋板、一個紀念版滑鼠墊、SLI橋接器以及說明書等。其實還會附送一個藍牙/Wi-Fi無線模塊,但是送測套裝裡並未出現。
雙路及三路SLI橋接器。
Intel原廠DX79SI主板採用標準ATX板型設計,配色方面以藍色以及黑色為主。
碩大的LGA 2011處理器底座,擁有2011個針腳。
八相處理器供電均採用全固態電容,電容上方有鋁製散熱鰭片覆蓋,同時標明了主板型號——DX79SI。
主板提供了八條DDR3內存插槽,最大內存頻率可超過2400MHz,最大容量64GB。
擴展插槽方面,Intel原廠DX79SI主板提供了三條PCI-E x16、兩條PCI-E x1以及一條PCI。理論上,三條PCI-E x16 支持PCI-E 3.0標準規範,而且沒有使用第三方切換晶片。
存儲接口方面,Intel原廠DX79SI主板提供了四個SATA 3Gbps接口以及兩個SATA 6Gbps接口,都來自X79晶片組的原生支持,並沒有添加第三方控制器。
此外主板上還提供了板載快捷開機、重啟按鈕以及Debug診斷燈,方便超頻玩家使用。
背板I/O接口方面,Intel原廠DX79SI主板提供了一個CMOS快速清除按鈕、雙網卡、兩個藍色USB 3.0接口、六個USB 2.0接口、一個IEEE 1394a接口以及光纖S/PDIF輸出接口。
【首批送測樣板之Intel原廠DX79SI圖賞二】南橋晶片散熱器採用骷髏頭造型,以熱管與其它散熱鰭片相連。
ALC 892音效卡
VIA VT6315N控制晶片,提供一個IEEE 1394a接口
NEC USB3.0晶片,可以提供兩個全速USB 3.0接口。
另一顆NEC USB 3.0控制晶片,提供一組板載USB 3.0插針。
【首批送測樣板之華擎X79 Extreme 4圖賞一】華擎X79 Extreme 4主板是首批到達我們評測室的X79樣板之一;主板灰色泛著銀光的包裝盒充斥著華擎特有的風格。
包裝盒背面詳細介紹了華擎X79 Extreme 4主板的特點,包括Xfast LAN、Xfast USB等等設計。
主板放置於黑色泡沫中,防震抗摔。
華擎X79 Extreme 4主板同樣採用了標準ATX板型設計,配色方面以黑色為主,主板PCB採用了褐色設計。
LGA 2011處理器底座,主板採用了四根內存插槽設計,處理器插座左右分別擁有兩根,採用了兩相獨立內存供電。
LGA 2011處理器插槽,密密麻麻的2011個針腳,有興趣可以數一數。
供電部分採用了八相處理器供電,均採用全固態「黃金」電容,並有散熱鰭片覆蓋。
24pin主板供電接口
8pin處理器供電接口
擴展插槽方面,華擎X79 Extreme 4主板提供了三條PCI-E x16、一條PCI-E x1以及兩條PCI,支持NVIDIA SLI以及AMD Crossfire。
第一條PCI-E x16旁邊提供了一個大4pin輔助供電接口,用來輔助PCI-E設備供電,極限超頻時候用得到。
存儲接口方面,華擎X79 Extreme 4主板除了X79晶片組原生提供的兩個SATA 6Gbps以及兩個SATA 3Gbps接口之外,還使用第三方晶片提供了兩個SATA 6Gbps接口。
高端主板自然少不了板載快捷開機、重啟按鈕,並且提供了一個Debug診斷燈,方便用戶隨時發現主板問題。
I/O接口方面,華擎X79 Extreme 4主板提供了PS/2鍵鼠接口、CMOS快速清除按鈕、同軸/SPDIF光纖接口、兩個藍色USB 3.0接口、六個USB 2.0接口、IEEE1349a接口、eSATA接口一個六聲道音頻接口。
【首批送測樣板之華擎X79 Extreme 4圖賞二】第三方晶片方面:華擎X79 Extreme 4主板提供了一顆祥碩ASM1042 USB 3.0主控晶片,可以提供兩個全速USB 3.0接口。
另一顆祥碩ASM1052晶片,提供一組板載USB 3.0插針。
ChIl數字供電控制晶片
Nuvoton主板監控晶片,用來監控主板的溫度、電壓等情況。
來自VIA的VT 6315N IEEE 1394a控制晶片,提供IEEE 1394a接口。
音效卡
X79晶片組
X79晶片組上方的散熱器採用主動散熱設計,配備有一個小風扇輔助散熱,這也是X79主板的主流配置。
【首批送測樣板之微星X79A GD65圖賞一】微星X79A-GD65主板同樣早早抵達了我們評測室,包裝盒外觀看上去並不奢華。
包裝盒背面標明了微星X79A-GD65主板的各種技術特色。
附件方面十分豐富,包括前置USB 3.0接口、SATA連線、帶自主供電的前置eSATA接口等。
微星微星的Military Class Ⅲ軍規產品認證標誌。
微星X79A-GD65主板採用標準ATX板型設計,採用藍黑配色,主板散熱器採用一體化設計,供電部分散熱片以及南橋散熱片中間以熱管相連。
LGA 2011處理器底座,巴掌Hold住嗎?
