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的蛇」天文學家最新在麥哲倫橋上發現一個新矮星系

2020-12-06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報告稱,在所謂的麥哲倫橋上發現了一個新的矮星系——這是連接兩個麥哲倫星雲的氣體流。在arXiv4月17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新發現的矮星系,它被命名為Hydrus 1。新星系是在水蛇星座中發現,它是一個小的星座。它的名字意思是「雄性水蛇」。因此天文學家將新發現的星系稱為「雲中的蛇」。Hydra 1是由卡內基梅隆大學的Sergey E. Koposov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的。他們使用的暗能量照相機(DECam)安裝在4-m Blanco望遠鏡上,位於智利的Cerro-Tololo美洲天文臺(CTIO),以觀察小(SMC)和大麥哲倫雲(LMC)之間的區域。

麥哲倫星雲中主序排列的密度,在大麥哲倫星雲(左邊)和小麥哲倫星雲(右邊)之間新發現的矮星系的位置上有一個紅色的圓圈。圖片:Koposov et al. 2018.

通過對DECam獲得的光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了一個新的超微弱矮星系。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在這篇論文中,我們展示了一顆名為Hydrus 1的超微弱銀河系衛星的發現和詳細分析。研究表明,Hydrus 1是一種輕度的橢圓和超微弱的系統,距離太陽約9萬光年,距離LMC約78000光年。這個星系的絕對大小為-4.7,一個環形的半光半徑大約為163光年,並且一個表面的亮度明顯比許多典型的超微弱的矮球體亮。根據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些參數表明,Hydrus 1極有可能是一個矮星系,然而它也可能是一個擴展的球狀星團。

觀察發現,Hydrus 1有一個古老的、金屬質量較差的恆星群,有幾個藍色的水平分支恆星和兩個RR - Lyrae變量。研究人員還指出,這個系統是暗物質佔主導地位的,再一次說明它可能是一個球狀星團,有少量的暗物質,或者是一個矮星星系,由於潮汐而失去了一些暗物質。當涉及到化學成分時,研究發現Hydrus 1的金屬含量較低,平均金屬含量為-2.5。值得注意的是,該系統有一個碳增強的極貧金屬元素,其金屬含量約為-3.0,碳的鐵含量為3.0左右。這一水平的碳濃縮使它成為在銀河系光暈和矮星系中已知的碳增強的恆星之一。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Hydrus 1很可能是麥哲倫星系的一部分,是麥哲倫星雲帶進我們家星系的。這個假設是基於空間位置和觀測到的系統的視線速度。然而,仍然需要更多的觀察來確定這個假設。因此,論文的作者希望即將發布的Gaia Data Release 2 (DR2),包含ESA的Gaia衛星獲得的數據,將有助於揭示更多關於Hydrus 1與LMC之間存在爭議的聯繫的細節。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Tomasz Nowakowski/Phys

