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形成過程與梵谷名作驚人相似

2020-11-24 中關村在線

  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航天局近日發布了一幅根據「普朗克」衛星所探測到的數據繪製的星空圖。圖片顯示,在宇宙狂躁的氣體和塵埃巨浪中,無數恆星正在形成。更為神奇的是,這幅圖片與荷蘭著名畫家文森特-梵谷的名作《星夜》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藝術家認為,「渦狀星系」可能正是梵谷的靈感來源。在歐洲航天局的這幅圖中,有渦狀顏料,有明亮的色彩,整幅圖看起來就像是梵谷的另一幅傑作。事實上,這是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所探測到的恆星形成過程。

  在獵戶座分子雲團中,無數恆星正在氣體和塵埃巨浪中形成。專家認為,本圖與梵谷的名作《星夜》的相似度十分驚人。這幅星空圖是根據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所探測到的數據繪製的。

  「普朗克」衛星在太空中主要負責偵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此外,「普朗克」衛星還會探測銀河系及其它星系物質的前景輻射。「渦狀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300萬光年,與銀河系大小相當,直徑約6萬光年。本圖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

  在歐洲航天局的這幅圖中,有渦狀顏料,有明亮的色彩,整幅圖看起來就像是梵谷的另一幅傑作。事實上,這是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所探測到的恆星形成過程。在獵戶座分子雲團中,無數恆星正在氣體和塵埃巨浪中形成。專家認為,本圖與梵谷的名作《星夜》的相似度十分驚人。

  歐洲航天局專家介紹說,「在這幅圖中,藍色調讓人聯想到海洋的天堂,而紋理由讓人想起湧動的海浪。」這幅星空圖是根據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所探測到的數據繪製的。「普朗克」衛星在太空中主要負責偵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此外,「普朗克」衛星還會探測銀河系及其它星系物質的前景輻射。

  在銀河系中,遍布著大量氣體和塵埃混合物。有時,氣體和塵埃混合物密度會變得越來越大,形成巨型氣體雲團,恆星就形成於其中。在這些星際雲團中,還有一種至關重要的物質,那就是塵埃。它也會也某種波長發出能夠被「普朗克」衛星探測到的輻射。因此,天文學家就是利用衛星所探測到的數據掌握了更多關於恆星形成搖籃的信息。

  在這幅星空圖中,根據顏色深度能夠看得出塵埃輻射的總體密度,根據紋理能夠看得出磁場的大致方向。藍色區與少量的稀薄塵埃相對應,而黃色和紅色區域則與密度更高的氣體塵埃雲相對應,氣體塵埃雲中包含了大量的塵埃及氣體。圖片中心區的紅色斑塊,則是獵戶座分子雲團的一部分。獵戶座分子雲團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大型恆星形成區之一,距離太陽僅約1300光年。紅色斑塊中的最突顯區域,就是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即M42星雲。

  在圖片的上半部分,磁場看起來比較規則,幾乎以平行線方式排列。這是根據星系平面磁場進行大規模排列而成的。然而,在獵戶座分子雲團區域內,即圖片的中下部,磁場變得不太規則。天文學家認為,在這些雲團中觀測到的磁場渦狀結構可能與恆星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強大能量有關。

  1889年6月16日到18日,荷蘭著名畫家文森特-梵谷在一家精神病院仰望夜空,創作出了他最著名的畫作《星夜》。從此,關於其畫作中的「旋渦」的意義,引起了人們永不休止的爭論。許多人認為,這些「旋渦」是梵谷當時脆弱心理狀態的延伸和表現。

  但是,近來也有藝術家聲稱,這些「旋渦」實際是在描寫宇宙中的星系,梵谷可能是受到當時某些宇宙畫作的啟發。上述看法來自於美國著名藝術家及攝影師麥可-本森的新書《宇宙圖畫》。本森表示,這可能就是「渦狀星系」的圖像。「渦狀星系」學名為「M51a」星系,由愛爾蘭天文學家威廉-帕森思發現於19世紀中葉。為了觀測夜空,帕森思建造了當時最大的天文望遠鏡,鏡面直徑達1.8米。利用望遠鏡觀測星系的同時,帕森思還繪製觀測圖。

