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德清現象大家談

2020-12-07 新華網客戶端

引導創造並釋放民間道德力量

  最近這些年我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地方非常好的道德經驗,比如浙江嘉善縣慈善經驗、運城的傳統文化。我覺得德清經驗最大的特點是民間設獎,老百姓自己獎自己。一個地方能夠有這樣的現象出現,我首先想到的是江浙一帶民間文化生活的底蘊。

  現在一些地方經濟上去了,但是文化建設沒有同步,特別是鄉村文化。德清為什麼能出現馬福建這樣的人,能夠有這樣的意識?從母親的一次施捨到農村鄰居的一次家庭糾紛,能夠有這樣的覺悟?

  家庭文化道德建設特別好的地方有幾個特點,一個是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比如山西運城,一個家族出現幾十個宰相。這使我感覺到,一個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這個地方的人民有著天然的文明素質,在道德和精神上就先知先覺。

  從長遠看,這是我們這個民族非常幸運的地方。很多國內外學者經常感嘆一個現象,就是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文明綿延不絕,從種族到語言到文化到信仰到基本的道德文化傳統,一直能夠綿延幾千年沒有中斷。很多人把這歸功於地緣因素,但根本是文化因素,尤其是道德因素,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品格。

  第二,德清人和德清地方政府能夠很早發現、創造並且釋放民間的道德力量,這值得認真總結和反思。一個國家的精神文化建設有多種途徑和方式,我們比較習慣也比較善於使用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但另外一種方式我們用得還不夠,就是自下而上的方式。事實上,民間的力量,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還是道德的力量,都是巨大的,超出我們的想像。德清現象告訴我們,民間蘊藏的道德資源和力量究竟有多麼強大,所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應該引起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的進一步重視。

  更重要的是,自下而上方式和自上而下方式應該相向而行,形成活力。正能量不僅僅停留在我們的電視節目、高音喇叭和報紙上,更多是蘊藏在民間,蘊藏在人民的心裡。

  第三,德清現象是一種地方性的知識,任何一種經驗首先都是地方的。孔子開辦私塾的時候,僅僅是在齊魯那些地方管用,後來成為舉世公認的教育家。所以很多地方經驗其實是有普遍意義的。

  老百姓設獎自己獎勵自己,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黨和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道德建設上的重要補充。德清民間創造了合理、有效、可以複製、可以推廣的模式,彌足珍貴。馬福建先生設獎後,村裡、鄉裡、鎮裡無人可獎了,因為獎勵已經產生了道德效應,大家都在孝敬老人,都成為了先進,也就不需要獎勵誰了。

  道德由盆景變成風景,由風景變成風尚,是德清的重要經驗。這是德清人民幾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創造出來的美麗道德風景,是全中國都需要的道德風景,什麼時候在全國普及開來,並且能夠成為一種習慣,那麼風景就會成為我們時代的風尚。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德清現象成為全中國普遍的道德現象。

  ——萬俊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強化德治引領,啟迪自治覺悟

  在我看來,精神文明建設德清現象及德清民間設獎20年的實踐,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發揮公民主體與道德模範的合力。

  道德建設就是要通過端正道德品行、樹立人格榜樣,培養公民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以及社會風尚。

  通過評選表彰、樹立道德模範,用他們的先進感人事跡感召群眾,有利於把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傳播到千家萬戶,把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要求滲透到人們的工作生活中,有利於樹立起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助力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道德模範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傑出代表,其引領作用最終要體現為有效地激勵廣大公民培養與完善道德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隆重表彰全國道德模範,對展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彰顯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力量,具有重要意義。他強調,道德模範是道德實踐的榜樣。要深入開展宣傳學習活動,創新形式、注重實效,把道德模範的榜樣力量轉化為億萬群眾的生動實踐,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要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我覺得這段話與德清現象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是非常契合的。因為德清現象切實貫徹了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基礎。