相關焦點

  • 麥哲倫星雲比天文學家計算的大得多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它們不僅比之前天文學家計算的大的多,而且在他們的外邊緣也有非均勻的結構,這說明他們形成和相互作用過程中,留下了豐富而複雜的碎片場。這是一個名為SMASH項目組的研究結論。這個項目的名稱是「麥哲倫星雲歷史的調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藉助位於智利的託洛洛山美洲天文臺布蘭科4米口徑望遠鏡進行項目研究,並在美國天文學會第225次會議上提交了研究結果。
  • 銀河系吞併矮星系發現新證
    天文學界此前認為,銀河系是通過不斷「吞併」附近的矮星系壯大的。近日,一項新發現為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提供了新證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首次在銀河系發現了一顆奇特的恆星。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其「DNA」發現,這顆恆星並非銀河系「原住民」,而是被銀河系吸入瓦解的矮星系「外來移民」。
  • 大麥哲倫星雲:附近的衛星矮星系
    雖然南半球的天文學家在麥哲倫1519年的環球航行之前看到了這些雲,但探險家和他的船員是第一個將這些知識帶到西方世界的人。麥哲倫在那次航行期間在菲律賓去世,但他的船員在返回歐洲時提供了這一發現的記錄。LMC位置麥哲倫發現LMC和SMC早於望遠鏡,但即使在儀器允許伽利略和17世紀的天文學家仔細觀察之後,科學家們仍可以準確計算到LMC,SMC和其他人的距離幾百年。附近的星系。
  • NASA發布大小麥哲倫星雲高清照
    NASA發布大小麥哲倫星雲高清照2) "← →"翻頁 2013年8月12日,NASA發布了由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的最新照片
  • 天文學家解開了困擾半個世紀的麥哲倫星流之謎
    我們所在的銀河系,被一團稱作「麥哲倫星流」的氣體所包裹。然而它的神秘起源,已經困擾天文學界有 50 年之久。有觀點認為,銀河系在早期蠻荒時代發生過一些混亂的事件,比如可能吞沒了另一個名為「蓋亞-恩克拉多斯」的星系。距今大約 24 億年的這場事件的一個證據,就存在於繞銀河系中心盤的巨大球形空間區域(即「暈輪」)中。
  • 麥哲倫星雲突然加快了和銀河系碰撞的速度!
    事實上,天文學家們已經知道星系之間的碰撞或合併是宇宙演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命運使然。然而這些事件除了導致星系的增長,也會引發新的恆星形成,因為新的氣體和塵埃被注入星系成為恆星形成的「搖籃」。在未來,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將與仙女座星系合併,同時合併的還有大小麥哲倫星雲。
  • 天文學家解開困擾半個世紀的包裹銀河系的「麥哲倫星流」之謎
    有觀點認為,銀河系在早期蠻荒時代發生過一些混亂的事件,比如可能吞沒了另一個名為「蓋亞-恩克拉多斯」的星系。距今大約24億年的這場事件的一個證據,就存在於繞銀河系中心盤的巨大球形空間區域(即「暈輪」)中。天文學家在1970年首次發現了這條「絲帶」的存在,並將之命名為麥哲倫星流。
  • 天文學家發現大麥哲倫星雲外新的恆星系統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由法國斯特拉斯堡天文臺的Nicolas Martin所帶領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探測到了一個全新的、非常昏暗的恆星系統,被稱作SMASH 1。這個緊湊而昏暗的系統可能是大麥哲倫星雲(LMC)的衛星系統。在對麥哲倫星雲衛星系統長達多年的探測中,發現與LMC有關的昏暗的恆星系統對麥哲倫恆星系統歷史調查(SMASH)來說意義重大。
  • 天文學家:銀河系就是任我打扮的小姑娘
    南半球的觀星者可以肉眼發現一對被稱為大麥哲倫和小麥哲倫雲的矮星系。天文學家們一直認為這對是我們銀河忠誠的跟班,就像銀河系的衛星一樣。然而,哈勃太空望遠鏡在2006年至2013年的一系列觀測發現它們更像是來襲的隕石。維吉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尼塔·卡裡夫雅裡將大小麥哲倫雲描述為以大約330公裡/秒的速度飛來的闖入者,其速度幾乎是此前預測的兩倍。
  • 《天文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三十億年前一個矮星系撞擊了銀河系
