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稱,巴拿馬史密森熱帶研究所(STRI)2日公布的一項研究初步結果顯示,自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分別於2016年和2015年拓寬以來,新的魚類入侵物種增加,這將帶來「未知的環境後果」。
據埃菲社巴拿馬城9月2日報導,研究人員之一、STRI海洋生態學家馬克·託爾欽說:「我們觀察到巴拿馬運河(加通湖)短期內出現了淡水魚類向海洋魚類的變化。」
巴拿馬運河拓寬4年後,研究人員在加通湖中發現了11個海洋魚類新物種。加通湖是一個人造湖,建成於1913年。自1914年開通運營後,這個湖成為船隻通行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洋動物遷移的關鍵通道。
研究顯示,加通湖中的海洋魚類物種從18種增加至29種。在加通湖的部分區域,竹莢魚、鑽嘴魚、海鰱等鹹水魚類已經完全替代了淡水魚類。
託爾欽說:「現在的擔憂是,如果物種入侵繼續,極有可能出現部分魚類移動至另一個海洋的可能性,這將帶來未知的環境後果。」
加通湖的鹽度也在增加,但無法確定這種情況是否與船隻數量的增加以及新船閘的使用有關。
蘇伊士運河
STRI指出,埃及的苦湖原比地中海和紅海更鹹,所以限制了物種的移動。縱觀蘇伊士運河的歷史,超過400個非本地動物物種——包括100多個紅海海洋魚類物種——進入了地中海。
研究指出,隨著運河拓寬,水流的增加稀釋了湖泊,近5年間有8個魚類新物種進入地中海。
研究指出,就蘇伊士運河來說,「可以使用海水淡化廠的高鹽排放物來讓苦湖重新變鹹,但在執行這項措施前必須進行仔細的研究」。
STRI博士後實習生古斯塔沃·卡斯特利亞諾斯-加林多說,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拓寬規劃階段期間,「研究人員就警告了相關風險」,「這份報告實時記錄下了這些變化」。
加林多認為,物種入侵「是一個早期預警信號」,它告訴我們如果不採取正確的措施會發生什麼。
加林多說:「沿巴拿馬運河兩岸有數以百計的魚類物種可以忍受輕度含鹽的運河條件。我們不知道這些魚類穿過運河前往太平洋或大西洋會引發怎樣的生態和社會經濟後果。」(編譯/廖思維)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