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哲倫星雲:附近的衛星矮星系

2020-12-03 課桌上得夢

大麥哲倫星雲(LMC)是銀河系的衛星矮星系,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系之一。距地球約163,000光年,矮星系在南半球的天空看起來像一片微弱的雲。它位於Dorado和Mensa星座的邊界。LMC及其伴侶小麥哲倫雲(SMC)都以探險家費迪南德麥哲倫的名字命名 。雖然南半球的天文學家在麥哲倫1519年的環球航行之前看到了這些雲,但探險家和他的船員是第一個將這些知識帶到西方世界的人。麥哲倫在那次航行期間在菲律賓去世,但他的船員在返回歐洲時提供了這一發現的記錄。

LMC位置

麥哲倫發現LMC和SMC早於望遠鏡,但即使在儀器允許伽利略和17世紀的天文學家仔細觀察之後,科學家們仍可以準確計算到LMC,SMC和其他人的距離幾百年。附近的星系。科學家們使用諸如「 標準蠟燭 」(物體,例如某些類型的變星,具有已知光度)的工具來更好地理解宇宙距離。從那時起,LMC被認為是最接近地球的星系物體,直到1994年天文學家發現了射手座矮星橢圓星系,據NASA稱。2003年的另一項發現是 Canis Major矮星系,結果更加接近。LMC是被稱為Local Group的數十個星系的集合的一部分, 因為它們與我們的銀河系非常接近而得名。最突出的成員是仙女座星系,一個北半球物體,肉眼可以看到同名星座的北面。仙女座星系距離我們250萬光年遠,並且正在靠近我們的星系,最終發生碰撞。

明星出生的熱點

LMC除了靠近地球外,還以星星形成的地方而聞名。在LMC的邊界內,來自美國宇航局和其他太空機構的幾個天文臺見證了大量天然氣聚集在一起,創造出年輕的恆星。塔蘭圖拉星雲的 一個2012年合成圖像 - LMC的一個地區,更恰當地稱為30 Doradus--通過哈勃望遠鏡,錢德拉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鏡頭揭示了暴力和輻射。「在Doradus 30號的中心,數千顆巨大的恆星正在吹走物質並產生強烈的輻射以及強風,」NASA 當時寫道。

LMC中另一個較小的恆星形成區域位於LHA 120-N 11點。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像顯示,該區域由幾個氣體袋和許多明亮的新恆星組成。NAS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一般情況下,如果你想看到明星出生,LMC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它位於天空中的一個偶然的位置,遠離銀河系的平面,它既不會被附近太多的恆星擊敗,也不會被銀河系中心的塵埃遮擋,」美國宇航局說。它也足夠接近於詳細研究(距離最接近螺旋星系仙女座星系的距離不到十分之一)並幾乎與我們面對面,給我們一個鳥瞰圖。「

星日輪換

LMC相對較近的地球位置也使天文學家有機會更詳細地研究它,目的是推斷可以幫助解釋其他星系行為的信息。這種研究的一個例子是 研究LMC的旋轉,這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並於2014年2月發布的。「通過跟蹤恆星的運動來研究這個附近的星系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盤狀星系的內部結構,」參與這項研究的維吉尼亞大學研究員Nitya Kallivayalil在一份聲明中說。「了解星系的旋轉速率可以深入了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並且可以用來計算星系的質量。」

研究人員發現,LMC每2.5億年輪換一次。他們通過使用哈勃來跟蹤星系中的恆星相對於天空平面的運動來發現這一點。雖然此技術之前已被用於更近的物體,但這種努力代表了該方法首次用於星系。該團隊接下來計劃將注意力轉向SMC進行同樣的分析。研究人員表示,由於SMC和LMC也足夠接近彼此的引力相互作用,因此觀察它們相互之間的運動方式可能會揭示出本地群中其他星系運動的信息。

第一次來

直到最近,LMC和SMC才被認為在銀河系周圍進行了多次旅行。研究人員表示,銀河系的引力是導致被稱為麥哲倫流的氣體和塵埃尾部從SMC中扯下來的原因。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這對雲實際上只是在銀河系中首次出行。通過將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指向兩片雲,科學家們開始瞥見物體的歷史。研究矮星系的亞利桑那大學研究員古蒂娜貝斯拉說:「哈勃的最大貢獻是讓我們能夠計算出麥哲倫雲的移動速度。」 2007年,當她提出LMC和SMC正在進行銀河系的第一次軌道時,Besla 推翻了傳統智慧。

貝斯拉說:「他們的行動太快,無法成為銀河系的長期伴侶。」她利用歐洲航天局蓋亞號太空飛行器的數據,為LMC軌道上較小的衛星星系提供時鐘 。而且,了解這些星系如何移動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計算LMC的質量。目前的估計使LMC的質量大約 是地球太陽的1000億倍,也就是銀河系質量的四分之一。Besla說這個尺寸意味著LMC比以前計算的重10倍。隨著研究人員繼續對矮星系進行更詳細的觀察,他們希望更多地了解銀河系神秘的鄰居。這些測量也可能有助於揭示更多關於我們自己的星系的信息。