處理器供電採用5+2相供電,全部採用POSCAP鉭電容,SFC電感。
微星X79A-GD65主板提供了四條內存插槽,左右分別兩條,最大內存頻率DDR3-2400MHz,容量32GB。
左側的兩條內存插槽,採用兩相獨立內存供電。
24pin主板供電接口以及兩個白色的SATA 6Gbps接口(第三方晶片提供)。
擴展插槽方面,微星X79A-GD65主板提供了5條PCI-E x16,最高支持四路SLI/Crossfire,其中前兩條最高可以支持PCI-E 3.0 x16;此外還擁有一條X79晶片組提供的PCI-E x1。
存儲接口方面,微星X79A-GD65主板提供了四個白色SATA 6Gbps接口和四個黑色SATA 3Gbps接口。
板載開關、重啟按鈕以及電壓快速調節按鈕,Debug指示燈可以幫助用戶快速發現主板存在的問題。
背板I/O接口方面,微星X79A-GD65主板提供了一個PS/2鍵鼠接口、八個USB 2.0接口、同軸、光纖/SPDIF接口、IEEE 1394a接口、兩個藍色USB 3.0接口以及六聲道音頻輸出接口。
【首批送測樣板之微星X79A-GD65圖賞二】微星X79A-GD65主板採用了ALC892音效卡,提供六聲道音頻輸出。
網卡方面採用了RTL8111E網卡。
VIA控制晶片,由於表面防靜電塗料塗抹不太均勻,型號無法看清,但應該是一顆IEEE 1349a控制晶片。
USB 3.0主控晶片,可以提供兩個全速USB 3.0接口。
南橋晶片被散熱片所覆蓋。
取下散熱片之後的X79晶片組。
隱藏在散熱片之下的另一顆USB 3.0主控晶片,提供了一組USB 3.0板載插針。
隱藏在散熱片之下的Fintek F71889AD晶片,它是一顆I/O控制晶片,可以檢測主板的實時狀態。
南橋散熱器及供電部分散熱器採用一體化設計,中間以一根鍍鎳熱管相連。
【浮點運算測試之:Super PI】SuperPI是全球最權威的PC浮點運算性能測試軟體。它通過推算圓周率π的數值,來測試CPU的浮點運算能力。SuperPI目前廣泛的被計算機玩家用做性能測試和系統穩定性測試,特別適用於快速檢測CPU超頻後帶來的系統性能變化,硬體評測人員一般都對主流CPU的SuperPI 100萬位測試成績瞭然於心。SuperPI僅支持單核心單線程運算,但這卻使它更能夠反映出CPU架構上的差異。
當很多玩家的機器在超頻後運行《War3》之類的遊戲時遇到「Fatal Error」提示而跳出遊戲時,就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機器在超頻後能否能抗得住SuperPI穩定性測試了。
SuperPI測試界面
結果如下(時間越短越好):
Super Pi 1M測試中此前還沒有任何一款處理器能在默認頻率下跑進10秒之內,即使是SNB架構最強的i7-2600K也要10.935秒,而採用老架構的i7-980X則需要11.856秒,相比較之下SNB-E架構的i7-3960X在單核心性能上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增減,Super Pi 1M測試首次邁進10秒大關,最終成績為9.75秒。
【浮點運算測試:wPrime】wPrime是一款多線程圓周率測試工具,與SuperPI的單線程運算不同的的是,wPrime在打開一個軟體界面下,可以支持多個核心的處理器運算,甚至是8核心處理器,可以更準確地反映出CPU多核心的性能。
結果如下(時間越短越好):
首先特別提醒:目前只有最新版的wPrime 2.06版才完美支持SNB-E,用2.05版測試出來的成績並不準確。基於SNB-E架構的i7-3960X面對同樣採用六核心設計的i7-980X性能有了10%左右的提升,其中32MB運算中領先i7-980X接近0.6秒,而1024M測試中則領先i7-980X接近11秒。而面對i7-2600K時候由於核心數量方面存在絕對優勢,因此獲勝也在情理之中。
【內存及緩存帶寬測試:AIDA64】AIDA64 Extreme Edition 是一款非常強大的系統檢測軟體,它可以詳細的顯示出PC平臺軟硬體的詳盡型號、規格,以及CPU、主板等傳感器的溫度,是一款非常有用的軟體,特別是在當你對系統配置不太了解的時候。它還能用於系統測試,並通過內存讀寫速度測試反映出CPU集成的內存控制器性能。
結果如下:
i7-980X成績
