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蠅腿毛」啟發的粘合劑:低成本,可重複使用!

2020-11-28 騰訊網

人在光滑的地面上通常行走困難,但在自然界中,有很多昆蟲可以在光滑表面上行走自如。它們的腿上有特殊的結構,稱為腳墊。先前的研究表明,昆蟲腳墊由柔軟的毛髮(剛毛)組成,其尖端具有特定的微結構,呈微片狀、盤狀或尖頭狀。腳墊會產生範德華力、庫侖力和吸引的毛細作用力,有助於昆蟲粘附到基材表面。研究發現,昆蟲腳墊分泌物中含有非揮發性脂類物質,其末梢與基質之間的連接處充滿了可分泌的液體,從而產生了毛細作用力,使昆蟲能夠附著在基質上。儘管當前的研究對昆蟲腳墊的形態和功能了解得較多,但對於昆蟲的腳墊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至今仍難以捉摸。

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學Ken-ichi Kimura和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aoe Hosoda等人證明了果蠅的腳墊是由毛細胞的伸長和肌動蛋白絲的組裝形成的。當毛細胞形成具有肌動蛋白絲束的有效框架時,便會創建功能性的腳墊,從而使毛尖成形並促進表皮沉積。作者利用這種微結構的形成機理,設計了一種新型的人工粘合劑:一種刮鏟狀的纖維框架粘合劑。該粘合劑由尼龍纖維支撐,其尖端帶有凝膠材料。這種簡單的自組裝機制有利於低成本粘合設備的節能生產。該研究以題為「Framework with cytoskeletal actin laments forming insect footpad hairs inspires biomimetic adhesive device design」的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

【果蠅腳墊的形成】

果蠅腿的遠端被分為五個部分,前面是構成腿尖的結構,在背側和腹側分別有一對爪子和一對腳墊(圖1a)。此外,每個腳墊的莖中大約六排或七排有約30根毛(剛毛)。每根毛髮的尖端寬度約為1-2μm,並呈楔形(圖1b)。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獲得的橫截面圖像顯示,每根頭髮都是由角質層組成的扁平管(圖1c)。蒼蠅會在腳墊和底物之間分泌一種粘性流體,並利用有吸引力的毛細作用力將其附著在表面上。為了檢查果蠅發育過程中這些腳墊的形成過程,作者使用標記物標記腳墊細胞來監測腳墊的形成。發現在腳墊的框架完成後,便開始表皮的沉積過程。作者還使用可抑制細胞標記法進行鑲嵌分析,結果表明,單個標記的細胞形成了單根頭髮的尖端,表明單個細胞在腳墊上只形成一根毛髮。

圖1 果蠅蛻變過程中腳墊的形成

【肌動蛋白在足墊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通過螢光蛋白與纖維肌動蛋白分子的結合,對毛細胞中的肌動蛋白絲進行染色。研究發現肌動蛋白絲堆積在腳墊細胞的頂端(圖2a),隨著蛻變過程的進行,肌動蛋白絲聚集並形成細胞內呈T狀的骨架。因此,作者確定了細胞骨架肌動蛋白絲能夠在腳墊的單個毛細胞的形成中發揮作用(圖2c)。研究還發現,變形的腳墊會減少每根毛髮的尖端與基材之間的有效接觸面積,從而導致粘附到光滑基材上的能力降低。總而言之,細胞骨架肌動蛋白絲是果蠅用於形成和決定腳掌形狀和結構框架中的必要成分。昆蟲的腳墊發梢顯示出各種形狀,例如有絲狀、針形、片狀和盤狀。結果表明,昆蟲通過這種基於肌動蛋白的形態發生機制為腳墊毛的微觀結構提供獨特的形狀。

圖2肌動蛋白在足墊形成中的作用

【仿生粘合劑設計】

建立腳墊微結構的過程分為兩個步驟(圖3a)。首先,由發梢的肌動蛋白纖維形成一個呈扇形的框架。其次,表皮物質被分泌、積累,然後固化。因此,作者提出了一種使用類似的兩步法製造粘合劑結構的策略(圖3b)。第1步:用尼龍纖維設計結構框架。第2步:將框架浸入樹脂中,並通過表面張力使之形成小巧的結構。最終的膠粘劑結構包含一個由尼龍纖維支撐的片狀結構,膠狀海藻酸鈣材料作為尖端,是與基材的接觸點(圖3c)。浸入水中後,該粘合劑的粘合強度為40±15 mN。當該粘合劑幾乎完全乾燥後,其表現出更高的平均粘合強度(779±108 mN),相當於能夠懸吊60公斤體重的人。圖3e和f展示了一根粘著的頭髮能夠懸掛52.8 g的矽片。

