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範大學頗有年代的木牌和觀測值班室
中國天氣網訊 1977年,華南師範大學有了自己的氣象站,這是廣州高校最早建立的氣象站。打從建站開始,華師大的老師、學生每天三次人工測量記錄天氣,從未間斷,過年也會安排人值班。多年努力的成果,是書架上那一疊疊泛黃的記錄簿,記錄著氣象數據的同時,也見證著屬於青年人的堅持。
「天上高高的雲塊是高層雲,從雲塊間隙如果能看到陽光就是透光高層雲。」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氣象站的站長這樣和我們說道,「如果在夏天的早晨看到濃濃黑黑的雲塊,那麼通常下午一、兩點天上就會下起對流雨」。關於觀雲識天氣,他也有自己的經驗和研究,一點兒都不比專業觀測員生疏。
華師大內的簡易觀測場四周圍著鐵絲,場內綠草地上矗立著4個百葉箱,周圍還有雨量筒、風向標等,這些設施都有老舊的痕跡。就是靠著這簡易的觀測設備,華師氣象人堅持了37年不間斷的觀測。
1977年,為了適應地理系氣候氣象學的發展需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華師大決定建立氣象站,並由地理系的學生承擔觀測記錄的任務。曾擔任氣象站站長、現任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的曾榮青介紹,在廣州高校中,華師最早建立了有實體與場地支撐起的氣象站。說起當時觀測情景,曾榮青感慨萬分。當時氣象站沒水、沒廁所,蚊子多,環境條件惡劣,設備簡陋。氣象站成員為方便記錄,甚至堅持住進氣象站。
從1980年開始,華師地科系便遴選學生擔任氣象站站長,男性站長的一個要求往往是要住在氣象站。「過年都要留兩個人值班記錄。」站長鍾偉聰說。
在風雨中默默工作了37年的校園氣象站
1986年以後,設備方面逐漸實現部分自動化。但氣象站依然堅持「認真觀測,準確記錄」的傳統,以人工觀測為準,以自動化設備記錄作為參考,以保證觀測所達到的準確性。37年的氣象記錄,完整的觀測數據,被師生整理成集,堆滿整整一個書架。
據地理科學學院劉南威教授介紹,這些成果曾作為天氣情況預測,為六運會和九運會等大型活動服務,並為廣州氣象局所使用;曾為天氣災害造成的損失提供保險理賠依據,亦有用作科研資料。大多數的數據則成為歷屆畢業生撰寫畢業論文的資料庫。
氣象站資料有如此高的可信度,並不是一天建成的。「氣象觀測有準確性和長期性的要求」。基於這種要求,氣象站每年都沿襲大三大四幫帶大二的傳統,一載復一載,實現氣象數據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伴隨著觀測能見度、雲、溼度、溫度、氣壓、蒸發量、降水量、風向、風速、辨彆氣候類型等實踐工作,歷屆站長和觀測員用一筆一畫,登記出龐大的數據資料,讓萬象變化在歲月裡分秒可見。
目前,氣象站共有4個站長,由大四及大三學生擔任,他們除了每天在三個規定的時間段做觀測記錄工作外,還會對觀測員進行培訓,並要求其撰寫天氣分析。「這就是一種學習機會,能夠接觸到課本以外知識,提高實踐操作技能與分析思考能力。」現任氣象站站長鍾偉聰說。這位校園站長一邊帶著墨鏡觀天一邊自豪地告訴我們,「從氣象站出來的學生,一般29種雲都會看。」
這就是華師氣象站,一代代觀測員的努力成果,匯集在書架上那一疊疊《地面氣象觀測記錄簿》。一頁頁泛黃的書頁記載著三十七年來的陰晴冷暖、氣候變遷,也見證著屬於青年人的堅持和氣象精神的傳承。(圖文/劉雲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