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光控可逆粘合劑,可多次重複使用

2021-01-08 膠界2020

膠界| 講述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的膠黏劑故事

在生活中,膠水無處不在。

我們天天拿著的手機,雖然你看不見任何膠水,但是它的的確確就在那裡,而且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目前的膠水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可拆卸、可重複使用的,大都粘合力不強;而超強粘合的,又不具有可逆性。

實現膠水的超強粘合性和可逆性,是研究者們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這種完美結合卻一直是個巨大的挑戰。

之前,我們討論了一款「可逆粘附的強力黏結聚氨酯熱熔膠」,但需要在高溫下(130℃)才能被拆解,這有很大的使用局限性。

另一款「蝸牛黏液啟發:超強可逆黏結丙烯酸水凝膠」,是通過水來誘導其可逆性,雖然操作方便,但是它對溼度的極強依賴性也限制了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使用。

今天,將要介紹的是北京化工大學尹梅貞教授團隊在2019年JACS上報導的由綠光誘導來實現可逆黏結的膠水。

1 技術核心

膠水的主要成分是偶氮苯衍生物,常溫下為固態狀,化學結構如下:

上圖中,橘色的azobenzene和藍色的binaphthol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如果沒有azobenzene,就不能吸收綠光能量而產生固態-液態的相轉變;如果沒有了binaphthol,該物質在常溫下就是液態,也就失去了相轉變性質。

研究者通過電化學循環伏安法和HOMO/LOMO軌道理論計算,證實了azobenzene和binaphthol是偶氮苯衍生物吸收綠光的關鍵。同時,發現UV(365nm),藍光(440-460nm)和紅光(660nm)並不能誘導相轉變。

上圖實驗展示了在綠光照射時,偶氮苯衍生物的相轉變過程:在6min照射後,偶氮苯衍生物溫度從室溫升高到48℃,超過了偶氮苯自身的熔點溫度(44℃),從而可以看見,偶氮苯從固態變成了黏黏的液態。

如果把綠光移開後,液態偶氮苯在2min內,又轉變成了固態。

研究者把綠光照射後熔融的偶氮苯膠水塗覆在玻璃片上,並趁熱立即壓合另一塊玻璃,粘接面積為2.5cm x 0.7 cm,冷卻後兩個玻璃便能牢牢地粘接在一起。

當用綠光照射粘接處時,膠水從固態轉為液態,失去了粘性,兩玻璃自動剝離。若將這兩玻璃再次黏合,等膠水冷卻後,便又牢牢地粘在一塊了。

此過程高度可逆,即使重複10次,粘接強度都不會發生變化。

2 技術缺陷

當然,該膠水也有著一些不足之處:

1. 雖然比商業化的APAO粘接力要高一些,但是對於結構粘接的要求來說,這粘接強度還是有很大差距:在鋁合金上只有1.34MPa;在玻璃基材上,最高剪切強度也就是0.78MPa 左右。

2. 該膠水的可逆性其實是通過吸收綠光能量而溫度升高到熔點後轉化成液相的方式來失去粘接力的。如果溫度達到35℃時,膠水在鋁合金和玻璃上的粘附力也就只有0.28 MPa和0.16MPa而已。這就意味著如果膠水的使用環境溫度較高時,就不能提供足夠的粘附力了。

