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永定:我不相信任何關於中國潛在經濟增速的計算

2021-01-10 騰訊網

本文是餘永定先生2020年12月18日在中央財經大學「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上的主旨演講,由中財大國際金融研究中心整理。

我想借這個機會談談關於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以及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的內容。

GDP增長形勢分析

總體來說,中國已經慢慢走出了疫情的影響。2020年第三個季度GDP增長率是4.9%,這是非常不錯的成績。尤其是考慮到目前疫情帶來的衝擊還是相當大的,4.9%是非常不錯的增長率了。如果中國要實現2%以上的年度增長率,那麼,第四季度需要增長5%以上,這個不是很難實現;如果年度目標是增長2.5%,那第四季度就要增長7%,可能性是有的,但是難度非常大。

觀察GDP的季度增長,2020年第三季度是4.9%。我們按照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對GDP的季度增長進行劃分,在第三季度中最主要的仍然是投資在驅動GDP增長。這是基本的形勢。下面來進一步分析,它們在需求側所佔GDP的比例。

今年第三個季度,消費的月度增長率大概是0.9%,不是特別高。過去的10個月消費增長率是-5.9%,這是非常差的數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在中國我們沒有最終消費的季度數字,所以我們就只能用一些估算或者替代,這個替代稱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個數字並不是非常準確,只能大致替代,但是我們沒有其他可靠的數據,所以只能用這個替代最終消費。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反彈趨勢很強勁。在今年前三個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大概只有0.8%,和歷史相比這個數字比較低。但上個月的數字還不錯,前11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達2.6%。中國大部分經濟學家都認為到2020年底的時候,這個數字可能會超過3%,雖然仍然比較低,但是恢復情況還可以。

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上個月製造業投資增長非常高,同時也有點出乎大家的意料。一般來說,製造業投資的增長速度往往會慢於經濟的復甦速度。比如,在2009年,中國經濟強勁復甦之後,製造業的增長速度也仍然慢於它,花了兩年的時間才真正實現了復甦。但是這次製造業的恢復速度相當快,遠遠高於其他行業的復甦速度,我們還需要研究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今年到目前為止,我覺得固定資產投資最主要的驅動力來自於房地產投資的增長。人們對於房地產投資增長的觀點非常複雜,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應該依賴於房地產行業的拉動。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房地產行業是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很重要的驅動力,它也成為我們今年經濟復甦當中的重要推手。

我最為擔心的是基建方面的投資。在2009年,基建方面的投資增長率達44%,非常高。但是,今年基建方面的投資增速比較慢,只有1%-2%。這大概體現出中國政府希望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而不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經濟增長、實現經濟復甦的意願。

低GDP增長率造成的問題

即使今年中國GDP的增長率將達到2%,甚至可能會達到2.5%,儘管來之不易,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增長速度非常低,會帶來很多的問題。

第一個是就業問題。中國政府今年設定的就業目標是創造900萬個工作崗位。根據政府的宣布,到目前為止,中國創造了超過1000萬個就業崗位,這個目標現在已經實現了。但是,我仍然存在著一些疑問。根據歷史經驗,也就是創造就業和GDP增長之間的關係,如果想要創造900萬-1000萬的新就業崗位,GDP增長率只是2%-2.5%是不夠的。想要創造900萬個就業崗位,GDP增長率至少要達到3%。那麼,我們如何能達到900萬個就業崗位這一目標呢?代價實際可能是就業崗位質量下降或者說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如果沒有經濟增長的支持,是沒有辦法創造高質量的就業崗位的。即使就業崗位創造出來也是以勞動生產效率下降為代價的。更何況,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目前的失業情況是相當嚴重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農民工返鄉後未能返城就業等等都是證明。總之,中國必須爭取實現一個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否則無法真正解決就業問題。

第二點,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將會惡化。根據中國4月初公布的政府財政預算,中國預算內的收入在2020年是21.03萬億人民幣,預算的赤字是6.75萬億,佔GDP的3.6%。根據這兩個數據可知,財政部假定的2020年名義GDP的增長率是5.4%左右。也就是說,只有在實現了5.4%的名義GDP增長率時,2020年財政收入才會達到21萬億元。但這顯然是不能的。今年GDP的增長速度最多也就是2.5%。同時,CPI、PPI也都比較低,上個月的CPI是0.5%,從去年7月份開始到現在PPI都是負值。

