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測量石墨的室溫超導相變

2020-12-08 網易手機

(原標題:科學家測量石墨的室溫超導相變)

德國萊比錫大學、巴西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測量了從巴西礦山獲取的天然石墨樣本,發現其電阻在 350 K 時消失。研究報告發表在《New Journal of Physics》期刊上。350 K高於室溫的293 K。這不是物理學家第一次宣稱石墨具有室溫超導能力,但這是第一次測量石墨的超導轉變溫度。

研究人員相信樣本中的穀粒級煤(grains)是微型超導體,穀粒級煤之間的間隙空間則充當了約瑟夫遜結(Josephson junctions),允許超導電流從一個穀粒級煤流向另一個穀粒級煤。X射線的衍射研究顯示穀粒級煤具有能支持超導性的原子結構。

[廣告]活動入口:

買美股,上老虎 - 超低佣金,每股只需1美分

本文來源:cnbeta網站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證明存在常溫超導(室溫超導)材料
    證明存在常溫超導(室溫超導)材料作者:馮美良1什麼是超導超導體(英文名:superconductor),又稱為超導材料,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BCS理論認為,金屬中自旋和動量相反的電子可以配對形成庫珀對,庫珀對在晶格當中可以無損耗的運動,形成超導電流。對於庫珀對產生的原因,BCS理論做出了如下解釋:電子在晶格中移動時會吸引鄰近格點上的正電荷,導致格點的局部畸變,形成一個局域的高正電荷區。這個局域的高正電荷區會吸引自旋相反的電子,和原來的電子以一定的結合能相結合配對。
  • 重大突破 人類首次製造室溫超導現象
    研究人員在石墨顆粒中發現室溫超導性 德國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室溫超導體——聽起來難以置信——實際上,他們發現的超導性只是一種「表面效應」。 室溫超導體是指能在300K左右溫度下工作的超導體,絕大多數超導材料需要在極低的溫度下才能實現零電阻,因此實際應用有限。
  •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2014-12-06 科技日報 常麗君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壓力山大更超導|超導「小時代」
    科學家們認為,地球生命的起源,就極有可能來自大洋深處的高壓熱泉。地球的內部,滾動著高溫高壓的熔巖,形成的地磁場讓生命免遭高能宇宙射線的危害。在材料科學中,壓力是一種高效合成材料和調控其物性的重要手段。壓力能夠讓材料發生許多神奇的變化,比如黑乎乎的一塊石墨,在高溫高壓下,就有可能變成閃閃耀眼的金剛石。
  • 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在高中我們簡單地接觸過超導的概念,除了廣為人知的零電阻,超導材料還有一個重要性質——邁斯納效應,當一種材料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時,會對磁場產生排斥現象,此時把超導材料放在磁鐵上,在一定限度內,超導體可以懸浮在磁體上方。
  • 室溫超導更上一層樓—新聞—科學網
    因此只有將超導體的轉變溫度提升至室溫,才意味著超導體有望實現廣泛應用。 現在,已經有科學家讓超導體轉變溫度提升至近室溫。來自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Russell Hemley在2018年8月公開的研究顯示,其團隊合成的氫化鑭(LaH10)超導轉變溫度為260K(約-13.15℃),相關論文即將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
  • 美國科學家在隕石中首次發現超導材料,點燃室溫超導體新希望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近日消息稱,美國科學家在兩塊不同的隕石中發現了超導材料,這是超導材料在太空中形成的第一個證據。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它是罕見的天然形式的超導材料,還為人類尋找室溫超導材料點燃了新希望。超導材料即超導體,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
  • 印度科學家發布室溫超導重磅成果
    他們在論文中聲稱,在室溫和常壓下,一種由金和銀構成的納米複合材料顯現出了超導的特性。室溫超導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門話題,這個奇特的性質幾度在科幻與現實之間搖擺,可望而不可及,很多物理學家願意終其一生去尋找室溫超導的答案。
  • 21歲科學家連發兩篇《Nature》論文:石墨烯有望助力室溫超導實現...
    如此低的超導溫度意味著,實現超導應用必須依賴於昂貴的低溫液體——如液氦等來維持低溫環境。這導致超導應用的成本急劇增加,維持低溫的成本甚至遠遠超過了材料本身的價值。即使是「高溫」超導體也只存在於相對絕對零度的高溫:-140℃。也就是說,如果能在真正室溫下實現超導的材料,就能避開昂貴的冷卻費,徹底改變能量傳輸、醫療掃描儀和運輸等相關領域的現狀。
  • 高溫超導相變研究的新思路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的機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領域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其相圖的典型特徵是通過陽離子替換引入的電荷摻雜使其從反鐵磁莫特絕緣態過渡到超導相。Pr2CuO4是電子型銅氧化物超導體Pr2 xCexCuO4(PCCO)的母體,由於同位庫倫排斥作用,銅的dx2 y2軌道劈裂為上下Hubbard能帶,使得其半填充時展示絕緣性。
  • 室溫超導出爐了
    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 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上周,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室溫超高壓狀態下實現了超導。這一消息迅速引發了媒體的爭相報導,《自然》雜誌甚至將其作為封面文章,足見其重大意。
  • 室溫超導:從瞬態到穩態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那一座座大山之所以能夠懸空,是因為山中蘊藏著一種神奇的室溫超導礦石,它藉助母樹附近的強大磁場「託起」了哈利路亞山。 其實,自1911年發現無阻抗電力傳導理論以來,「室溫超導」之謎就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不過,近日傳來了一個好消息:藉助短波紅外雷射脈衝的幫助,德國馬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製成室溫下的陶瓷超導體——儘管其維持的時間僅有百萬分之幾微秒。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在特定條件下,某物體電阻為零的狀態,即為超導。在實驗中,若導體電阻的測量值低於10-25Ω,就可認為其電阻為零。據測算,在閉合超導線圈中感應出1A的電流,需要近一千億年才能完全損失掉,這一速度相對於人類的時間尺度來說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會存在電阻呢?以常規金屬導體為例。金屬中的原子傾向於失去部分電子而成為正離子。
  • 室溫超導體,科幻還是現實?
    然而,在國內外絕大多數超導科研者眼中,這兩篇論文根本不值得一看,且不論其真假與否。換句話說,在任何超導國際會議中,沒有一個人會提這茬。 為什麼科學家對室溫超導體的發現,會反映如此冷淡呢? 超導到底是個啥 要說室溫超導是啥,先得回答什麼是超導。從字面意思上,超導就是超級導電之意。 超導體導電能力有多強?
  • 凝聚態物理學界的聖杯——室溫超導材料,被科學家找到了嗎?
    據最新消息,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首次在極高的壓力下用氫氣壓縮簡單的分子固體,首次創造了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研究成果於10月15日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科學家們將室溫超導材料奉為凝聚態物理學界的一個「聖杯」,爭相搜尋。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作者 |辛雨 唐鳳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