i7-3960X成績
內存帶寬方面我們僅僅對比了i7-980X的三通道內存與i7-3960X四通道內存帶寬之間的差距。在內存頻率同為1600MHz的情況下I7-980X內存的讀、些、複製速度分別為14133MB/s、12540MB/s以及13026MB/s,而i7-3960X由於支持四通道內存,因此在內存速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讀、寫、複製速度分別達到了17596MB/s,15109MB/s以及16693MB/s。
【渲染性能測試:Cinebench R11.5】Cinebench也是很有說服力的一個測試軟體,最新的是R11.5版,最高支持16個處理器核心。Cinebench使用的是針對電影電視行業開發的Cinema 4D特效軟體引擎,在CPU測試場景中,將會純粹使用CPU渲染一張高精度的3D場景畫面,依次檢測CPU的渲染能力,反映出CPU在工作站設計軟體上的性能表現。
結果如下(得分越高越好):
單線程渲染能力方面,i7-3960X與i7-2600K持平,都為1.55pts,而老架構的i7-980X則為1.20pts;多線程渲染能力方面,i7-2600K由於核心數量方面的劣勢屈居第三,成績為7.49pts,而i7-980X雖然單線程能力不如i7-2600K,但勝在核心數量較多,因此最終取得了8.85pts,集單線程性能與核心數量於一身的i7-3960X最終成績為10.46pts,只能用一個彪悍來形容了。三者的多核心效率分別為6.75、7.38、4.83,也就是說i7-980X甚至要比i7-3960X更強一些。
【運算性能測試:Fritz Chess Benchmark】Fritz Chess Benchmark是一款西洋棋測試軟體,但它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Fritz9》這款獲得國際認可的西洋棋程序中的一個性能測試模塊。它可以讓我們的X86計算機也能完成當年IBM「深藍」所做的事情:計算、預測西洋棋的步法。Fritz Chess Benchmark是目前PC機上最好的西洋棋步法預算軟體,可以讓我們看到目前個人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到底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水平。軟體還給出了一個基準參數,就是在奔騰3 1.0G處理器48萬步每秒的運算能力。
Fritz Chess Benchmark會自動監測系統中的CPU數目,能夠充分利用系統資源,支持多線程並行運算,並且效率非常高。
結果如下(得分越高越好):
類似於wPrime,這次也需要最新版本才能更好地考察SNB-E。Fritz Benchmark 4.2版本之前並不支持12線程,最高只能達到8線程,而最新的4.3版已經可以支持12線程的i7-980X以及i7-3960X了。成績方面,i7-3960X達到了恐怖的每秒19247千步,同為六核心的十二線程設計的i7-980X成績為每秒17594千步,而四核心八線程的i7-2600K成績僅為每秒14319千步。
【壓縮解壓測試:7-Zip】相比於國內更流行的WinRAR,7-Zip是一款號稱有著現今最高壓縮比的壓縮軟體,比普通ZIP文件高30-50%,可把ZIP文件再壓縮2-10%,而且它不僅支持獨有的7z文件格式,也支持各種其它壓縮文件格式,包括ZIP、RAR、CAB、GZIP、BZIP2、TAR等等。
成績為(得分越高越好):
7-zip對多線程十分的敏感,因此i7-2600K再次處在了墊底的位置,落後i7-980X以及i7-3960X達到25%左右;而i7-3960X由於架構方面優於i7-980X,性能方面相對於i7-980X有了少於的提升,提升幅度在7%左右。
【壓縮解壓縮性能測試:WinRAR】WinRAR是人們電腦應用中最為熟悉的軟體之一,壓縮和解壓縮都少不了它。除了這些常見的功能,WinRAR還有一個benchmark測試工具,測試功能可支持多線程,可以作為一個CPU基準性能的參考。
結果如下(得分越高越好):