圖3受腳墊形成機理啟發的仿生粘合劑的設計

總結:通過研究昆蟲足墊微結構形成的機理,作者仿生設計了一種有效的粘合劑。作者使用高水分含量的材料來作為位於設備尖端的高度靈活的薄結構,從而增加了實際的接觸面積並提高了在粗糙表面上的粘合能力。此外,通過使用尼龍纖維來實現合併具有高抗拉強度的毛狀纖維,使其能夠承受反覆的附著和分離。未固化的液態原材料(例如海藻酸鈉)將有助於簡化製造過程並降低與設備相關的生產成本。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蒼蠅腿毛」啟發的粘合劑:低成本,可重複使用
    作者利用這種微結構的形成機理,設計了一種新型的人工粘合劑:一種刮鏟狀的纖維框架粘合劑。該粘合劑由尼龍纖維支撐,其尖端帶有凝膠材料。這種簡單的自組裝機制有利於低成本粘合設備的節能生產。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獲得的橫截面圖像顯示,每根頭髮都是由角質層組成的扁平管(圖1c)。蒼蠅會在腳墊和底物之間分泌一種粘性流體,並利用有吸引力的毛細作用力將其附著在表面上。為了檢查果蠅發育過程中這些腳墊的形成過程,作者使用標記物標記腳墊細胞來監測腳墊的形成。發現在腳墊的框架完成後,便開始表皮的沉積過程。
  • 科學家研發廉價/可重複使用的粘合劑結構:靈感來自於蒼蠅爪墊
    據外媒報導,自然界是科學家們研究先進粘合劑的巨大靈感來源,從壁虎皮到蜜蜂唾液,都為下一代具有超強粘性的材料提供了藍圖。日本的科學家們最近研發出一種廉價的、可重複使用的粘合劑結構,靈感來自於蒼蠅腳的粘性爪墊。
  • 歐空局加速研發低成本可重複使用「普羅米修斯」火箭發動機
    2020年6月5日,美國太空日報透露道,歐空局研製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低成本可重複使用火箭發動機進展順利,已完成部分子系統的製造與試驗,擬2020年12月進行試驗原型的整機組裝,2021年進行地面試驗。
  • 受章魚啟發!浙大學者研製出500毫秒超快「開關」智能粘合劑
    彈性儲能技術實現了章魚啟發的磁驅動智能粘合劑。,85%的降壓過程可在250毫秒內完成,而整個降壓過程可在500毫秒內完成。受章魚啟發的智能粘合劑的粘合特性。智能粘合劑還可在潮溼條件下,利用磁鐵有效地粘附或與目標表面分離。為進一步研究膠粘劑的長期密封性,對不同粗糙度表面進行了懸掛試驗。當玻璃表面乾燥光滑時,膠粘劑可在100分鐘內保持良好的密封狀態。得益於章魚啟發的能量儲存機制,這種智能粘合劑在握住各種物體時不需要額外的能量輸入。
  • 密西根理工大學研發水下智能粘合劑 施加電流7秒就可消除粘性
    受自然啟發,密西根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兒茶酚是一種合成複合物,模仿了貽貝分泌的雖然溼潤但具粘性的蛋白質,為研發在水下工作的智能粘合劑提供了基礎。該技術有助於用於製造水下膠水、傷口敷料、假肢附件、甚至汽車零部件以及用於其他製造業。
  • 受章魚啟發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粘附在皮膚上的可穿戴電子設備是健康傳感器技術的新興趨勢,因為它們具有監視各種人類活動(從心率到步數)的能力。但是,找到將設備粘貼到身體上的最佳方法一直是一個挑戰。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受章魚「吸盤」啟發的基於石墨烯的粘合劑生物傳感器的開發中國化工網okmart.com。
  • 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光控可逆粘合劑,可多次重複使用
    然而,目前的膠水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可拆卸、可重複使用的,大都粘合力不強;而超強粘合的,又不具有可逆性。實現膠水的超強粘合性和可逆性,是研究者們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這種完美結合卻一直是個巨大的挑戰。之前,我們討論了一款「可逆粘附的強力黏結聚氨酯熱熔膠」,但需要在高溫下(130℃)才能被拆解,這有很大的使用局限性。
  • Nature重磅:受章魚吸盤突觸啟發的防水粘合貼片
    目前,人造的溼粘和幹粘粘合劑包括可以抽吸和毛細作用的多級蘑菇形或多孔結構、由納米顆粒組成的超分子結構以及利用多種聚合電解質製作的化學基結構。但研製製備簡單、性能良好、在乾燥和潮溼兩種環境下可重複使用同時能在吸附表面避免非化學性汙染的粘合劑仍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 中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發射,這又是項什麼黑科技
    同時伴隨商業資本開始介入到載人航天領域,低成本運營成為太空飛行器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正是在這種需求背景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RLV)得到各航空強國的重視,並推出一系列的產品,諸如美國的X-37B空天飛機、天龍座載人飛船以及俄羅斯的「PPTS」可重複使用載人飛船等知名產品。
  • 新型生物啟發材料:可用於從海水中提取鈾!
    導讀據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官網近日報導,該實驗室與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南佛羅裡達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新型生物啟發材料。這種材料可應用於一種環境友好且經濟划算的方案,從海水中回收鈾。背景鈾(Uranium)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其元素符號是U,是自然界中能夠找到的最重元素。
  • 研究人員受蝸牛黏液啟發尋求可復用的超強膠水
