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長頸龍新種 海底捕食陸上產卵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長脖子海怪」的秘密解開了。本月初,古生物學家在《當代生物學》發表文章,指出100多年前就被人們找到的化石標本,其實是長頸龍屬的兩個不同種。

長頸龍的脖子幾乎不彎曲,且長度可達軀幹的3倍。人們早先發現的化石中,有的標本長達6米,有的則長約1.5米。在新發表的研究中,科學家指出即便體型類似、生活在相同水域,但種種跡象表明,它們以不同獵物為食,彼此間獨立存在。

長頸龍化石在歐洲、以色列和中國都有出土,但一直以來的相關爭論很多:這種爬行動物的脖子為何如此長?生活在海洋還是陸地上?尺寸不同的化石是否為同一種動物的不同生長階段?它們生活在大約2.42億年前的三疊紀,而就在2.52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有恢復跡象,第一批恐龍誕生。

研究團隊從一系列標本中重新找出一些被壓扁的頭骨進行檢查。通過CT掃描和數字定位,科學家對頭骨進行重建,並找到了關鍵解剖細節。確認了大小兩種尺寸的化石來自兩種不同的動物。

數百萬年前,長頸龍就已在海洋中捕獵。科學家據頭骨細節,鑑定出兩種體型不同的長頸龍(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比如,小型頭骨標本的牙齒形狀與大型頭骨有很大不同、小型頭骨的骨骼年輪顯示其為成年狀態而非少年狀態。兩種長頸龍在相同水域中生存,但體型較大者以魚類、魷魚等頭足類動物為食,較小者則以蝦等無脊椎動物為食。在世界多地發掘出的化石意味著儘管脖子很長,但它們經歷過繁榮,地理分布廣泛。

「CT掃描的功能足夠強大,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化石細節。根據一個被壓碎的頭骨,我們也可以重建出幾乎完整的、三維狀態的頭骨,從而找到關鍵形態學細節。」論文通訊作者、蘇黎世大學古生物學家史蒂芬·施皮克曼表示。

施皮克曼等人將體型較大的長頸龍命名為Tanystropheus hydroides(T·H),有別於較小的長頸龍Tanystropheus longobardicus(T·L)。

兩種長頸龍的頭骨特徵都顯示其為海洋動物,比如鼻孔在鼻子頂部,和鱷魚一樣,可浮出水面呼吸、都有細長的頸椎,但不靈活。

在狩獵時,長長的脖子有其功用。小小的頭和長脖子在渾濁的水中很不容易被發現,即便遊泳速度不快,長頸龍也可以出其不意捕獲獵物。

長頸龍捕食概念圖(圖片來源:Emma Finley-Jacob)