顯然,中國今年的預算收入肯定達不到21萬億人民幣。但是,由於中國經濟下跌和通貨緊縮,政府必須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必須增加財政支出。否則,中國的GDP增速就會更低。這是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你就不得不擴大預算赤字,中國的財政狀況就會惡化。如果想減少赤字,就要減少財政支出。這樣的話,經濟增長速度就會下降,而且會形成惡性循環。政府支出減少導致經濟增長下降,經濟增長下降導致政府收入進一步減少;政府收入減少導致政府支出進一步減少。這是一個很糟糕的惡性循環。我們必須在經濟增長和財政狀況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或者說兩害相權取其輕。

中國經濟學家非常擔心中國的政府槓桿率,非常擔心政府債務佔GDP比重進一步上升會最終造成財政危機。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但我以為中國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長速度過低而不是政府槓桿率過高。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經驗告訴我們,經濟增長速度上去了,槓桿率就會降下來。我們不必過於擔心政府槓桿率的暫時上升。

中國應採取更寬鬆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前面Barry Eichengreen的發言當中談到,美國現在不是很擔心他們的政府財政問題,因為美國現在的利率水平比較低。我也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為中國政府也不用太擔心槓桿率,特別是對於政府部門的槓桿率。日本的經驗也是一樣的。在1996年的時候,當時日本大藏省官員告訴我說,日本的政府債券槓桿率是92%,超過了歐盟設定的60%標準,必須對財政進行重建。為此,他們執行了減少政府支出、增加稅收(消費稅)的政策。但是,結果如何呢?1998年日本經濟陷入衰退。現在日本國債佔GDP的比例是250%,沒人談論財政危機,相反,日本政府還在增加財政支持。但是為什麼沒有財政危機呢?因為它的利率水平是零。中國應該從日本和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學到點什麼。當然,我並不是說中國不需要擔心政府的債務率或者企業的債務率。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兩難的狀況,需要做選擇。無論怎麼選都是會有利有弊,只能是「兩惡取其輕」。如果問我,我毫不猶豫選擇擴張性財政政策輔之以擴張性貨幣政策。

在什麼情況下不能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呢?通貨膨脹。正如我前面所說過的,中國現在面臨的威脅是通貨緊縮,而非通貨膨脹。最新的CPI只有0.5%;PPI一年多來一直都是負的,而且自2012年以來就負過很長時間。即然如此,為什麼不能採取更為具有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經濟增長速度更高一些呢?

很多人認為,中國未來的潛在增長率可能是4%-5%,甚至不到4%,因此,我們不能夠讓中國的實際增長率高於它的增長潛力。我完全不相信任何關於中國潛在經濟增速的計算。連可靠的基本數據都沒有,怎麼可能準確計算呢?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回顧一下80年代、90年代早期IMF和世界銀行對中國長期增長速度的預測,哪個預測是準確的?日本當年在制定《經濟倍增計劃》時也遇到過這種情況。

我們必須謙卑地承認,未來充滿未知因素,我們不知道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到底是多少。但是,我們能夠判斷當前有無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速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判定當前存在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沒有通脹的明顯跡象,我們就不必猶豫,就應該採取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不要輕言退出,發現明顯通脹壓力之後,再退出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也不遲。事實上,中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一直是十分成功的。

房價過高怎麼辦?辦法很多:房產公開、房產稅、物業費、遺產稅、紀律檢查等等手段都可以考慮。但現在不應該使用貨幣政策來解決房價的高低、漲跌問題。

在中國目前情況下,刺激經濟增長主要靠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只能是配合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邊界變得有些模糊也不是什麼奇怪現象,歐盟國家和美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過去我們強調央行獨立性,現在則應該強調財政部和央行的協調與合作。按道理,結構性目標應該是由財政政策實現的。資金分配不是央行所能做的事情。貨幣政策只能在從寬與從緊之間進行選擇,強調支持實體經濟完全正確,但貨幣政策難以實現「精準滴灌」。中國國債收益率明顯高於美國等國而且呈上升態勢。我以為,央行有必要降低利息率。與此同時,降低利息率還可以抑制短期資本流入,避免人民幣的過度升值。

對於中國經濟增速問題,我們應該考慮「預期自我實現」和所謂的「磁滯」現象。我的觀點是:我們不知道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速到底是多少;只要存在通縮壓力,只要存在過剩產能,我們就應該執行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爭取獲得儘可能高的經濟增速。如果先入為主的認定中國經濟已經進入5%或4%的階段,並根據這種判斷制定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就可能真的只能實現5%或4%的增速了。這就是所謂預期的自我實現。另一方面,如果經濟真的長期在較低速度上運行,就會出現「磁滯」現象。工人失業一周、數周,重新工作不難,失業一年、數年,就無法重新就業了。研究團隊一旦解散再想聚攏就很困難了。經濟增速長期處於4%-5%的水平,以後想把經濟增速提上去就十分困難了。

