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發現大量麥哲倫星雲氣體流入銀河系(圖)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為星系長時間造星奠定基礎

麥哲倫星雲流入的氣體最終進入了銀河系。

  銀河系可能已經找到了一個解決氣體短缺的辦法。天文學家曾估算,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系所擁有的燃料僅僅夠它在未來幾十億年中製造新的恆星。然而科學家如今發現,正有4倍於之前預期的氣體源源不斷地流入銀河系,從而為後者很長一段時間的造星生涯奠定了基礎。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學家Leo Blitz表示:「這是一項非常美妙的研究,它取得了驚人的結果。」

  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Andrew Fox及其同事,在研究附近的兩個星系——環繞銀河系的大、小麥哲倫星雲——流出的氣體時獲得了這一發現。

  麥哲倫星雲流失的氣體在宇宙中延伸了50多萬光年的空間,並且其中的大部分氣體將落入銀河系,從而為新恆星的誕生提供了燃料。天文學家認為這些氣體很久之前便已存在,因為其中包含有氫氣——這是宇宙空間中含量最豐富的一種元素。

  然而這些氣體並非總是那麼容易被發現。它們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一種是中性的,或者說以非電離的形式存在,即每個質子都擁有一個電子。這種類型的氣體會釋放出波長為21公分的無線電波,從而使射電望遠鏡很容易就能發現它們。

  但是這些氣體同時還能夠以一種電離的形式存在,即電子與質子分離。這種類型的氣體不會釋放無線電波,從而使得探測它們變得非常困難。

  為了搞清是否有第二種類型的氣體從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Fox的研究團隊採用了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數據。天文學家分析了位於這些氣體後方的69個遙遠的類星體和活躍星系,旨在確定後者發射出的紫外線有多少被麥哲倫星雲的電離氣體所吸收。

  讓人感到驚訝的是,Fox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非常多的背景紫外線吸收,他們從而得出結論認為,來自麥哲倫星雲的氣體中電離氣體的數量必然遠遠多於中性氣體。

  在最新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中,研究人員估計麥哲倫星雲流失的氣體數量是之前預期的4倍。之前的研究指出,其中氫氣的質量是太陽的5億倍,而Fox的研究小組將這一數值改寫成了20億倍。由於這些氣體中同時包含有其他元素——特別是氦(宇宙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因此這些氣體的質量總和應相當於太陽質量的30億倍。並且天文學家推測,如果更多的氣體位於麥哲倫星雲的遠端,則這一數值還可能更大。

  紐約州約克城高地IBM研究院天文學家Bruce Elmegreen指出:「這是迄今為止測量麥哲倫流的質量的最好研究。」Elmegreen說:「有太多的能量讓銀河系的恆星形成速度可以保持當前的水平。」因此,銀河系在遙遠的未來依然會持續不斷地形成新的恆星。

  這一結果對於銀河系而言真是太棒了,但其他螺旋星系要如何面對氣體短缺的局面呢?Fox說:「我們的銀河系是非典型的。」大多數其他大型螺旋星系都缺少接近的、富含氣體的較大衛星星系——例如麥哲倫星雲這樣的星系。

  但Fox推測:「其他大型螺旋星系在富含氣體的衛星星系撞向它們時也能夠補充匱乏的氣體,我們只是恰好生活在一些為數不多的星系當中——這一過程就發生在我們面前,從而使得天文學家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一個巨大星系添加燃料的過程。」(趙熙熙)