    過去一直有廠商推出可重複黏貼的產品,不論是便條紙,或者是萬用貼之類的,但這些產品都遠遠稱不上完美,其最大的賣點,也就是重複黏貼的功能,無法完全發揮作用。過去像3M這種廠商曾推出號稱無痕的黏膠產品,但這類產品在重複可用性方面極差,通常只要用過再拆下就已經失去黏性。而環顧市場,真正可重複利用的黏膠產品基本上還沒出現。而蝸牛黏液帶給研究人員全新的啟發。
  • 美媒猜疑:中國為何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
    Forbes 9/7刊發Jonathan O&34;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34;預定著陸場&34;此次飛行成功標誌著我國在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有望為和平利用空間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往返運輸。&34;狗腿機動&34;也許你可以看看美國的X-37B&34;許多第一次&34;需要確保有額外的安全&34;航天記者安德魯-瓊斯在《太空新聞》中指出,&39;伴星&34;。
  • 剝離粘合劑,又快又經濟
    (TPT)計劃的一部分,該項目通過與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合作,旨在驗證和提高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在粘合劑剝離技術方面開展的學術工作的技術準備水平。這項領先世界的研究成果,使得對複合材料部件的修理和拆卸變得更加容易,從而對更廣泛的產品,包括汽車、飛機和風機葉片等的設計、使用和報廢后的回收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們證實,向現成的結構膠中加入低成本的添加劑,在將粘接接頭的溫度提高到大約160°C時,就能在6s的時間內分解開複合材料部件。
  • 航天工程師離職風波背後的可重複使用火箭計劃
    記者此前曾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方面了解到,張小平已任職公司,並預備擔任公司可重複使用火箭項目的重要工作。因可重複使用火箭經濟性強、能和傳統航天在役運載火箭形成補充,類似款為美國SpaceX在研的「猛禽」發動機。藍箭航天正將研發此類火箭作為重要戰略,他們已將該火箭項目取名為「朱雀二號」。而對張小平離職事件,該公司於今日對記者稱:無法回應。
  • 我國可重複使用實驗飛船完成神秘任務返回地球
    我國可重複使用實驗飛船成功返回地球!外媒紛紛猜測著陸地!據消息稱,我國可重複使用實驗飛船在完成為期兩天的神秘任務後返回地球,至於飛船在短暫的軌道飛行中執行的任務暫時保密。2016年10月,中國長徵二號F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2020年9月4日,長徵二號F發射了一艘神秘的可重複使用的實驗太空飛行器,執行了這項為期兩天的軌道任務。
  • 官方媒體稱,中國發射並回收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據官方媒體周日報導,中國發射並回收了一枚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這是該國航天計劃的重要一步。新華社報導,這艘無人飛行器在星期五從中國西北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並在星期天降落在它的「預定著陸點」之後,在軌道上停留了兩天。簡短的三段報告說:「成功的飛行標誌著該國在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並有望為和平利用空間提供方便和低成本的往返運輸。」
  • 龔建萍《AFM》藤壺蛋白啟發,牢固持久、可循環水下凝膠黏附劑
    背景水中可重複使用的膠粘劑有許多重要的應用,如水下修復、可植入設備、傷口敷料和水中能量設備等。最近,水下膠粘劑(膠粘劑和帶狀膠粘劑)的設計和製造取得了重大進展。膠粘劑為液體溶液,需要固化過程才能在水中實現界面鍵合。帶狀膠粘劑是固體材料可以直接粘附在水下的基材上。
  • 美媒:中國使用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向太空部署衛星,打破美國壟斷
    據《環球時報》9月9日報導,中國最近用長徵2F運載火箭,發射了新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其在經歷了短短2天時間的太空遨遊後成功返回,顯示出中國的太空梭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將在以後更加便捷廉價化的和平使用太空。這也引發了國內外持續的高度關注和猜想。
  • 太空梭,第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NASA的太空梭是世界上第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它像火箭一樣發射,像滑翔機一樣返回地球。它旨在將大型有效載荷(例如衛星)送入軌道,並在必要時將其帶回進行維修。在使用Enterprise太空梭(未進入太空)進行試飛之後,1981年4月12日,第一個太空梭飛行任務STS-1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發射升空。
  • 歐空局研發低成本可重複使用火箭原型 代號「普羅米修斯」
    該火箭還有可能重複使用,節省成本使發射更便宜。去年11月,歐空局提供全部資金,使目前設計的普羅米修斯發動機達到適合工業的技術成熟度。普羅米修斯是由阿里安格魯開發的,被認為是為未來歐洲進入太空競爭並且做好準備的關鍵。歐空局的目標是將生產成本比目前的主級阿麗亞娜5 Vulcain 2發動機降低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