  德清現象的經驗是,強化德治引領,啟迪自治覺悟,促進城鄉一體協同發展。我認為突出特色在於啟迪自治覺悟,而啟迪自治覺悟就是注重發揮道德主體性,而它的本質內涵就是培育公民意識。我認為德清已經成功地做到了啟迪自治覺悟,當然還有發展的空間,我覺得還可以提高到公民意識這樣一個層次。

  從黨的十二大報告開始,黨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包括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都強調了加強公民意識、培育社會主義公民。為什麼公民意識這麼重要?因為,道德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公民道德首先得有公民意識作為基礎。因此公民道德建設要搞好,基本出發點就是要培育公民意識。

  總之,公民意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基礎意識。增強公民意識,有助於切實發揮公民道德建設主體地位,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出發點。

  ——王偉(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職業道德研究會會長)

德清的民間人士給我們上了一課

  我還沒有去過德清,今天用一種傾聽的方式走進德清,我感受到一種巨大的力量,相信在座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因為,這是來自於我們心底最深層的一種力量,那就是:如何從現在出發,從我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我很感佩馬福建先生,我們經常說勿以善小而不為,但是我們也有一句古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馬先生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主動「多事」,正因為他的「多事」,開啟了德清民間設獎獎勵道德先進的先河,堅持20年,崇德尚義成風景。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親身經歷的三件事讓我很難忘懷。一次是在南京的街頭,幾個朋友在夫子廟用餐,吃完後看到那家飯店的服務員把一盆盆的餐廚垃圾倒進了秦淮河,有一位朋友站起來想制止,但也有人在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今天在心底又翻了出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馬福建的境界差遠了。

  還有一次,我們在一個城市街頭採訪。有一群人在打群架,我們看到有圍觀的人在喊:「這麼好的架怎麼還不打」,我在想這是什麼人呢?不勸架,還讓人抓緊打架!

  另外一次,我在福建工作的時候,到一個村子採訪了一個月。由於很多青壯年外出打工了,這個村有很多老人孤零零地坐在門口。我去採訪的時候,習慣口袋裡揣點錢,每採訪一個對象,就給老人送點錢表達慰問之意。我覺得他們缺的不是這點錢,而是情感的慰藉。有時和老人聊一上午,難得看到他們的笑容。我父母在安徽農村,我們一年回去一趟,在電話裡很少說到情感上的事情,其實這裡面仍有道德的問題在,我們說尊敬老人、尊敬父母,如何來尊敬呢?德清的民間人士們,其實是給我們上了一課。

  我希望20年後,能有機會再來研究德清,但那不是為了民間設獎,也不再把德清作為一種現象,我希望德清就是中國的縮影。道德自覺,要成為我們民族的共同自覺。四個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我們最深層的自信。而中國人既然有文化自信,我們就有道德自信。不能因為一些個體的道德失範而對全社會的道德產生懷疑。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我們民族整體的道德文明而忽視一些消極現象。我們自己也時常面臨著道德和非道德的拷問,面臨著自我主體與社會主體關係之間的碰撞。

  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和我一樣,也會受到這樣的教育。離開會場,要想一想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來自新華網,我希望我們網絡媒體能夠走進德清,把德清的故事搬到網際網路上,讓更多的人受教育。

  ——郭奔勝(新華網總編輯)

讓普通人成為道德建設的主體

  精神文明建設、道德建設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為什麼說是重大課題呢?

  我們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道德建設如果搞不上去的話,我們經濟建設的一些成就,可能最終都會喪失。

  精神文明建設、道德建設確實是很難做的事情。精神文明建設、道德建設跟經濟建設的規律很不一樣。經濟建設現在有很多理論、很多模式,你投入哪些要素,就直接產生什麼樣的經濟的增長。但是道德建設沒有那麼多理論和模式,現在我們很難說投入哪一種要素,就能把地方的思想水平、道德境界提升到某一個水平,這個具有不確定性。

  現在關於道德建設路徑是眾說紛紜,比如有些學者覺得傳統文化對於道德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他們現在主張讓小學生來學論語、讀三字經,覺得這樣就可以通過薰陶形成道德。但有的學者認為科學素養才是立德的基礎,因為科學素養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一個人如果能夠將實事求是融入自己的靈魂,那麼他的道德修養也不會差。所以他們主張在小學階段要進行科學常識的教育,要進行思維方式的訓練。

