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腫瘤患者七個營養不良,危險的可不止是腫瘤本身

2020-11-26 騰訊網

67%!這個數字,是我國住院的腫瘤患者中營養不良的比例。而肺癌,正是營養不良發生率最高的腫瘤之一,尤其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營養不良發生率可達30%以上。

1、為什麼癌症患者會營養不良

每個人活著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更何況是病人呢?

疾病的本身會增加人體能量的消耗,導致食慾減弱、體重下降等各種各樣營養不良的症狀表現。加上腫瘤細胞在分化增殖要比正常細胞快很多,這也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從治療層面,腫瘤患者往往要同時接受多種治療方式,化療常常引起噁心、嘔吐、腹瀉、味覺改變、食慾減退,放療常常導致食管出現炎症性改變、消化道攝入、吸收減少、患者營養狀況惡化。而其他的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也都或多或少地有類似的副作用。

所以,腫瘤的治療影響了營養的攝入,同時患者還需要消耗比一般狀態更多的能量。如此高的營養不良比例也就不難理解了。

2、癌症患者營養不良的後果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綜合科叢明華副主任醫師介紹,癌症患者營養不良會在細胞水平、生理水平、心理水平等多個方面帶來消極影響

營養不良加重了癌症患者應激性潰瘍的風險削弱了機體的抗感染能力,而且嚴重營養不良的癌症患者更容易發生感染,威脅生命。

營養不良的患者胃腸道的吸收能力相對較差,術後傷口的癒合也會延遲。術後5年生存率更低,生活質量差。

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對放、化療及手術的耐受性下降,對治療不敏感,全身重要器官的功能都會有所下降。接受化療患者的併發症或毒副作用增多,消化道反應更大,還更容易出現骨髓抑制等表現,而對於放療患者,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重度黏膜炎。覓友常常碰到類似問題。

同時,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還會給患者帶來一些心理問題,從而出現焦慮、抑鬱等表現。

3、如何判斷患者出現了營養不良

做出營養不良的判斷,首先需要醫生給患者做一個標準的營養篩查。這方面因為患者的病情不同,可能標準不一。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目前採取的治療手段進行綜合評估給出結論。

其次,我們可以自己通過下面的四個指標進行初步判斷。

篩查標準在這裡

1、3個月內非自主性體重下降3kg 或原來體重的 5%以上 。

2、進食和需要量比,減少1/3持續1周以上。

3、BMI<18.5 (BMI=體重kg/身高m2 )

4、化驗:血白蛋白(ALB)或血紅蛋白(HB)等指標低於正常值。

如果你符合上面四條中的一條或者多條,請儘快聯繫主治醫生,進行專業評估確定是否營養不良。

4、怎麼糾正營養不良

臨床上,患者發生營養不良,醫生會遵循五階梯治療模式(如圖)給予患者營養幹預。醫生營養支持應早期使用,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那麼在各個階段,家屬要怎麼進行配合呢

第一階梯:飲食+營養教育

在這個階段,家屬需要遵循醫囑合理地為患者準備食物。

如何為患者準備合理的食物,這是大家非常糾結的一個點。

1)首先我們要明確,患者必須吃低脂(每天少於3勺油或40克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糖類、穀物、水果、乾果類、幹豆類、根莖蔬菜類),補充維生素礦物質(鈣:低脂牛奶、蝦皮等;鐵:牛肉、動物血、菠菜等)、少量優質蛋白(白色的雞肉、魚肉、雞蛋的蛋白部分)等。

2)根據這個總原則為患者烹飪食物,不建議在患者的飲食裡加入油炸食品,可以燉瘦肉雞蛋湯、雞湯等,但是切記要少油

食用包含豆類且豐盛的湯、吃全麥麵包、食用黃色稻米而非白米(或在白米中混入野生稻米)。八寶粥,薏米粥等,是很好的選擇。在果汁中添加蛋白質粉(大豆或乳清蛋白)也是很好的補充 蛋白質的方法。

同時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例如獼猴桃、芥藍等。適當攝入蛋白質:一副撲克牌大小的魚肉、瘦肉、家禽或一杯豆類大米混合半流質。

第二階梯 :飲食+口服營養補充

在這個階段,醫生會在為患者開腸道營養液的同時要求家屬給患者添加相應的食物。

我們需要做到的是

按時為患者衝泡腸道營養液並進行餵食(病人可自行經口進食的前提下)