相關焦點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因素同時具備,這個新的星團確實是前所未有的發現。圖註: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的郊區發現了一組年輕的恆星(藍色),使用來自歐空局的蓋亞任務的數據確定了它們在3D空間中的性質、位置和關聯。 科學家認為,這些恆星是由兩個麥哲倫星雲的矮星系物質形成的。
  • 哈勃望遠鏡揭開「麥哲倫星雲流」成因之謎
    介紹稱,麥哲倫流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早期,它是延伸了半個銀河系的長長的氣體帶,近日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最新數據或將幫助天文學家解開這個難題。觀測結果顯示,麥哲倫流並非一次全部形成,而是在不同時期從大麥哲倫雲和小麥哲倫雲裡剝奪的物質的結合,這兩個衛星星系位於20萬光年遠的銀河系上方。
  • 銀河系黑洞的強烈閃光照亮了遠在我們星系之外的氣體星雲
    他們向我們星系的更遠處看去,發現黑洞的亮光強到照亮了銀河系旁的兩個著名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LMC)和它的伴星,小麥哲倫星雲(SMC)。從銀河系南極噴出的輻射錐照亮了一個巨大的稱為麥哲倫流(Magellanic Stream)的巨大帶狀氣體結構。這道閃光照亮了部分氣流,通過剝離原子中的電子,電離了其中的氫(這足以形成1億個太陽)。圖解:一股不尋常的氣流橫跨天際,一直延伸到麥哲倫星雲,這就是麥哲倫流。
  • 銀河系黑洞的強烈閃光照亮了遠在我們星系之外的氣體星雲
    他們向我們星系的更遠處看去,發現黑洞的亮光強到照亮了銀河系旁的兩個著名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LMC)和它的伴星,小麥哲倫星雲(SMC)。圖解:大麥哲倫星雲(LMC)黑洞爆發可能是由於質量約為太陽10萬倍的巨大氫雲落在黑洞中心附近旋轉的盤裝物質上引起的。
  • NASA發布大小麥哲倫星雲高清照
    NASA發布大小麥哲倫星雲高清照>1/2) "← →"翻頁 2013年8月12日,NASA發布了由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的最新照片
  • 麥哲倫星雲突然加快了和銀河系碰撞的速度!
    然而這些事件除了導致星系的增長,也會引發新的恆星形成,因為新的氣體和塵埃被注入星系成為恆星形成的「搖籃」。在未來,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將與仙女座星系合併,同時合併的還有大小麥哲倫星雲。而且研究表明即將到來的與麥哲倫星雲的碰撞已經導致了銀河系中恆星的形成,這或許是麥哲倫星雲加快和銀河系相撞的預兆!
  • 宇宙中的雲朵,麥哲倫「星雲」,它到底是什麼?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在1519年的環球旅行中,麥哲倫也發現了這片星系,也因此這片星系被命名為麥哲倫星系,但是問題仍未被解答:這些神秘的「雲」是什麼?麥哲倫「星雲」實際上是在南半球可見的兩個不規則的矮星系。
  • 星系大小的氣體流來源是這個
    【每日科技網】  300,000光年長的麥哲倫星流是我們銀河系周圍的拱形氣體雲。它太黯淡,無法直接研究,因此天文學家通過尋找遙遠的類星體來探測它。  天文學家在2018年3月23日表示,他們現在已經證實了我們銀河系周圍的巨大氣體雲的來源。這個氣體雲被稱為麥哲倫星流。
  • 天文學家解開困擾半個世紀的包裹銀河系的「麥哲倫星流」之謎
    左為觀測數據,右為5億年前至今的星流模擬(圖自:Scott Lucchini)(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我們所在的銀河系,被一團稱作「麥哲倫星流」的氣體所包裹。有觀點認為,銀河系在早期蠻荒時代發生過一些混亂的事件,比如可能吞沒了另一個名為「蓋亞-恩克拉多斯」的星系。距今大約24億年的這場事件的一個證據,就存在於繞銀河系中心盤的巨大球形空間區域(即「暈輪」)中。天文學家在1970年首次發現了這條「絲帶」的存在,並將之命名為麥哲倫星流。
  • 麥哲倫星雲全景圖震撼公布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本周一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22次會議上公布了Swift探測器所拍攝的大麥哲倫星雲(LMC)和小麥哲倫星雲(SMC)的最新震撼圖像,這些史無前例的高清圖像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辨識和研究兩個星雲中所存在的恆星、超新星以及星團系統。這些圖像均來自Swift探測器所搭載的紫外線光學望遠鏡(UVTO)。
  • 宇宙射線正在緩慢「撕裂」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