  我覺得這些爭論可能都表明,我們對道德建設的規律還一直處於探索中,也說明道德建設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而且可能會越來越大。

  有些人片面地強調道德的自主性,結果就發展了道德的相對主義,似乎道德永遠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對和錯、是和非界限越來越模糊。還有一些人走向了道德虛無主義,傳統道德對這些人的約束力越來越小。這些挑戰恰恰說明,加強道德建設是必須高度重視的時代命題,我們絕不能迴避。

  回到我們今天的德清現象,我覺得德清現象是新形勢下加強道德建設的一種探索,德清現象給我兩點比較突出的感受。

  第一,德清現象讓我們看到了民間蘊含的道德力量,建立了我們的道德自信。道德問題一直廣受關注,尤其是在當前新媒體高度發達的情況下,社會上跟道德有關的現象很容易就引起受眾的關注,很容易成為輿論焦點。

  現在大多數人都是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在道德方面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不能說在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就厚此薄彼,也不能說西方人的道德素質就比我們要高。

  從德清現象可以看到道德自信。道德自信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說我們中國人沒有道德自信的話,又怎麼可能有文化自信呢?

  第二,德清現象啟示我們,道德建設關鍵要讓普通民眾成為道德建設的主體,形成道德自覺。這些設立獎項的人,大部分都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人,有不少人是經濟不太寬裕的。這些人在道德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就啟示了我們,道德建設是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

  發揮普通民眾的道德主體作用,並不是說政府可以撒手不管,其實政府在道德建設中一直肩負著重要職責。在德清現象中,政府好像退在後面,但其實是新形勢下政府在道德建設中加強作用的一種引導方式,並不是不為。

  ——葉帆(人民日報理論部部務委員)

「我這85歲的老兵為德清點讚」

  德清德清,名不虛傳。德清現象民為本,我這85歲的老兵為德清點讚。

  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全國人民翹首以盼,明年將迎來改革開放的40周年。我們已經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正在奔向全面小康,而且國力還在不斷增強。

  與經濟建設成就相比,我們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還要再加把勁。由於黨中央高度重視,各級黨委政府也在大力抓,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正在趕上。關鍵是要真抓實幹,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單位抓精神文明,不能只是說在會上、印在紙上。

  物質文明建設,體制機制順了,科學技術掌握了,就不那麼難求。但是,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確實不是一日之功。

  我感覺德清之所以有這樣的成果,就是繼承傳統、不忘初心、紮實推進道德文明建設。兩個文明一起抓,是我們國家富強、民族興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證,中國要真正強起來,不僅要在物質財富上強起來,而且要在精神文明道德上強起來,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劉精鬆(軍科院原院長、黨委書記,上將)

為基層治理提供有益啟示

  德清現象給人「眼前一亮、火花一閃」的感覺。

  德清將民間設獎納入基層治理當中,這是對的。一個小麻雀,五臟俱全,是可以複製、可以推廣的樣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上下結合,尤其要解決好基層治理問題。

  德清現象正是基層治理的一個成功樣本。德清除了民間獎設立之外,還有文化禮堂、公民道德教育館、道德主題公園。道德建設是基層治理的重要方面,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不應停留在口號、說教或是制定規定上,關鍵要融入生活當中,潤物無聲,寓教於生活。所以德清百姓設獎、獎勵百姓,以及其他的一些創造,通過道德建設,激發公民的道德自覺,提升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為廣大基層的善治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從德清現象,我想到了鄉愁文化。鄉愁鄉愁,說到根上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深根。現在我們講「記得住鄉愁」,很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西方有教堂文化,我們應當打造家園文化、鄉愁文化。鄉愁文化說到底就是一種對家鄉的眷戀、愛的力量。民間設獎,激勵人們學習身邊的榜樣,就是對家鄉最大的眷戀、最溫暖的愛。這樣的鄉愁文化,是鄉村鄉域社會治理、社會建設的一種有效的力量整合,是一種有效的資源。

