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經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獎勵委員會投票,2010年度中國計算機學會海外傑出貢獻獎由北工大校友、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張曉東教授獲得。張曉東教授1982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並獲電氣工程學士學位,1989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Boulder)主校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 Robert M. ritchfield講席教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張曉東教授2006年至2009年期間,擔任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講座教授,現為北京工業大學網格中心首席專家。
今年暑假期間,郭廣生校長會見了回到母校的張曉東教授,並與其進行了深入交流,張曉東教授對我校計算機學科發展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
中國計算機學會海外傑出貢獻獎是為表彰海外人士對中國計算機事業所做貢獻頒發的榮譽獎。該獎項從2005年開始設立,由中國計算機學會按照評審程序評選產生,評選每年進行一次,授予一名在海外的個人或組織。根據《中國計算機學會海外傑出貢獻獎條例》,2010年6月9日起,中國計算機學會對外聯絡部開始受理2010年度中國計算機學會海外傑出貢獻獎受獎候選者的提名。本次共收到由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推薦的海外傑出貢獻獎提名三個,分別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張曉東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黃銘鈞教授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李明教授。最終,北工大校友張曉東教授獲得該項殊榮。
附:張曉東教授簡歷
張曉東教授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 Robert M. Critchfield講席教授,並擔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張曉東教授於1982年在北京工業大學獲電氣工程學士學位,1989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Boulder)主校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97年到2005年間,他在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任助理和副教授,在威廉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任教授、Lattie Pate Evens講席教授及計算機科學系主任。鑑於他對計算機存儲系統的傑出貢獻,張曉東教授被選為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 Fellow。
自1992年以來,在張曉東教授組建的高性能計算機及軟體實驗室裡,他指導了五十多名研究生、博士生和訪問學者。張曉東教授在高性能和分布式系統領域裡,針對幾個重要基礎研究問題取得了一系列開拓性的成果。他主持研究的一些核心算法和系統設計已經被應用到商業和開放系統軟體中,有效地優化或更新了計算機和分布式系統中的一些關鍵技術。比如,他們的存儲地址空間的轉換方法先被使用在Sun Ultra SPARC IIIi 商業處理器上和Sun的雙核處理器上,後又被用在AMD、Intel和NVIDIA嵌入式晶片中;Linux 和BSD作業系統,以及MySQL和Infinispan(數據網格)資料庫系統也正式採用了他主持研究的幾個存儲管理新技術;他們用作業系統劃分共享硬體存儲器的方法已被Intel用於管理多核處理器,並在工業應用中推廣。他主持開發的TopBT 是唯一有效實現網絡拓撲優化的開源P2P軟體,由於它能大量減少不必要的網絡傳輸開銷,在全世界範圍內已被大量用戶使用。
在2001到2004年間,張曉東教授在美國國家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擔任高性能計算與系統項目學科主任。他擔任過幾個重要學術期刊的編委和副主編,包括《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並行和分布式系統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計算機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微處理機雙月刊》(IEEE Micro) 和《並行和分布式計算學報》(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他多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其中包括∶ICPP』07, WWW』08, ICDCS』09和ICDCS』10。
多年在美國旅居和工作的張曉東教授,每年都頻繁往返於大洋兩岸從事科技交流與合作。他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龍星講座計劃委員會與中科院計算所的徐志偉教授共同擔任主任。龍星計劃委員會每年組織一批在美國學術界學有所成的中國教授在中國各地大學系統講授多門研究生課程。龍星講座計劃開辦近十年來,免費向成千上萬的國內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授課,這個課程計劃已逐漸成為國內計算機研究生教學和科研的一個組成部分。 他還擔任《中國計算機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執行主編並受聘為中國科學院首批海外評審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