    《天文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三十億年前一個矮星系撞擊了銀河系(Credit: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美國和加拿大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了三十億年前一個矮星系撞擊了銀河系。
  • 宇宙中的雲朵,麥哲倫「星雲」,它到底是什麼?
    他在著作「 恆星之書」中提到了這些神秘「雲」,這可能是最早關於麥哲倫「星雲」的記錄。「南方」的雲彩很快,在天文界中通過技術進步和豐富文獻的積累還有高倍望遠鏡的使用,人們為許多重大發現鋪平了道路。圖解:費迪南·麥哲倫。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因素同時具備,這個新的星團確實是前所未有的發現。圖註: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的郊區發現了一組年輕的恆星(藍色),使用來自歐空局的蓋亞任務的數據確定了它們在3D空間中的性質、位置和關聯。 科學家認為,這些恆星是由兩個麥哲倫星雲的矮星系物質形成的。
  • 「哈勃」發現大量麥哲倫星雲氣體流入銀河系(圖)
    銀河系可能已經找到了一個解決氣體短缺的辦法。天文學家曾估算,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系所擁有的燃料僅僅夠它在未來幾十億年中製造新的恆星。然而科學家如今發現,正有4倍於之前預期的氣體源源不斷地流入銀河系,從而為後者很長一段時間的造星生涯奠定了基礎。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學家Leo Blitz表示:「這是一項非常美妙的研究,它取得了驚人的結果。」
  • 中國LAMOST破解銀河系「吞噬」矮星系之謎
    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不斷成長的銀河系是如何瓦解、吞噬其周圍矮星系的?怎樣分辨銀河系中的恆星是「原住民」還是「外來移民」?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一項重大科學發現及研究成果,順利破解了這些謎題。
  • 造父變星「定位」銀河系附近矮星系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大圓盤面的遠側發現了群集的年輕脈動變星,新的發現有助於他們尋找以往未曾看到的也許由暗物質構成的矮星系,很多的矮星系躲藏在銀河系外側的塵埃雲團,天文學家一直未能確定它們的位置。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蘇坎雅·查克拉巴爾蒂組建了一支天文團隊,他們分析了從歐洲南方天文臺收集的近紅外線數據,4顆年期恆星大約距離地球30萬光年,它們是天文學家極力尋找的造父變星,造父變星被天文學家看成是測量天空距離的「標準燭光」,它們被用來測量天體的距離。查克拉巴爾蒂解釋說,他們發現的四顆年輕恆星是迄今為止在靠近銀河系圓盤面區域出現的最為遙遠的造父變星,《天體物理學通訊》刊登了科學團隊的探測成果。
  • 中國天文學家研究發現巨分子雲中首個星團可能起源
    中國天文學家研究揭示: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巨分子雲中第一個深埋星團是被另一個巨分子雲撞擊後肢解形成。 國家天文臺 供圖徐金龍介紹說,宇宙中絕大多數恆星以成團的模式形成,而星團則是在巨分子雲中形成,母分子雲散去後,留下的就是光學波段可見的星團。
  • 利用「中國天眼」,中國天文學家有新發現!
    中國天文學家有新發現!中國天文學家研究揭示: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巨分子雲中第一個深埋星團是被另一個巨分子雲撞擊後肢解形成。國家天文臺 供圖徐金龍介紹說,宇宙中絕大多數恆星以成團的模式形成,而星團則是在巨分子雲中形成,母分子雲散去後,留下的就是光學波段可見的星團。處於演化早期的星團中恆星年齡十分相近,它們幾乎是同時形成,這就要求大量氣體在星團形成位置快速堆積。
  • 麥哲倫星流之謎終於被揭開
    我們所在的銀河系,被一團稱作「麥哲倫星流」的氣體所包裹。然而它的神秘起源,已經困擾天文學界有50年之久。距今大約24億年的這場事件的一個證據,就存在於繞銀河系中心盤的巨大球形空間區域(即「暈輪」)中。天文學家在1970年首次發現了這條「絲帶」的存在,並將之命名為麥哲倫星流。
  • 麥哲倫星流之謎終於被揭開
    有觀點認為,銀河系在早期蠻荒時代發生過一些混亂的事件,比如可能吞沒了另一個名為「蓋亞-恩克拉多斯」的星系。距今大約24億年的這場事件的一個證據,就存在於繞銀河系中心盤的巨大球形空間區域(即「暈輪」)中。天文學家在1970年首次發現了這條「絲帶」的存在,並將之命名為麥哲倫星流。研究人員認為,它是從數十億年前的兩個矮星系(大麥哲和小麥哲倫星雲)中撕裂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