  本森認為,「『渦狀星系』畫作可能直接促成了《星夜》的出現。這是最著名的描寫夜空的人工繪畫。有可能他是在精神病院的圖書館中看到過「渦狀星系」圖,也有可能是在巴黎看到過。」當時,梵谷住在法國南部的一家精神病院中。《星夜》可能是在描寫他透過窗戶仰望夜空時所看到的情景。在梵谷此後的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旋渦」。至於後來的這些「旋渦」是否受到「渦狀星系」的影響,則無從知曉。

  「渦狀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300萬光年,與銀河系大小相當,直徑約6萬光年。有趣的是,這是發現首個擁有旋渦結構的星系。當時,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其它星系都是星雲,而不是星系。直到1922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首次證實,我們的銀河系只是宇宙中眾多星系之一。

  其實,帕森思的「渦狀星系」圖與梵谷的《星夜》之間存在聯繫,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說法。英國牛津大學的奧瑪爾-納思姆博士曾經在其著作中談及兩者的關聯。「在梵谷的《星夜》中心位置,可以清楚看到『渦狀星系』。」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522/5220575.html report 3741   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航天局近日發布了一幅根據「普朗克」衛星所探測到的數據繪製的星空圖。圖片顯示,在宇宙狂躁的氣體和塵埃巨浪中,無數恆星正在形成。更為神奇的是,這幅圖片與荷蘭著名畫家文森特-梵谷的名作《星夜》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藝術家認為,「渦狀星...