繼續為患者提供我們上文提到的第一階段的食物,不過要注意此時的食物要更加軟爛,最好以流質和半流質為主

第三階梯:全腸內營養

如果前兩個階段的營養治療都已不再能滿足腫瘤患者的營養需求,如一些腫瘤患者的病情十分惡劣已完全沒有進食條件,這時候只能採用全腸內營養。

一般護士會遵醫囑為患者留置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或鼻空腸管。家屬要安撫患者情緒,努力讓患者早些適應鼻飼管。

第四階梯 :部分腸外營養

在這一階段中,家屬應根據腫瘤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醫師積極溝通。以便於醫生根據患者腸內營養的耐受情況適量的補充腸外營養,完全飲食或者全腸內營養是理想方法,所以在這一階段中家屬和患者一定要及時關注自己的飲食情況,腸內營養耐受情況,並積極和醫師進行溝通交流。

第五階梯:全腸外營養

對於前四階段都不能達到預期的營養治療目的時,尤其是在腸道完全不能使用的情況下,全腸外營養是維持患者生存的唯一營養來源。

化療期間飲食

叢明華副主任醫師說:化療期間,患者一般會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對於原本沒有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的患者而言,如果消化道反應2~3天,可以喝水、米湯、菜湯等,不必勉強患者進食,在化療周期結束後可以「吃回來」,只要保證一個周期內的體重穩定即可。如果消化道反應持續4~7天,則需要適當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或是直接補充電解質水。

如果無法自行補充電解質水,則需要前往醫院進行輸液治療,切不可一味強忍,否則容易導致脫水休克。

叢明華醫生補充道,如果持續在7天以上,就要進行靜脈營養支持,需要輸入含有脂肪酸、胺基酸等的營養製劑。

超過4天以上的消化道反應,患者的體重會下降。因此,在消化道反應過後,要加強口服補充營養,要補充超過正常量的營養。對於嚴重的情況,除了通過飲食調整,需要在整個化療期口服營養製劑補充,以增加能量的攝入量

5、營養不良的誤區

1) 吃太好會強化腫瘤細胞的增殖,餓肚子可以餓死腫瘤細胞?

腫瘤的飢餓療法,這種「飢餓」的含義是切斷腫瘤的血管,飢餓療法餓的是腫瘤細胞,而不是患者的胃。癌症的治療和康復需要營養支持,甚至有一種腫瘤治療方式就叫「營養治療」。

道理很簡單,營養跟得上,身體才能有足夠的力量跟腫瘤抗衡,才能承受得住放化療等各種治療及其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因此,腫瘤患者不但不能不吃、少吃,反而要吃得好,吃得合理、有營養。

2)腫瘤患者最好吃全素、不能吃「發物」,紅肉等?

這些民間說法,暫時沒有得到科學的依據和支持。全素食營養不均衡,搭配不當易導致營養不良。

「發物」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說法,其科學性還有待考證,或許對於過敏性疾病或某些瘡瘍來說,具有一定的意義,然其是否能引起腫瘤的復發,還缺乏足夠的證據,至少到目前為止未見明確因食用發物而導致腫瘤復發的病例。

相反,有些所謂「發物」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適量食用反而有利於腫瘤患者的康復,例如,中醫認為魚類產品是發物,手術後患者不能吃,但是深海魚中所含有的魚油,恰恰又具有抑制炎症發作的作用。

因此,患者及其家屬不能盲目的偏聽偏信民間說法、民間秘方。腫瘤的治療沒有秘方,腫瘤患者的飲食需做到多樣性、雜食性。蔬菜、水果、魚、肉、蛋、奶的攝入可以保證機體的正常功能,對患者抗癌有作用。

3)保健食品可以代替營養治療?

保健食品並不能供給營養,但是可能存在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對於腫瘤來說,杯水車薪。只有把體重、體質維持好,增強營養,才能繼續抗癌。

