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手性晶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2021-01-09 INeng財經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某些類型的晶體具有不對稱性,如生物「手性」,稱為手性晶體,可能含有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現的電子。

「在我們工作之前,很少研究手性晶體中電子的量子能級特性,」 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Eugene Higgins的 M. Zahid Hasan說 。「這項決定性的工作為拓撲材料的探索開闢了一個新的大陸。」

手性,也稱為手性,是所有物體共有的物理屬性,不能疊加在鏡像上。它體現在日常物品上,如手套,鞋子,螺絲和多層停車場。手性晶體由於其磁性,光學,導電性以及特別是它們的拓撲性質而對物理學家非常感興趣。2016年, 普林斯頓謝爾曼Fairchild大學物理學教授 Duncan Haldane 因其預測拓撲材料特性的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物質的拓撲性質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中最受歡迎的寶藏之一,」Hasan說,「無論是從基本角度還是尋找下一代量子和納米技術的潛在應用。」

在2018年10月的 一篇文章中,Hasan的團隊提出了一種理論,該理論彌合了晶體的物理手性與電子在這些晶體中的表現之間的差距,無論是量子力學的還是根據拓撲學的數學定律。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所有非磁性手性晶體都具有通用的拓撲量子特性:它們的所有電子結構都具有由Weyl方程控制的帶接觸點,這是一個量子運動方程。物理學家Hermann Weyl在192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預測了這種粒子的行為。

現在,通過使用晶體的群論,Hasan的團隊已經確定手性晶體能夠容納新形式的Weyl費米子 - 這些電子的共同表現就像它們是無質量的 - 他們稱之為「手性費米子」。團隊應用這些對手性晶體的想法,並發現其電子,光學和拓撲行為的意外結果,提示「拓撲手性晶體」的名稱。研究人員進一步驚訝地發現這些拓撲手性晶體可以表現出獨特的現象,如大費米弧和電子自旋這些集體表現得像磁單極子。

利用他們的預測理論,作者還發現了許多具有實驗應用潛力的高質量手性化合物。其中,銠矽化物,統稱為RhSi族,顯示出最大的前景,展現出最長的拓撲表面費米弧 - 一個探索電子行為的巨大能量窗口。利用他們的革命性技術 檢測Weyl費米子 - 物理世界被認為 是2015 年十大突破之一 - 哈桑和他的團隊幾年前開始研究手性晶體RhSi家族中的電子。

他們使用幾種技術研究了原子在材料表面的排列,例如使用位於普林斯頓Jadwin Hall地下室的Hasan拓撲量子物質和高級光譜實驗室的掃描隧道顯微鏡檢查正確的對稱性。

然後將手性晶體帶到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小組的成員使用高能X射線將電子從表面上敲下來,因為分析發射電子產生的模式可以揭示它們的質量和速度。研究人員發現,從樣品深處發射的電子實際上具有零質量,它們的速度和自旋分布揭示了它們的手性(手)行為和它們的集體單極子特徵。

「令人驚訝的是,晶體結構的手性在某種程度上對這些材料中的電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它們現在無質量和手性,」 Tyler Cochran說 ,他是物理學研究生,也是三位共同作者之一。這篇論文。

「我們希望這是冰山一角,」研究生和共同第一作者 伊利亞·貝洛波爾斯基說。「自然界中有很多手性晶體。檢查其中有多少是拓撲結構會很棒。對於新型量子現象來說,這將是一個夢幻般的遊樂場。「

「手性晶體似乎是物質新型電子相的完美來源,更令人興奮的是,對於物理學家們尋找多年的無質量電子,」 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丹尼爾桑切斯說 。「我們發現它們真是太棒了。」

研究人員們興奮地發現這種量子級的電子手性的行為,說 國慶暢,在哈桑實驗室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助理誰是理論的論文預測這些拓撲現象的第一作者。「這是我們的理論預測已通過實驗實現的例子之一,」他說。「這並不總是發生。我們預測了一些與大自然母親為我們存儲的東西一致的新東西 - 這真是令人興奮。「