我們現在談的是宏觀調控,談的是短期問題。如果是有效需求不足,為了避免產能利用率不足、失業,我們就需要刺激有效需求。如果是有效需求過度,為了避免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我們就需要抑制有效需求。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同時,我們還要同時推進體制改革、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很難區分為供給側和需求側。如果一定要區分,那麼,兩側的改革和調整都要進行。體制改革、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是不同層面的問題,體制改革、結構調整是中長期問題,宏觀調控是短期問題,不應該把它們混為一談。中國既要進行體制改革、結構調整,也要進行宏觀調控,這三件事完全可以齊頭並進。

上周中國政府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叫做「需求側改革」。在過去的六年當中,中國政府一直在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現在提出來需求側改革,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點。雖然我不知道需求側改革到底意味著什麼,但希望在下一階段,在繼續推進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同時,我們能夠更多的關注需求管理,通過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進一步提高GDP的增長速度。

相關焦點

  • 雙綠專家視角|餘永定:我完全不相信任何關於中國潛在經濟增速的計算
    我完全不相信任何關於中國潛在經濟增速的計算 文 | 餘永定 「我的觀點是:我們不知道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速到底是多少;只要存在通縮壓力,只要存在剩產能,我們就應該執行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爭取獲得儘可能高的經濟增速。」
  • 餘永定:為什麼這幾年我都主張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
    在那之後,餘永定一直主張:增長是硬道理——沒人知道中國潛在經濟增速到底是多少,中國應該以試錯的方式,實行更具有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爭取實現儘可能高的增速。  「現在需要更高的經濟增速,當前通貨膨脹還不是威脅,我們不應因將來有可能出現的某些未知後果,而不在當前執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他說。
  • 馭勢2021|餘永定:為什麼這幾年我都主張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
    在那之後,餘永定一直主張:增長是硬道理——沒人知道中國潛在經濟增速到底是多少,中國應該以試錯的方式,實行更具有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爭取實現儘可能高的增速。「現在需要更高的經濟增速,當前通貨膨脹還不是威脅,我們不應因將來有可能出現的某些未知後果,而不在當前執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他說。
  • 餘永定:增長是硬道理—對90年代以來宏觀調控的反思
    我想談的第一個觀點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意向性目標,不應該建立在對潛在經濟增長速度推算的基礎之上。也許馬上有人會覺得不對,因為我們首先得算出潛在經濟增長速度是多少,根據計算結果決定意向性目標(不是指令性目標)。最近有人說不需要制定經濟增長的意向性目標,這點觀點比較極端,我就不談了。為什麼我們不能根據出潛在經濟增速的計算結果來確定經濟增長的意向性目標?
  • 外媒:中國經濟增速只是在百分比意義上放緩
    原標題:外媒:中國經濟增速只是在百分比意義上放緩  澳大利亞商業旁觀者網1月27日文章,原題:被所有人忽視的中國GDP數字含義 上周二中國公布2014年經濟增長數據。但迄今,所有談論都局限在中國經濟增速陷入24年新低。
  • 社科院2021年經濟藍皮書: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2.2%左右
    新京報訊(記者 侯潤芳)12月14日,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等聯合發布的2021年《經濟藍皮書》顯示,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7.8%左右。在宏觀政策取向上,建議財政赤字率按照3%左右安排,繼續發行專項債券,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貨幣政策應適時逐步退出疫情期間穩健偏寬鬆的狀態,回歸穩健中性。
  • 餘永定-決策者應通過三種方式應對疫情危機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作者:餘永定 當前,經濟上最嚴重的障礙之一,是恐慌不已的地方政府製造了交通中斷。在承認地方官員擔心病毒進一步傳播合情合理的同時,中央政府現在必須出手幹預,以促進人員和物資的順利流動,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應鏈的中斷。
  • 鄭秉文 | 不設經濟增速目標實際上「隱含」著增長目標
    (一)不設經濟具體增速目標是應對疫情的一個「新路子」經典的經濟學教科書告訴人們,宏觀經濟政策有四大目標:充分就業、價格水平穩定、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經濟學教科書還告訴人們,四大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條件下他們的優先順序是可以不同排序的。
  • 中國經濟學人:國民經濟已經走出疫情影響 預計2020全年經濟增速3.7%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12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發布2020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本次調查發現,經濟學人預判四季度經濟增速有望繼續回升,外貿形勢總體持續改善,幾個主要數據都創近期新高。經濟學人預判2020年四季度經濟增速為5.4%左右,全年經濟增速為3.7%左右。據介紹,此次調研共收集有效問卷109份,其中五成來自於高校教師。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有望繼續回升。