WinRAR同樣對多線程做出了較大的優化,i7-2600k由於架構上優勢在多線程性能上可以與i7-980X相抗衡,但是單線程能力不如i7-980X;i7-3960X表現依然令人滿意,單線程成績達到1528KB/S,而多線程能力更是高達4466KB/S。(推土機唯一拿得出手的成績也被3960X給比下去了)
【光線追蹤渲染性能測試:POV-Ray】全名Persistence of Vision Raytracer,是一個使用光線追蹤繪製三維圖像的開放原始碼免費軟體,運行POV腳本語言,並提供了一個圖片渲染的基準測試程序。
結果如下(時間越短越高越好):
I7-980X由於架構較老,對軟體優化不足,雖然擁有核心方面的優勢,但是依然不敵i7-2600K,最終耗時716秒,i7-2600K則耗時610秒,而i7-3960X相對於提升巨大,最終耗時556秒完成整個測試,相比i7-2600K快了將近10%。
【加密解密性能測試:TrueCrypt】TrueCrypt被稱為全球最好的加密軟體,它是一款免費並且開源的加密軟體,同時支持多種作業系統,加密算法包括AES-256、Serpent、Twofish等。為取得更好加密效果,可以同時使用兩種或三種加密算法。
結果如下(得分越高越好):
三款處理器都加入了對AES指令集的支持,其中i7-2600K與i7-980X成績基本上持平,而i7-3960X猶如打了雞血一般,將前兩者搖搖甩在身後,加密速度達到了3.9GB/s。
【視頻編碼性能測試:x264 HD Benchmark】x264 HD Benchmark基於開放的視頻編碼格式x264,是一款檢測電腦高清視頻性能的測試軟體,程序對多核進行了優化,通過將影片編碼、轉碼為x264,可以很好地考驗多核心處理器的軟解能力。
結果如下(單位:KB/s,速度越高越好):
在X.264 Benchmark測試中,Pass 1實際上是在分析視頻,對處理器單線程性能要求較高,因此i7-980X的表現不如i7-2600K,i7-3960X單線程能力依然給力,領先i7-2600K多大13KB/s;而Pass2就開始了對CPU多線程能力的真正考驗,因此i7-2600K由於核心數量方面較少而敗下陣來,而集架構與核心數量於一身的i7-3960X自然就成為了最後的勝者。
【AIDA 64 CPU測試成績匯總】作為目前最為強大的硬體檢測工具之一,AIDA 64同樣為大家提供了諸多的CPU測試項目,我們將其匯總如下:
結果如下:
在這個環節的測試中,軟體對處理器多個方面的運算作出了單獨測試,測試成績中規中矩,大多數測試項目的成績都在性能相差範圍之內。在AES高級加密標準測試中,i7-3960X成績超過其它兩款處理器兩倍以上,而i7-2600K與i7-980X的成績幾本持平,AVX指令集對於AES運算的加速效果得到了直觀體現。
【基礎性能測試:PCMark 7】我們使用PCMark 7來測試系統的綜合應用性能。PCMark是業界公認的最權威的電腦綜合應用性能基準測試軟體,它集易用性和專業性於一身,與3DMark系列軟體師出同門。PCMark著重考察系統的綜合應用性能,支持多線程。它通過模擬方式,使電腦運行於不同工作任務之下,分別考察其性能表現,再根據這些不同的工作任務在電腦實際應用中的比重加權累計,得出一個總分,以此來評定電腦的綜合應用性能。PCMark評分的依據有:系統的文件處理能力、網絡瀏覽能力、3D性能、多媒體處理能力、磁碟內存CPU性能等。
結果如下:
系統綜合性能考察中,i7-2600K與i7-980X差距不大,都在3300分左右,而i7-3960X則達到了3442分。
【DX11理論性能測試:3DMark 11】3DMark 11是Futuremark在DX11顯卡全面上市一年之後才推出的DX11顯卡性能測試工具。3DMark 11基於原生DX11引擎,全面使用DX11 API的所有新特性,包括曲面細分、計算著色器、多線程。3DMark 11繼承並改良了3DMark Vantage的統計方式,尤其是去掉了較少用戶使用的高端級(H),其他三種也有了新的變化:
- 極限級(X):解析度固定為全高清的1080p 1920×1080,支持極高負載,適用於高端遊戲PC,尤其是Radeon HD 5970、GeForce GTX 580這種頂級顯卡,並且按照設計在未來幾年內也不會辱沒「顯卡殺手」的榮譽。
- 性能級(P):解析度固定為高清的720p 1280×720,支持中等級別負載,適用於絕大多數主流遊戲PC,比如Radeon HD 5770、GeForce GTX 460之類的顯卡,不過發布初期仍然需要高端卡才能跑出流暢的幀率。很顯然,這個級別在今後將依然是我們最常見的評定標準。