隨著它接近我們的星系,LMC帶著大量的恆星和氣體。雖然這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根據Besla的說法,額外質量使得計算其他物體運動變得更加困難,這些物體的相互作用有助於科學家們確定銀河系的質量。「LMC在那裡對於理解銀河系的總質量既有幫助又有點障礙,」Besla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不在考德威爾天體之列?
    為什麼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不在考德威爾天體之列?它們沒有出現在史蒂芬·詹姆斯·奧米拉的書《梅西葉天體》中列舉的20個壯觀的非梅西葉天體之列,也不在《考德威爾》一書中列舉的20個壯觀的非考德威爾天體之列。是因為它們太過明亮了嗎?
  • 科學家首次精確測得地球與大麥哲倫星雲間距離
    大麥哲倫星雲距離地球16300光年,更精確地說是49.97千秒  研究者通過觀察罕見的近雙星得出距離計算結果  大麥哲倫星雲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系大麥哲倫星雲距離地球16300光年,更精確地說是49.97千秒。大麥哲倫星雲屬於矮星系,如同月球繞地球公轉一般,其緩慢地圍繞銀河系運行。據悉,哈勃望遠鏡觀測到,巨大的雲狀氣體緩慢瓦解,不斷地形成新星,其發出的光形成五彩繽紛的景象。這一小而不規則的星系包括蜘蛛星雲——我們的宇宙鄰居中最亮的恆星製造者,以及其他星雲,新星由這裡誕生。
  • 距地20萬光年大麥哲倫星雲發現「隱藏寶藏」
    距地20萬光年大麥哲倫星雲發現「隱藏寶藏」   距離地球20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雲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其中恆星形成區的明亮星光如同萬花筒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距離地球大約20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雲處發現了新的恆星形成跡象,作為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在前者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拉長狀外觀,並圍繞著銀河系,其中的氣體雲發生摺疊坍縮後演化出新的恆星。
  • 麥哲倫星雲比天文學家計算的大得多
    麥哲倫星雲是我們銀河系附近最亮的兩個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LMC),約5°大小,相當於10個月球視直徑,距離我們大約16萬光年,即使這些星系中最亮的星星如果不用望遠鏡也是看不到的。   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密西根大學的大衛 尼德威爾博士說,「我們已經了解銀河系等大型星系的形態,但宇宙中大多數的星系是暗淡的、遙遠的矮星系。
  • 宇宙射線正在緩慢「撕裂」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
    宇宙射線正在緩慢「撕裂」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  Connor Feng • 2020-01-08 14:23:
  • 大麥哲倫星雲中出現三次超級伽瑪射線事件
    位於非洲西南納米比亞的高能立體望遠鏡系統日前觀測到銀河系衛星星系出現的三次高能伽瑪射線,其分布在大麥哲倫星雲中,分別為三個不同的天體類型,即存在超新星遺蹟的強大脈衝星星雲、直徑270光年的多恆星集群以及「超新星泡泡」。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在銀河系衛星星系中發現恆星型伽瑪射線源,其中超新星泡泡則代表了一種能量非常高的新型伽瑪源。
  • 銀河系擁有十幾個衛星星系,其中個頭最大的是「大麥哲倫星系」
    答案是肯定的,銀河系不僅擁有衛星星系,而且還不少。大麥哲倫星系「衛星星系」是指受到引力作用影響從而圍繞著另一個大星系旋轉的星系。銀河系和仙女星系以及與其他大小50多個星系一起組成了「本星系群」,其中銀河系和仙女星系是最大的兩個星系,其餘星系大多是這兩個星系的「衛星星系」,由於這些星系個頭較小,通常都屬於「矮星系」。
  • 大麥哲倫星系
    也因此,南半球觀星者很容易見到的二團雲霧狀天體,就被稱為是麥哲倫星雲。現在我們知道這二個所謂的星雲,其實是不規則矮星系,也是我們龐大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在上面這張精彩的深空彩色影像中,可看到位於劍魚座內、離我們約16萬光年遠的大麥哲倫星系 (LMC)。這個大小約15,000光年的星系,是銀河系最大的衛星星系,也是近代最鄰近超新星 SN 1987A的發生之所。
  • 行星有衛星環繞,恆星有行星環繞,銀河系也有一群天體在環繞運行
    說到矮星系,可能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通常矮星系指的是規模較小光度較暗的星系,所以這類星系不容易被發現,但是它們的數量卻非常龐大,僅在我們銀河系的周圍就發現了很多個矮星系,而且有不少都在圍繞銀河系運行,就像月亮圍繞地球一樣,它們都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
  • 大麥哲倫星雲東側邊緣的「蜘蛛星雲」,包含歷史上最著名的超新星
