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有關於明星高片酬,科研人員低酬勞的報導與討論,當然並不是討論這麼簡單,而是全社會的呼應。今年的新冠疫情再一次讓我們見識到什麼才是國之大器,什麼才是國家棟梁,由此而引發的:鍾南山院士與明星片酬比較的話題,再一次將輿論推上巔峰。如何看待這樣高片酬的事情,在我看來:科研人員的待遇確實不如明星。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誰掌握了流量,誰就掌握了收入,不僅明星、演員是這樣,淘寶、京東、唯品會也是這樣·,沒有流量真的沒有生意,不管是線上的瀏覽,還是線下的人流。明星的優勢在於他們能吸引流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電影仍然啟用流量明星的原因。
這幾年觀眾變得理性了許多,知道誰演技好,誰演技不好,以前基本就是誰帥就舔誰。憑藉自身流量的優勢,有的演一集電視的酬勞就是20多萬,有的電影片酬都是8000萬,讓我有點想笑的是:一些明星拍戲的時候摔了一下,碰了一下,馬上就有某某明星為做好演技,不顧傷勢,我並不知道如何來評價這樣的收入,先看看下面這個明星片酬榜單吧,100個都在上面。
科研人員的現狀:收入還不如賣了科研成果
我就以袁隆平袁老來說,前不久袁老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實驗成功,畝產高達1800斤以上,已經92歲的袁老除了雜交水稻的研究外,還有 海水稻 的發明,將把我國3億多畝的廢棄鹽鹼地變為祖國的糧倉,用袁老的話講:
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的稻田種上我們的雜交水稻,每年可以增產1億6000萬噸,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麼突出的成就,其實袁老的基本工資不過是20萬的年薪,也就是明星拍一集電視劇的收入。曾經有人預測袁老如果靠每年增產的糧食來收取利潤,他將超過所有人成為世界首富。
但在所有科研人員的眼中,科研才是一輩子的事兒,用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時的一句話表示:我不知道錢是什麼概念。這一群低頭前行的人要麼在突破國際技術的封鎖,要麼在為民生福祉運營,至少疫情期間奮戰在一線的是醫護人員,不是明星,正好借著所有人都在家裡,演了電視劇的明星又大賺一筆。
如何看待二者收入的差距
老實說我真不敢細說,難道要我們抵制電視劇、抵制電影嗎?就好比電影,看的人多了,票房就高,演員的分成自然就更高。就像今天在做主播的人一樣,他們只需要每天坐在屏幕前打上幾個小時的遊戲,然後跟你吹牛,聊天,收入也是超級高。這樣的現象有錯嗎?我覺得沒錯,因為他們值得起這個流量,帶貨主播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有這些靠流量來收入的人,都是在市場經濟下獲利,他們都沒有錯,市場就是這樣的,要他們選擇,他們都知道科研人員的工資應該更高,比他們高。但是中國院士的工作本身已經跳出了市場經濟的範疇,只是為了國家科學事業的進步,工資不是靠流量堆疊的,科研事業不會,也不可能像修建火神山醫院那樣開著直播,告訴你做到了什麼程度。
我應該更關注為了祖國負重前行的人
我只能說演員、明星們要打磨好自己的職業技能,不要靠臉吃飯;而我們應該更加關注那些為了我們負重前行的人,也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溫度,不是嗎?科研人員的思想高度往往讓我們敬仰,他們值得更多人的關注,他們的待遇也應該一天比一天好。對於明星片酬與中國院士收入的討論,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