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晶體藏大風暴—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小晶體藏大風暴
科學家在量子材料中發現獨特高能物理環境中僅有現象

實驗室晶體可被用於證實時空曲率如何影響外爾費米子。

圖片來源:Robert Strasser, Kees Scherer; collage: Michael Büker

物理學家報告稱,理論上應該出現在巨大引力場(如在黑洞附近或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等)中的一個獨特粒子物理學效應,卻在實驗室內的一塊材料中被觀察到了。

由瑞士蘇黎世附近IBM研究中心物理學家Johannes Gooth帶領的團隊稱,他們觀察到了一種長期以來所預測的軸性—引力異常效應的證據。它表示,巨大的引力場——廣義相對論將其描述為巨大時空彎曲的結果——會破壞經常以鏡像方式成對出現的特殊種類粒子的對稱性,使一種粒子產生得更多,而另一種粒子產生得更少。

需要證明這種打破基礎「守恆定律」的不尋常現象所需要的條件並不能在實驗室中設立。但研究人員利用引力和溫度之間的一種特殊平行,在鈮磷化晶體中建立了這種異常現象的實驗室模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該團隊成員Adolfo Grushin說:「這種異常現象很難測量,即便間接證據也是一項大突破。」

在晶體內部,這種效應就像幾副手套中突然間多出來幾隻右手手套,因為其中一些左手手套調換了手性。這個近日發表於《自然》的研究結果支持一個新興觀點,量子材料(性質由被量子機械效應主宰的晶體)可作為異常條件下才能見到的物理效應的試驗臺。

這些受異常效應影響的粒子是外爾費米子,它們由數學家赫爾曼·外爾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這些粒子不同於其他種類的費米子(如電子),因為它們似乎沒有質量,同時還有一種偏手性或手性。

儘管外爾費米子據認為可能會短暫參與其他種類粒子的衰變,但它們從未被看作是單個的物理實體。不過在一些晶體內部,它們曾被發現作為「準粒子」存在。在這些材料中,量子機械效應會讓其電子整體移動,它們的整體行為類似於外爾費米子的行為:像鏡像對一樣,手性外爾費米子通常以相等的數量生成。

2015年,研究人員揭示,強電磁場可以打破一種叫作狄拉克半金屬的量子材料內的這種對稱性,證明了高能物理領域長期以來預測的一種叫作軸性(或手性)反常的效應。

現在,Gooth團隊已經確定引力或時空曲率也會破壞這種對稱性。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依賴引力和溫度效應之間的聯繫,該效應認為,時空曲率對於外耳費米子的效應在數學上相當於溫度的梯度效應。換言之,如果外爾費米子出現的材料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溫度更高,那麼也會出現異常現象。

Gooth解釋,其中的原因「根植於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式E=mc2」。「在相對論量子場理論中,能量和質量流變得相同。」他說,「質量流由引力場梯度驅動,而能量流由溫度梯度驅動。因此,相對費米子溫度梯度模仿了一種引力場梯度。」

研究人員在一個微電子電路中測量了「外爾半金屬」磷化晶體鈮的導電性。他們應用溫度梯度和電磁場,看到了兩種不同種類的外爾費米子中的不平衡性——通過樣本朝著一個方向移動的左手性粒子的數量不同於朝著相反方向移動的右手性粒子的數量——產生的感應電流。此外,Grushi說,「當我們改變磁場時,電流的行為也正是軸性—引力異常理論所預測的結果」。

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可他們的分析。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物理學家Boris Spivak主張,軸性—引力異常絕不會存在於外爾費米子中。他表示,溫度梯度並不能誘導電子在兩種不同手性的粒子之間轉換。「有很多其他的機制可以解釋他們的數據。」Spivak說。他認為研究人員僅是在熟悉的熱電效應中測量磁場的影響,其中電子流是由溫度梯度形成的。

但Gooth和同事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表示,由溫度引起的手性異常效應的存在具備強有力的理論上支撐。麻薩諸塞州哈佛大學固態材料量子效應專家Subir Sachdev表示,研究人員「在軸性—引力異常的物理結果上有著充分的證據」。

Sachdev補充說,這種異常的存在毋庸置疑,「很高興看到它存在於真實的材料中」。他表示,這確定了引力會以愛因斯坦相對論中指出的方式那樣與量子場產生相互作用。

Grushin認為,了解這些材料中的類似異常如何表現將會通往新的物理學。IBM還希望這些發現可被用於雷射和電子領域,因為它在鈮磷化晶體內部產生了電流。Gooth說,利用這種異常性的設備或可提升從溫度梯度中產生電能的材料的能效。(晉楠編譯)