- 入門級(E):解析度固定為標清的1024×600,支持低負載,適用於大多數筆記本和上網本,特別是集成顯卡。
結果如下:
由於顯卡都是採用了GTX 580,因此最終總成績方面差距不大,物理得分方面,i7-2600K表現搶眼,以40分之差領先於i7-980X,至於i7-3960X就只能用恐怖二字來形容了,物理得分達到了12007分,怎一個彪悍了得。
【DX10理論性能測試:3DMark Vantage】作為業界第一套基於DX10 的綜合性基準測試工具,3DMark Vantage在發布前就早早地讓眾人翹首期盼了,因為它標誌著DX10在遊戲領域的宏大演出正式拉開帷幕。3DMark Vantage是當前唯一一款顯卡DX10性能基準測試工具,它能全面發揮多核心處理器、多路顯卡的優勢,能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滿足PC系統遊戲性能測試的需求。3DMark Vantage是專門為DX10顯卡量身打造的。它包括兩個圖形測試項目、兩個處理器測試項目、六個特性測試項目。藉助於DX10 API的新技術和高效能,它為玩家帶來了一場絢麗逼真的視覺特效盛宴。並且,3DMark Vantage還特別加入了對人工智慧(AI)和物理加速的專門測試。
結果如下:
Bug般的存在,筆者在看完i7-3960X的成績之後唯一的感覺就是這樣。由於3DMark Vantage P模式對CPU依賴較高,因此最終總成績差距也較大,但是最令筆者費解的是i7-3960X的CPU成績居然達到了8萬多,雖然有物理加速的幫忙,但是畢竟i7-980X以及i7-2600K均不足3萬,估計只是一個Bug。
【DX11遊戲型測試:《戰地3》】由EA DICE工作室開發的《戰地3》採用了最新的「寒霜2」引擎,完美支持DirectX 11,並且擁有強大的物理效果,最大的亮點還是光照系統,其渲染的場景已近乎亂真的地步,視覺效果堪稱絕贊。遊戲還支持即時晝夜系統,為玩家營造一個親臨現場的真實環境。
《戰地3》的PC版多人模式支持高達64人網絡對戰,主機版則最大支持24人。而且將帶來更多種多樣的武器以及解鎖內容,成為《戰地》系列武器數量之最。另外遊戲的單人戰役模式同樣支持合作模式。
測試方法:使用Fraps記錄遊戲過場動畫幀數。
測試選項:1920×1200,4AA,最高畫質/800×600,最低畫質。
結果如下:
在低畫質下,對顯卡的要求並不高,主要是考察CPU性能。在低畫質下,三款CPU搭配GTX 580之後的成績都是180幀左右,i7-2600K表現略好一些。在更加貼合實際使用的高畫質之下,i7-3960X以及i7-2600k都展現出了單核心性能較強優勢,均領先i7-980X 3幀。
【DX11遊戲性能測試:《鷹擊長空2》】《鷹擊長空》由Ubisoft 旗下的Bucharest Studio工作室所研發製作而成,以湯姆.克蘭西最擅長的近現代國際衝突為背景,加上現代化的軍事武器,和五角大廈不願證實的開發中的先進武器,交織出最激烈的高科技攻防戰。而《鷹擊長空》也脫離前面幾項作品的框架,將戰爭從地面拉拔到空中,享受廣大無界限的戰鬥空間。
測試設置:1920×1200,8AA,最高畫質/800×600,最低畫質,關閉垂直同步,DX11模式。
測試方法:使用遊戲自帶測試程序,具體測試結果如下:
低畫質之下,主要考察CPU的性能,i7-3960X表現最好,i7-2600k次之,i7-980X由於單核心性能不如前者,因此墊底。調整至最高畫質之後,三者成績均為150幀,基本上沒有任何差距。
【DX11遊戲性能測試:《失落星球2》】卡普空的《失落星球》曾是最早提供DX10支持的遊戲之一,因此也成為熱門的評測用遊戲。而在DX11時代,《失落星球2》雖然沒有拔得頭籌,但對DX11技術的應用也絲毫不落人後。DX11技術將幫助該作提供煙霧容積和景深效果,更真實的爆炸、火焰和液體特效,關卡Boss還會依靠細分曲面技術呈現更多的細節。另外,和NVIDIA一向關係良好的卡普空還會在該作中提供3D Vision和3D Vision Surround立體技術支持。
測試方法:自帶Benchmark。
測試選項:1920×1200,4AA,最高畫質/800×600,最低畫質,關閉垂直同步,DX11模式。