不過儘管適應了海洋環境,但科學家指出它們在產卵時都會回到陸地。 兩個物種的同時存在為生態位分離提供了有力佐證,也讓人一窺長頸龍演化圖中的多樣性,以及其生活的生態系統有多複雜。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長頸龍新種,海底捕食陸上產卵
    本月初,古生物學家在《當代生物學》發表文章,指出100多年前就被人們找到的化石標本,其實是長頸龍屬的兩個不同種。  長頸龍的脖子幾乎不彎曲,且長度可達軀幹的3倍。人們早先發現的化石中,有的標本長達6米,有的則長約1.5米。在新發表的研究中,科學家指出即便體型類似、生活在相同水域,但種種跡象表明,它們以不同獵物為食,彼此間獨立存在。
  • 這些生物同為長頸龍,為何有的脖子長,有的脖子短?
    儘管古生物學家已經對翱翔於空中的翼龍有所了解,對沉潛於海中的滄龍有所涉獵,但一直以來還是沒有弄清楚長頸龍這種生物。根據記載,在大約100多年前,考古界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恐龍化石,後來經過鑑定那堆化石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種的長頸龍,因為大的個體脖子長度達到了6米左右,而小的個體脖子長度只有1.5米,這兩種長頸龍的出現讓考古人員一頭霧水。
  • 化石之謎被解開:脖子超長的長頸龍生活在海洋,而不是陸地
    史前海洋長頸龍的化石在1852年首次被發現,從那時起它就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但是長頸龍的脖子相當僵硬,用一根叫做頸肋骨的額外骨頭來加強。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家們無法確定長頸龍是生活在陸地上還是生活在水裡,長頸龍奇怪的身體並沒有讓事情變得清楚。許多大型長頸龍化石來源於同一地區——瑞士,同時科學也發現一些長相相似的動物化石,它們只有大約一米長。科學家們不僅不確定這些小物種是陸棲動物還是海洋動物,而且他們也不知道這些小標本是幼年的長頸龍還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 長頸龍的脖子為何這麼長?科學家:有助於它們像鱷魚一樣伏擊獵物
    最近,國外的一篇科學報導這樣形象地描述了長頸龍:如果你能用太妃糖(一種用糖蜜和奶油做成的,伸縮性很好的糖)做出了一條鱷魚的模型,你只需要抓住鱷魚模型的頭,用力拉它,直到它的脖子被拉伸到幾米遠。嗯,然後你就得到了一隻長頸龍。以上之所以那樣來描述長頸龍,是想告訴人們:長頸龍大概就是一隻脖子比較長的鱷魚。為什麼這樣說,我們下面會揭曉的。
  • 課程|長頸龍
    長頸龍是種生存於中三疊紀的爬行動物,身長約6米。主要的特徵是極長的頸部,頸部長3米,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因為長頸龍極長而僵硬的頸部,它們經常被假設是水生或半水生爬行動物,並且以此假設重建它們。這個理論因長頸龍化石在半水生地點極常發現而獲得支持,而半水生地點很少發現陸地動物化石。今天我們就來畫畫這個長頸龍。
  • 【化石Q&A】為什麼長頸龍的長脖子被稱為「生物力學噩夢」
    不僅是蛇頸龍,中生代的很多水生爬行動物都有一個長長的脖子,比如和蛇頸龍同樣屬於鰭龍超目的幻龍,還有原龍目中的長頸龍。
  • 「長脖怪龍」身份確定,科學家:脖子佔身體一半,長頸龍的一種
    以前,科學家認為T·H和被稱為Tanystropheus longobardicus(T·L)的長頸龍是一個物種,因為二者看起來太像了,現在他們發現自己的錯誤了,T·H更大、更強,只是跟T·L共享一個水域,二者並不相同。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科學家決定給「長脖怪龍」T·H起一個很酷的名字,於是他們用希臘神話中的九頭海怪hydra為其命名。
  • 印尼深海發現奇異新物種 四足琵琶魚海底悠閒漫步
    科學家們認為,這種動物可能是一種食肉型海綿。科學家們證實,這次科考探測項目發現了40餘種新物種,包括圖中這種罕見的蟹類動物。在516米深的海底,科學家們發現了這種海百合。一種深海銀鮫。在科考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拍攝了大量震撼人心的精彩照片。照片顯示,該海域海底生活著許多奇異的深海動物,如「四足」琵琶魚等。 在一張照片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長相怪異的魚類。這條琵琶魚似乎已厭倦了遊泳,它正在利用「四條腿」在海底不緊不慢地散步。不過,雖然它看起來像是長有四條腳,事實上那些腿不過是它的鰭。在海底,它通過鰭來平穩自己的身體,以利於在海床上「行走」。
