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爆星系如何漸漸走向寂滅?類星體或給出答案

2021-01-20 騰訊太空

回溯到120億年前,在宇宙誕生之初,許多大質量的星系孕育了數十億顆現已寂滅的恆星。這些如今死寂一片的區域,被稱為多塵星爆星系,它們是如何淪為星系死區的,這一直是個不解之謎。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刊登的一篇新研究論文中,愛荷華大學的天文學家給出了線索。他們認為,類星體(一種潛伏在星繫心髒的強大能量源)可能要為這些多塵星爆星系不再誕生恆星負責。


這項研究的結果合理地解釋了星系如何從恆星製造者變成宇宙墳墓,以及科學家知之甚少的各種現象(例如藏匿於所有星系中心的類星體和超大質量黑洞的衍生與幻化)。


科學家在四個仍在孕育恆星的多塵星爆星系內部發現了類星體,以此作為觀測對象,得出觀測成果。研究論文第一作者、愛荷華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系助理教授傅海(音譯)表示:「在宇宙的演變史上,這些類星體可能在多塵星爆星系泯滅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是因為類星體擁有足夠的能量,足夠將氣體驅逐出星系,而氣體是形成恆星的燃料。因此,類星體提供了一個解釋星爆和消光橢圓星系之間轉變的可能性的機制。

藝術概念圖,展示了一顆類星體的心臟地帶。


傅海表示,多塵星爆星系內之所以很難探測到類星體的存在,是因為劇烈的恆星形成過程導致的塵土攪動吸收或遮擋了它們的光線。「也許,每一個多塵星爆星系都存在一顆類星體,只是我們無法觀測到。」


2016年3月,傅海和他的小組藉助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以下簡稱ALMA)發現了類星體。ALMA座落於智利北部,高出海平面1.6萬英尺(約合4875米),該陣列獲得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內的國際合作夥伴的資金支持。這是他們第一次使用ALMA射電望遠鏡陣列。2013年,ALMA全面投入使用。在其它望遠鏡的幫助下,研究小組從紫外線到遠紅外線,對類星體進行了多波長測繪。根據觀測結果,他們證實這些類星體與ALMA發現的類星體一模一樣。


這些類星體本應被遮蔽,為何又被觀測到了呢?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理論來解答這一疑問——他們認為,類星體從每個星系的中心「深洞」向外「窺視」。這裡的「深洞」是一個碎片較少的空間,允許光線逃離。相比之下,其它區域的光線則被密度大的介質遮蔽。


不過,這些星系的具體外形仍為未解,因為它們所在區域放射的光線距今120億年,當時的宇宙年齡只有現在的大約七分之一。即便是ALMA,也無法提供這些宇宙區域的清晰圖像。研究小組認為這些星系可能呈甜甜圈形,其朝向剛剛好能讓我們可以觀測到它們的深洞,進而發現其中類星體的存在。愛荷華大學大四學生雅各布·伊斯貝爾表示:「這種幾何排列非常罕見——深洞剛好與我們的視線成一條直線。」伊斯貝爾主修物理學和天文學,是這篇研究論文的第二作者。


科學家認為,多塵星爆星系的絕大多數類星體無法被觀測到,是因為它們的朝向將自己隱藏起來。發現4個存在類星體的多塵星爆星系並不是一個隨機事件,這意味著宇宙中還有更多類星體存在。


