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大腦像人的「功能性指紋」 或能預測神經與精神疾病

2020-12-05 前瞻網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研究員兼實驗室經理米凱拉·科多瓦(Michaela Cordova)用孩子們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繪製大腦神經連接的地圖。

大腦各區域之間的物理聯繫,統稱為「連接體」,是區分人類與其他物種認知能力的一部分。

但它們也把我們彼此區分開來。

目前,科學家們正將神經影像學方法與機器學習相結合,以了解個體間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共性和差異,目的是預測特定的大腦如何因遺傳和環境影響而隨時間改變。

Cordova工作的實驗室由達米安·費爾(Damien Fair)副教授領導,主要負責功能連接體,這是一種大腦區域地圖,協調執行特定任務和影響行為。

Fair對這個人類獨特的神經連接體取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功能指紋(functional fingerprint)。

就像我們的指尖上的指紋一樣,功能指紋對我們每個人都是特定的,並且可以作為唯一的標識符。

費爾說:「我可以從我5歲的孩子身上提取指紋,到她25歲的時候,我仍然可以知道那個指紋是她的。」

儘管她的手指可能會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而變大,經歷其他的變化,「但她的核心特徵仍然存在。」

同樣的,Fair的實驗室和其他人的工作也暗示了一個人的功能性連接體的本質可能是可以識別的固定的,並且一生中正常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

識別、跟蹤和建模功能連接體可以揭示大腦信號如何導致行為的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某些神經精神疾病的高風險。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Fair和他的團隊系統地搜索他們的數據,通過掃描、研究和臨床人群等方式尋找大腦連接模式。

傳統的繪製功能性連接體的技術每次只關注大腦的兩個區域,使用MRI數據來關聯每個區域的活動是如何相互變化的。

大腦中信號一致變化的區域得分為1。如果其中一個增加而另一個減少,那就應該是-1。如果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那就是0。

然而,這種方法有局限性。

例如,它獨立於大腦的其他部分來考慮這些區域,儘管每個區域都可能受到鄰近區域輸入的影響,而這些額外的輸入可能掩蓋了任何一對區域真正的功能連接。

要克服這些假設,就需要觀察整個大腦中的交流,而不僅僅是一個小部分,並揭示更廣泛的、信息更豐富的連通性模式,否則這些模式可能會被忽視。

2010年,Fair與人合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使用機器學習和核磁共振掃描同時考慮每一對相關因素,以估計給定大腦的成熟度(或「年齡」)。

雖然這種合作並不是唯一一個同時分析多個連接模式的合作,但它在整個研究領域引起了轟動,因為它是第一個使用這些模式預測特定個體的大腦年齡的公司。

四年後,在一篇創造了「功能性指紋」這個詞的論文中,Fair的團隊設計出了自己的方法來繪製功能性連接體,並根據來自不同區域的信號,而不是所有區域的信號相互結合,預測單個大腦區域的活動。

根據他們的計算,大約30%的連接體是獨一無二的。

與感覺、運動和視覺等更基本的功能相比,這些區域中的大多數傾向於控制「更高階」的任務,這些任務需要更多的認知處理,比如學習、記憶和注意力。

公平地解釋說,這些區域如此獨特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些高階控制區在本質上決定了我們是誰。

事實上,大腦的額葉和頂葉皮質等區域在進化的後期發展起來,隨著現代人的出現而擴大。

費爾說:「如果你想一下人與人之間最相似的東西,那應該是更簡單的東西,比如我如何移動手指,視覺信息最初是如何處理的。」

「這些方面的人口差異較小。通過考慮不同區域的獨特活動模式,該模型可以根據掃描結果來識別一個人。」

這種掃描需要兩周時間得出結果。

費爾和他的研究小組開始疑問,一個人的指紋特異性是否能持續數年甚至幾代人。

研究助理教授Oscar Miranda -Dominguezz是Fair實驗室的一員,也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他對他們能夠使用兒童模型識別成年兄弟姐妹感到驚訝。