  ——葛晨虹(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天時地利人和,德行推動治理

  德清之所以聲名遠播,給我印象很深刻,以德行立縣,以德行推動社會治理的轉型。我想從天時地利人和來談。

  第一,天時。德清有深厚的傳統積累,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的積澱,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源頭活水來。

  深厚的文化歷史資源能夠跟現實的東西連接起來,找到一個連接點,進行制度文化的創新,我想這可能是德清的一個非常突出的意義之一。德清有一個很有意義的鄉賢參事會,起到上下貫通、上下民意銜接,對公共生活的建設起到了很大推進作用,能夠網羅鄉裡鄉外、體制內外之士,做得好,也走得遠。

  第二,地利。德清處於長三角、經濟發達的地方,物質文明一直走在前面,而且是百強縣。精神文明怎麼建設?把物質文明跟精神文明怎麼整合起來形成一種制度文化,德清的地利具備這樣優沃的現實的發展條件,而且是非常充分利用起來,形成一種制度文化,而且這種制度文化如果是長期推動下去,它的示範意義是非常大的。

  第三,人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社會、對文化都有衝擊,德清能夠20年接力,凝聚人心崇德向善,實屬不易。

  最後,我想談一點建議。鄉賢參事會一定是一個積極的力量。我建議將鄉賢參事會納入村民自治的整體治理建設的框架當中,讓一個模式有活力,是真模式。

  ——周慶智(中國社科院政治所研究員、政治發展與地方政府治理現代化項目負責人)

守住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

  我有一個德清籍大姐在農發行工作,我沒有見過像她這麼熱愛家鄉的人,只要有三天假她就必定回家。十天前我坐高鐵路過德清,就那麼瞬間一望我才知道,什麼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就理解了一個德清人為什麼那麼愛家。

  中國目前已經差不多進入這麼一個狀態:城市化率已經是54.8%,每天消失村落100個。這對中華文明最燦爛的農耕文明時代的鄉村文化有什麼影響呢?我們怎樣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會形成衝突的階段找到一種好的出路和方法?

  德清現象不要僅僅限於德清。全國各地能不能像德清一樣發起成立民間設獎協會呢?

  我認為,還是叫公民獎比較好。我們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之後的城市文明,城市文明最根本的生存法則就是交換,每個人都是交換的一端,只有公平公正才是我們最基本的社會法則,所以公民獎應該當之無愧,而且理直氣壯。

  我們還要守底線,守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在我們高舉道德大旗的時候,千萬不要形成道德綁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設各種獎的時候要參照這個。另外一個底線是真實底線,「二十四孝」中有一些東西成為封建糟粕,是因為說起來不可信。

  真希望德清就像「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一樣。希望德清好好總結20年的(百姓設獎)嘗試,讓其真正制度化、可持續發展。

  ——張澤群(全國人大代表、央視主持人)

好經驗就應傳播得更廣更美

  德清,縣如其名,「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今天座談民間獎,我深受感動。我沒去過德清,但從今天開始我非常嚮往去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沒去不代表我不了解,從什麼方面了解到的呢?就是文化。因為大家知道《德清嫂》是一部越劇電影,我有幸在國家大劇院看過。德清嫂這樣一個形象深入人心,她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好家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且是非常接地氣的,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我從文藝工作者的角度談談感受。我經常到全國各地演出,我發現各個基層文化服務體系都是當地政府在強調和踐行,德清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聚焦了道德教育建設,持續了20年,真的非常不容易。

  黨和政府的領導機制和投入機制非常好。剛才聽介紹說公民道德教育館、鄉村文化禮堂等,都是很好的精神家園。

  我曾經去調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比如有些縣建了圖書館,但是很多老百姓根本沒有進去過,只是建了一個硬體,沒有真正普及到老百姓。德清這方面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還有一點,德清的公民道德自治體系比較完善,有那麼多獎項,無論孝敬父母、誠信市民還是醫德醫風、見義勇為等等,已經在百姓心中形成了一個自願、自覺的意識,非常讓人欽佩。