    最近,一組研究人員發布了大麥哲倫星雲(LMC,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的模擬結果,他們發現,來自一次星爆事件的宇宙射線正開始將LMC撕裂。值得慶幸的是,目前LMC似乎還能保持穩定。我們的銀河系有幾十個較小的衛星星系,其中最大的是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它們的名字均來源於費迪南德·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儘管南半球的天文學家們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知道這兩個星系,但在麥哲倫舉世聞名的環球航行對這兩個星系進行詳細記錄之後,歐洲人才對這兩個星系有了更多的了解,於是乎,麥哲倫的名字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 大麥哲倫星雲:附近的衛星矮星系
    雖然南半球的天文學家在麥哲倫1519年的環球航行之前看到了這些雲,但探險家和他的船員是第一個將這些知識帶到西方世界的人。麥哲倫在那次航行期間在菲律賓去世,但他的船員在返回歐洲時提供了這一發現的記錄。在LMC的邊界內,來自美國宇航局和其他太空機構的幾個天文臺見證了大量天然氣聚集在一起,創造出年輕的恆星。塔蘭圖拉星雲的 一個2012年合成圖像 - LMC的一個地區,更恰當地稱為30 Doradus--通過哈勃望遠鏡,錢德拉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鏡頭揭示了暴力和輻射。「在Doradus 30號的中心,數千顆巨大的恆星正在吹走物質並產生強烈的輻射以及強風,」NASA 當時寫道。
  • 歐空局發布麥哲倫星雲圖像:酷似梵谷大作
    令人耳暈目眩的漩渦狀結構其實是望遠鏡上的儀器噪聲引發的騰訊太空訊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衛星對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進行了觀測,繪製出這兩個衛星星雲的圖像。圖像右下方在普朗克望遠鏡的觀測頻率中處於較暗的區域,圖中藍色色調的區域暗示這裡有著非常低密度的宇宙塵埃。
  • 梵谷大作、解密麥哲倫星雲圖像?為何如此?
    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空間局的普朗克衛星近日對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進行了觀測,繪製出這兩個衛星星雲的圖像。圖像右下方在普朗克望遠鏡的觀測頻率中處於較暗的區域,圖中藍色色調的區域暗示這裡有著非常低密度的宇宙塵埃。
  • 麥哲倫星雲比天文學家計算的大得多
    麥哲倫星雲是我們銀河系附近最亮的兩個衛星星系。這個項目的名稱是「麥哲倫星雲歷史的調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藉助位於智利的託洛洛山美洲天文臺布蘭科4米口徑望遠鏡進行項目研究,並在美國天文學會第225次會議上提交了研究結果。   大小麥哲倫星雲都在南半天球距離南天極大約20°左右的地方。雖然他們是以探險家麥哲倫的名字命名才引起歐洲人的關注,但他們在南半球的早期文化中算是家喻戶曉的。
  • 最新研究發現,銀河系和大麥哲倫星雲的史詩級合併,或已經開始
    最近,科學家就在我們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中,有了一個新的驚人的發現:銀河系邊緣出現數千個新的年輕恆星,對這些恆星光譜的分析表明,這些奇怪的新成員,原本不是銀河系家族的成員,而是來自於一個外來星系。,有27個恆星的金屬含量非常低,遠遠低於銀河系中恆星氣體中的金屬含量平均值。
  • 哈勃望遠鏡拍到銀河系奇特行星狀星雲(圖)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的行星狀星雲NGC 2818中國網1月19日訊 據美國每日太空網報導,哈勃太空望遠鏡日前拍攝到銀河系內一個罕見的美麗行星狀星雲NGC2818,它隱藏在一個距離地球1萬光年羅盤星座的恆星團內部
  • 年輕的恆星照亮銀河系!哈勃望遠鏡拍攝了一個美麗的「珠寶盒」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下了這張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一個銀河「珠寶盒」照亮了銀河系的一部分。在美國宇航局的照片中,類金剛石的光源是在星雲NGC3603中形成的數千顆年輕恆星。這片由恆星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氣體雲是在銀河繫船底座臂上發現的,該星雲是銀河系中最大的星雲之一,位於約20000光年之外。
  • 哈勃太空望遠鏡30年來的重要成果(一)
    哈勃望遠鏡的觀測已經解決了一些基本的宇宙學上的問題,它發現了星系是由更小的結構演化而來,發現了超大質量的黑洞在星系中心存在的普遍性,證實了宇宙的加速膨脹,拍攝到了星雲內恆星的誕生,分析了太陽系外行星的大氣層,支持了行星際的探測任務。可以說,哈勃望遠鏡的成就是目前任何望遠鏡都無法相比的。
  • 巨大的宇宙氣體雲將點燃銀河系
    然而這張圖包含的不僅是我們的銀河系,還有許多我們看不見的內容。特別的,在這個星系盤周圍,包圍著一層巨大的大質量光環。其中不僅充滿了暗物質,還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普通物質。這些普通物質包括數以百計的球狀星團(幾十萬顆恆星被束縛在僅僅幾十光年的空間裡),以及-非常重要-在星系外圍高速馳騁的巨大分子氣體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