結果如下:
目前的遊戲對於多核心的優化並不是很好,因此單核心性能依然十分重要。在遊戲測試中,i7-980X由於架構不如SNB,因此空有核心方面的優勢,表現不敵i7-2600K,而i7-3960X無論是在低畫質還是高畫質之下表現均優於前者。
【DX10遊戲性能測試:《Crysis》】《CRYSIS》遊戲發生在一個如史前公園般美輪美奐的熱帶小島上,如畫般的沙灘,細緻得令人心動的叢林,清澈得讓人情不自禁想跳下去的水,都在向我們展示著下一代遊戲應有的樣子。《CRYSIS》的遊戲場景,是在夏威夷群島實地取景創作而來。Crytek以毫不吝嗇硬體資源的堅持精神,在這款大作中揮毫潑墨,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足以亂真、猶如親歷的細膩熱帶叢林遊戲場景,並在DX10效果、物理技術、槍械繫統的合力支持下,將自然還原到了每一個細節。它將靈活刺激的遊戲體驗與驚人的視覺效果相結合,輕鬆成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射擊遊戲之一。但是它也使廣大玩家的遊戲平臺飽受折磨,輕鬆入選有史以來最變態的「機器殺手」排行榜。
測試方法:官方BenchmarkTool。
測試選項:1920×1200,4AA,最高畫質/800×600,最低畫質,關閉垂直同步,DX10模式。結果如下:
面對顯卡殺手,即使是GTX 580又如何?三款處理器在本次測試中表現基本一致,一兩幀的差距完全在誤差範圍之內。
【DX10遊戲性能測試:《Far Cry 2》】相比上代《Far Cry》的熱帶風情,《Far Cry 2》遊戲場景設定在了廣闊的非洲草原,整個遊戲世界面積達到50平方公裡,玩家可以自由在其中馳騁,而遊戲的結局也是開放的。遊戲中的環境可以動態變化,玩家甚至能體驗到一年四季的變化。加上支持DX10 API的DUNIA引擎,令遊戲特效細節表現的非常真實出色,如動態天氣效果、24小時日夜循環以及動態火焰已經成為遊戲中的基本配置。
測試設置:1920×1200,4AA,最高畫質/800×600,最低畫質關閉垂直同步,DX10模式,最高畫質。
測試方法:遊戲內置測試工具,多次測試選取平均值。
測試結果如下:
在《Far Cry2》測試中,三款處理器再次戰成了平手,無論是在低畫質還是高畫質之下,差距均在誤差範圍之內。
【DX9遊戲性能測試:《星際爭霸2》】《星際爭霸Ⅱ》英文名稱StarCraftⅡ,是由暴雪公司2010年推出的一款RTS遊戲,在經歷數次跳票之後終於來到廣大玩家面前。作為《星際爭霸》的續篇講述了人族、星靈和異蟲三族的故事。《星際爭霸Ⅱ》將以三部曲的形式推出,即Wings of Liberty(自由之翼)、Heart of the Swarm(蟲群之心)和Legacy of the Void(虛空之遺),目前Wings of Liberty(自由之翼)已經正式發售。雖然遊戲取消了區域網對戰,不過依然沒有減弱玩家的熱情,成為目前最為火熱的RTS遊戲。-
《星際爭霸2》雖然延續了前作《星際爭霸》的劇情,不過遊戲畫面卻由2D改為3D,畫面質量較上代有了較大提升,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另外,遊戲在畫質選項部分也更為詳盡,玩家可根據情況靈活設定。不過這款遊戲依然延續了暴雪的一貫作風,絕非「硬體殺手」。
測試方法:利用Fraps記錄交戰畫面幀數。
測試選項:1920×1200,4AA,最高畫質/800×600,最低畫質,關閉垂直同步,
結果如下:
《星際爭霸2》是一款比較吃CPU的遊戲,但無論是i7-980X、i7-2600K還是i7-3960X在CPU性能方面均沒有任何瓶頸了,搭配GTX 580之後在高畫質下輕鬆突破110幀。
【溫度、功耗測試】溫度測試方面,選取CPU在待機、遊戲以及滿載(極限拷機)三種狀態,利用AIDA64實時監控,待連續運行10分鐘峰值溫度穩定後,記錄此時CPU核心的最高溫度(室溫25℃)。
測試中我們使用了SNB-E處理器原裝水冷散熱器,溫度方面並沒有到誇張的程度。待機狀態下溫度22度,連續運行《Crysis》遊戲時溫度則為37度,而滿載以後也僅為58度。奇怪的是,BIOS中顯示CPU待機狀態下溫度為35度,由此可以斷定目前溫度監控軟體對SNB-E支持並不完善,但差距並不是很大,原裝水冷散熱器著實起到了作用,但是噪音控制顯得不盡人意,主觀感覺在滿載時比較吵。