相關焦點

  • 仙王座"恆星寶寶"誕生區或揭示恆星形成全過程
    科學家正在研究一個名為Cep OB3b的年輕星團,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正在形成中的恆星和行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超過半數的普通恆星(包括太陽)形成於巨大的星團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剛形成的這些恆星最終會各奔東西。美國託萊多大學的科學家Thomas Allen正在研究一個這樣的恆星形成區域。  觀察恆星的誕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形成像我們太陽類似的恆星需要數千萬年的時間。
  • 超新星爆發不僅是恆星演化和拋灑元素的過程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
    舉例說明:荷蘭著名的畫家「梵谷」有一幅名作《星夜》,在這幅畫裡面梵谷畫了在一個村莊的天空裡面,漂浮著11個環形的星雲,這幅畫完全是屬於梵谷的想像,但是這樣的景象跟恆星在快死亡時所觀測到的現象有異曲同工的特點,「麒麟座V838」在它接近死亡的時候
  • 梵谷的名作《向日葵》到底好在哪裡?該怎麼去欣賞?
    答|百度派 @三木森baby最近《摯愛梵谷》上映,麻溜的去看,其實感觸還是很多的。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其實有講過梵谷的很多作品,《星空》《向日葵》等等,那時候的理解或許更加的書面化。梵谷的生平其實要想了解《向日葵》到底哪裡好,真的是應該去了解梵谷這個人。和大部分藝術家一樣,生前不得志,自己割掉耳朵的舉動,送給舞女,靠弟弟接濟等等,導致在很多人眼中,他是瘋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經病。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 一對與地球和太陽驚人相似的「行星—恆星」被發現
    外媒稱,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可能宜居的系外行星及其所屬恆星,它們與地球和太陽的相似度高於其他任何已知的一對「行星-恆星」。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英國版6月10日報導,那顆行星——目前仍被視為候選行星,直至進一步確認——與其所屬恆星距離適當,由此為該行星上存在液態地表水提供了條件。這意味著,該行星可能可以容納生命。那個類的世界的大小約為地球的1.9倍。
  • 梵谷名畫《夜晚露天咖啡座》賞析
    梵谷曾說:「對我來說,晚上看來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豐富的色彩,晚上作畫,看天上有閃爍的星星,地面有燈光,是一幅很美的與安詳的作品。」《夜晚的露天咖啡座》為很多人所衷愛。在畫面中法國南部炎熱的夏夜,煤氣燈照耀下的橘黃色天棚,與深藍色的天空形成對比。視線沿著咖啡棚和座位向後延伸,使畫面產生縱深感,引發希望與悔恨、夢幻與現實的思緒。
  • 天文學家發現恆星和行星與太陽和地球驚人地相似
    天文學家在重新檢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存檔數據後發現一顆可能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及其恆星,它與地球和我們的太陽比任何已知的行星對都更相似。,它比任何其他已知的行星恆星對都更類似於地球和太陽。這顆有待進一步確認的行星,與它的恆星之間有著合適的距離,允許液態水存在,這也就意味著上面很可能有生命。這項新研究的主負責人Rene Heller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顆比地球小兩倍的行星和它的太陽類型的主恆星的結合使它如此特別和熟悉。」
  • 根據我們的宇宙學模型,有證據表明最初的恆星形成過快
    人們認為恆星是在大爆炸後的一億年裡出現的,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非常古老的恆星;但在原始宇宙湯中,恆星的誕生過程依然是一個很大的謎。在宇宙深處,有一團氣體雲給了我們重要線索:它是如此遙遠,以至於發出的光線花了近130億年才抵達地球,這意味著我們看到的雲與大約8.5億年前宇宙裡的一樣——這只是它目前壽命的短暫一瞬。
  • 恆星被黑洞吞噬的過程!爆發的能量是太陽100億倍!幸好不是地球!
    這幾天網絡上便流傳著一段視頻,一顆恆星墜落到了黑洞中被吞噬的過程,很多人在看到這個視頻後感到非常驚訝,原來黑洞的吞噬能力如此強勁。從2019年開始,科學家就觀測到了爆發的過程,根據他們的數據來看,這顆恆星的爆發能量達到了太陽的100億倍,天文望遠鏡所捕捉到的驚人細節,簡直就讓我們置身於科幻世界。
  • 黑洞和原子的驚人相似,雙黑洞結合為「引力分子」,宇宙太神奇了
    但是,就是這些質量驚人的天體,竟然表現出了和微觀粒子相似的特徵,著實令科學家感到不可思議。很多人都說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的方式就像是行星和恆星的關係,實則大謬,因為原子的行星模型是已經被推翻的理論,電子根本不是以這樣的形式來運動。
  • 科學網—新研究揭示恆星進化過程
    新研究揭示恆星進化過程。
  • 在恆星形成過程中發現最年輕的吸積盤
