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東方: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亞洲藏品的建立

2021-01-13 美術觀察

文 / 張建宇

內容摘要: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亞洲收藏始於19世紀末,莫爾斯、費諾羅薩和畢格羅相繼遠赴日本,購入數量驚人的藝術品,後出售或捐贈給博物館,建立起日本以外最大規模的日本藝術收藏。20世紀初,岡倉天心、早崎稉吉等人以「日本眼光」為博物館建立中國藝術收藏,以漢唐雕塑和宋元繪畫見長;而新近入藏的「翁氏家藏」體現出江南文人欣賞趣味,使博物館的中國藏品序列更趨完善。1917年以後,羅斯和庫馬拉斯瓦米聯手打造南亞藝術收藏,最終使波士頓成為世界上頂級亞洲藝術收藏地。關鍵詞: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收藏史 費諾羅薩 庫馬拉斯瓦米

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首府的波士頓美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1〕是全美最知名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它成立於1870年,至今已有150年歷史。博物館擁有世界上頂級的亞洲藝術收藏,涵蓋東亞、南亞、東南亞和伊斯蘭世界,藏品數量超過10萬件(組),尤其以日本、中國和印度藏品最負盛名,本文嘗試梳理這三部分藏品的建立過程。

系統建立亞洲藝術品收藏,這是一項艱巨複雜的任務,它取決於多重因素。首先,博物館每階段都要制訂具體可行的收購目標(Acquisition Goals),目標往往因時而異,它既取決於藝術市場,也有賴於策展人的選擇。比如有限的資金,是優先用來填補「收藏序列」的空白,還是增強優勢品類呢?其次,博物館不同時期的入藏,必要和重要捐贈者密切相關,而這多半是館方預期之外的事。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美國人對「東方」的認識以及興趣點,也存在著動態變化,這裡指的是地理範圍的變化。在文章結尾,筆者將討論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東方部」——先姑且用這個詞——稱謂的演變,如何從19世紀末的「日本藝術部」(Department of Japanese Art)逐漸拓展、演變,最終在2018年確定為「亞洲藝術部」(Department of Art of Asia)。

「波士頓三駕馬車」

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亞洲藝術收藏中,日本藏品入藏時間最早,數量也最大,從奈良時期一直到當代,共約有九萬餘件,〔2〕無論數量還是品質,都被公認是日本以外最好的,而這一切都與「波士頓三駕馬車」(Boston triumvirate)密不可分。19世紀末,正值日本向歐美開放之時,波士頓出現了一批熱愛日本文化和藝術的精英人士,以莫爾斯、費諾羅薩和畢格羅為代表,他們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譽為收藏和傳播日本文化藝術的「波士頓三駕馬車」。

愛德華·莫爾斯(Edward S. Morse,1838—1925),美國動物學家、東方學家。〔3〕早年從事動物學研究,1874年任教哈佛大學,兩年後當選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1877年因收集標本訪問日本,繼而被聘為東京帝國大學動物學教授,任期三年。在這期間,莫爾斯對日本考古和藝術產生了極大興趣,大量收集以陶瓷為主的藝術品,並直接促成了費諾羅薩和畢格羅前往日本。莫爾斯的藏品後來出售或捐贈給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迪美博物館(Peabody-Essex Museum)。波士頓美術博物館1892年整體購入他的藏品,被稱為「莫爾斯收藏」(Morse Collection),約有六千件,絕大多數是17世紀至19世紀日本陶瓷。〔4〕

費諾羅薩(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187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經莫爾斯推薦,1878年到東京帝國大學任教,講授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這時他開始學習日語、關注日本藝術,並且結識了年輕的岡倉天心(Okakura Kakuzō,1862—1913)。岡倉天心曾多次陪同費諾羅薩到各處旅行,日後他們相繼成為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東方部主管。

這一階段正值收購日本藝術品的黃金期,費諾洛薩大量收藏日本繪畫,從平安時代佛畫,到長卷形式的「繪卷物」,乃至日本屏風畫。〔5〕1886年,費諾洛薩將其收藏出售給波士頓外科醫生威爾德(Charles Goddard Weld,1857—1911),1911年威爾德最終遺贈(bequest)給博物館。這批藏品總共約一千件,被稱為「費諾羅薩—威爾德收藏」(Fenollosa-Weld Collection),其中包含大量名畫,如平安時代佛畫《如意輪觀音菩薩像》和《馬頭觀音菩薩像》、鎌倉時代《平治物語繪卷·三條殿夜討卷》、鎌倉或南北朝時代的《聖徳太子傳繪》、桃山時代《泰西王侯圖》六扇屏,以及江戶畫家曾我蕭白(1730—1781)的《商山四皓圖》雙扇屏等,這些畫作無疑成為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日本收藏的基本「家底」。

