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隕石裡發現超導電晶體 有助研量子電腦

2020-12-05 科技生活快報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隕石裡發現超導電晶體 有助研量子電腦

據東網報導:美國有科學家近日研究隕石樣本,結果發現部分隕石晶體內的合金具有超導電性能。天然物體具有超導電性已不尋常,這次更是首次發現來自外太空的物體具有這特性。是次發現有助研究更新型的磁浮列車及量子電腦等技術。

領導研究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學教授舒勒(Ivan Schuller)及其團隊,研究15顆彗星和小行星等太空隕石,結果在於1911年發現的澳洲隕石Mundrabilla和另一顆隕石GRA 95205中找到超導晶體。

團隊首先利用名為磁場調製微波光譜(MFMMS)的技術,將隕石樣本細分並測量,令它們分離出包含最大超導效率的晶體。然後他們再通過振動樣品磁力法(VSM)、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法(EDX)等一系列技術分析,結果在晶體內發現由銦、鉛及錫構成的合金。當他們把晶體冷卻至攝氏零下267.7度時,晶體便出現超導電性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類準晶體結構中發現反鐵磁轉變
    材料學家在類準晶體的特殊結構中發現了獨特的反鐵磁轉變。在材料科學的世界裡,「晶體」這一概念對科學家來講並不陌生。晶體是一種高度有序的結構,其原子以周期性方式緊密排列。然而,了解準晶體的人就相對較少了。準晶體是一種有別於晶體的獨特結構,其原子排列方式很奇特:雖然原子排列也很緊密,但它還具有一種五邊形對稱性。因此,準晶體的原子排列雖然是高度有序的,但卻不具有周期性。獨特的結構使準晶體具備了獨特的性能,例如高穩定性、高耐熱性和低摩擦性。自科學家發現準晶體以來,他們一直在努力了解其特性。然而,準晶體在自然界中很少見,研究準晶體並非易事。
  • 「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首次被發現,或可應用於量子信息處理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隕石中發現首塊「例外」準晶體
    科技日報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科學報告》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這塊準晶體是在俄羅斯東部哈泰爾卡地區的一塊隕石碎片中發現的,是首個在實驗室合成前先在自然界「露臉」的準晶體。  物質的構成由其原子排列特點而定。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阿爾託大學的「旋轉冰箱」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
  • 「時間晶體」相互作用首次發現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18日電 (記者劉霞)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觀察到了「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有望促進量子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改善當前的原子鐘技術,提高陀螺儀以及依賴原子鐘的系統(如GPS)的性能。
  • 「時間晶體」相互作用首次發現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觀察到了「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有望促進量子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改善當前的原子鐘技術,提高陀螺儀以及依賴原子鐘的系統(如GPS)的性能。
  • 科學家發現古埃及人隕石項鍊:距今5000年
    英國科學家經研究證實1911年發現的古埃及項鍊採用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材料——擁有5000年歷史的隕石。研究指出,古埃及人將隕石捶打成片狀,而後將隕石片滾成管狀,最後再製成項鍊的珠子。隕石的年代比鐵的最早冶煉時間早2000年,可能對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產生重要影響。
  • 《自然》:首次測得單個晶體斷層處的量子機械振動
    晶體通常以其肉眼無瑕的外觀而受到人們稱讚,可是它們在納米級上可能會具有缺陷,而這些缺陷可能會影響各種高科技設備中使用的晶體材料的熱和熱傳輸特性。加州大學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採用最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測量了單個晶體斷層處的聲子光譜,即晶格中的量子機械振動,並發現了靠近瑕疵聲子的傳播。該重要發現研究論文,題為:「電子顯微鏡成像的單缺陷聲子」,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如圖所示研究團隊首次所測得的聲子在晶體中單個缺陷中的量子機械振動,該突破性進展為在高科技設備中使用更好的工程材料打開了大門。
