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圖片來源:攝圖網
南華期貨,「中國期貨業IPO第一股」,2019年8月30日上市。即使不算上市首日,也一口氣打出了15個「一字」漲停板。從市場表現來看,顯然被資金當作了稀缺資源。
半年後, 3月13日南華期貨公布了上市以來第一份成績單,業績乏善可陳。3月16日,星期一,股價毫無懸念地跌停。
時間過去了快一個月,然而故事並沒有結束!
4月7日,南華期貨發布公告,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或交易所)的《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2019年出現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四季度業績出現虧損的原因等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南華期貨曾在年報說:「期貨公司間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將導致期貨經紀業務手續費率的進一步下降,從而影響期貨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和水平。」顯然,上交所認為,這還不夠,公司還需要披露更多的細節。
上交所稱:「於 2020 年 4 月 15 日之前,披露對本問詢函的回覆,同時按要求對定期報告作相應修訂和披露。」
上交所:請披露為何「增收不增利」?
截至 2019 年末,我國境內共有期貨公司 149 家,曠日持久的白熱化競爭之下,期貨全行業陷入增量不增收的窘境,交易量的增長並沒有帶來收入的增長,全行業利潤下滑。
3月14日,南華期貨公布了上市以來的第一份年報,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537,526,165.45元,同比上升107.91%;營業支出9,421,724,003.70元,同比上升113.09%;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9,493,205.66元,同比下降35.84%;實現每股收益人民幣0.15元,同比下降37.50%;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3.63%,同比減少2.63個百分點。
「中國期貨業IPO第一股」業績慘澹,營業收入雖然同比增長了近108%,但營業支出上升更快,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降了近36%。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四季度出現虧損155.73萬元。3月16日南華期貨股價跌停。
上交所在問詢函中表示,「請你公司補充披露:(1)結合各項業務的收入結構、成本費用及毛利變化情況等,說明公司出現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是否與行業整體趨勢一致;(2)四季度業績出現虧損的原因,公司業務開展的合規和風控體系是否健全,風險敞口是否可控。」
經紀業務毛利率0.5% 手續費率水平持續走低
根據南華期貨的年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南華期貨在全國擁有6家分公司和34家營業部,但是因行業競爭空前激烈,期貨經紀業務乏善可陳,南華期貨經紀業務毛利率只有0.5%,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幾乎打平。
經紀業務方面,2019年營業收入281,079,592.81元,營業成本279,664,684.07元,營業收入比2018年減少25.54%,營業成本比2018年減少3.04%,毛利率比2018年減少23.09個百分點。
年報披露,2019 年,公司期貨經紀業務客戶日均權益為 75.89 億元,同比增長 6.34%;成交量為 9,546.81萬手,同比增長 29.06%;成交額為 72,204.16 億元,同比增長 36.68%。
整體來看,公司陷入增量不增收的窘境,量的增長被手續費率水平的降低抵消了。
公司年報表示,2019 年,傳統期貨經紀業務手續費率水平持續走低,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對公司傳統經紀業務產生了較大的衝擊。
這個問題同樣引起了上交所的關注,上交所表示:「毛利率較上年大幅減少23.09個百分點,與中期協披露的2019年期貨成交量增長趨勢存在差異。」
上交所表示:「請你公司補充披露:(1)期貨經紀業務的經營模式、盈利方式、收入確認依據和行業競爭格局;(2)結合可比公司情況,說明期貨經紀業務的營收和毛利率出現明顯下滑並與行業趨勢背離的原因和合理性;(3)期貨經紀業務規模收縮、利潤下滑是否具有持續性,並對公司未來持續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資產管理業務一年進帳僅100萬,毛利率「-625.49%」
期貨公司的創新業務包括資產管理業務和風險管理兩個方面。
年報數據顯示,南華期貨在資產管理方面支付了750多萬的成本,只獲得了100多萬的收入,嚴重收支不平衡。
截至報告期末,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規模為 1.00 億元,資產管理業務毛利率-625.49%,營業成本7508874.48元,營業收入1035004.43元。
資產管理業務在期貨行業屬於傳統重頭戲,在風險管理業務興起以前,一直是行業最關注的領域。南華期貨經營資產管理業務通過直營或者子公司模式進行,南華期貨布局了南華資本、南華基金、南華財富、橫華財富、梧桐樹俱樂部等多個業務平臺。資產管理內涵比較寬泛,也有多種商業模式。
例如,南華期貨早在2012年就成了資產管理總部,是首批期貨公司資產管理牌照授予者之一。就其實質而言,或是私募投資基金的性質。因為登陸公司相關網站以後,首先要進行「合格投資者認定」,要符合私募投資基金的監管規定。
