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加快科研的腳步!」

2021-01-14 人民網

原標題:新冠疫苗科研人員張靖抗疫期間入黨

寄語

加入中國共產黨,我感到無比榮幸和自豪。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未來,我將不斷豐富知識與技能,發揮所長,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張靖

 

寸頭,黑框眼鏡,藏藍色的羊毛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張靖的裝扮幹淨整潔,絲毫不時尚。不過他正在攻關的課題卻是當下最熱門的——研發新冠病毒多肽疫苗。他說,為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吾生未有涯。

從己亥年除夕到現在,張靖帶領著一支平均年齡25歲的科研團隊,在新冠病毒多肽疫苗的研發道路上不斷加速跑。「上來就是沖刺。」張靖說,庚子年大年初一一早,他召集課題組成員雲端「集結」。正值假期,大家都在不同的地方,但所有人的工作節奏是一致的,每天打開電腦遠程登錄學校實驗室的服務器,大量繁瑣、密集的計算任務接連不斷「派出」,不斷有人「接單」,沒有人計較誰幹得多一點,大家更關注的是如何才能算得更快、更準。

其實,這個課題組最初的研發方向是腫瘤多肽疫苗領域。張靖曾到世界頂級的腦瘤實驗室工作了4年,從事相關研究。他說,在病毒疫苗的研究上我還是個「新手」,但是做科研要有永不言棄的精神,要始終對真理有執著的追求。

研究進展不斷推進,全球疫情發展形勢也日趨緊張。張靖和夥伴們爭分奪秒,不停地給自己加碼,每天7時開始閱讀學習文獻資料,隨時關注跟進國內外關於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不過有時,他們卻對時間「毫不在乎」。張靖笑著解釋:「隨時誰有疑問,就會發起視頻會議,討論起來,沒人會關注時間。」

長安何處在?隻在馬蹄下。張靖說,身邊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著,大家共同抗擊疫情。尤其共產黨員們,無論老少,每一位都在盡最大可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團隊裡,有年輕的共產黨員,他們在研究過程中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我的很多同事,是共產黨員,他們主動利用業餘時間參與社區防疫工作﹔我還認識一些前輩,他們會算計著使用防疫物資,將省下的物資捐給更需要的地方……他們沒有做驚天偉業,只是默默地起到模範帶頭作用,沖鋒在前,這讓我有了一種迫切的想法——加入他們,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2020年10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的一間會議室裡,鮮紅的黨旗下,這位80後研究員莊嚴表態:「我很榮幸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將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踐行科研抗疫,服務國家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重大需求,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持續開展科研攻關,勇攀高峰!」

鏗鏘誓言,用行動兌現。課題組以最快速度搭建了新的機器學習和免疫信息學分析架構,成功地鑒定出全面的新冠病毒B細胞表位庫,並系統地研究細胞的抗原性、過敏性、毒性以及遺傳穩定性。緊接著,張靖開始聯系合作單位,進行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就是計算,設計實驗,驗証……沒有什麼特別的。」他的描述裡,研究過程被簡化,但背後卻是倍於常人的付出。「這些基礎研究工作將有助於新冠病毒多肽疫苗的研發,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步,這是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他說。

如今,張靖和團隊更忙碌了。他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初心和使命。當下,課題組的研究還在實驗階段,自己有壓力但更有信心。「共產黨員的新身份賦予我更高使命,身上肩負的責任更重了,我必須加快科研的腳步!」他輕撫著胸前的黨徽,目光堅定。(本報記者 李祺瑤 本報記者 鄧偉攝)