來源:https://phys.org/news/

責編:鍾狼將 陳田

類星體!宇宙中的巨獸,中心質量是太陽的十億倍

相關焦點

  • 黑洞釋放出巨大能量,驅動類星體產生,亮度超過整個星系
    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有超大質量黑洞,它們是空間中密度超乎想像的緻密區域,任何東西(即使是光)都無法逃脫。當這樣一個質量為太陽數百萬倍或數十億倍的黑洞吞噬物質時,它被一個旋轉的氣體圓盤包圍著。當這個圓盤中的氣體落向黑洞時,它會釋放出巨大能量。
  • 宇宙「超級星爆星系」每年誕生4500顆恆星
    天文學家希望進一步研究這個星系,從而理解這樣的星系在中心黑洞未吞噬其質量的情況下,為什麼變得更大,以及如何和其它星系聚集在一起。  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研究人員通過觀測127億光年之遙的太空區域,發現了這個星系,這個星系形成時宇宙誕生不足10億年。這個星系釋放明亮光線,暗示著它每年形成大量的恆星。
  • 天文學家檢測到迄今為止最遙遠的類星體,已超過130億光年
    UArizona管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Feige Wang說: 「這是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影響其周圍星系的最早證據。」「通過對距離較遠的星系的觀察,我們知道這是必須發生的,但我們從未見過如此早在宇宙中發生。」 類星體是「準星體無線電源」的縮寫,是活躍的銀河核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明亮結果,超大質量的黑洞會吸收物質,其速率使產生的熱量在整個宇宙中燃燒。
  • 類星體可以引發海嘯,撕裂星系,扼殺恆星的形成
    眾所周知,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星系。當它們的超大質量黑洞貪婪地吞噬巨大吸積盤上的物質時,類星體會在太空中噴射出大量的輻射。更厲害的是,天文學家發現,類星體放射出的射線在其周圍的星系中傳播時,就像海嘯一樣,將物質以接近百分之幾光速的速度向外推。
  • 類星體引發的海嘯足以撕裂星系、阻止恆星誕生
    眾所周知,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星系。當它們的超大質量黑洞貪婪地吞噬巨大吸積盤上的物質時,類星體會在太空中噴射出大量的輻射。 更厲害的是,天文學家發現,類星體放射出的射線在其周圍的星系中傳播時,就像海嘯一樣,將物質以接近百分之幾光速的速度向外推。
  • 類星體可以觸發橫穿星系的海嘯並扼殺恆星形成
    暢遊科學海洋,共尋宇宙之妙,大家好,我是南城~眾所周知,類星體是宇宙中最發光的星系,它們的超大質量黑洞從巨大的吸積盤中吞噬掉大量物質,從而在整個太空中散發出瘋狂的輻射。天文學家發現,類星體發出的輻射爆炸像海嘯一樣,在它們擴散通過周圍的星系時,以接近光速百分之幾的速度向外推動物質。
  • 類星體流出物,星系形成過程的絆腳石
    它們來自類星體,像海嘯一樣穿過星際空間,對類星體所在的星系造成巨大破壞。  類星體是非常遙遠的天體,釋放出異常巨大的能量。類星體包含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由不斷湧入的物質提供燃料,其亮度是其宿主星系(由數千億顆恆星組成)的1000倍。  在黑洞吞噬物質的過程中,熱氣體環繞著它並發出強烈的輻射,從而形成了類星體。
  • 天文學家製作出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
    天文學家製作出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Credit R.White/STScI /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劉霞):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天文學研究所(IfA)天文學家,使用「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PS1)提供的數據,製作出了迄今最大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三維天文圖像目錄。
  • 當星系碰撞時:哈勃展示了六次美麗的星系合併
    從2015年開始,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就對這個距離地球2.3億光年的奇怪星系進行了深入觀測。歐洲航天局表示:「整個宇宙都可以找到相互作用的星系,產生各種各樣複雜的結構,有些是安靜發生的,一個星系無情地吸收另一個星系。另外一些是暴力和混沌, 一些星系合併可以引發星爆,也就是所謂的超新星爆炸,或者創造類星體,它們是由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非常明亮的物體。
  • 類星體揭示宇宙的關鍵信息,它與活動星系之間有何關聯?
    當然,即使個別類星體比數百個星系的組合看上去還要明亮,但許多類星體都比我們太陽系的大小更小。類星體的很多特性,都於其周圍所處的環境有關,比如,大質量黑洞、活動星系等,研究人員通過對它的研究,也為宇宙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提供了很多關鍵信息。
  • 最大黑洞,最亮類星體
    一個超遙遠的類星體,在其中心有大量的證據證明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黑洞如何如此迅速地變得如此巨大,是一個有爭議的科學爭論的話題,但可能有一個符合我們標準理論的答案。圖片:X-ray: NASA/CXC/Univ of Michigan/R.C.Reis et al; Optical: NASA/STScI宇宙中最亮最亮的天體既不是恆星也不是星系,而是類星體,如s50014 + 81。
