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生產力極其低下。老祖宗們為了填飽肚子,什麼東西都吃。瓜果野菜啦,魚蝦蛙蚌,可以說是逮什麼吃什麼,英國那個野外生存的貝爺,跟他們根本沒法比。
由於經常吃生東西,有時候還是變質的東西,所以出現嘔吐和腹瀉等胃腸道症狀成為常態,老祖宗們經常不舒服。更有甚者,如果誤食了有毒的東西,極有可能直接就一命嗚呼了。
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氏為了改善民生,創造了翻土農具,教民眾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發明火種,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從而極大幅度的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改善了飲食質量。
神農氏還發明了布料,製造衣服。從那時候起,老祖宗們不再光著屁股到處跑;神農氏又製造了弓箭,提高了人們覓食和抵禦飛禽猛獸的攻擊能力。
儘管如此,在那個生存條件艱苦而又無醫無藥的時代,人們依然飽受疾病困擾。於是乎神農氏親嘗百草,發明了中藥。「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始有中藥。」
一日而遇七十毒,這神農難道是金剛不壞之身?亦或是他天賦異稟,自身帶有解毒功能嗎?
對比,《神農本草經》似乎給了一個解釋: 「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照這種說法,神農之所以能一天嘗那麼多種毒藥而沒被毒死,似乎是得益於他飲茶的習慣。
那麼茶真的能解毒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茶有「苦、甘、微寒、無毒」的記載。中醫學認為茶味苦、甘,性涼,入心、肝、脾、肺、腎五經。苦能瀉下、燥溼、降逆,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毒。
現在醫學研究,茶確實具備解毒功能,解毒作用主要是通過利水作用來完成的,利水瀉毒,淡化體內邪毒之濃度。此外其輕清之氣,也可揚散邪毒。
其實,中醫所說的毒,未必都是喝了能讓人中毒的有毒藥物,「毒」還代表藥物的寒熱溫涼等偏性,茶能解毒,確切來說是指茶能解除一些藥物的偏性。之所以後世說茶能解藥性,正是因為如此。至於真正的毒藥,恐怕茶並不能解,或者解毒效果不大。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這裡所說的毒,其實也是指藥物的偏性,而非毒藥。神農自身是沒有解毒功能的,否則,他後來也就不至於被斷腸草毒死了。
神農嘗百草,直到被斷腸草毒死之前,一共總結出365種中藥的藥性。神農掌握的這些藥學知識,經過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那就是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之後,中藥學經過不斷的繼承與發展,目前載入藥典的中藥數量已經在一萬種以上。
說句題外話,後來的中藥裡面,添加了不少動物的糞便,以及一些屎殼郎、蛆蟲等我們認為很骯髒的蟲子。筆者很好奇,不知道是哪位比神農氏還要偉大的醫者把這些藥給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