相關焦點

  • 長江師範學院黃輝勝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Francisco院士等在高能量密度材料及多氮化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J. Am. Chem. Soc.》上,該期刊最新影響因子14.357。N5)6(H3O)3(NH4)4Cl的質子轉移機理及其動力學行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解決了學術界關於(N5)6(H3O)3(NH4)4Cl晶體中是否存在HN5的科學爭論,相關研究結果以「Reconciling the Debate on the Existence of Pentazole HN5 in the Pentazolate Salt of (N5)6(H3O)3(NH4)4Cl」為題發表
  • 我校劉愛驊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科研成果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劉愛驊教授領導的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傳感研究所和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法國Aix Marseille University、法國Université Grenoble-Alpes的同行合作,在《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發表了題為
  • 我校王國明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科研成果
    新聞網訊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王國明教授課題組在《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正式發表題為「Manipulating On/Off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齊魯工業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JACS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
    舉報   導讀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耀光博士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
  • 科學家研發廉價/可重複使用的粘合劑結構:靈感來自於蒼蠅爪墊
    據外媒報導,自然界是科學家們研究先進粘合劑的巨大靈感來源,從壁虎皮到蜜蜂唾液,都為下一代具有超強粘性的材料提供了藍圖。日本的科學家們最近研發出一種廉價的、可重複使用的粘合劑結構,靈感來自於蒼蠅腳的粘性爪墊。
  • 江蘇科技大學陳立莊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頂級期刊JACS上發表論文!
    近日,江蘇科技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陳立莊教授作為第一作者,以我校作為第一作者單位,與南昌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湯淵源教授、廖偉強教授合作完成的論文「Precise Molecular Design Toward Organic- Inorganic Zinc Chloride ABX3 Ferroelectrics」 (中文:精準設計有機-無機雜化ABX3型鋅滷鹽分子鐵電體)在國際著名頂級期刊
  • 人民中科疫情期間在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
    近日,人民中科(山東)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民中科」)聯合中科院自動化所、人民網內容風控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物體關係圖和教師推薦學習的視頻描述算法,被2020年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CVPR)錄用接受。
  • 真的好厲害:南昌大學本科生,在頂級期刊《JACS》發表論文!
    《JACS》美國化學學會期刊,化學界頂級期刊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科學引文索引》,主要收錄各學科領域的期刊,許多國家和地區均以被SCI收錄及引證的論文情況來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因子IF)。
  • 【喜訊】我校研究生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日前,經濟與管理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郝曉莉的論文「The Marginal and Double Threshold effec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Resource-based Regions in China」在經濟學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 江蘇科技大學王秀珍博士在國際頂級期刊Nano Energy發表新能源材料...
    近日,我校能源與動力學院新能源科研團隊青年教師王秀珍在國際頂級期刊Nano Energy(中科院SCI一區,影響因子16.6)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On the irreversible sodiation of tin disulfide》(二硫化錫的不可逆鈉化過程的研究)。江蘇科技大學為論文的第一單位,我校教師為第一作者。
  • 合肥學院在化工領域國際頂級期刊IECR發表論文
    合肥學院在化工領域國際頂級期刊IECR發表論文 2011-06-28 13:37:18   來源:安青網
  • 閆理停博士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文章
    作者:李海明 出處: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供稿審核人:沈建興 責任編輯:婁 峰近日,齊魯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納米新能源團隊閆理停博士與沈建興教授、材料學院特聘教授趙學波及昆士蘭大學王連洲教授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 山東農業大學「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
    山東農業大學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寂寞堅守迎來累累碩果□ 本報記者 王桂利 本報通訊員 翟榮惠 王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山東農業大學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
  • 深圳大學副校長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文章,影響因子40+!
    深圳大學副校長張學記教授團隊以Bioinspired superwettable micropatterns for biosensing為題在化學類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發表文章,總結了近年來基於仿生超浸潤性微圖案化平臺在生物傳感方向的應用。
  • 「蒼蠅腿毛」啟發的粘合劑:低成本,可重複使用
    該研究以題為「Framework with cytoskeletal actin filaments forming insect footpad hairs inspires biomimetic adhesive device design」的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
  • 「蒼蠅腿毛」啟發的粘合劑:低成本,可重複使用!
    研究發現,昆蟲腳墊分泌物中含有非揮發性脂類物質,其末梢與基質之間的連接處充滿了可分泌的液體,從而產生了毛細作用力,使昆蟲能夠附著在基質上。儘管當前的研究對昆蟲腳墊的形態和功能了解得較多,但對於昆蟲的腳墊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至今仍難以捉摸。
  • 郴州科研項目論文首次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
    12月3日,記者從市一醫院獲悉,該院轉化醫學研究所瞿小旺博士團隊撰寫的新冠研究論文《Spike-specific circulating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and cross-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in COVID-19-convalescent individuals(新冠康復患者保護性抗體與T細胞免疫應答)》,發表在
  • 劉愛驊教授等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發表的論文獲獎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劉愛驊教授及其合作者於國際頂級綜述性期刊《Chemical Reviews》發表的論文在首屆《你最喜歡的綜述競賽》中榮獲第二名。美國化學會《Chemical Reviews》總編Sharon Hammes-Schiffer教授發表的年度社論(Chem.
  • 「麥圈效應」的深度開發:微小漂浮物的光控程序化組裝和重構
    受此啟發,西湖大學智能高分子實驗室將可遠程、局部、精確控制形狀的光響應微執行器作為基本聚集單元,開發出了一種光控組裝新技術。該技術通過微執行器在流體界面上的光致形狀變化使其周圍液體界面產生可逆形變,誘導產生可控的毛細相互作用力,實現了液體界面上微型執行器的程序化組裝和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