此外,南華期貨還持有公募基金牌照, 經營範圍包括:基金募集、基金銷售、資產管理、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和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業務。
上交所:請披露資管和公募持續虧損原因
年報顯示,公司的資產管理和公募基金業務持續虧損,2019 年毛利率分別為-625.49%和-11.06%。
在沒有成為上市公司以前,南華期貨的資產管理業務到底做得怎麼樣?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傳說」,南華期貨的資管業務為什麼虧625%?翻遍幾百頁的年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沒看懂。
4月7日上交所要求南華期貨披露細節。上交所表示:「請你公司補充披露:(1)結合市場和行業情況、相關產品的期限結構、主動管理與通道類業務規模變化等因素,說明公司資管和公募基金業務持續虧損的原因;(2)公司相關業務持續虧損是否會拖累經營業績影響公司後續業務發展,若是,說明公司擬採取的應對措施。」
擬募資10億開拓風險管理業務藍海
期貨公司近年來普遍對風險管理業務寄予厚望。
年報公布當日,南華期貨宣布擬非公開發行募資不超過15億元人民幣,其中10億將用於對南華資本增資。公司的目標是發展成為「以衍生品業務為核心的金融服務公司」。
場外衍生品、基差貿易及做市業務是南華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南華資本的三駕馬車,並通過「保險+期貨」的服務模式,為農民提供收入保險、價格保險等服務。
場外衍生品業務方面,2019 年名義本金為 1,748.10 億元,同比增長 126.72%;
基差貿易方面,2019 年度貿易收入 89.63 億元,同比增長124.58%,貿易品種增加至 23 個,較2018年同期新增 7個品種;在橡膠、豆油、棕櫚油、乙二醇、PTA 等多個品種上開展了現貨含權貿易,進一步深化服務實體企業的模式,提高與實體企業的業務粘度。
做市業務方面,2019 年共新增獲得玉米期權、棉花期權、天膠期權、黃金期權、滬深 300 指數期權、白糖、棉花、棉紗、白銀、豆2、錫、不鏽鋼期貨總計12個品種的做市商資格,2019 年度做市業務交易額為 3,619.43 億元,同比增長 182.40%。
2019 年,南華資本場外衍生品業務促成商品收益互換、遠期互換業務等創新類業務落地。
2019 年,公司共參與完成「保險+期貨」及交易所項目 10 個,累計權利金 4,098.27 萬元,服務農戶數 35,522 戶。
風險管理業務毛利率僅0.92% 上交所:說明規模擴張的合理性
年報披露,南華期貨風險管理業務營業收入9,084,384,292.07元, 營業成本9,000,822,559.90元,毛利率0.92%。公司風險管理業務佔營業總收入的95.25%,是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
服務實體經濟,被視為期貨公司業務發展的藍海,上至監管層,下至營業部普遍對風險管理業務寄予厚望。但現實有點「囧」,期貨經紀業務不賺錢,資產管理業務不賺錢,風險管理業務做得很熱鬧,但是依然不賺錢。
而且,風險管理業務也是把雙刃劍,對期貨公司的資本充足和風險管理水平要求很高。去年,PTA場外期權業務爆雷了,多家期貨公司受到「穿倉事件」牽連……
4月7日,上交所要求公司披露:「(1)結合同行業公司情況,說明在風險管理業務毛利率極低的情況下,其規模大幅擴張的原因和合理性,是否與公司發展戰略相一致;(2)風險管理各項細分業務的具體經營模式,包括但不限於交易品種、客戶結構、業務操作流程、定價模式、合同期限和盈利點等;(3)上述業務的會計處理方式、收入確認依據以及對公司營收和利潤的貢獻;(4)結合具體經營模式,說明風險管理各項業務的潛在風險敞口、形成原因以及公司採取的風控措施。
年報解釋:手續費大戰 全行業盈利能力下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南華期貨年報中有段解釋:「大量期貨公司的控股股東為證券公司,為服務於證券公司整體發展戰略,一定程度上將期貨經紀業務作為證券公司整體業務的配套資源和業務,進一步加劇了期貨經紀業務的競爭程度。」
南華期貨年報披露,據中期協數據統計顯示,2019 年度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 3,962,077,706 手,累計成交額為 2,906,085.43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30.81%和 37.85%。2019 年 1-11 月,全國期貨公司手續費收入 121.17 億元,較 2018 年 1-11 月小幅增長 0.25%;未經審計淨利潤 49.89 億元,可比數據較2018年同期下降 12.78%。
存在機構數量多、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特點,突出體現在期貨經紀業務這一傳統和基礎業務上。期貨行業資源、客戶和利潤的頭部集中效應將越來越明顯。
南華期貨年報認為,期貨公司間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將導致期貨經紀業務手續費率的進一步下降,從而影響期貨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和水平。
同時,2019 年中國證監會明確表示將原定於 2021 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 2020 年,且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放開期貨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這將使得期貨公司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外資期貨公司將在人才、客戶等方面與國內期貨公司展開爭奪和競爭。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