  第三,應該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把德清現象推介到全國,讓更多的地方能夠學習、能夠互相交流經驗,讓它傳播得更廣、更美,讓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我們的道德文明建設建設得更好。

  ——陳思思(全國政協委員、火箭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

相關焦點

  • 浙江有個尷尬的縣,常誤以屬杭州,卻素有人有德行,如水至清美譽
    我想關於浙江省省會杭州市,提起來我們都熟悉不過,但是在杭州全市下轄有10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當然,有一個縣城,說起來,也會讓他很尷尬,明明不屬於杭州,卻常常會被誤以為起屬於杭州。我想,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會想起我所說的是哪個縣城了,對,這個就是距離杭州高鐵僅僅16分鐘,被譽為「杭州後花園」的——德清縣。
  • 示人以卑下不是憨人,從老子論水的德行中悟出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經》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上善若水「,可以說這是水的德行的最好詮釋,上善,是一種最高的善,具備這個善的人,就有了水一樣的德行。老子在《道德經》裡告訴我們:「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不爭無尤。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是勸世良言,可惜很多人未必能做到
    時至今日,這些勸世良言以及具有指導意義的生活準則。給了我們的生活很多指點和引導的作用,他能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可是說,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挺高明的。而我們也能憑藉著這樣的生活準則,得以一步步的走向正途。今天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俗語:水至清則無魚。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一個水塘的水一旦達到了清澈見底的境界。
  • 水至清則無魚,但有水毛茛
    大家都在聲討、斥責毫無顧忌地破壞自然環境的工程。而我的思緒則一直停留在被這些工程傷害的北京特有植物:北京水毛茛。此外還有一個變種黃花水毛茛(Batrachium bungei var. flavidum),整朵花都是黃色的。水毛茛屬的屬名Batrachium來自於「Batrachos」,本意為「蛙」,形容水毛茛屬全都生活在水中。水毛茛屬內有30多個種,主要分布於歐洲,我國有8個種,其中北京水毛茛為我國特有種。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卻不和萬物爭鋒,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停留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的境界。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蘊含交友之道,但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蘊含交友之道,但可惜十人九不知!文/文飛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是否考慮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圓滿的,如果人活在一個非常完美的環境中,可能就會喪失奮鬥和前進的動力,魚也是如此。
  • 文史隨筆「上善若水」成語的解釋——最高境界的德行
    「上善若水」,最完美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樣。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水的優秀品德有: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水的品行說不完,它始終為人類服務。
  • 掃描電鏡樣品荷電現象成因新解——安徽大學林中清33載經驗談(12)
    當用較低的加速電壓來觀察低密度樣品時,或者樣品表面有凹坑,在一定條件下就會出現這一現象。採用極低的加速電壓(如100V)觀察凹坑部位時,最容易出現該現象。由於該現象的形成條件較為苛刻,因此形成的機率也較低。荷電場所處位置較高,位於二次電子溢出區內。那麼荷電場會對樣品二次電子的溢出量產生一定抑制,使得樣品的表面形貌細節受到一定程度的掩蓋,出現磨平現象。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以前我們口中所說的80後,90後也逐漸成為了社會中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們大多數也都成了團隊中的佼佼者,或者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 來山水德清,賞首屆美麗中國田園博覽會
