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蓋塞博物館(Borghese Gallery)是羅馬館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正如博爾蓋賽博物館館長所說他們的收藏品只收藏世界頂級藝術品,二流作品絕對不在館藏考慮範圍內。博爾蓋塞博物館館藏包括:貝尼尼的多件雕塑;達文西、拉斐爾、和魯本斯等多位世界藝術大師代表作品。
《阿波羅和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是貝爾尼尼在1622-1625年(24歲)創作的四座極為生動的大理石組雕中的一個。雕塑內容取自希臘神話故事。一天,阿波羅愛上河神帕紐斯(Peneus)的女兒達芙妮,而達芙妮卻對阿波羅毫無感覺。無論阿波羅怎麼努力都絲毫不能打動達芙妮。終於有一天阿波羅忍不住想去向達芙妮表白,達芙妮見狀趕忙跑開,阿波羅在後面狂追,就在快要追上的瞬間,達芙妮向他父親祈求改變她的外貌,河神立刻用神力把她變成了一顆月桂樹。阿波羅看到後懊悔萬分,卻又無可奈何,最後還是緊緊抱著月桂樹以表達對她的愛,並答應將用月桂樹枝編成王冠送給偉大的凱撒大帝和所有的勝利者,還要讓月桂樹四季常青、永不凋零。雕像表現的是阿波羅的左手觸到達芙妮肚子上的那一霎那,達芙妮側著頭,目光驚恐和絕望,大張著的祈求嘴巴,飄動的秀髮和兩隻向上伸出的手變成了樹葉,被阿波羅觸摸到的左邊身體已被月桂樹皮包了起來,左腳也變成樹根扎入土中。阿波羅的右手向斜下方伸展,使整個雕塑有一種向前奔跑的動感。在雕像中,兩個人物的血管、經脈、骨骼結構、肌肉都清析可見。
《普魯託和普洛塞爾皮娜》(Pluto and Proserpina)是年僅23歲的貝爾尼尼在1621-1622年創作。雕塑內容取自羅馬神話故事。冥神普魯託(Pluto)看上了穀物女神色列斯(Ceres)的女兒,他把她掠到冥界中,並改名為普洛塞爾皮娜。這尊兩個人纏繞、扭打在一起的雕塑,從三個不同方向觀察它會有三種不同的解釋。從左邊看普魯託有力地抓住並託起普洛塞爾皮娜,而少女正在試圖掙脫他的束縛;從前面看整個雕塑似乎是普魯託正在炫耀他所獲得的戰利品,並把帶她進入冥界;從右邊看普洛塞爾皮娜臉上有她在向上天祈求時流下的眼淚,風吹起了她的頭髮,腳下那條守護地獄之門的三頭犬(Cerberus)正在咆哮。貝尼尼惟妙惟肖地把掠奪的瞬間凝固在了這個雕塑上,從後面看普魯託全身上下結實的肌肉和舉起「獵物」時肌肉的變化都被刻畫得淋漓盡致;雕像右邊因為用力和興奮普魯託右手的四個手指深深地陷進了被掠走女人的大腿裡,看上去有很強的質感和力感;而女主角微微張開的嘴唇仿佛是正在尖叫或尋求幫助。貝尼尼不僅從他們的眼神和神態上表現出了兩人的極大差別,而且從肢體動作上似乎也能「聽到」他和她要發出的吶喊和哀求。
《大衛》(David)是貝爾尼尼在25歲時,即1623-1624年的作品,雖然它遠沒有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那麼出名,但它仍算的上是件傑出的雕塑。作品取材於聖經《舊約全書》中大衛王的故事,在聖經中他被描繪為驍勇善戰的勇士、音樂家(會彈豎琴)和詩人。當時以色列人正在與腓力斯人(Philistines)作戰,在對方陣營中有一個虎背熊腰、力大無窮的巨人哥利亞(Goliath)天天來罵陣,但以色列人無人敢應戰。這天耶西(Jesse)最小的兒子大衛帶著食物來看望在軍中服役的兩個哥哥,見到這種情形主動要求應戰,以色列國王掃羅(Saul)看大衛和巨人個頭、身材相差懸殊不同意,他的哥哥也覺得大衛這是以卵擊石、自不量力,但大衛說他牧羊時殺死過熊和獅子,這個哥利亞比它們要小多了,掃羅看到大衛堅持也就同意了。哥利亞見到出戰的是個連鎧甲都沒穿的俊美少年,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揮舞著大刀氣勢洶洶地奔了過來。只見大衛拿起彈弓,將鵝卵石壓在弦上,瞄準哥利亞的額頭,等到他走近時猛地鬆開右手,石頭擊穿了哥利亞的腦門,大巨人轟然倒地,大衛趕緊跑過去用哥利亞的大刀割下他的頭顱,腓力斯人見狀立刻潰不成軍,以色列人乘勝追擊,收復了大片土地。後來大衛接替掃羅成為了以色列第二任國王。《大衛》是一尊與真人大小相一致的雕塑。從大衛的面目表情上看他顯得年輕而又緊張,它也暗示了作者自己面對堅硬的大理石進行工作時的緊張心裡。大衛扭動著身軀,將右手後移到最遠,這樣既是為了表現出大衛將用盡全身氣力投擲石塊,又是為了保持整個雕塑在動感中的平衡。