相關焦點

  • 珠三角加快「源頭創新」腳步
    原標題:珠三角加快布局「創新航母」   新一輪產業變革前夜,珠三角加快了「源頭創新」腳步。   11月29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現場會在深圳召開。會上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聚焦卡脖子技術,超前布局一批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打造科創高地。
  • 加快科研腳步 融入城市發展脈搏
    在科研的同時,陳道宏注重為公司培養藥物研發專業人才,包括中層管理幹部4人,技術骨幹12人;為分公司相關技術部門提供專家諮詢意見支持。「這是一家正值青壯年的藥業公司,一個充滿活力的平臺,恰逢實幹追夢的時代。在這裡我們能有效地匹配專業、釋放潛力,定期作出工作成績,增加對公司的貢獻。正在形成一個人人為公司、公司為人人的良性循環。」
  • 創刊25年,《世紀》雜誌加快新媒體轉型腳步
    創刊25年,《世紀》雜誌加快新媒體轉型腳步 近日,《世紀》雜誌宣布,將在堅持「獨家、原創、權威」品牌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視野,提高刊物內容的吸引力。
  • 加快推動科研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科研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現階段,已進入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轉型期。堅持「四個面向」,加快推進科學研究高質量發展,既是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新時代賦予我國廣大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科研立足應用,基礎科學研究必須有的放矢
    強國論壇:您是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袁亞湘:總書記的講話體現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時,我們又將如何有效鼓勵科技工作者專注於自己的科研事業?袁亞湘:讓專注於科研事業的科研人員得到應有的承認和待遇,不要過分把「帽子」和待遇掛鈎。科技競爭重要的是人才的競爭。對於基礎研究,關鍵是營造一個適合廣大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濃厚的學術氛圍。
  • 「一帶一部」新坐標,讓湖南發展的腳步加快
    素有「沿海的內地、內地的沿海」之稱的湖南,始終把加快實施「一帶一部」發展戰略,作為統領湖南未來發展的宏大戰略,積極把湖南發展置身於全國發展大局之中,努力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競爭優勢,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
  • 火星上發現「水冰庫」,人類是否可以通過改造,加快移居的腳步?
    地球環境的變化和人類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工業化時代加快腳步的情況下,地球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天氣變得越來越頻繁。科學家認為,如果按照目前地球環境的變化來看,地球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日期,可能會在人類破壞環境當中提前到來。如果地球真的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那麼人類又該何去何從呢?
  • 除夕·科研的詩·三組
    ——電影《頭文字D》除夕·科研的詩第一章 動物房的夜曲廿四,23.10分從動物房出來,只有影子離我越來越近路邊的冷風肆意妄為,沙沙地撕打著落葉相隔20
  • 我在現場|願我能跟上這座城市飛速的腳步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願我能跟上這座城市飛速的腳步他們,和特區一同成長這是我在特區40年報導中的第一條主打稿件。合作的同事是一名「深二代」,而我們都是跟著特區一同成長起來的「80後」。
  • 《醉漢的腳步》: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地理解隨機性所發揮的作用
    《醉漢的腳步》作者蒙洛迪諾致中國讀者新版序  2019 年冬天,我在中國進行了一系列公開講座。講座主題來自我的另一本書《彈性》,講座探討了當今世界不斷加快的變化步伐,以及我們為適應這樣的變化所應具備的靈活的思考方式。我很喜歡這次訪問,本打算第二年春天再次造訪。但新冠疫情就在此時襲來。和大家一樣,我也面臨著又一次巨變帶來的挑戰。我取消了訪問計劃,而在隨後的幾個月裡,未來變得不再確定。在我的家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混亂無序的情況表現得甚至更為極端。
  • 中科院:加快推動科研平臺海外布局
    9月16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會上就此問題回應稱,中科院將積極融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加快推動科研平臺海外布局。突圍國際科技競爭白春禮:中科院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在積極融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方面,自2018年以來,中科院已陸續與俄羅斯科學院、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籤署了科技合作協議。除此之外,白春禮表明,中科院也將加快推動科研平臺海外布局。
  • 楊錦潤:我從未停止堅守初心的腳步
    家裡每周末都會來幾個哥哥姐姐,爸爸教她們唱歌,當優美的歌聲飄進我的耳朵時,我就會躡手躡腳的向那邊走去,生怕打擾到她們,所以就悄悄探出頭,靜靜聆聽。她們拿著爸爸的話筒,我心中無比地羨慕,想到哪一天我也能拿著它唱歌,該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後來,我鼓足勇氣向爸爸表明了我的心意,他覺得我能主動學習是一件好事,於是讓我加入了課程。
  • 「末日鍾」加快,地球「終點日」要來了?
    如今我們探索宇宙的腳步日益加快,對於地球壽命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地球環境已經今時不同往日了,人類按這樣的形勢生存下去,究竟還能在地球住多久呢?科學家曾經聲稱,世界末日鐘的腳步正在加快,人類必須要重視地球保護問題。很多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強降雨,乾旱這些都會影響人類的生存,甚至到了未來人類也許會面臨糧食危機。這樣的危機對於人類來說都是致命的威脅。如果這樣的形勢得不到改善,最終等待人類的只有一個結局,那便是滅絕。
  • 《絕地求生大逃殺》聽腳步聲辨方位技巧詳解
    下面就給大家帶來了「喔幫剛男溼歹」分享的絕地求生大逃殺聽腳步聲辨方位技巧詳解,一起來學習下吧。 1、不是你沒聽到你自己的腳步就代表沒有聲音 由於我早期經常和朋友雙排守二樓,當我卡好自己點一動不動的時候,總能聽到朋友摩擦地板的聲音,我就說你別動啊
  • 論科學創新必須增強科研工作者的內在動機
    他寫道:「我希望從兩個角度來觀察科學,一個是個人的角度,另一個是一般角度。正如我已經說過的那樣,我一開始就覺得研究工作是很大的樂事,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種享受。這種樂趣有點像解決十字謎的人所體會到的那種樂趣。然而它比那還要有趣得多。也許,除藝術之外,它比在其它職業方面作創造性的工作更有樂趣。這種樂趣就在於體會到洞察自然界的奧秘,發現創造的秘密,並為這個混亂世界的某一部分帶來某種情理和秩序。
  • 10名越南科研人員投奔我國,帶來重要技術,我國AR科技進程加快20年
    10名越南科研人員投奔我國,帶來重要技術,我國AR科技進程加快20年國之發展重中之重,隨之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未來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渴望過更加高質量高品質的生活,科技便是能改變現狀的基礎,他能改變我們的日常!
  • 青年科研工作者萬蕊雪:女性在科研工作中優勢很大
    但即便如此,在某些領域,比如科研工作中,男女比例不均衡仍是不爭事實。那麼,在科研領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女性,她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女性身份的呢?  「我覺得,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有著很大優勢。」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在2019浦江創新論壇期間接受新華網採訪如此表示。在萬蕊雪看來,「女性普遍工作更為細緻,考慮問題也更為周全,而這些特質對於科研工作而言都十分重要。」
  • 洞見丨浩瀚星空裡的中國腳步
    隨著中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在他的高度關注和積極推動下,中國航天快速進入到高密度發射常態化階段。2020年10月,由習近平指揮謀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發布,其中明確指出,未來五年,中國將瞄準包括空天科技在內的八大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 我的科研工作生涯-2 科研成果鑑定會
          1995年11月,我參加了由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主持的科研成果鑑定會,在會上我介紹了由我主持研製的地下鏟運機研製成果和總結報告。科研成果鑑定會一景  1995.11攝  科研成果鑑定會一景  1994.11攝
  • 評論:改革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評論:改革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武漢市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  改革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任何一項制度設計都是改革的產物,但又不可避免帶有時代的局限性,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必須同步深化改革,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