轉自:肺癌康復圈

相關焦點

  • 腫瘤患者如何飲食?醫生:科學營養支持,能抑制腫瘤,注意小細節
    對腫瘤患者來說,該怎麼吃才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營養,讓腫瘤組織受到抑制呢? 接著上面的問題往下說,既然腫瘤組織需要葡萄糖功能,而且不需要養分,那麼我們怎麼吃才能降低葡萄糖呢? 很多營養專家都這樣推薦腫瘤患者的營養配方,以低糖高蛋白和高脂肪為主。 這樣,給腫瘤細胞蛋白質和脂肪,它也用不舒服。
  • 小分子活性肽:腫瘤營養代謝劑
    10-15個以上胺基酸的組成為多肽,由2至9個胺基酸組成的就叫做寡肽,2至15個胺基酸的組成就是小分子肽。小分子肽的結構特點決定了其直接用於細胞的作用原理,吸收機制優於其他營養物質,人體健康意義重要。小分子活性肽全部被人體吸收和利用不會產生任何排洩物,對於因腫瘤根治術後而致消化系統缺陷、障礙、損傷的腫瘤患者,和因重度營養不良而致腸道吸收功能差的腫瘤患者,小分子活性肽主動讓人體吸收的特點,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人體吸收小分子活性肽不需耗費能量,不增加消化道功能負擔。肽以自身的能量讓人體消化道吸收的特點對消化系統退化的老年人、因重度營養不良而急需氮源的腫瘤患者十分必要。
  • 吃得越營養腫瘤長越快?警惕3大腫瘤飲食誤區
    原標題:吃得越營養腫瘤長越快?警惕3大腫瘤飲食誤區   惡性腫瘤即癌症,眾所周知它非常可怕,是人類健康最大的殺手。有的人得了癌症後擔心吃的營養會助長腫瘤長更快;還有的腫瘤患者認為多喝湯比較好。其實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非常不科學。腫瘤患者應該如何飲食,多吃哪些食物比較好?
  • 惡性腫瘤營養不良的7大特徵—抗癌管家
    ,營養不良都是影響臨床結局和醫療費用的獨立危險因素。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惡性腫瘤與良性疾病導致的營養不良有著顯著的差別,突出表現在如下7個方面。  1. 營養不良發生率更高  79.4%的住院腫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其中胰腺癌、食管癌、胃癌和肺癌是營養不良發生率最高的4種惡性腫瘤。  2.
  • 腫瘤就是癌症?關於「腫瘤君」的7個大誤會
    良性腫瘤屬於「釘子戶」,就在一個地方待著,所以只要用手術或放療這種局部治療,去掉腫瘤本身,基本就算治好了。而惡性腫瘤不論大小,都已經發生了轉移。有可能是跑到了原發部位附近別的地方,也可能進入了血液系統或淋巴系統,甚至可能跑到了身體的其他器官。對於這樣的腫瘤,光靠局部治療就不行了,需要系統的治療,比如化療藥物,靶向藥物,免疫藥物等。
  • 腫瘤免疫治療有哪些不良反應?這些應對法寶要收好!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龍健婷副主任醫師介紹,免疫化療對治療腫瘤有一定的協同作用,能達到1+1>2的治療效益。 但與此同時,免疫化療也會帶來一定的不良反應,包括輸注反應、感染、間質性肺炎、B肝病毒再激活和腫瘤溶解症候群等五大方面。
  • 腫瘤患者飲食為什麼提倡高蛋白、高脂、低糖?
    對於腫瘤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保持體重的平穩,一旦出現非主觀因素的體重減輕就是危險的跡象,尤其是化放療期間更需要足夠的營養補給,否則很難承受下一次的化放療。石漢平教授多次強調:腫瘤患者的營養幹預建議是「高蛋白、高脂肪、低糖」的營養模式。近年來越發趨於保守,建議變為「高蛋白、適宜脂肪、低糖」的模式。
  • 只因這幾種問題,肺腫瘤患者甚至疼到睡不著覺,3個方法可助緩解
    最讓肺腫瘤患者難以忍受的就是腫瘤痛,這簡直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疼痛的簡直吃不下飯,更睡不著覺,甚至都有想死的心情,為什麼肺腫瘤患者會出現腫瘤痛呢,該如何減輕疼痛感,可以來看一看。為什麼肺腫瘤患者會出現疼痛?
  • 給腫瘤患者:身體若出現這5個症狀,恐是癌細胞正在轉移、擴散
    ,受到腫瘤的壓迫會產生疼痛感。 然而,在癌細胞轉移和擴散之後,其他部位也受到癌細胞的侵犯,局部形成了腫瘤之後疼痛也會轉移,身上多個部位都可能會有疼痛感。可見,身體多個部位明顯疼痛最好及時檢查,很可能是癌細胞轉移引發的不良症狀。
  • 吃多了害怕癌細胞長得快,殊不知20%腫瘤患者死因竟是…
    (原標題:吃多了害怕癌細胞長得快,殊不知20%腫瘤患者死因竟是「營養不良」!)「我每天少吃點,或者只吃素,可以餓死癌細胞」、「吃多了害怕癌細胞長得快」……在腫瘤患者的日常營養攝取中,許多患者及其家屬受「錯誤的經驗」或者「無中生有的謠言」影響,陷入各種飲食誤區。營養成分攝取不足、質量不高、比例失衡等問題接踵出現,導致患者營養不良狀況加重,不利於治療。
  • 腫瘤為什麼一切除就擴散,完全沒想到,原來一直是這4個原因
    今天給大家談談腫瘤是怎麼回事?腫瘤復發的4個原因是什麼?要想真正的治療我們身上的腫瘤,我們就要了解它,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嘛!細胞生長變態,這種異常增生在腫瘤本身除了表現為腫瘤本身異常特殊的增長以外,在惡性腫瘤還表現為對周邊組織的侵犯,通過血管、淋巴管、肝臟的轉移,轉移至其他臟器,而這種轉移往往是導致腫瘤誘發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 肺腫瘤患者水腫,誘因無非是這兩個,5個調理措施要記好