  • 類星體的能量之謎
    類星體,是遙遠宇宙中最明亮的一類天體。它發出光學輻射的區域很小,只有幾光天到幾光年。如此小的發光區域,每秒鐘釋放的能量卻比大小是它幾十萬甚至千萬倍的普通星系還大上千倍。那麼,類星體的巨大能量來源是什麼呢?超大質量黑洞對周圍物質的吸積,是對這個問題的簡單回答。那麼,黑洞到底如何吸積周圍物質?如何產生盤風和噴流,與周圍介質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寄主星系的演化?
  • 宇宙深處發現一個奇特星系,紫外光度堪比類星體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斯隆數字巡天重子振蕩光譜測量項目中50萬個星系和類星體的光譜,以及加那利大型望遠鏡和阿塔卡瑪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的觀測數據,首次發現了紫外光度與類星體相當的星系。哈勃定律指出,星系退行速度與星系距離成正比,而星系退行越快,紅移值就越大。因此,可以通過測量星系的紅移值來測算星系距離。具體到BOSS-EUVLG1,紅移值2.47意味著它大約處在宇宙創生僅20億年之際,它的星光在宇宙中穿行了一百多億年才抵達地球被我們觀測到。
  • 短短幾個月,6個平靜的星系變成了熾熱類星體,究竟發生了什麼?
    它們從相對平靜的星系變成了活躍的類星體——所有星系中最亮的星體,並將大量的輻射釋放到宇宙中。類星體是一種非常明亮的星系,它擁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一個質量相當於成百上千萬個太陽的黑洞。當塵埃和氣體落入黑洞時,其他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加速離開黑洞,在黑洞上方和下方形成噴流。
  • 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創建了恆星、星系和類星體的超詳細3D地圖
    夏威夷的泛STARRS望遠鏡 影象: 夏威夷大學由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ofHawai)的天文學家組成的MāNoa『s天文研究所(IFA)的一組天文學家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的天文成像目錄
  • 這顆類星體在宇宙眨眼的瞬間消失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變化可能發生在類星體的吸積盤上,而且速度很快(雖然沒有幾十年那麼快)。天文學家還不能說這個超大質量黑洞是否已經被餓死,是否圓盤本身已經變形(不是膨脹就是塌陷)或者由完全不同的機製造成。目前還不清楚吸積盤中的氣體是如何從一個大半徑的軌道流向黑洞附近的軌道,以及它如何最終落入黑洞。
  • NASA用哈勃望遠鏡觀測到了橫掃星系的類星體「海嘯」
    它們從類星體發出,像海嘯一樣橫掃星際空間,對類星體所在的星系造成嚴重破壞。類星體是非常遙遠的天體,釋放出異常巨大的能量。類星體包含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的燃料來自於墜入黑洞的物質,這些物質的亮度是由幾千億顆恆星組成的主星系的1000倍。
  • 科學家利用AI創建了一幅超詳細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3D地圖
    夏威夷的Pan-STARRS望遠鏡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天文學研究所(IfA)的一組天文學家通過人工智慧(AI)神經網絡,創建了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的天文成像目錄馬諾阿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小組在2016年發布了一份包含30億天體的星表,其中包括恆星、星系和類星體(超大質量黑洞的活動核心)。不用說,解析這個包含2 PB數據的龐大資料庫是一項不適合普通人、科學家,甚至是人類的任務。 2016年目錄發布的主要目標,是更好地表徵這些遙遠的光斑,並繪製所有三個維度的星系排列。
  • 科學家使用AI製作了星,星系和類星體的超詳細3D地圖
    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天文學研究所(IfA)的一組天文學家通過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創建了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的天文影像目錄。馬諾阿天文學研究所(IfA)的一組天文學家在2016年發布了一個包含30億個天體,包括恆星,星系和類星體(超大質量黑洞的活躍核)。
  • 分析數百萬個星系和類星體 迄今最大三維宇宙地圖繪出
    新華社日內瓦7月22日電(記者劉曲)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完成了對宇宙中數百萬個星系和類星體的分析,並發布了迄今最大的三維宇宙地圖。繪出這份地圖的是多國科研人員組成的「擴展重子振蕩光譜巡天(eBOSS)」項目,它是世界最大星系巡天項目「斯隆數字巡天(SDSS)」的一部分。最新成果建立在世界各地數十家機構的數百名科研人員超過20年合作的基礎上,由eBOSS項目耗費數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