以成年人為對象的模型無法做到這一點,可能是因為成年人的高階系統已經完全成熟,使得他們的特徵不那麼容易推廣到年輕、發育中的大腦。

Miranda說:「對更大的樣本和年齡跨度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會闡明成熟方面的問題。」

他補充說,這個模型能夠區分家庭成員之間細微的差別,這是很了不起的,因為研究人員訓練的分類器只劃分「相關」和「不相關」,而不是關聯程度。

(他們的2014年線性模型能夠檢測到這些細微的差異,但更傳統的相關方法卻不能。)

雖然他們的雙胞胎樣本不夠大,不足以精細地分析環境因素對基因的影響,但在費爾看來,後者在塑造功能指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

「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是關於遺傳學,小部分是環境因素,」費爾說,「不是說環境對連接體沒有大影響。」

雖然他們檢查的所有神經迴路都顯示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某種程度的共性,但是高階系統是最容易遺傳的。

在四年前的研究中,這些區域在個體間表現出最多的變異。

正如Miranda所指出的,這些區域會調節來自於社會互動和遺傳的聯繫的行為,可能預示著一種「家庭認同」。

在高血壓、關節炎和近視之後,將「分布式大腦活動」添加到家族遺傳特徵列表中。

更豐富的數據集還可能允許進行更複雜的預測,比如確定表明心理健康的模式及大腦的實際年齡。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考夫曼說,下一個目標是在遺傳能力之上,解開與大腦解剖和信號傳導有關的特定通路和基因。