功耗測試部分利用功耗儀直接測量整套平臺的總功耗,其中包括CPU、主板、內存、硬碟、顯卡、電源以及電路損耗所有在內的整機功耗(不包含顯示器)。同樣選擇顯卡2D待機、遊戲及滿載(Furmark拷機)三種狀態,穩定運行10分鐘選取期間最大值,測試結果如下:
同為32nm製造工藝,核心電晶體數量方面i7-3960X是i7-980X的近乎兩倍,但i7-3960X與i7-980X的功耗缺相差無幾,搭配GTX 580之後滿載功耗也不到400W。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7-3960X在待機狀態下功耗控制強於i7-980X,比後者低了30多瓦。
當然,這其中還有另外一個功耗大戶GTX 580顯卡,其典型遊戲功耗大約在190W,最大功耗250W。再排除平臺其它各種配件的功耗,大致估算下來i7-3960X以及i7-980X單獨的遊戲功耗應該都在130W左右,滿載功耗則不會超過150W,符合其高端處理器的身份,和130W的熱設計功耗指標也相符。 由於無法單獨精確衡量處理器本身的功耗,以上數據都是猜測而來的,Intel成熟的32nm製程工藝為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輕鬆4.5GHz:超頻測試】之前的LGA1155 Sandy Bridge CPU中,BCLK的頻率調節被限制在上下5%左右的程度,而新的LGA2011 Sandy Bridge-E外頻有四檔可以調節,Intel將其命名為RCR(Reference Clock Ratio),同時對CPU外頻和內存頻率生效但不影響SATA與USB總線頻率,具體分為1.00倍、1.25倍以及1.66倍。
本次超頻測試我們並沒有測試其極限頻率,而是在官方指導下將CPU超頻至4.5GHz,外頻分別使用了100MHz以及125MHz兩檔,電壓都為1.4V,倍頻分別為45以及36。
在外頻不變的狀態下,我們將倍頻提升至45,輕鬆開機。請忽略CPU-Z的電壓,BIOS中的實際電壓為1.4V。順利通過了wPrime測試,32MB耗時4.226s,比默認狀態下縮短了1/5的時間。
西洋棋測試也能順利完成,最終成績達到了恐怖的每秒23635千步。
Cine Bench R11.5成績高達13.07pts,而默認狀態下僅為10.4,(截圖中顯示的9.65是因為動態加速沒有正常工作,刷新BIOS之後默認成績達到了10.4)。
隨後我們體驗了一下提升外頻,由於外頻提升之後,內存頻率也會隨之提升,因此我們將內存頻率手動降低至DDR3-1666MHz,此時CPU-Z再次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
識別出來的內存頻率高達8400MHz,這恐怕要DDR6才能達到吧。
事實上內存頻率依然為DDR3-1600MHz。
外頻125MHz,倍頻36的情況下,主頻依然達到了4.5GHz,wPrime成績為4.226s,與單純提升倍頻差距不大。
西洋棋成績依然與單純提升倍頻時候差距不大,達到了每秒23677千步。
Cine Bench R11.5成績有了0.11pts的提升,從13.07提升至13.18。
【結語:又一高處不勝寒的獨孤求敗】做為Intel雄厚技術實力的體現,Sandy Bridge-E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幾乎都可以說是頂級的:第二代32nm HKMG製造工藝、六個核心、十二個線程、15MB三級緩存、3.3-3.9GHz動態頻率、完全開放超頻(X/K型號)、SSE/AVX指令集、四通道DDR3-1600內存、四十條PCI-E總線(理論支持PCI-E 3.0)……雖然配套的X79晶片組沒有達到預期水平,缺乏足夠多的SATA 6Gbps接口也未有原生USB 3.0,但這都無法阻擋LGA2011成為新的至尊DIY平臺,也不能阻擋我們譁譁地流口水,儘管它們天生註定只是極少數狂熱硬體迷的玩物,絕大多數人都只能「高山仰止」。
