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星體流出物,星系形成過程的絆腳石

2020-08-12 天文在線

  利用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獨特功能,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有史以來最具能量的流出物。它們來自類星體,像海嘯一樣穿過星際空間,對類星體所在的星系造成巨大破壞。

  類星體是非常遙遠的天體,釋放出異常巨大的能量。類星體包含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由不斷湧入的物質提供燃料,其亮度是其宿主星系(由數千億顆恆星組成)的1000倍。

  在黑洞吞噬物質的過程中,熱氣體環繞著它並發出強烈的輻射,從而形成了類星體。在黑洞附近的炙熱輻射壓力的驅動下,風將物質從星系中心推離。這些流出物加速到驚人的速度,只有光速的幾個百分點。

  「沒有其他現象具有更多的機械能。在1000萬年的生命中,這些外流物產生的能量是伽馬射線爆炸的100萬倍。「太陽風每年推動數百個太陽質量的物質。這些流出物所攜帶的機械能是整個銀河系亮度的數百倍。」

   類星體像掃雪機一樣吹過星系的圓盤。原本可以形成新恆星的物質被猛烈地從星系中掃出,阻止了恆星的誕生。輻射將氣體和塵埃推向遠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更遠的距離,創造了一個銀河系範圍的事件。

   當這一宇宙海嘯猛烈撞擊星際物質時,衝擊波前端的溫度飆升至數十億度,其中的物質主要以x射線的形式發出光,但也在其餘光譜中廣泛發光。任何目擊這一事件的人都會看到一場燦爛的天象。Arav說:「你首先會得到大量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然後會滲透到可見光和紅外光。」「你會看到整個銀河系都是巨大的像燈光秀一樣的聖誕樹。」

   對星系演化的數值模擬表明,這種流出現象可以解釋一些重要的宇宙學難題,例如,為什麼天文學家在宇宙中觀察到的大星系如此之少,以及為什麼星系的質量與其中心黑洞的質量之間存在聯繫。這項研究表明,這種強大的類星體外流應該普遍存在於早期宇宙中。

   幾十年來,理論家和觀察者都知道,在大質量星系中,存在某種物理過程阻止恆星形成,但這個過程的本質一直是個謎。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和新澤西普林斯頓大學的著名宇宙學家耶利米·p·奧斯特羅解釋說:「將觀測到的外流物放入我們的模擬中,解決了銀河系演化中的這些突出問題。」

   天文學家研究了13個類星體的流出物,通過觀察發光氣體的光譜「指紋」,他們能夠記錄氣體被類星體風加速的驚人速度。哈勃紫外線數據顯示,由於氣體在太空中的快速運動,這些由光路徑上的物質產生的光吸收特徵在光譜中發生了變化。這是由於都卜勒效應,物體的運動會壓縮或拉伸光的波長,這取決於它是靠近還是遠離我們。只有哈勃具有特定的紫外靈敏度範圍,使天文學家能夠獲得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觀測結果。

   除了測量了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活躍的類星體外,該團隊還發現了另一個加速速度最快的流出物。在三年的時間裡,它從近4300萬英裡每小時增加到大約4600萬英裡每小時。科學家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加速度將繼續增加。

   來自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成員傑拉德·克裡斯補充說:「哈勃的紫外線觀測使我們能夠跟蹤類星體的能量輸出的整個範圍,從較冷的氣體到大風中極熱、高度電離的氣體。」「在此之前,只能通過難度大得多的x射線觀測才能看到。這種強大的外流可能會對中央特大質量黑洞的生長和其整個宿主星系的發展之間的聯繫產生新的見解。

   這個團隊還包括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徐新豐和博士後研究員蒂莫西·米勒,以及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蕾切爾·普萊莎。這些發現發表在2020年一系列六篇論文中,作為《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的焦點。