  • 科學家發現第三種磁性:或是量子計算又一突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物質,擁有第三種磁性狀態。麻省理工學院稱之為「液態自旋量子」,他們表示這種新物質將改變電腦的數據 存儲方式。量子自旋液體將有可能消除量子位周圍物質中的汙點,而這些汙點有可能在量子計算中突然改變量子狀態。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稱,液態自旋量子是一 種固態晶體,但它的磁態卻呈液態。
  • 我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李江濤)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
  • 科學家發現手性晶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某些類型的晶體具有不對稱性,如生物「手性」,稱為手性晶體,可能含有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現的電子。在2018年10月的 一篇文章中,Hasan的團隊提出了一種理論,該理論彌合了晶體的物理手性與電子在這些晶體中的表現之間的差距,無論是量子力學的還是根據拓撲學的數學定律。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所有非磁性手性晶體都具有通用的拓撲量子特性:它們的所有電子結構都具有由Weyl方程控制的帶接觸點,這是一個量子運動方程。
  • 科學家表明天然「準晶體」可能源於太空!
    美國和義大利科學家表示,他們對在俄羅斯發現的天然「準晶體」礦石進行了化學分析,結果表明,這種礦石很可能是隕石的一部分,在隕石與地球的撞擊中遺落到地球上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編者按:近日,一則科學界的喜訊傳來:中國物理研究院及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團隊在磁性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獲得楊振寧稱讚。消息一出,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A股中跟該實驗密切合作過的上市公司有望大獲收益。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距今130多年前的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
  • 首次觀察「時間晶體」相互作用
    圖片來源:阿爾託大學/ Mikko Raskinen科學家們有史以來第一次目睹了稱為「時間晶體」的新物質階段的相互作用。該發現發表在《自然材料》上,可能會導致其在量子信息處理中的應用,因為時間晶體在變化的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保護相干性是阻礙強大量子計算機發展的主要困難。
  • 用時間晶體驅動超導體或帶來量子科技革命
    一組科學家建議使用時間晶體來驅動拓撲超導體。這種方法可能會創造出無誤差量子計算機。現在有消息稱,有一篇論文提出將時間晶體與拓撲超導體相結合,用於無誤差量子計算、極精確計時等方面。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首次提出時間晶體作為假設結構。時間晶體的顯著特徵是它們可以在不消耗能量的情況下運動。
  • 晶體隕石鉲隕石,這些亂七八糟的隕石名稱從哪裡來的?真的有嗎?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晶體隕石」,那到底有沒有晶體隕石呢?我從未聽過晶體隕石,也沒有見過晶體隕石,正規的隕石分類裡不會有這種含糊不清的叫法,先從字面理解一下「晶體」的意思,晶體是原子、離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周期性在空間排列形成在結晶過程中形成具有一定規則的幾何外形的固體,它只能代表是一種固體,如果和隕石組合在一起那意思是什麼?「由幾何外形固體組成的隕石」那到底是什麼隕石?
  • 晶體隕石辨真假
    晶體隕石鑑定真假的方法,隕石鑑定說難不難,說易不易。難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真晶體隕石,甚至都沒見過真隕石的照片。那麼隕石鑑定真假的方法有哪些呢? 2005年2月,這塊中國隕石通過多種渠道運輸至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圖森寶石和礦石展。
  • NASA:隕石裡首次發現糖
    IT之家11月25日消息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報導,NASA和日本東北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兩種富含碳的隕石中發現了核糖和其他生物必需的糖分。其中核糖是RNA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探索人類起源提供了新思路。
  • 「時間晶體」相互作用首次發現,有望改進原子鐘技術
    受控反應是將時間晶體進行實際應用(如量子信息處理)的第一步。」常規晶體由原子在空間中呈周期性重複排列而成,而時間晶體則在時間上呈周期性重複,這使得時間晶體呈現永動狀態。時間晶體有一種奇異的特性,即在沒有外部輸入的情況下,在時間內不斷重複運動。它們的原子不斷地振蕩、旋轉,或者先向一個方向運動,然後再向另一個方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