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散發陣陣惡臭的垃圾汙泥,也能變廢為寶。記者昨天從紹興市有關部門獲悉,元旦前夕,我國首座汙泥焚燒發電大型示範項目,在紹興袍江工業區開工。這意味著,長期被人們拋棄的汙泥,將可用來發電,人們避而遠之的垃圾,可以用來供熱。
工程浩大
總投資5.1億元
該項目設立在紹興袍江工業區,總投資5.1億元,計劃在2008年全部投產後,可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汙泥(含水率80%)1500噸以上,每年可以上網電量2.66億千瓦時,每小時可供蒸汽150噸以上。
紹興市中環再生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從熱值角度看,該項目相當於每年可為本地提供原煤13萬噸以上,這對缺煤少油的地區來說,意義重大。
技術先進
處理成本降低2/3
紹興市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的汙泥脫水系統,每天要產生1000噸城市汙泥。如按照傳統的處理方式填埋的話,紹興市一年要拿出100畝土地,現在,具有國內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煤助燃循環流化床」技術,將使這個問題在近期得到解決。
所謂「煤助燃循環流化床」技術,簡單說,就是把汙泥中的水分進行乾燥處理後,配以適當比例的煤灰,焚燒產生熱能發電。
這個聽起來簡單的處理過程,國際上因成本太高,無法廣泛推廣,而紹興市資源綜合利用示範電廠通過7年的研發,突破了技術難關,處理成本降低了2/3,大大提高了這項技術在國內廣泛應用的可能。
紹興資源綜合利用示範電廠高級工程師吳堅說:「我們把水分含量在85%的汙泥,通過電廠餘熱乾燥,使處理成本大大降低。」在紹興資源綜合利用示範電廠,記者看到,各種生活垃圾正被送入鍋爐焚燒。
意義重大
一年可以節煤13萬噸
「利用『煤助燃循環流化床』技術處理的是垃圾,而處理汙泥只是增加一個脫水過程,然後把乾燥的汙泥放在鍋爐中焚燒,燒成沸騰狀,可實現汙泥100%的燃盡率,汙泥中殘留的有害物質也被消化,與焚燒垃圾產生的熱量轉化而成的電量相比,產生的電更多。」吳堅說。
一個垃圾汙泥焚燒發電廠,一天可以處理汙泥1000噸,年發電量達2億多度,節約煤13萬噸,按照電廠用煤現價計算,可節省費用6500萬元。
而目前,全國現有汙泥量1000萬噸,每年還在以200到300萬噸的速度增長。由於經過「煤助燃循環流化床」技術處理的一噸汙泥的發熱值,相當於一噸標準煤,全國一年就可以少消耗1000多萬噸煤炭資源,節省成本50多億元。
國家發改委將紹興該項目列為國家示範項目,以帶動全國600多家汙水處理廠進行汙泥深化處理,並形成一個全新產業。
●新聞連結
城市淤泥發電
德國去年初先行一步
據2005年1月25日的《科技日報》報導,在德國,城市的下水道、河溝、街道旮旯,每年要產生200多萬噸淤泥。通常,這些淤泥要花費高昂的運輸費,送到郊外填埋,或送到水泥廠和發電廠焚燒。這些處理辦法,不僅消耗能源,而且對環境有害。
位於德國內卡河的KOPF公司,想出了一個更加經濟的解決辦法。他們將淤泥放在一個900攝氏度的乾燥爐裡處理,使其產生可燃氣體,並將這種氣體輸送到火電廠,用來發電和供熱。該公司的第一個試驗裝置,已在巴林根建成,每小時處理220公斤淤泥。裝置每天產生的能源,足夠當地一個有5萬居民的小城使用。處理後剩下的無害泥渣,還可用在建築材料中。經幾個月試用,這一裝置已被正式批准投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