「波士頓三駕馬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畢格羅(William Sturgis Bigelow,1850—1926)。187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隨後畢格羅赴歐洲,先後在維也納和巴黎學習細菌學。在巴黎時,畢格羅開始對日本藝術感興趣。1882年赴日學習佛教,並與莫爾斯、費諾羅薩等人交往。經日本政府特別授權,三人得以參觀並不對外的奈良正倉院(Shōsōin)。1889年畢格羅回到波士頓,191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畢格羅在日本居住長達7年,期間他購入數量驚人的藝術品,從佛像到繪畫,從日本盔甲到刀劍,從浮世繪到絲織品,〔6〕還包括少量中國和韓國藝術品,後來都捐贈給博物館,多達三萬餘件,被稱為「畢格羅收藏」(William Sturgis Bigelow Collection)。其中來自法隆寺(Hōryū-ji)的《法華堂根本曼荼羅圖》是唯一出自日本的奈良時代(710—794)的佛畫,極為珍貴。〔7〕此外還有平安時代的《吉備大臣入唐繪卷》4卷、鎌倉時代銅造像《聖觀音菩薩坐像》、葛飾北齋(1760—1849)屏風畫《鳳凰圖》、小林永濯(1843—1890)的《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創造日本》等重要作品。數量最多的是浮世繪,大約三萬件,使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一躍成為全球浮世繪藏品最多的地方。

但必須說明的是,莫爾斯等人在日本的進修,正值日本「明治維新」,他們致力於學習歐美,對本國傳統反而輕視,致使莫爾斯等人有機會在短期內建立起規模驚人的日本收藏。1892年以陶瓷為主的「莫爾斯收藏」捐給博物館,1911年以繪畫為主的「費諾羅薩—威爾德收藏」以及涵蓋面廣泛而特以浮世繪見長的「畢格羅收藏」相繼入藏,這三部分藏品為波士頓的日本收藏奠定了堅實基礎。

「日本眼光」與「文人趣味」

1890年,費諾羅薩從日本回到波士頓,擔任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有史以來首位東方部負責人,直到1896年。在費諾羅薩主持下,博物館率先建立起日本藏品序列,同時積極向中國藝術領域拓展。1894年費諾羅薩策劃了波士頓首次中國藝術展,展出來自京都大德寺的寧波南宋佛畫《五百羅漢圖》。〔8〕展覽過後,大德寺為籌措資金,分兩次(1895年、1906年)將其中10幅宋畫出售給博物館,由此開啟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中國藝術收藏史。〔9〕

費諾羅薩離職後,在畢格羅邀請下,費諾羅薩的學生岡倉天心於1904年來波士頓就職,1910年出任中國和日本部主管,一直到他1913年過世。〔10〕在岡倉天心時代,博物館一方面繼續完善日本收藏,同時積極收購中國藝術品。中國藏品很多是從日本購入的,此外岡倉天心的外甥早崎稉吉(Hayasaki Kokichi,1874—1956)還協助他從中國本土購買文物,10年間入藏了數量可觀的頂級中國藝術品。

岡倉天心上任伊始,就專門設立「中國和日本特別基金」(Special Chinese and Japanese Fund),多年間收購大批中國藝術珍品,包括器物和雕塑,如早期鳥形玉垂飾、北魏石佛坐像、唐七寶臺石雕十一面觀音、唐白石菩薩坐像等,以及諸如張萱《搗練圖卷》北宋摹本、傳李成《雪山行旅圖軸》、傳範寬《雪山樓閣圖軸》、南宋《三官圖軸》、王振鵬《姨母育佛圖卷》等大量宋元捲軸畫精品。再加上這一時期,博物館收到很多中國文物捐贈,包括1911年入藏的「費諾羅薩—威爾德收藏」和「畢格羅收藏」也都有一定比例的中國藝術品,短時間內大幅提升了波士頓的中國收藏地位。時至今日,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宋元古畫藏品量居全美之首,必須承認,這個地位主要是在岡倉天心時代奠定的。

必須格外強調的一位人物是丹曼·沃爾多·羅斯(Denman Waldo Ross,1853—1935)。作為哈佛大學教授,羅斯還是著名收藏家,以及博物館的長期支持者。在長達40年時間裡,他向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提供的藏品超過1萬件,被稱為「羅斯收藏」(Denman Waldo Ross Collection)。為紀念其貢獻,2003年波士頓專門成立了「羅斯學會」(Denman Waldo Ross Society)。「羅斯收藏」涵蓋面極廣,涉及各大洲,亞洲藝術品約6千件,其中不少為中國藝術珍品,包括北齊粟特石棺床的2塊浮雕圍屏、《北齊校書圖卷》北宋摹本、傳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卷》、大德寺本《五百羅漢圖》1906年入藏的那5幅、南宋《文姬歸漢圖》殘卷、南宋和元代《十王圖軸》各一套、蘇漢臣《靚妝仕女圖扇》、馬麟《溪頭秋色圖》、趙雍《高峰原妙禪師像軸》、明《揭缽圖卷》等,大幅提升了波士頓的中國收藏品質。1913年,為紀念剛剛過世的岡倉天心,羅斯捐贈出一尊來自洛陽白馬寺的北朝石雕菩薩像,多年來這尊大型石雕一直陳列在展廳裡,始終都是中國展廳的一大亮點。

