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年前,地球還不是現在的模樣,當時地表只有一塊大陸,叫盤古陸(Pangaea)。
盤古陸周圍的海洋裡,生活著一種「長脖怪龍」,它們的脖子不僅佔體長的一半,而且十分僵硬,看上去就像一臺生鏽的大吊車,科學家將其命名為Tanystropheus hydroides(T·H)。
T·H長著特別長的脖子、彎曲鋒利的牙齒,還有鱷魚一樣的鼻子。
以前,科學家認為T·H和被稱為Tanystropheus longobardicus(T·L)的長頸龍是一個物種,因為二者看起來太像了,現在他們發現自己的錯誤了,T·H更大、更強,只是跟T·L共享一個水域,二者並不相同。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科學家決定給「長脖怪龍」T·H起一個很酷的名字,於是他們用希臘神話中的九頭海怪hydra為其命名。
科學家說,很少有兩種如此相似的動物——不僅脖子長而且還很不靈活——同時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但是,根據對牙齒的分析,兩種長頸龍確實不是一個物種。
為了生存,它們在2.42億年前找到了一種互不打擾的生活方式——狩獵不同的動物。因為不必為食物競爭,兩種長頸龍倒也相安無事,不用拼個你死我活。
生物學家史蒂芬·斯皮克曼(Stephan Spiekman)是瑞士蘇黎世大學古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他說:「從直觀上看,它們長脖子的特徵相同,但二者以不同的食物為食,而且頭骨和牙齒也不同。」
1852年,古生物學家首次發現長頸龍,此後一直努力理解其奇特的結構。義大利古生物學家弗朗切斯科·巴薩尼(Francesco Bassani,1853-1916年)認為,長頸龍是會飛的爬行動物,可能是翼龍的一種。
巴薩尼把長頸龍的空心頸骨當成了翅膀,而他的假設也一度被當成了事實。然而,當科學家意識到這隻20英尺長(6米)的爬行動物的脖子長10英尺(3 m)時,翼龍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
不管是「長脖怪龍」T·H,還是它的兄弟T·L,二者都有13個細長的頸椎,為了保證脖子不折斷,它們還長出了多餘的骨頭進行加固。
長了一個加強型的脖子,堅固的目的達到了,它們也失去了靈活性,所有長頸龍的脖子都很僵硬。
為什麼要這麼長的脖子?科學家一直想弄明白這個問題。
顯而易見,它們的長脖子並不是累贅,而是生存的利器,因為自大約2.48億年前出現到2.34億年前消失,長頸龍存在了1400萬年,它們比人類的歷史長多了。如果脖子是弱點,它們不可能生存這麼久。
於是古生物學家提出一個假設,長脖子可以幫助它們狩獵。
長頸龍的頭在長脖子的末端,十分小。斯皮克曼說:「我猜,這種結構能使它很難被獵物發現,特別是在渾濁的水中。」
「因為有長脖子,長頸龍可以隱秘地靠近獵物而不會被發現,所以它們不需要靈活,也不必是好的遊泳者。」
「一旦獵物足夠接近,它就會張開嘴抓住它們,畢竟獵物根本發現不了長長脖子上的小頭顱。」
「長脖怪龍」以前被當成了其他物種,現在它有了正式的姓名,恭喜這位2億多歲的老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