  作者: Rob Garner

  FY: J.Smile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類星體可以引發海嘯,撕裂星系,扼殺恆星的形成
    星系天體的類星體階段通常是非常早期的一段激烈的活動時期,能夠持續幾十億年,直到成為黑洞進入成年期,吞噬或吹走了附近的所有物質。眾所周知,黑洞活動會產生強大的風,吹向其周圍的空間。宇宙中的冷氣體是形成恆星的物質。一旦黑洞的風將其吹散,那麼恆星的形成也就被破壞了。這與我們在更古老的星系中觀察到的情況相一致,這些星系比那些擁有類星體的星系來得更平靜。
  • 類星體可以觸發橫穿星系的海嘯並扼殺恆星形成
    更重要的是,當它們轟炸星系中的物質時,它們會抑制新恆星的形成。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納胡姆·阿拉夫說:「這些信息對於了解星系的形成至關重要。」「他們每年推動著數百個太陽質量的物質。這些流出物攜帶的機械能比整個銀河系的光度高數百倍。」
  • 類星體引發的海嘯足以撕裂星系、阻止恆星誕生
    眾所周知,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星系。當它們的超大質量黑洞貪婪地吞噬巨大吸積盤上的物質時,類星體會在太空中噴射出大量的輻射。宇宙中的冷氣體是形成恆星的物質。一旦黑洞的風將其吹散,那麼恆星的形成也就被破壞了。這與我們在更古老的星系中觀察到的情況相一致,這些星系比那些擁有類星體的星系來得更平靜。事實上,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試圖找出恆星的形成究竟是如何終止的原因。因為如果恆星的形成不會終止,那麼宇宙則可能會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太相同,會有更大的星系和更多的恆星。有多種方式可以解釋這個謎題。
  • 最新證明:黑洞驅動的類星體,能夠撕裂星際空間,阻止恆星形成!
    這些射流出來自類星體,撕裂星際空間,類似於地球上的海嘯,對類星體所在的星系造成了嚴重破壞。類星體是遙遠星系中明亮而緻密的核心,類星體亮度可以達到宿主星系(通常由數億顆恆星組成)的1000倍。類星體是黑洞吞噬物質時產生的,因此會發出強烈的輻射,在來自黑洞熾熱輻射壓力的推動下,衝擊性爆炸將物質從星系系中心噴出,加速到光速的幾個百分點。這些外流對於理解星系的形成至關重要,它們每年推動數百個太陽質量的物質。
  • 類星體「海嘯」!科學家探測到接近光速13%的噴射,來自黑洞
    當活躍的黑洞吸引周圍的物質時,它會將周圍的氣體加熱到如此極端的溫度,以至於它的亮度可以比它的宿主星系亮1000倍,產生類星體的高溫氣體釋放出的強烈輻射,也會驅使狂風把物質從星系中心吹走。 雖然以前曾在類星體中觀測到過高速風,但它們都很稀薄,質量也比較小。
  • 跨星系的類星體海嘯
    當黑洞吞噬物質時,熾熱的氣體將黑洞包圍並發出強烈的輻射,從而形成類星體。由黑洞附近激起的輻射壓力驅動的外流將物質推離星系的中心,這些物質會被加速到驚人的速度,甚至能達到光速的百分之幾。這些流出物攜帶的機械能比整個銀河系的光度高數百倍。」
  • 黑洞釋放出巨大能量,驅動類星體產生,亮度超過整個星系
    這種能量創造了一個明亮而強大的星系核心,稱為類星體,它的光可以大大超過其宿主星系。天文學家普遍認為,類星體的能量是限制大質量星系增長的原因。20年前,科學家們假設類星體在限制星系增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但具體的觀測證據出人意料地難以獲得。科學家們認為,類星體狂風每年釋放出相當於數百個太陽質量的物質。當類星體風席捲銀河系的圓盤時,原本會形成新恆星的物質被猛烈地從銀河系帶走,導致恆星的誕生停止。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天文學家在一個遙遠的發光類星體的中心發現了一個特大質量的黑洞,或許有助於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古老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距地球130.3億光年的類星體。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遠的類星體,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後的6.7億年後。
  • 星爆星系如何漸漸走向寂滅?類星體或給出答案
    這些如今死寂一片的區域,被稱為多塵星爆星系,它們是如何淪為星系死區的,這一直是個不解之謎。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刊登的一篇新研究論文中,愛荷華大學的天文學家給出了線索。他們認為,類星體(一種潛伏在星繫心髒的強大能量源)可能要為這些多塵星爆星系不再誕生恆星負責。
  • 天文學家發現類星體有史以來最強風
    科學家們第二次看了一個奇怪的物體,發現了有史以來探測到的最強風,它吹走了一種叫做類星體的特殊黑洞。當超大質量黑洞加速某些粒子時,類星體就形成了,它無法吸收得如此劇烈,以至於當它們以明亮的噴射狀結構從黑洞射出時,它們幾乎達到光速。
  • 發現最遙遠的類星體與最古老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6.7億年