《神聖和世俗的愛》(Sacred and Profane Love)是威尼斯畫派的鼻祖提香(Titian 1488/90-1576年)在1513-1514年,即25歲時完成的作品,該作品也叫《維納斯和新娘》(Venus and the Bride),是博爾蓋塞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博爾蓋賽博物館館長告訴我們中的新娘穿的服飾是十九世紀以前義大利新娘的典型服裝,紅色調為主,而非白色。新娘與新郎分屬威尼斯兩大家庭,新娘的父親被新郎殺死,為兩家合解,兩家決定聯姻。提香的作品構思大膽,氣勢雄偉,構圖嚴謹,色彩豐富、鮮豔;主要以宗教和羅馬神話為題材,充滿戲劇性的氣氛和動感的人體線條,其中包括許多以維納斯為主題的人體作品。該作品是為威尼斯共和國「十人委員會」宗教法庭秘書長歐黑利歐(Niccolò Aurelio)的婚禮而畫的。畫中兩位貌美的女性坐在山清水秀、山丘起伏的城外的一個石棺上,以左上角的城堡和右上角的教堂作為背景。左邊身著白色華麗衣服的新娘戴著手套坐在丘比特旁邊,她右手拿著象徵愛情的玫瑰,左手放在象徵著「人間短暫幸福」的一罐珠寶上;右邊性感的裸女維納斯右手支撐著傾斜的身體,左手披著紅色綢衣,拿著一盞正在燃燒的、象徵著「天堂永恆幸福」的火焰。倆人中間放著一個銅盤,邊上有一些散落的玫瑰花,後面的愛神丘比特正用左手在石棺裡玩水。提香畫這幅畫的靈感來源於十五世紀詩人和作家哥倫納(Francesco Colonna 1433-1527年)的《尋愛綺夢》(Hypnerotomachia Poliphili)。
《被時間揭去的真理》(truth Unveiled by time)是貝爾尼尼在1645年開始創作的,到1652年完成了作品的絕大部分。當時貝爾尼尼因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西邊兩個塔樓的結構問題而飽受爭議,也遭到了對手嚴厲的抨擊,再加上他的資助人教皇烏爾班八世(Pope Urban VIII)去世,使得他的整個事業處於低谷;他為自己創作了這尊雕像,同時也是為了反駁那些誹謗者。在他的遺囑裡明確指出將這尊雕像傳給他的長子作為永恆的警示,並要求永久地保存在他出生的家裡,所以直到1924年這尊雕像才被移到此美術館。赤裸的少女左手拿著太陽,側著臉面帶微笑,淺棕色大理石布幔高高地掛在身後。
《波利娜.波拿巴》(Pauline Bonaparte 1780-1825年)是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 1757-1822年)的作品。這尊半裸的、與真人大小一致的雕像是卡諾瓦在1805-1808年間以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1769-1821年)最喜歡的妹妹波利娜為原型塑造的。女主人右手支撐著頭,左手拿著象徵愛神阿佛洛狄特(Aphrodite 希臘神話,羅馬神話中叫維納斯 Venus)在與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的選美比賽中獲勝的金蘋果,所以這個雕像的另一個名字也叫《作為勝利者維納斯的波利娜.波拿巴》(Pauline Bonaparte as Venus Victrix)。當時裸體或半裸體的人物肖像還不普遍,所以有些專家懷疑雕像只有頭部是以本人為藍本塑造的,其他部分為替身,畢竟波利娜不是一般人物。波利娜是個極為風流的女子,婚前因與拿破崙手下的一名將軍鬧出緋聞,被拿破崙逼著兩人成婚。她丈夫在30歲時因感染黃熱病死去,不久她又嫁給了博爾蓋塞家族的一名成員,因風流習性不改,經常與級別很低的士兵和軍官有染,丈夫與她分居達十年之久,後被報丈夫在外也有一個情婦。丈夫說波利娜有很多變態的想法和做法,如讓高大的非洲男僕背著她去洗澡,將侍女作為腳凳使用等等。1825年在教皇的勸說下丈夫又重新「接納」了她,三個月後她患癌症去世。在她的婚姻中,當哥哥的拿破崙也得到了不少好處,譬如他迫使博爾蓋塞家族從他們的收藏品中以極低的價格賣給羅浮宮或法國政府344件繪畫和雕塑珍品,這些拿破崙的「戰利品」至今仍掛在羅浮宮的展室裡向後人炫耀。
《基督下葬》(The Deposition)是拉斐爾(Raphael Sanzio 1483-1520年)在1507年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作品。畫中表現的是基督從十字架上放下來後準備被埋葬的情景,基督手腳上的釘眼還依稀看見,右邊的聖母暈倒在侍女的懷中。此類題材的作品還有很多,在博爾蓋賽博物館內還收藏了兩幅同樣題材的作品,分別由魯本斯和巴達洛基奧創作的同名油畫。拉斐爾的很多繪畫都是以人物肖像和聖母為題材,它們大都被世界著名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所收藏。
