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大作、解密麥哲倫星雲圖像?為何如此?

2020-11-25 騰訊網

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空間局的普朗克衛星近日對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進行了觀測,繪製出這兩個衛星星雲的圖像。圖像右下方在普朗克望遠鏡的觀測頻率中處於較暗的區域,圖中藍色色調的區域暗示這裡有著非常低密度的宇宙塵埃。令人耳暈目眩的漩渦狀結構其實是望遠鏡上的儀器噪聲引發的,並不是銀河系的磁場分布,正是由於這些漩渦狀的圖像,讓這張銀河系衛星星系的圖像可與梵谷的大作相媲美。

麥哲倫星雲是銀河系的兩個衛星星系,只能在南半球可以看到,是我們銀河系的近鄰,分為大麥哲倫和小麥哲倫星雲。大麥哲倫星云為圖中靠近圖像中心的位置,紅色和橙色的斑點處,而小麥哲倫星云為左下角的橙色物體位置,外形酷似一個三角形。科學家很早就對大小麥哲倫星雲進行觀測,這是南天著名的天體,距離地球大約16至20萬光年。

據介紹,歐洲空間局的普朗克衛星發射於2009年,運行至2013年,在4年間通過微波和紅外線觀測宇宙,繪製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分布圖,研究了宇宙大爆炸後遺留下來的熱量。在對麥哲倫星雲的觀測中,普朗克望遠鏡可以觀測到麥哲倫星雲恆星之間被遮擋的天體,比如被塵埃隱藏的恆星群等在紅外波長的觀測下皆暴露無遺。

據了解,銀河系內也有一些區域被星際塵埃所遮擋,比如變色龍座方向上就有恆星形成區被遮擋,但是在普朗克望遠鏡的圖像上就呈現出紅色和橙色。麥哲倫星雲實際上也是銀河系的一部分,最新的觀測表明,銀河系的盤狀直徑雖然為10萬光年,但真實的半徑可能更大,涉及到一些暗物質分布和塵埃雲,更遙遠的地方仍然處於銀河系的控制範圍之內。銀河系的真實邊界可能接近百萬光年,與仙女座星系接壤。