「我們需要了解大腦結構和功能的遺傳能力以及潛在的遺傳結構。」他說。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新的研究表明記憶會產生「指紋」,可揭示大腦是如何組織的
    這些獨特的神經特徵最終可以被用來理解、研究甚至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療。 馮(萬基)林博士說:「當人們想像類似的事件時,每個人的做法都不同,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經歷。」「我們的研究表明,我們可以破解人類大腦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複雜信息,並識別每個人記憶中獨特的神經『指紋』。」林是羅切斯特大學德爾蒙特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副教授,也是發表在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合著者。
  • 研究新發現!人類記憶中特有神經「指紋」解碼
    雖然人類大腦的一般結構和組織是普遍的,但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通過大腦活動觀察並量化人們重新構想常見情景之間的差異,這些獨特的神經系統特徵最終可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諸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療。當人們想像相似類型的事件時,每個人都會做不同的事情,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經歷。
  • 人類記憶中特有神經「指紋」解碼
    或有助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雖然人類大腦的一般結構和組織是普遍的,但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通過大腦活動觀察並量化人們重新構想常見情景之間的差異,這些獨特的神經系統特徵最終可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諸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療。當人們想像相似類型的事件時,每個人都會做不同的事情,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經歷。
  • 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並識別出每個人記憶中獨特的神經『指紋』。」利用fMRI數據以及參與者的口頭描述和評價,研究人員能夠分離出與該人經歷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例如,如果參與者在該場景中想像的是開車通過紅燈,那麼與回憶運動和顏色相關的大腦區域就會被激活。利用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基本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獨特風格。
  • 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以此來揭示大腦的組織方式
    雖然人類大腦的廣泛架構和組織具有普遍性,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了,關於人們在重新想像常見場景時所存在的差異,我們應如何觀察其大腦活動的差異性並進行量化。這些獨特的神經學特徵最終可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療。
  • 記憶「指紋」揭示大腦組織方式
    雖然人類大腦的廣泛結構和組織是相似的,但11月20日發表在《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如何在大腦活動中觀察和想像常見場景卻存在差異。這些獨特的神經特徵最終可能被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對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的治療。「當人們想像類似的事情時,每個人的做法都不一樣,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經歷。」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研究表明,大腦感覺皮層中的神經元不僅能探測到感覺信息,實際上還能破譯其中的含義並調節身體的反應。這些發現可能對理解感知學習的工作原理,以及人類如何在腦機接口(如假肢)的環境下解釋大腦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的發現挑戰了這一過程:各種各樣的信息傳遞到感覺皮層,那裡的神經元甚至能夠預測動物的反應,並報告其結果——似乎完全不需要決策中心的參與。
  • 長文解析| 精神疾病診斷新標誌物?神經遞質和大腦網絡的相互作用
    大腦的網絡神經科學家們是如何研究大腦的功能連接呢?在被試休息的狀態,研究者們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獲取被試在時間序列上的靜息態大腦影像,通過分析不同腦區共同激活的程度,可以了解到腦區之間神經活動的模式,以及各個腦區是否在分享信息【1】 。
  • 記憶創造了揭示大腦如何組織的「指紋」
    這些獨特的神經系統特徵最終可以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諸如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療。《ScienceDaily》11月20日消息「當人們想像相似的事件時,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不同,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我們的研究表明,我們可以解碼人腦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複雜信息,並識別每個人所記住的經歷所特有的神經'指紋'。」 R.N.
  • Beth Stevens對大腦內神經連接的研究之路
    她的資歷過人,與備受矚目的研究者合作,在權威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 像其他年輕研究者一樣,她曾擔心自己的研究可能會失敗。她並未選擇小型、容易管理的項目,而是將目光瞄準了一項極具挑戰性的科研設想項目:即研究大腦與人體免疫系統之間的聯繫,從而解釋大腦的發育及疾病。雖然她曾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時期收集了初步的研究數據,但後期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考量。
  • 迄今最全面大腦基因圖譜研究成果公布!揭示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精神分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神經精神疾病與基因的關聯進行了深入分析,成功繪製了人腦基因組圖譜。在另外2篇文章中,耶魯Nenad Sestan實驗室的研究結果解釋了「為什麼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許多神經精神疾病的風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該實驗室發現,在發育過程中,人腦16個區域之間細胞類型的差異可能是決定遺傳風險是否轉化為神經精神障礙的一個關鍵因素。
  • 了解大腦的巨大挑戰:採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法進行神經成像
    技術、計算算法和實驗範式的突破,為社會大腦理論框架開發、以及通常社交功能受損的多種精神疾病和神經疾病的治療的未來進展保證了一個質的飛躍。一種新的神經系統科學的新型基礎,源於用以觀察特定功能相關大腦間同步的高級計算方法。
  • 腦科學日報|最新文章總結:咖啡因對神經精神疾病的治療意義
    3,Nat Neurosci:獨特的指紋印記或讓神經細胞變得與眾不同來源:生物穀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爾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選擇性剪接過程所產生的蛋白質變異體或能控制大腦中神經細胞的特性和功能,這就使得有機體能夠利用有限數量的基因來構建一個高度複雜的神經網絡。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7月7日,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聽科學家介紹他們關於大腦研究的最新成果。□四川在線記者 熊筱偉A顛覆傳統認知的新觀點抑鬱症、精神分裂等精神問題,會在大腦上有相應表徵人的內心活動,竟然是可以被「觀測」到的。
  • 大腦為什麼要玩這些小把戲?人的幻覺不只與精神疾病相關
    當人們想到幻覺時,多半會把它和精神病相關的疾病聯繫在一起,比如精神分裂症,或者和神經認知障礙聯繫在一起,比如痴呆症。此外,幻覺也和具有思維改變效用的藥物的使用有關,比如麥角酸二乙基醯胺(LSD)和二甲基色胺(DMT)。
  • 幹細胞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進展
    隨著神經系統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中國已有1.73億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4300萬被登記為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基於現有的我國人口總數,大約平均每8個人就有1人有精神疾病的問題。 現行列為嚴重精神障礙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等。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5月19日,Cell Reports 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翔研究組完成。
  • 研究人員發現預測人類情緒的「大腦模型」
    這項研究之所以不同一般,是因為它非常準確——其準確率達90%以上——受試者既包括大學生也包括在社會上工作的成人。研究成果有助於診斷和治療一系列精神和身體疾病。「情緒」的預測模型該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上。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5月19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研究表明其與抑鬱症、體重指數、精神分裂症...
    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是確定一般慢性疼痛和易受慢性疼痛影響的遺傳風險因素,而不是特定的疼痛症狀或條件。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慢性疼痛可能存在於一個連續的"譜系"中,與對慢性疼痛本身的研究相比,原始疾病、條件或損傷對潛在機制的了解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