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開始於網絡上一篇關於法科學家宣布全球將增添第「25時區」的新聞。法國天體學教授讓·皮埃爾·杜飛聲稱,「25時區」並不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時區,而是充當「計時器」的作用。他還進一步闡釋,「25時區」代表著對世界「絕對性」的承認和尊重。抽象地說,它收集了那些人類與現實生活錯過的時間。
外媒就此採訪了杜飛教授,就他建立「25時區」的緣由和操作原理,做出了更細緻和深入的解釋。
針對大眾的普遍發問:「我們真的要被劃成25個時區了?」杜飛教授的答案是:「『25時區』和目前我們使用的24時區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它不會影響和改變24時區制。實際上,它並不是一個時區,相反可被認為是一個虛擬時區。」
那何謂虛擬時區呢?「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計時器,用以計量因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而產生的時間差,通俗點來說,就是專門用來記錄那相差的一秒鐘。」是的,也許教授口中的「相差的一秒種」對你我來說也許並不意味著什麼,但對某些特殊產業,一秒鐘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比如網際網路、金融業等。
凱文教授接著強調,「25時區」並不僅僅是時間的簡單計量器,它還是世界變化的記錄者。如果世界沒有了統一的標準,人們的生活無疑會陷入混亂,社會將逐漸失去共同認知。
目前,科學界對此已經做出紛紛回應。一位名叫卡爾文,就職於法國物理天體學院的教授在twitter上就發表了自己對此時區建立有著積極作用的觀點陳述:「『25時區』具有的是普遍的科學意義。但是我認為『25時區』的設立是一種出於人文意義的考慮。在我看來它是個人文主義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