    目前發病率最高的腫瘤就是肺腫瘤,肺腫瘤早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當出現咯血或持續性咳嗽時再去醫院做檢查已經達到中晚期。隨著肺腫瘤發展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水腫,進而增加治療難度,為什麼肺腫瘤患者易出現水腫呢。肺腫瘤患者出現水腫的原因有哪些?
  • 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十年上升近十個百分點中國腫瘤診療水平突飛...
    原標題: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十年上升近十個百分點中國腫瘤診療水平突飛猛進(邁向全民健康這五年②)過樁、倒滑,今年64歲的郭廣義熟練地做著各種輪滑動作例如,肺腺癌中針對諸多少見基因靶點研發的靶向藥物,使獲益人群提高至70%;PD-1或PD-L1單抗為基礎的聯合治療使疾病進展風險和死亡風險下降30%—40%;新型疫苗、新一代免疫雙抗等不同形式的免疫治療,使部分晚期癌症患者獲得緩解並長期生存。此外,針對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精準診療體系正逐步建立,通過標誌物選擇治療患者,可有效提高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 腫瘤標誌物到底是個啥?
    CEA 是首先在結腸癌病人的血清中發現的一種糖蛋白,在胎兒 3-6 個月的血清中也可以檢測到,所以稱作癌胚抗原。研究顯示,原發性結腸癌患者出現CEA增高的比例達45%-80%。除原發性結腸癌以外,胰腺癌、膽管癌、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統腫瘤的陽性率也很高,一般在50%-70%。
  • 腫瘤免疫治療不良反應及處理
    3、不同不良反應出現的時間不同,大部分可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不良反應可出現在治療開始時、期間、結束後的任何時間,但大多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開始3個月之內,所以任何時候不能對不良反應的檢測和評估放鬆警惕。
  • 1000億個免疫細胞進入體內後,她的七個腫瘤全部消退了
    2016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報導的一款新型的免疫療法震驚了整個腫瘤界,因為這款療法令致命的晚期KRAS突變的結直腸癌患者肺部7個轉移病灶全部消退。如今,這款療法在實體腫瘤中驚豔的臨床數據已讓它聲名鵲起,成為最具潛力的實體腫瘤細胞免疫療法,並且有望在2020年上市。
  • CVD 與腫瘤:那些共有的危險因素
    心血管危險因素美國心臟學會(AHA)的目標是2020年前減少20%心血管相關死亡率,推薦了7個理想健康要素,包括健康行為[不吸菸、體育鍛鍊、低體質指數(BMI)、健康飲食]和健康指標(血糖、血壓、總膽固醇)。
  • 當腫瘤免疫治療遭遇不良反應,如何轉危為安?
    雖然免疫治療可通過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產生確切療效,但是因免疫檢查點阻斷導致的不良反應不容忽視。關鍵在於人們能否識別它,並設法解決;無論不良反應如何變幻,盡在把握。老郭是一名接受PD1免疫治療肺癌患者,正當他與家人感受著醫學進步時,治療出現了波折。一月前,他突然出現一系列嚴重的胃腸道不適,噁心嘔吐,甚至到了無法進食、無力行走的境地。
  • 康健園|當腫瘤免疫治療遭遇不良反應,該怎麼辦?
    雖然免疫治療可通過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產生確切療效,但是因免疫檢查點阻斷導致的不良反應不容忽視。關鍵在於人們能否識別它,並設法解決;無論不良反應如何變幻,盡在把握。老郭(化名)是一名接受PD-1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正當他與家人感受著醫學進步時,治療出現了波折。一月前,他突然出現一系列嚴重的胃腸道不適,噁心嘔吐,甚至到了無法進食、無力行走的境地。家人趕緊將他送至仁濟醫院急診。
  • 腫瘤標誌物異常,即患癌?
    腫瘤標誌物(tumor marker;TM)在惡性腫瘤的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本身所產生的或是由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而異常產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包括蛋白質、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產物等,存在於患者的血液、體液、細胞或組織中,可用生物化學、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法進行測定,對腫瘤的輔助診斷、鑑別診斷、療效觀察、復發監測以及預後評估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