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開團隊發現人工超構材料手性旋光相變效應
近年來,超構材料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工微納結構材料,展現出眾多天然材料所不具有的、新奇的力、熱、光、聲、電、磁等特性,迅速成為研究的前沿熱點,並已經表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同天然材料一樣,超構材料的特性同其原胞的個體特性及其空間序構所決定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但人工超構材料可否像天然材料一樣產生相變行為,並實現特性的調控呢?
-
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手性零聲效應!
外爾半金屬中發現手性零聲效應!中國香港科技大學兩名研究人員發現,手性零聲(CZS)效應可以在外爾(Weyl)半金屬中產生。在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論文中,宋志達(Zhida Song)和戴西(Xi Dai)描述了他們用微元半金屬進行的實驗,以及發現。
-
科學家發現外爾半金屬中巨大熱導率量子振蕩和手性零聲的證據
X)報導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實驗室博士項俊森、研究員孫培傑和超導實驗室研究員陳根富團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戴希,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宋志達等人關於外爾半金屬TaAs的巨大熱導率量子振蕩的合作研究結果。實驗表明,TaAs在低溫下具有和電導率量子振蕩相同頻率的、清晰的熱導率量子振蕩。這說明二者在本質上都起源於磁場下電子態所形成的朗道能級。
-
進展|外爾半金屬中巨大熱導率量子振蕩的發現和手性零聲的證據
X)報導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實驗室項俊森博士、孫培傑研究員和超導實驗室陳根富研究員團隊,香港科技大學戴希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宋志達博士等人關於外爾半金屬TaAs的巨大熱導率量子振蕩的合作研究結果。實驗表明,TaAs在低溫下具有和電導率量子振蕩相同頻率的、清晰的熱導率量子振蕩。這說明二者在本質上都起源於磁場下電子態所形成的朗道能級。
-
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
2020年1月1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因為《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榮獲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研究提出的增加配體骨架剛性提高手性催化劑效率的設計思想,對於發展新型手性催化劑具有指導意義。鮮有人知的是,這項研究,周其林帶領他的團隊,整整攻克了20年。究竟是怎樣一種熱愛,能夠潛心20年,專攻一件事?
-
受限導致手性活性物質的振蕩集體運動
當前,探索由自旋活性粒子組成的手性活性物質(破缺宇稱和時間反演對稱性),並理解其反常的物理行為,是軟物質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手性活性物質的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是:它在受限條件下可以出現自發的單向集體邊緣流,這種邊緣流甚至是受拓撲保護的,具有穩定的物料輸運能力。對這一獨特現象的理解通常是基於不可壓縮、無結構的均質流體理論框架。大量研究表明,自旋粒子與約束邊界的相互作用對邊緣流的出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科學家發現手性晶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某些類型的晶體具有不對稱性,如生物「手性」,稱為手性晶體,可能含有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現的電子。在2018年10月的 一篇文章中,Hasan的團隊提出了一種理論,該理論彌合了晶體的物理手性與電子在這些晶體中的表現之間的差距,無論是量子力學的還是根據拓撲學的數學定律。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所有非磁性手性晶體都具有通用的拓撲量子特性:它們的所有電子結構都具有由Weyl方程控制的帶接觸點,這是一個量子運動方程。
-
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獲得者周其林——以卓越科研...
二十年磨一劍,周其林和他的團隊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獲得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靠的正是那份紮實和勤奮。 然而,熟悉他的師生則從中聽出:從教幾十年來,在周其林心中,科研和育人重若千鈞,未曾有一日改變。做科研——從興趣出發,堅持「0到1」的原創,不急不躁,板凳坐得十年冷。帶學生——務實嚴謹,身教言傳,自豪於「最好的科研成果,是培養出的學生」。
-
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來自南開大學的周其林、謝建華、朱守非以及王立新團隊,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榮獲今年唯一一個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的提名專家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馮小明對這個項目的評價是,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帶來全世界在手性催化合成領域的變革,不僅實現了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其卓越性能也引領了產業界的發展,特別是對藥物生產具有巨大價值。 手性螺環催化劑,聽起來有些「高冷」。「手性是一種現象,就像左右手,互為鏡像,可以重合但是不能重疊,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手性現象。」
-
北理工在手性活性物質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當前,探索由自旋活性粒子組成的手性活性物質(破缺宇稱和時間反演對稱性),並理解其反常的物理行為,是軟物質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手性活性物質的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是:它在受限條件下可以出現自發的單向集體邊緣流,這種邊緣流甚至是受拓撲保護的,具有穩定的物料輸運能力。對這一獨特現象的理解通常是基於不可壓縮、無結構的均質流體理論框架。大量研究表明,自旋粒子與約束邊界的相互作用對邊緣流的出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一篇《科學》論文背後的南開百年化學情
但藥物中,「左手」和「右手」手性分子的作用可能有天壤之別。如何控制手性分子的合成,一直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帶領課題組,在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上潛心多年。近日,周其林及朱守非團隊在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研究論文,講述了研究團隊用一種新穎的雙催化劑協同催化合成手性胺基酸的策略。這一研究成果,解決了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半個多世紀的難題。
-
中國發展網:南開等三所國際名校聯手破譯芳基碘催化烯烴不對稱轉化...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馬超 記者王敏報導 近日,南開大學程津培院士、薛小松副教授團隊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科學院院士霍克教授、哈佛大學艾瑞克·雅各布森教授合作,在高價碘催化烯烴不對稱偕二氟化反應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破譯了芳基碘催化烯烴不對稱轉化的手性控制機理。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手性費米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丁洪、錢天和副研究員孫煜傑團隊與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雷和暢等合作者共同發現三維材料
-
新型「分手」利器可高效分離手性分子
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陳瑤研究員課題組與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張振傑教授、美國南佛羅利達大學馬勝前教授合作利用生物分子誘導的策略設計合成了一類手性共價有機框架材料並成功地應用於多種藥物、胺基酸等小分子的手性分離。該材料具有造價低、效率高、普適性強等特點,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作為新型「分手」利器,它將大幅降低手性藥物的生產成本。
-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
-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100年後,德國物理學家克利青等在研究極低溫度和強磁場中的半導體時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和美國物理學家勞克林、施特默在更強磁場下研究量子霍爾效應時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幾位物理學家,因在霍爾效應方面取得的重大發現,紛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周其林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十載耕耘,催開「手性」之花
來源:經濟日報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領銜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這種催化劑有何神奇之處?為何能獲得我國基礎科學領域的高等級獎項?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採寫回來的報導。周其林院士在實驗室接受記者採訪。
-
逆轉卡西米爾效應,諾獎得主的新發現!
這個效應被稱為卡西米爾效應。○ 卡西米爾力是量子場論中最著名的宏觀體現之一,自發現以來,就吸引著許多人的興趣。半個世紀後的1996年,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拉摩洛克斯(Steve Lamoreaux)首次對卡西米爾力進行了實驗測量。那麼,有沒有可能也存在著一種具有排斥效應的卡西米爾力?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林嘉平團隊在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的製備上取得了新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 手性結構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大到宇宙星雲,小到蝸牛、牽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長期以來,化學家們一直利用手性現象在不同尺度下構築手性結構,並賦予其獨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在分子層次,存在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結構,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環烷烴結構,其呈現出船型或椅型的構象特徵;在拓撲學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烏斯環也是一種同時具有環和手性特徵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