技術規格在那裡擺著,Core i7-3960X的性能表現也沒有任何懸念。對比也是六核心十二線程、3.33GHz原始頻率也幾乎完全相同的上一代LGA1366 X58平臺次頂級型號Core i7-980X,Core i7-3960X憑藉更為先進的硬體架構和更為強大的規格參數輕鬆取得完勝,各項基準測試都普遍領先10%乃至更多,基於AES指令集的TrueCrypt加密測試更是領先了誇張的44%之多。
這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SuperPI 1M。雖然它經常被批評為過時的古董,但在考察處理器架構的單核心單線程性能方面還是最簡單、最直觀的標尺,Core i7-3960X也成為歷史上第一款在默認頻率下殺入10秒鐘大關的處理器,具有裡程碑意義。這也直接說明,SNB-E並不是簡單地增加了兩個核心而已,架構上同樣有了明顯的優化。
遊戲方面,因為現在大量作品都更依賴於頻率,而對多核心並不敏感,因此即使是在單純依賴處理器性能的低解析度低畫質測試中,同頻的Core i7-3960X、Core i7-980X基本體現不出差別,只有《失落的星球2》出現了20%的不同。至於高解析度高畫質下,顯卡已經成為整個系統的瓶頸,遊戲速度更是幾乎一模一樣。
這是不是說Core i7-3960X這種多核心處理器對遊戲玩家就沒什麼意義了呢?當然不是。雖然不是每一款遊戲多能用到這麼多核心,其高頻率和動態加速依然在起作用,而且處理器核心多了,系統應付多任務的時候也會更加靈活自如,即使在後臺有其它工作在執行也不會影響遊戲體驗。
而對比Sandy Bridge主流家族的高端四核心Core i7-2600K,Core i7-3960X的優勢更加明顯,和Intel的說法也基本相符,只不過幅度沒那麼誇張而已。基準測試中,Core i7-3960X在wPrime計算、7-Zip文件壓縮、TrueCrypt AES加密、X.264視頻壓縮、3DMark物理性能等項目中都輕輕鬆鬆獲得了30-55%的巨大優勢,其它諸如SuperPI、WinRAR、POV-Ray也都超過了10%,不過在遊戲速度上二者基本彼此彼此。
如此強大的規格和性能,再加上創紀錄的22.7億個電晶體,也沒有用上22nm新工藝,SNB-E的溫度和功耗控制仍然極為出色,特別是功耗方面,Core i7-3960X在負載情況下和Core i7-980X幾乎毫無二致,待機的時候甚至還要更優秀。再看看也是32nm工藝(其實嚴格來說不同廠商的工藝沒有直接可比性),也有20億多個電晶體的推土機,技術實力就徹底體現出來了。
唯一遺憾的是,SNB-E的超頻依然有些束手束腳。儘管Intel這次在X、K型號上都完全不限制電壓、倍頻等,但因為架構本身的局限性,外頻被卡死在了固定的幾個檔次上,不能無縫調節,也對主板的整體設計、玩家的動手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之前我們也已經說過,Intel正在努力淡化超頻的概念,一切都交給智能的Turbo Boost技術。
至於競爭對手,這個對SNB-E來說其實是不存在的,無論性能還是價格都證明了這一點。大家應該都發現了,在測試環節我們並未加入AMD的頂級八核心推土機FX-8150,主要就是因為沒這個必要,後者面對Core i7-2600K都只有7-Zip、WinRAR、TrueCrypt等寥寥幾個項目可以勝出,更遑論Core i7-3960X了。
價格上更是有著天壤之別。AMD這邊最貴的FX-8150也才只賣245美元,還沒有Core i7-2600K來的貴。SNB-E家族中頂級型號Core i7-3960X高達990美元(比傳統價位還低了9美元呢),次頂級的Core i7-3930K也要555美元,而最低的四核心Core i7-3820具體未定但估計應該在300美元左右,怎麼也不會比FX-8150更低。
當然,這也意味著玩家們想要體現新一代發燒平臺的極致性能,代價會相當的高:上千美元的處理器、四五百美元的主板(X79晶片報價73美元)、上百美元的水冷散熱器、四通道內存套裝、頂級顯卡……就等您不差錢兒了。
閱讀更多:默認
相關閱讀:
驗三星5G神U!60倍拍月新機評測
華為全新筆記本預售:十代U 價格香
Intel、高通居然走到了一起!
拼完功能又比顏值!小米第一個圓表評測
上來就是29款!Intel喊你換板子啦
22年後GPU大佬重入戰場 硬剛AMD/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