  • 南寧海底世界首現狗鯊產卵連續兩日產卵
    > 狗鯊媽媽和它的孩子們 本報記者賴有光攝   南寧海底世界的鯊魚產卵啦扁扁的鯊魚卵呈黃褐色,布滿絨毛,這是南寧海底世界建館十幾年來唯一一次的狗鯊產卵。目前鯊魚卵已經放入保育區,南寧海底世界專門設置攝像頭,記錄隨時可能發生的小鯊破殼而出的美妙瞬間。  狗鯊媽媽連續兩日產卵  昨日上午,在南寧海底世界一個特製的「鯊魚寶寶育嬰缸」內,記者看到六枚剛剛出生的鯊魚卵,一條產卵的狗鯊媽媽正在一旁安靜地休息著。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神秘人臉 被證實存在海底人
    泰國濤島,這個只有21平方公裡的小島,此地的珊瑚礁和豐富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極佳的潛水環境,是泰國有名的潛水勝地,可潛水員在水底發現一張張能把人嚇到腿抽筋的神秘人臉。 有一種觀點認為,「海底人」既能在「空氣的海洋」裡生存,又能在「海洋的空氣」裡生存,是史前人類的另一分支;另一種種觀點認為,「海底人」不是人類的另一分支,很可能是棲身於水下的特異外星人。
  • 印尼海域發現奇特新種鯊魚:可用鰭在海底行走
    科學家在印度尼西亞海域發現的一種奇特新種鯊魚,被命名為「hemiscyllium halmahera」。這種鯊魚能夠利用魚鰭在海底「行走」,搜尋獵物 這種鯊魚對人類無害,身長可達到27英寸(約合70釐米),夜晚時在海床上搜尋小魚和無脊椎動物 珊瑚礁生態學家和海洋保護主義者馬克-厄德曼拍攝了「行走鯊」覓食的視頻。
  • 大堡礁珊瑚產卵奇觀,海底也會「下雪」?
    隨著南半球海水溫度徘徊回暖,海洋生物學家們預測,在2018年11月24日月圓後的兩至五個夜晚,大堡礁又將迎來一年一度海底生命孕育的奇觀。 這一晚,神奇的大堡礁海底世界,會在突然之間「下雪」。在海底攝影師的鏡頭下,它們創造出宛如漫天飛舞的雪花,或如浩瀚夜空裡的點點繁星。「然而,你知道嗎?這樣美輪美奐的『海底雪景』或『海底星空』,不僅僅是一場自然奇觀,更是新生命孕育的開始,它其實就是一年一度的大堡礁珊瑚產卵!」
  • 看過珊瑚產卵才知道,還有這麼美的產卵現場
    當時人們也認識到這一點,但依舊有人認為珊瑚是植物的,主要源於珊瑚體內的另一種物質——蟲黃藻。雖然晚上珊瑚也會用觸鬚捕食,反過來滋養蟲黃藻,但就雙方作出的貢獻來看,似乎是蟲黃藻做得比較多。就是在這裡,人們幾乎每年都可以觀測到珊瑚產卵。
  • 看過珊瑚產卵才知道,還有這麼美的產卵現場
    提到珊瑚,人們總會想到海底一片片的珊瑚樹,枝杈橫生,壯觀而美麗。一二百年前,科學界為這些珊瑚樹爭吵不休,一派認為它們是動物,另一派認為它們是植物。現在大家都知道,平時人們看到的珊瑚,其實是珊瑚蟲的外殼或者死後留下的骨骼。
  • 科學家發現新動物:不結網蜘蛛 捕食策略讓人類汗顏-生物,捕食,不...
    儘管屬於結網蛛類,但擬態蛛科的物種並不會結網,而是演化出複雜的捕食策略,以其他結網蛛類為食。結一張網,等待蒼蠅落網,然後用蛛絲把蒼蠅包裹起來,再慢慢享用。對於結網蛛類來說,這樣的捕食策略已經被證明非常有效,它們也因此成為動物界中最成功的類群之一。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超過3000種結網蛛類,幾乎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
  • 美國東海岸發現新斷層!科學家警告:或誘發加州大地震,不可避免
    2019年,美國科學家們將深海電纜埋在加州蒙特雷灣海面900米以下,以研究海洋生物的習性。但令人驚奇的是,研究人員在美國東海岸發現了一條全新的斷層系統。對此,科學家警告稱這很有可能是下一次加州大地震的來源…深海電纜(MARS系統)橫跨太平洋底,全長51公裡。
  • 走進神秘的恐龍世界(5)——長頸龍
    說起遠古時代擁有長脖子的生物,小朋友們一定會想到之前給大家介紹的蛇頸龍,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另一種長脖子恐龍,它們的名字非常形象
  • 為什麼長頸龍被稱為「生物力學噩夢」?
    19世紀中後期,古生物學家在歐洲的三疊系地層中陸續發現了一些奇特化石,其中一些零散的竹節狀骨骼被認為是某種類似翼龍、可以飛翔的爬行動物的前肢骨。但隨著更多完整標本的出現,人們驚訝地發現,竹節狀骨骼化石其實是一種具有超長頸部的古怪爬行動物的頸椎。這些動物頸部的長度超過身體全長的一半,但是頸椎數量卻僅有12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