相關焦點

  • 歐空局發布麥哲倫星雲圖像:酷似梵谷大作
    令人耳暈目眩的漩渦狀結構其實是望遠鏡上的儀器噪聲引發的騰訊太空訊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衛星對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進行了觀測,繪製出這兩個衛星星雲的圖像。圖像右下方在普朗克望遠鏡的觀測頻率中處於較暗的區域,圖中藍色色調的區域暗示這裡有著非常低密度的宇宙塵埃。
  • 宇宙中的雲朵,麥哲倫「星雲」,它到底是什麼?
    從宇宙的宏觀尺度下看,人類是如此的渺小,但人們依然著迷於燦爛的星空。銀河是如此的璀璨絢麗,也如此,人們把這樣的奇觀認作是大自然的神聖所在。但漸漸的,我們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觀星者和天文學家,他們同樣為星漢燦爛所震撼,然而他們並沒有拘泥於將群星的變化歸結於自然奇妙的質樸想法。
  • 麥哲倫星雲比天文學家計算的大得多
    麥哲倫星雲是我們銀河系附近最亮的兩個衛星星系。這個項目的名稱是「麥哲倫星雲歷史的調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藉助位於智利的託洛洛山美洲天文臺布蘭科4米口徑望遠鏡進行項目研究,並在美國天文學會第225次會議上提交了研究結果。   大小麥哲倫星雲都在南半天球距離南天極大約20°左右的地方。雖然他們是以探險家麥哲倫的名字命名才引起歐洲人的關注,但他們在南半球的早期文化中算是家喻戶曉的。
  • 用望遠鏡在麥哲倫星雲中繪製宇宙射線圖
    Murchison Widefield陣列(MWA)望遠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繪製出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星系在銀河系周圍的軌道。通過以非常低的頻率觀測天空,天文學家在這兩個星系中發現了宇宙射線和熱氣體,並在新恆星誕生的地方發現了恆星爆炸的殘餘。這項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皇家天文學會是世界領先的天文學期刊之一。
  • NASA發布大小麥哲倫星雲高清照
    NASA發布大小麥哲倫星雲高清照2) "← →"翻頁 2013年8月12日,NASA發布了由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的最新照片
  • 麥哲倫星雲全景圖震撼公布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本周一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22次會議上公布了Swift探測器所拍攝的大麥哲倫星雲(LMC)和小麥哲倫星雲(SMC)的最新震撼圖像,這些史無前例的高清圖像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辨識和研究兩個星雲中所存在的恆星、超新星以及星團系統。這些圖像均來自Swift探測器所搭載的紫外線光學望遠鏡(UVTO)。
  • 麥哲倫星雲突然加快了和銀河系碰撞的速度!
    我們知道,麥哲倫星雲其實是銀河系的兩個衛星星系,每15億年繞銀河系軌道轉一圈。這看起來相當正常,但是如果你了解了麥哲倫星雲的命運之後,你會對這個神秘的星雲更加感興趣。因為這片星雲最終將和銀河系相撞,並徹底融為銀河系的一部分!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科學家認為,這些恆星是由兩個麥哲倫星雲的矮星系物質形成的。但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新星確實是由麥哲倫星雲中的氣體形成的,但是現在離銀河系更近,與雲層相反。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如何移動,以及它們在三維空間中的今天位置,所以我們可以重建它們過去的運動。
  • 「哈勃」發現大量麥哲倫星雲氣體流入銀河系(圖)
    為星系長時間造星奠定基礎麥哲倫星雲流入的氣體最終進入了銀河系。  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Andrew Fox及其同事,在研究附近的兩個星系——環繞銀河系的大、小麥哲倫星雲——流出的氣體時獲得了這一發現。  麥哲倫星雲流失的氣體在宇宙中延伸了50多萬光年的空間,並且其中的大部分氣體將落入銀河系,從而為新恆星的誕生提供了燃料。
  • NASA公布最高清太空照 大小麥哲倫星雲照
    NASA公布最高清太空照 大小麥哲倫星雲照  【科技訊】6月7日消息,據外國媒體報導,NASA在日前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22次會議上,公布了雨燕天文衛星所拍攝的大麥哲倫星雲(LMC)和小麥哲倫星雲(SMC)的最新照片,這是NASA有史以來公開過的最高清太空照。
  • 失蹤星系之謎:數十億年前,大小麥哲倫星雲曾有過第三個「小夥伴」
    失蹤星系之謎:數十億年前,大小麥哲倫星雲曾有過第三個「小夥伴」  Winnie Lee • 2018-09-19 14:27
  • 大小麥哲倫星雲是離我們最近的兩個星系?為什麼形狀不規則?
    早前,大、小麥哲倫星雲是人類已知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兩個星系,前者的距離約為16.3萬光年,後者的距離約為20萬光年,它們在南半球很容易用肉眼看到。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發現了比大、小麥哲倫星雲距離銀河系還近的星系。
  • 16萬光年外的麥哲倫星云為什麼沒有被列在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之中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為什麼大小麥哲倫星雲沒有被列在考得威爾(或稱為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天體之中?南半球的觀察員可以看到大麥哲倫星雲(左)和小麥哲倫星雲(右)。大的星雲有一條顯著的光帶,用雙筒望遠鏡可以很容易就發現它。(圖片來自藤井明)大小麥哲倫星雲——銀河系裡的兩個壯觀的、肉眼可見的伴星系——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實際上,南半球的土著居民在古代就已經能夠辨認出它們了。
  • 哈勃望遠鏡揭開「麥哲倫星雲流」成因之謎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6月初公布了Swift探測器所拍攝的大麥哲倫星雲(LMC)和小麥哲倫星雲(SMC)最新震撼圖像,這些圖像第一次通過數千萬甚至上億像素來向人們展示這兩個星雲的細節。同時,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一直都在試圖解釋所謂的麥哲倫流(Magellanic Stream)的來源。
  • 科學網—歐洲南方天文臺發布紅外圖像解密螺旋星雲
    Emerson/Cambridge Astronomical Survey Unit 本報訊 對寶瓶星座的螺旋星雲拍攝的一幅新的紅外圖像讓人們看清了這種神秘的天體結構。 歐洲南方天文臺日前在線發布了由位於智利北部的4.1米的VISTA望遠鏡拍攝的圖像,它展示了由氫氣構成的太陽系般大小的團狀及絲狀結構。 這些被稱為慧星結的特徵——因為它們通常都會直指那些遠離星雲中心的恆星——很難在可見光下被發現。 螺旋星系的主環大約有2光年寬,相當於太陽到最近恆星距離的一半。
  • 梵谷的《星空》充滿流動的神奇,而他的《星空》靜謐在手中
    ▲大師梵谷作品《星月夜》科學家致力研究探索飛船去發現未知的空間,文人墨客用文詞讚美和感嘆它的空靈,藝術家用眼睛和色彩以及雙手去展現它的魔幻和魅力。大師梵谷就畫了一幅聞名全世界的大作《星月夜》,他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運動和變化的星空。整個畫面被一股洶湧、動蕩的藍綠色激流所吞噬,旋轉、躁動、捲曲的星雲使夜空變得異常活躍,脫離現實的景象帶你入夢幻。
  • 在麥哲倫星雲NGC 1866星系團中發現了多個恆星群
    這表明球狀星團中存在自我富集,並暗示星團至少由兩個恆星群組成NGC1866似乎也是如此,它是麥哲倫星雲中數量最多的年輕球狀星團之一。1826年發現的星系團位於大麥哲倫星雲內,假設它擁有多個恆星群,包括大量進化的恆星和20多個造父變星。對於天文學家來說,NGC1866是測試中年恆星群和恆星演化模型最有趣的星團之一。
  • 為什麼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不在考德威爾天體之列?
    為什麼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不在考德威爾天體之列?它們沒有出現在史蒂芬·詹姆斯·奧米拉的書《梅西葉天體》中列舉的20個壯觀的非梅西葉天體之列,也不在《考德威爾》一書中列舉的20個壯觀的非考德威爾天體之列。是因為它們太過明亮了嗎?
  • 恆星形成過程與梵谷名作驚人相似
    更為神奇的是,這幅圖片與荷蘭著名畫家文森特-梵谷的名作《星夜》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紅色斑塊中的最突顯區域,就是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即M42星雲。  在圖片的上半部分,磁場看起來比較規則,幾乎以平行線方式排列。這是根據星系平面磁場進行大規模排列而成的。然而,在獵戶座分子雲團區域內,即圖片的中下部,磁場變得不太規則。天文學家認為,在這些雲團中觀測到的磁場渦狀結構可能與恆星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強大能量有關。
  • 手機拍攝麥哲倫星雲你敢想?這款全新攝影旗艦實現了
    使用努比亞Z20拍攝麥哲倫星雲根據近期官方頻繁的曝光消息來看,新一代的拍照旗艦——努比亞Z20應該很快就會發布。在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努比亞官微公布了幾張使用努比亞Z20拍攝的銀河照片,這也是首次使用手機拍攝到大小麥哲倫星雲,意味著被行業與消費者稱為「可以拍星星的手機」的努比亞,以全新攝影旗艦、以更極致攝影實力致敬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