    宇宙從誕生到發出第一束光歷經了數百萬年時間,接著恆星開始形成、聚集成星系,然後星系氣體與塵埃圍繞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旋轉,形成整個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類星體。最近,天文學家再觀測到當今距離最遙遠的類星體與最古老的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僅6.7億年,打破了3年前的最遠類星體記錄。
  • 宇宙深處發現一個奇特星系,紫外光度堪比類星體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斯隆數字巡天重子振蕩光譜測量項目中50萬個星系和類星體的光譜,以及加那利大型望遠鏡和阿塔卡瑪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的觀測數據,首次發現了紫外光度與類星體相當的星系。按照過往經驗,紫外光度和紅移值都如此之高的天體,通常被歸類為類星體。所謂類星體,指的是宇宙早期的活躍星系核,由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瘋狂吸積周圍物質產生強烈爆發,在各波段閃耀著明亮光輝。
  • 短短幾個月,6個平靜的星系變成了熾熱類星體,究竟發生了什麼?
    塞弗特星系是活動星系核的一個亞型,是一類中心有明亮恆星狀天體的旋渦星系,與類星體性質相似,它是星系核有激烈活動的星系,只是光度比較低。(圖片來源:Message To Eagle)現在,類星體星系是最活躍的星系,事實上它們也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
  • 類星體揭示宇宙的關鍵信息,它與活動星系之間有何關聯?
    類星體一般都有光變,時標為幾年,科學家們可以從光變時標估算出類星體發出光學輻射的區域的大小。我們普遍認為,類星體的發射線產生於一個氣體包層,其產生過程與一般的氣體星雲類似,在氣體包層中存在著猛烈的湍流運動,而在其吸收線的區域裡,湍流運動的速度則相對很小。
  • NASA用哈勃望遠鏡觀測到了橫掃星系的類星體「海嘯」
    它們從類星體發出,像海嘯一樣橫掃星際空間,對類星體所在的星系造成嚴重破壞。類星體是非常遙遠的天體,釋放出異常巨大的能量。類星體包含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的燃料來自於墜入黑洞的物質,這些物質的亮度是由幾千億顆恆星組成的主星系的1000倍。
  • 天文學家觀測形成最初星系的星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為了了解宇宙的第一個星系,天文學家需要知道它們是由什麼構成的。但是形成這些星系的星雲並不像一個完全形成的星系那樣會有恆星發出璀璨的光芒,因此它們很難被觀察到。 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確認了這些星雲的規模和質量均相當大,足以形成星系。此前天文學家也能夠探測到這些星雲,其條件是有類似類星體——星系中央能量巨大的黑洞——的物質從其背後發出高強度光亮。當類星體的光通過氣態星雲時,氫原子會通過萊曼-α吸收過程,吸收一種特定波長的光。這一過程和類星體的光譜相關,是類似星雲的標誌,被稱為衰減萊曼-α(DLα)系統。
  • 美國宇航局利用哈勃望遠鏡繪製仙女座螺旋星系周圍巨大光環
    ,有兩個嵌套的氣體外殼,圍繞著仙女座螺旋星系。仙女座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主要星系。雖然在北半球秋季的夜空中可以看到仙女座,但我們看不到的是圍繞著這個星系的一個巨大的熱稀氣體光環。如果我們能看到那個氣體光環,它將從仙女座星系延伸出來,寬度相當於三條大魚。美國宇航局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對氣體光環進行了全面研究。科學家發現,這個幾乎看不見的瀰漫等離子體從仙女座延伸到130萬光年的地方,也就是距離銀河系一半的地方。
  • 史上最遠類星體! 不想了解一下麼?
    一般來說在星系的中心都會存在著非常巨大的黑洞。這些超級黑洞大量地吸引著周圍的物質,在黑洞周圍形成氣體圓盤(吸積盤)。由於黑洞吸引的大量物質的能量被帶入了吸積盤,吸積盤變得非常高溫,將大量的能量作為電磁波釋放出來。我們把比母體星系本身更為明亮的星系中心核稱之為「活動星系核」,而其中最明亮的天體就是「類星體」。因為是極其明亮的天體,即使在非常遙遠的宇宙也能被觀測到。
  • 黑洞類星體等離子噴流,是直直地噴出嗎?不,是喇叭褲狀噴出!
    科學家研究了300多個類星體旋轉的黑洞,這些黑洞產生了等離子束。研究發現,在距離黑洞一定距離的地方,這些天體物理噴流的形狀從拋物線變為錐形,讓人想起70年代標誌性的「喇叭褲」。通過有效測量這些「宇宙褲」,研究人員旨在解釋在遙遠活動星系中心將物質加速到接近光速的中央引擎黑洞,其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迄今質量最大類星體現身 宇宙早期的它或將改寫黑洞形成理論
    早期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困擾天文學家類星體是目前已知宇宙中最活躍的天體之一,也是人類觀測到的最遙遠的天體。「根據目前的理論,類星體由超大質量黑洞驅動。在黑洞吞噬塵埃、氣體甚至整個恆星等周圍物質的過程中,大量的引力能被釋放出來,部分引力能轉化為輔射,從而導致類星體的亮度可以超過整個宿主星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教授劉四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