    (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發現)形成。這一發現對當前的吸積盤形成理論提出了比以前更強的約束,因為它將吸積盤形成時間提前了幾倍。此外還發現了一個緊湊的旋轉流出物,它可以追蹤盤風從盤帶走角動量,從而促進盤的形成,ALMA非常強大,可以解決半徑小至15個天文單位(AU)的吸積盤。
  • 恆星是怎樣形成的?
    無論是地球上的萬物生靈,還有宇宙中的璀璨恆星,都會經歷從誕生到死亡的過程。那麼恆星誕生形成的過程是怎樣的呢?從一團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的星雲到上億攝氏度的熾熱恆星,其中都經歷了哪些事情?星雲是宇宙空間內由塵埃和氣體結合而成的雲霧狀天體。它的密度很小,一座大山那麼大體積的星雲空間所有的物質,可能只夠組成一塊石頭。不過星雲的體積普遍都很大,直徑長達十幾光年。
  • 木星的成分和太陽相似,為什麼木星沒有演化為恆星?
    從木星和太陽的組成來看,二者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為何沒有形成恆星呢?木星和太陽的組成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分析,認為木星從內到外也是一個具有不同圈層結構的星球。形成恆星的條件恆星的形成和演化,是宇宙中一種常見的現象,但是從恆星自身來說,其誕生及發展並非那麼容易,必須依靠充足的外界物質輸入以及內部強大的溫度壓力,二者共同作用方能使恆星的形成具備先天基礎,缺少了哪一樣,恆星都不可能組成,或者只能演化為「失敗」的恆星。
  • 梵谷又丟畫了!偷盜過程簡單粗暴到不敢信,盤點那些被偷過的悲催名畫
    該畫描繪了他當時居住的尼嫩鎮(Nuenen)的花園,根據格羅寧根博物館資料顯示,當時梵谷的父親被任命為小教區的牧師,梵谷和父母共同居住在該教區,他還在冬天給花園粉刷。這件作品是辛格博物館從格羅寧格博物館租借的當天還正好是梵谷的生日難道是「鐵粉」竊賊故意搞事情提醒人們記住梵谷?
  • 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詭異的恆星形成區
    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中存在比較特別的恆星形成區,恆星形成的速度比大多數星系要快得多,其中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其中央星系還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是銀河系黑洞的1000倍,甚至更大。星系中央的氣體聚集在黑洞周圍,有些則逐漸冷卻下來,促進了恆星的形成。此前科學家認為星系中央的黑洞其實會扼殺恆星形成,比如阻止周圍炙熱氣體的聚集,阻礙恆星形成。
  • 月亮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給出的答案你可能不會想到
    直到大約46億年前一團星雲在這附近爆炸前,圍繞著我們的恆星的都是一團塵埃雲。這次爆炸似乎幹擾到了塵埃雲並使得微粒在靜電力和重力作用下結合在了一起,從而形成了物質塊。這些星子掃除吸收了更多的氣體並形成了行星的雛形。它們會持續成長直到剩餘的氣體都被猛烈的太陽風掃出太陽系。 誰能想到一團氣體和塵埃雲能夠在形成現在我們已知的巨大行星的過程中扮演著原料的角色呢?包括它們忠實的衛星,甚至就連我們最重要的,美味的熱狗也都是由這些塵埃雲組成的。在描述這樣一系列事件時,連驚異都只是種保守的說法。
  • 太陽外圍「雪線」的形成涉及到宇宙中恆星演化的整個過程
    ……」點評太陽外圍「雪線」的形成涉及到宇宙中恆星演化的整個過程為什麼太陽系會存在「雪線」呢?道理就在宇宙碰撞之中。前面我們講過,任何宇宙碰撞發生時產生的物質噴發,都會存在相近似的運動慣性物質匯聚在等同噴發點距離的位置,過高或過低運動慣性物質都不可能存在在與噴發點同距離的區域。
  • 難道梵谷的《星空》畫的是被二維化的太陽系?
    程心知道她說的是梵谷的《星空》,像啊,太像了。她腦海中那幅畫的記憶,與眼前的二維太陽系幾乎完美地重疊在一起。太空中充滿了巨大的星體,這星體所佔的面積甚至大於它們之間空間的面積,但星體的巨大並沒有給它們帶來實在感,它們像是時空的漩渦。宇宙中,空間的每一處微小的部分都在驚懼和瘋狂中流動著、翻滾著、顫抖著,像燃燒的火焰,卻只散發出酷寒。
  • 類星體流出物,星系形成過程的絆腳石
    類星體包含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由不斷湧入的物質提供燃料,其亮度是其宿主星系(由數千億顆恆星組成)的1000倍。  在黑洞吞噬物質的過程中,熱氣體環繞著它並發出強烈的輻射,從而形成了類星體。這些流出物加速到驚人的速度,只有光速的幾個百分點。  「沒有其他現象具有更多的機械能。在1000萬年的生命中,這些外流物產生的能量是伽馬射線爆炸的100萬倍。「太陽風每年推動數百個太陽質量的物質。這些流出物所攜帶的機械能是整個銀河系亮度的數百倍。」
  • 損壞畢卡索名作的人被判刑,比起熊孩子毀壞博物館藝術品,成年人的...
    去年年底,一名男子在倫敦泰特美術館故意毀壞畢卡索名作《女子半身像》,並以刑事毀壞罪被警方逮捕起訴。最近,該事件有了新的進展——這名男子被判處監禁18個月。對於這一結果,包括泰特美術館在內,很多人都表示「公正審判」。但即便是18個月的監禁,也已不能讓一幅畫作恢復如初,《Bust of a Woman》至今還在修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