《基督下葬》(The Deposition)是佛蘭德斯(Flanders)最偉大的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年)1602年的作品。他的畫強調動感、色彩和肉慾,以祭壇畫、風景畫、肖像畫和歷史題材而聞名,是個多產的畫家。從這幅畫中就能看出他的畫風,死去的耶穌比別的畫家畫的要肥胖、肉感。
《黛安娜》(Danäe)是卡拉瓦喬(Antonio Correggio 1489-1534年)1531年的作品。畫中坐在床上的是黛安娜(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狩獵女神和貞潔女神,希臘神話中叫阿爾忒彌斯 Artemis)和丘比特(Cupid 愛神,希臘神話中叫厄洛斯 Eros)。她和太陽神阿波羅(Apollo)是孿生兄妹,都為天神朱庇特(Jupiter,希臘神話叫宙斯Zeus)和拉託那(Latona)的孩子。出生後阿波羅被封為太陽神和藝術神,黛安娜則被封為月亮神和狩獵神。
《黛安娜》(Diana)是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 1581-1641年)1616-1617年的作品。它描述的是狩獵女神和水澤仙女們在舉行射箭比賽,要求第一支箭射中樹幹,第二支射中懸掛著的絲帶,第三支射落飛鳥。在藝術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在黑夜中駕著月車飛過天際的月亮女神,在女侍的簇擁下穿行於叢林中的狩獵女神和供奉在神殿中的百乳豐產女神,這都是她—黛安娜。
《聖母、聖子和聖安妮》(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Anne 或 Madonna of the Palafrenieri)是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1-1610年)在1605-1606年創作的極具爭議的作品。畫中聖母瑪利亞抱著耶穌,正在教他如何用腳踩碾象徵原罪的毒蛇(Serpent因為它唆使夏娃偷吃禁果),站在旁邊滿臉皺紋、身材幹瘦的是聖母瑪利亞的母親,可以看出他們三人對危險(蛇)的態度。母女兩人頭頂上都有一個細細的光環,耶穌則被表現出是個未受割禮、全身赤裸的小孩,毒蛇因被瑪利亞用力踩壓而全身騰空扭曲。畫中幾乎全黑的背景更加突出了人物,左上方的一小片光亮照在耶穌身上使得他成為整個畫真正的主角。對畫最大的爭議是在瑪利亞的穿著上,一身紅色緊身衣而且領口開得極低,貶低了瑪利亞的神聖而高貴的形象,有人指出卡拉瓦喬是找了個羅馬高級妓女當模特作畫。該畫當時在聖彼得大教堂只展出了一個月就被撤了下來,但馬上就被博爾蓋塞家族給收藏了,可見收藏家的眼光之獨特。卡拉瓦喬是個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的畫家,他曾經名聲顯赫,也曾經聲名狼藉,一生中充滿了冒險和刺激。特別是在1606年的一次爭鬥中殺死了一名年輕人被人通緝後,他逃亡到那不勒斯、馬爾他等地,雖然在那不勒斯取得成功,被它所接受,但仍無法擺脫被通緝的陰影;4年後得到紅衣主教大赦,同年病死。他死後很快就被人遺忘,直到20世紀才被重新發現。下面這幅畫就是他在逃亡生活中心理的真實寫照。
《手提哥利亞頭顱的大衛》(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是卡拉瓦(Caravaggio 1571-1610年)在1609-1610年完成的作品。畫中表現的是大衛用手中的彈弓和石塊擊穿菲力斯(Philistines)巨人哥利亞(Goliath)面門後,割下他頭顱那一刻的情景。畫中大衛手持的利劍正滴著血隱喻了畫家曾經殺死過人。畫面單調的色彩和年輕大衛臉上憂鬱悲傷的表情以及大衛手中拎著哥利亞的人頭都反映了畫家令沮喪的逃亡生活,而這顆人頭分明就是卡拉瓦喬自己的頭(他以自己為模特畫的)。這幅畫可能被他送給紅衣主教的侄子,這個狂熱的藝術愛好者掌管著赦免大權,希望能赦免他的殺人罪重回羅馬。他手中的劍上刻著拉丁文Humilitas occidit superbiam的縮寫H-AS OS,意思是「謙卑勝於自傲」(Humility kills pr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