「當你預測異國情調時,它確實非常令人滿意,而且它也出現在實驗室實驗中,」哈桑說。「這不是我們第一次成功預測量子物理學中的拓撲效應。我們成功地預測了一些新的基於鉍的拓撲絕緣體,這些絕緣體現在是該領域研究最多的化合物之一。「他補充說,」我們正在結合理論和實驗來推進知識前沿。「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類新的磁體,它表現出新穎的量子效應,並延伸到室溫。研究人員在一個原始磁體中發現了一種量化拓撲相。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見解,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它在室溫下表現出新穎的量子效應。研究人員在一個原始磁體中發現了一種量化拓撲相。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解釋,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這一發現的根源在於量子霍爾效應的工作原理。這是拓撲效應的一種形式,是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題。
  • 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手性零聲效應!
    外爾半金屬中發現手性零聲效應!中國香港科技大學兩名研究人員發現,手性零聲(CZS)效應可以在外爾(Weyl)半金屬中產生。在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論文中,宋志達(Zhida Song)和戴西(Xi Dai)描述了他們用微元半金屬進行的實驗,以及發現。
  • 南開研究團隊發現拉比振蕩手性效應
    拉比振蕩最早在核磁共振中發現,是核磁共振光譜法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基礎。廣義地,它被定義為外場驅動下的一種周期性振蕩現象,廣泛應用於量子計算、量子光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考慮到拉比振蕩中磁場或類磁場作用引起的時間反演對稱破缺,手性應暗含在該動力學過程中。然而迄今為止,手性現象一直未被發現。
  • 《自然》:普林斯頓大學在量子拓撲物質研究有重大發現
    量子拓撲物質研究是將量子力學和拓撲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研究領域,通過量子力學原理,運用拓撲學數學工具,主要是對物質的微觀基礎機理的研究。由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種展現出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鐵,這種新型的磁體具有可擴展至室溫的新型量子效應。
  • 科學家在奇異的超導體中發現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直接觀察到了高溫含鐵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是無電阻導電的,這使得超導體在遠距離輸電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傳統的超導體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但大約10年前發現的某些鐵基材料可以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進行超導,並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
  • 量子研究新發現:能產生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體
    量子磁體,在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方面是一類很有應用前景的平臺。據美國&34;網站7月22日消息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的《自然》雜誌中報導,他們在一種原始磁體中發現了量子化的拓撲相位,而這種磁體與新型量子效應相關的特性可以延伸至室溫環境中。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GNR具有高遷移率和載流能力,且由於量子限域和邊緣效應,其能夠開啟帶隙。該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 保持自旋的手性光子晶體鏡
    一般來說,手性僅僅意味著一個物體在各個方面與它的鏡像不完全相同,比如左手和右手。因此,當我們觀察一個手性物體時,旋向性或扭曲感就會凸顯出來。同時,在光學和光子學中,手性也指對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有不同影響的結構。如果仔細閱讀現有的文獻,我們就會發現,要創造出一種適用於光的手性結構,需要複雜的3D柱狀特徵,而這些特徵的製作是非常精細和棘手的。
  • 小晶體藏大風暴—新聞—科學網
  • 「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首次被發現,或可應用於量子信息處理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實驗發現重費米子金屬UTe2為手性自旋三重態超導體
    發現新粒子是物理學家們樂此不疲的尋寶遊戲。有時候這樣的獵奇活動是藉助於巨大的加速器實現的,高能粒子束的碰撞可以產生新的粒子或者揭示新的物理規律。對於研究固體物理的科學家來說,這一遊戲則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展開的,這裡沒有高能的粒子撞擊,但是固體材料中深藏的多種複雜的粒子間相互作用則可以湧現出類似於粒子的集體激發,又稱作準粒子。
  • 科研人員實現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的量子模擬
    最近,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劉雄軍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及王亞組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難以實現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量子模擬研究。凝聚態體系中拓撲物相的發現革新了對量子物質基本相的認識,相關研究發展成為凝聚態物理的主流研究方向
  • 物理所預言矽烯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姚裕貴研究員以及博士生劉鋮鋮、馮萬祥採用第一性原理,系統地研究了矽烯的晶體結構、穩定性、能帶拓撲和自旋軌道耦合打開的能隙,預言了在矽烯中可以實現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近幾年來,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飛速發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領域。
  • 逆轉卡西米爾效應,諾獎得主的新發現!
    但量子力學卻告訴我們,真空並不空,它充滿了電磁場的量子漲落——虛光子會不斷地出現和消失。1948年,荷蘭理論物理學家卡西米爾(Hendrick Casimir)預言,當這樣的兩塊金屬板相距很近時,會相互吸引。這是因為它們之間充滿了包含能量的電磁波,當它們相互靠近時,真空中的一些波會逐漸被擠壓出去,使得周圍空間的能量高於金屬板之間的能量,推動它們繼續靠近,從而表現得像是存在一種吸引力。
  • 科學家在量子計算機的候選材料中發現物質奇異狀態的證據
    設在佛羅裡達州大學的美國高磁場實驗室工作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穎的技術,發現了一種量子自旋液體的物質奇異狀態的證據,量子自旋液體有望成為未來量子計算機的基礎。研究人員在研究化合物三氯化釕中的所謂電子自旋時發現了令人興奮的行為。他們的發現發表在今天的《自然-物理》雜誌上,表明電子自旋在整個材料上相互作用,有效地降低了總能量。在高溫和高磁場下,在三氯化釕中檢測到這種行為(與量子自旋液體一致)。如圖所示三氯化釕的晶體結構示意圖,顯示了釕離子和氯離子的簡單蜂窩狀晶格。
  • 在高度對稱的晶體裡發現了不應該存在的磁電效應
    磁和電以多種怪異而奇妙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如某些晶體中就存在著令人著迷的磁電效應——晶體的電學特性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反之亦然。現在事情變得更加古怪了,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了對稱晶體中的全新磁電效應,而這原本是不可能存在的東西。
  • 我首次模擬出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阿爾託大學的「旋轉冰箱」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