 

相關焦點

  • 新型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張昭宇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矽基光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可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的矽基三五族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
  • 新物質化解晶體和準晶體結構「水火不容」—新聞—科學網
    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晶體學雜誌《晶體學報A卷》,論文名為《周期點陣中鑲嵌有非周期結構塊的準晶相關馬賽克結構》。 這種新的物質形態與鋁基十次準晶的結構相關,由周期排列的結構塊之間鑲嵌非周期結構塊形成。它同時具有傳統晶體材料的周期平移對稱性和準晶體的準周期性,將晶體和準晶體結構上的矛盾巧妙的融合在這一新的固體物態之中。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新聞—科學網
    基於實驗數據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出的穩定二維CaCl晶體結構     到目前為止,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他們的相關理論和實驗同時表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他們的理論研究表明,這種異常晶體的形成是由於石墨烯表面的芳香環與鈣離子之間的強陽離子-π相互作用所致。
  • 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
  • 破解CAR-T細胞治療引發炎症風暴之謎—新聞—科學網
    目前,CAR-T細胞治療主要應用於B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同時,它也在實體瘤以及非腫瘤疾病如心肌纖維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 「T細胞是機體殺異常細胞最重要的『戰士』,但是體內識別腫瘤細胞的T細胞數量並不多,導致腫瘤不能被機體控制。而CAR-T細胞療法就是等於給這些『戰士』鑲嵌了『慧眼』。」
  • 萬能生物催化劑全長晶體結構獲破解—新聞—科學網
    他們解析了一種P450酶CYP116B46的晶體結構,並闡明電子在分子內傳遞的方式。這對了解P450的結構及完整機理提供了重要指導,且對P450酶在醫藥和工業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 萬能生物催化劑 細胞色素P450是一種酶蛋白,最早於1955年在老鼠的肝臟細胞中發現,因為其與一氧化碳結合的還原態吸收光譜波長約在450 nm而得名。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受制於微納加工精度,FinFET的溝道寬度目前最小約5納米。隨著集成電路特徵尺寸逼近工藝和物理極限,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器件特徵尺寸極具挑戰。 研究人員提出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傳統矽基Fin,設計了高約300納米的矽晶體臺階模板,通過Bottom-up的溼法噴塗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實現了與臺階側壁共形生長的過渡族金屬硫化物單原子層晶體;通過採用多重刻蝕等微納加工工藝,製備出以單層極限二維材料作為半導體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同時成功製備出鰭式場效應電晶體陣列。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論文—科學網
    基於實驗數據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出的穩定二維CaCl晶體結構     到目前為止,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他們的相關理論和實驗同時表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他們的理論研究表明,這種異常晶體的形成是由於石墨烯表面的芳香環與鈣離子之間的強陽離子-π相互作用所致。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昺和張志東等科研人員與合作者發現,二磷化銅(CuP2)晶體兼具高聲速和低熱導率,與常規低熱導率材料低聲速
  • 科學家獲取太陽活動區快速演化高分辨力觀測結果—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饒長輝帶領的太陽大氣高分辨力探測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獲取太陽活動區快速演化高分辨力觀測結果,這是繼2019年12月10日1.8米太陽望遠鏡成功取得首光後的又一重大進展,標誌著該望遠鏡可以為太陽風暴預警預報應用和太陽物理前沿探索提供獨立自主的高質量數據
  • 祖母護航 小鯨成長—新聞—科學網
    一頭小虎鯨與兩頭大虎鯨相伴。「殺手鯨」的幼仔從其祖母的存在中獲益。
  • —新聞—科學網
    實現室溫超導有望通過使產熱最小化,提升電導體和裝置的效率。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一根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4.2攝氏度(4.2 K)的水銀線中首次發現了超導性。
  • 大模場光子晶體光纖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   本報上海7月10日訊(記者黃辛)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該所陳丹平與胡麗麗率領的石英光纖材料課題組在大模場有源光子晶體光纖的研製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拉伸金剛石打造下一代微電子器件—新聞—科學網
    微晶金剛石樣品拉伸變形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香港城市大學 中國香港城市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納米力學方法,實現了微晶金剛石陣列的大而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 小蝙蝠也能跨洲旅行—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這是一種如此小的生物,如果它折起翅膀就能放進火柴盒裡,但它卻完成了史詩般的遷徙。一隻棕色毛茸茸的小蝙蝠從拉脫維亞飛到西班牙,飛行了至少2224公裡,打破了蝙蝠最長遷徙記錄。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哺乳動物》雜誌。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 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