  • 蔡昉:觀察中國經濟要走出經驗主義誤區
    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習慣於把觀察到的經濟增長減速,作為需求不足導致的周期現象來進行分析,因此,他們往往寄希望於刺激需求的政策能夠扭轉經濟下行趨勢,而在增速下行的勢頭始終未能觸底的情況下,便會表現出過分悲觀的情緒。  然而,把這個方法論應用於觀察中國經濟增速的減緩,無疑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因為中國經濟面臨的不是周期現象。我們可以從實際增長率與潛在增長率之間的增長缺口看這個問題。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劉偉等:2020-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與基本實現...
    貢獻率方面,將各個要素的增長率乘以相應的要素產出彈性之後除以實際產出的增長率,即可得到各個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例如,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αt(dKt/Kt)/(dYt/Yt)。潛在增速方面,對附加人力資本的勞動和TFP等時間序列數據進行HP濾波得到趨勢值,然後將趨勢值和各年的資本存量值代入生產函數中,可以得到相應年份的潛在產出,從而可以計算得到潛在增速。
  • 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速將達5.2%
    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速將達5.2%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6 22:45:40
  • 漫畫 | 中國科學家研製出首個有潛在應用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款,速度快、穩定性高、有潛在應用的新型量子計算裝置:九章。別急別急,讓我先介紹它的原理「高斯玻色採樣」,然後再介紹它的潛在用途。、具有潛在應用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九章」,不但體現了真正的「量子計算優勢」,而且還是一臺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量子計算裝置。
  • 範劍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
    經濟全球化以後,世界GDP潛在的增長率由過去的2.5%提升到3.5%,直到2018年世界GDP增速仍為3.6%。「在過去經濟全球化推進中世界貿易增長速度明顯高於世界GDP增長速度,但是2019年世界貿易增長速度明顯下降,開始低於世界GDP增速」,範劍平坦言。
  • 2017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4%左右
    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回升至6.9%,繼續位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估測,2017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左右,按此增速計算,2017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提高到了15.3%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4%左右。  「持續穩中向好的中國經濟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復甦,有力地促進了世界貿易發展,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 世界銀行預計2021年巴西經濟增速為3%
    1月5日,世界銀行公布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如果2021年能實行大規模推廣新冠病毒疫苗接種,2021年巴西經濟增速預期為3%,不僅低於世行對全球及拉美地區經濟增速預期的4%和3.7%,還低於前一天巴西央行公布的預測數據3.4%;2020年巴經濟增速預期為-4.5%,高於拉美地區-6.9%的水平。
  • 14國二季度經濟增速,韓國第二
    韓聯社2日報導稱,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當天發布數據,韓國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雖同比下降3.3%,但仍暫居經合組織成員國之首。經合組織每年統計並發表36個成員國和中國、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南非6個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
  • 中國GDP何時能趕超美國,經濟增速可能放緩,但時間可能提前?
    這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很不錯的,在平穩發展的同時還保持了一定增速的增長,目前中國和美國已經成為了兩大經濟體大國了,放眼於全世界GDP總量超過10萬億大關的只有中國和美國,而突破20萬億的就只有美國了,中國也一直在扮演著追趕者角色,不過這樣的角色有望在未來發生改變,今年疫情對於全球的影響都比較大
  • 2021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預測
    4、中國疫情與世界疫情的不同步、中國產業鏈與世界產業鏈重啟的不同步,使中國供應鏈產業鏈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疫情物資和宅經濟的供給基礎,保證了中國外需不僅沒有隨著世界貿易的崩潰而崩潰,反而逆勢出現超預期反彈,為中國內循環的重啟和經濟整體復甦提供了強大支撐。
  • 劉典、郎簡閣:中國經濟開啟「躍遷式」新篇章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劉典、郎簡閣】 自2017年初以來,由於經濟指標的回暖,引發了關於中國經濟是否邁入「增長新周期」的討論。5月,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將中國的評級從A3下調至A1,其中重要原因是認為中國經濟未來的潛在增速減緩。 而這種討論隨著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6.9%的數據而達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