    多年來,「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德清,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打造「全域美麗、城鄉一體、鄉風文明、生活美好」的美麗鄉村升級版,以深化農村改革撬動鄉村振興,不斷推進農業增綠、農村增美、農民增收,成為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先行區和示範區,走出了一條富有德清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9月23日,以全縣鄉村為舞臺,首屆美麗中國田園博覽會在德清開幕。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據《大正藏·法海經》記載:有一次,佛對上首弟子、神通第一尊者大目犍連說:「吾自今後,不復說戒。汝等可自共說戒。」原來,那日佛欲向弟子宣說戒律之時,其中有一個不守戒的弟子混入其中。
  • 去不了瀨戶內海,我轉頭去了德清
    但朋友邀請我一起去浙江德清,看看一個同樣以自然、藝術、鄉野為主題的田園奇幻藝術季。德清是個好地方。當你想不出該去哪裡郊遊時,去莫幹山總是沒錯的。有山的地方,怎麼會沒有湖?所以,德清還有一個好去處:下渚湖。它和莫幹山分別位於德清的一東一西,山湖照映。下渚湖邊也有一座山,上諸山。
  • 當綠水青山遇上「聰明大腦」 德清有一張奇妙的「圖」
    ,有一張奇妙的「圖」。現在有了高科技,可以睡囫圇覺了!」他說。高科技就在沈雲建的手機裡,打開「數字養殖」App,魚塘的實時數據立刻顯示:溶氧量10.1mg/L,水溫11.3℃……他的80畝魚塘安裝了水質監控、遠程控制等智能設備,效果很顯著:上個月,一處10畝大的魚塘進行捕撈,產量從去年的2萬公斤增至4萬餘公斤。德清水產養殖業興盛,全縣僅養魚大戶就有5000餘名。
  • 世界上最清的水有多清?這裡的水達到了水的極限
    世界上最清的水有多清?這裡的水達到了水的極限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的寶藏,通常我們喝的水、用的水,看上去差別並不大,都是很清澈乾淨,感覺沒有任何雜質在裡面,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因為多少都會混雜一些雜質、未溶解的離子,甚至再苛刻一些,還摻雜著未溶解的空氣。
  • 老祖宗講「君子之交淡如水」,下一句更經典,老實人值得一看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俗語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卻一直影響著大家的生活。農村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語出《莊子·山木》:「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說的是君子之間的交情,就像水一樣高雅純淨。雖然看起來很清淡,但是卻蘊含了人們追求的「道義」。用水這種自然界中極為平常的物質,去比喻君子之間的交往之道,像水一樣清淡又綿長悠遠。
  • 德清:2020田園奇幻藝術季·藝術設計賞開幕
    浙江在線-德清新聞網11月1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宇翔 文 姚海翔 圖 通訊員 朱瀅)山水田園能給人溫柔愜意,奇幻藝術能帶來驚喜有趣,如果兩者相遇能夠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除了有田園詩裡的藝術裝置,現場還有敘事性塗鴉牆繪、漫田園慢生活展等作品,如惠千源的《熊貓紀元》、李知彌的《安得此山間》等等。  「原本是帶著孩子來欣賞自然風光的,沒想到田野中還有藝術作品,覺得非常驚喜。孩子玩得也很高興,不僅看到了山水美景,還能接受藝術的薰陶,覺得非常有收穫。」來自杭州的陳先生說道。
  • 把愛情的力量化成水,把自己的德行融入水中。
    愛情能讓人自覺奮鬥而實現夢想嗎?人類能走到今天,是有愛的力量作為後盾。愛有兩種:一種是愛自己,一種是愛他人。愛是想讓自己和他人過得快樂和幸福,而所有的享受都需要付出才能得到。就算是生在帝豪家庭,沒有付出,享受也走不到人的自然終點。愛情是所有愛中力量最強大的,她能激發人的潛能,也能毀滅人的本性。自私的愛情只想得到,不談付出,是沒有靈魂的快感欲望。這種愛,不但不能激人奮鬥,反而會使心靈扭曲,最終一無所有。這種人,只愛自己!
  • 極端的危害性: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極則無友
    雖然能看到雪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很多人還是希望冬天早點過去。於是大家希望天氣熱些,暖春早些到來,氣溫剛好合適,可以去踏青,能穿更多漂亮的衣服。天繼續熱,熱極了,到了夏季,一年四季的一個輪迴。熱極了和冷極了,都會讓人很不舒服。
  •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為人處世的智慧
    01「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今天筆者和大家說這麼一句俗語——「水至清則無魚」。雖然只有寥寥幾個字,但蘊含的道理很深刻。如果你能弄懂這句話,並且靈活運用,你會獲得非常通透。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說的是「人至察則無徒」。整句話出自於《漢書》。如果單單從表面意思理解,咱們可以解讀為:水如果太清澈,根本不會有魚生存,人太過於精明,根本不會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