    這些元素組成了宇宙中的各類天體,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黑洞等。而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是在相互運動之中,從而組成了一系列不同層級的天體系統,包括星系、恆星天體系統、行星天體系統等等。大麥哲倫星雲人類為了探索宇宙發明了許多的探測工具,包括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等,這些望遠鏡幫助我們加深了對宇宙的認識
  • 「雲中的蛇」天文學家最新在麥哲倫橋上發現一個新矮星系
    ——這是連接兩個麥哲倫星雲的氣體流。麥哲倫星雲中主序排列的密度,在大麥哲倫星雲(左邊)和小麥哲倫星雲(右邊)之間新發現的矮星系的位置上有一個紅色的圓圈。圖片:Koposov et al. 2018.通過對DECam獲得的光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了一個新的超微弱矮星系。
  • 歐洲天文學家發現大麥哲倫星系奇異恆星新生區
    大麥哲倫星雲距離銀河系約16.3萬光年,從宇宙的尺度上來說這是非常近的距離  儘管從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大麥哲倫星雲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但是相比銀河系它就像一個侏儒,它的質量不到銀河系的十分之一,其直徑也僅有1.4萬光年,而相比之下銀河系的直徑超過10萬光年。因此天文學家將大麥哲倫星雲歸入「不規則矮星系」的行列。
  • 16萬光年外的麥哲倫星云為什麼沒有被列在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之中
    南半球的觀察員可以看到大麥哲倫星雲(左)和小麥哲倫星雲(右)。大的星雲有一條顯著的光帶,用雙筒望遠鏡可以很容易就發現它。(圖片來自藤井明)大小麥哲倫星雲——銀河系裡的兩個壯觀的、肉眼可見的伴星系——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實際上,南半球的土著居民在古代就已經能夠辨認出它們了。
  • 《Nature Astronomy》:研究表明大麥哲倫星雲對銀河系的形狀和布局產生巨大影響
    《Nature Astronomy》:研究表明大麥哲倫星雲對銀河系的形狀和布局產生巨大影響(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銀河系--我們在宇宙中的家園已經呈現給我們一個相對平靜的旋轉螺旋
  • 16萬光年外,大麥哲倫星雲中星團是「動態老化」的!
    在大麥哲倫星雲(LMC)星系中,新哈勃觀測增加了我們對LMC中星團大小如何隨時間變化的理解。星團是許多(百萬為單位)恆星的聚集體,也是活躍的系統,其中恆星之間的相互引力相互作用會隨著時間推移改變星團結構(天文學家稱之為「動態老化」)。由於這種相互作用,重恆星傾向於逐漸向星團的中心區域下沉,而低質量的恆星則可以逃離系統。
  • 大麥哲倫星雲將與銀河系相撞,地球或將被甩出銀河系
    大麥哲倫星系一直環繞著銀河系運轉,是距銀河系第二或第三近的星系。,銀河系中眾多星系將遭受滅頂之災2019年初,全世界都在為新年到來所慶祝時,英國杜倫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在國際天文學頂級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撰文指出:大麥哲倫星雲(LMC)可能在20億年後與銀河系相撞。
  • 哈勃揭示16萬光年外,大麥哲倫星雲中星團是「動態老化」的!
    在大麥哲倫星雲(LMC)星系中,新哈勃觀測增加了我們對LMC中星團大小如何隨時間變化的理解。大麥哲倫星雲位於離地球近16萬光年的地方,是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擁有覆蓋廣泛年齡的星團。這與銀河系不同,銀河系主要包含較老的星團。
  • 大麥哲倫星雲現慢版旋轉木馬場景
    據新華社華盛頓2月18日電 (記者林小春)銀河系「鄰居」大麥哲倫星雲的中心正呈現慢動作版本的旋轉木馬場景。根據18日公布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測量結果,它旋轉一圈的時間為2.5億年,與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公轉的周期相當。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利用哈勃望遠鏡精確測定一個星系的旋轉速度。  大麥哲倫星雲距地球約17萬光年。
  • 大麥哲倫星雲:我太難了,又要被銀河系吞併,又要被宇宙射線撕碎
    1520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麥哲倫在環遊地球時,發現了夜空中的兩片明亮的「雲團」,將它們分別命名為大麥哲倫雲和小麥哲倫雲。如今我們知道,這兩片所謂的「雲」,其實是兩個河外星系,屬於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在宇宙運行中,很沒有「存在感」,它本身圍繞著小麥哲倫星系在公轉(很奇怪,明明是大麥哲倫星系更大,卻要圍繞著「小弟」旋轉),而二者組成的系統又圍繞著銀河系在螺旋式旋轉。對於衛星星系來說,日子通常不會太好過,因為它旁邊的大星系總是那麼貪得無厭,想要將它吞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