岡倉天心之後,約翰·伊勒頓·羅吉(John Ellerton Lodge,1876—1942)出任部門主管。他1911年入職博物館,一直工作到1920年,之後成為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的首任館長。1907年入職的富田幸次郎(Kojiro Tomita,1890—1976)是岡倉天心學生,羅吉調離後他接替了羅吉的工作,並於1931年成為東方部主管,直到1962年退休。〔11〕

在羅吉和富田幸次郎時代(1914年至1962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中國收藏穩步擴充,雖不及前一個時期那樣迅速激增,但也常有珍品入藏。如果開列重要藏品的話,亦相當可觀:器物和造像,包括一系列早期青銅器、洛陽西漢八裡窯彩繪畫像磚、北魏寧懋石室、馮邕妻元氏墓誌(及墓誌蓋)、西魏薛山俱造像碑、北周至隋石雕觀音立像、隋青銅阿彌陀整鋪像、唐龍門萬佛洞石獅、香積寺石雕四天王像、金代木雕水月觀音等;捲軸畫有李贊華的《番騎圖卷》、宋徽宗《五色鸚鵡圖卷》、趙令穰《湖莊清夏圖卷》、南宋《歸去來辭書畫卷》、陳容《九龍圖卷》、元姚彥卿《雪山圖軸》、沈周《詩畫合璧十六開冊》、董其昌《喬木畫陰圖軸》以及石濤《揭缽圖卷》等。

這一時期的前段,盧芹齋(C. T. Loo,1880—1957)和日本的山中商會(Yamanaka & Company)這兩個古董巨商起過重要作用,如著名的西漢八裡窯畫像磚來自盧芹齋,北周至隋觀音立像、宋徽宗《五色鸚鵡圖卷》和陳容《九龍圖卷》購自山中商會。然而到了1940年代後期,入藏漢唐雕塑和宋元繪畫越來越困難,博物館不得不改變策略,更多關註明清藝術品,甚至在1948年至1953年間多次購買齊白石(1864—1957)和張大千(1899—1983)的畫作。

1960年代以前,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中國收藏最顯著的特色是以「日本眼光」建立起來的,岡倉天心、早崎稉吉、富田幸次郎等日本學者起主導作用。對此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曾感慨道:「波士頓美術館的中國古代繪畫收藏多為日人所藏或珍賞的中國畫,其中大部分和中國收藏家所偏愛的畫風不同,反映出其日本的情懷和源流。」〔12〕還有一項因素,波士頓的早期藏品多半購自日本,而非直接來自中國。

亞洲部的首位中國裔主管是來自臺灣的吳同。他早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還是畫家溥心畬(1896—1963)的弟子,1965年赴美求學,1971年入職波士頓美術博物館,1985年出任部門主管,直至2004年退休。在吳同時代,由於中國文物價格上漲,獲取頂級藝術品極為困難,亞洲部決定轉而「優先建立當代收藏」。1980年博物館成功從臺灣畫家方君璧(1898—1986)手上購到114幅19至20世紀中國書畫,並於同年舉辦名為「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繪畫」(Painting in China since the Opium War)的大展。〔13〕該階段的另一項任務是系統整理和研究館藏珍品,為此吳同先後撰寫出《龍的傳奇:中國古畫的千載傳統》(Tales from the Land of Dragons: 1000 Years of Chinese Painting,1997)、《波士頓博物館藏中國古畫精品圖錄(唐至元代)》(Masterpieces of Chinese Painting from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Tang through Yuan Dynasties,1999)等出版物,影響甚著。

眾所周知,元朝以後文人畫興盛,然而波士頓的中國藏品主要以「日本眼光」建立,故而這個領域相對薄弱。幸而近來博物館收到「翁氏家藏」(Weng Family Collection)捐贈,極大改善了此前的弱項。捐贈者翁萬戈(Wan-go H.C. Weng)是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1830—1904)的五世孫,1938年移居美國後,成為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長期贊助人。在2018年7月百歲誕辰之際,翁萬戈捐贈給博物館王翬(1632—1717)一幅逾16米的長卷《長江萬裡圖卷》。2018年底又捐贈出183件家藏珍品,包括130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博物館稱「此次捐贈大大填補了館藏的晚期書畫領域」。更為有意義的是,「翁氏家藏」是以中國晚清江南文人的欣賞趣味建立起的收藏系列,以沈周(圖1)、文徵明、董其昌、陳洪綬、清初六家、金農等文人書畫以及金石拓本為主體,與博物館早期以「日本眼光」建立起的藏品序列(重視宗教主題和院體畫)形成互補,彌補了博物館的藏品序列短板。

圖1 [明]沈周 蘇臺紀勝冊之雪中過虎丘 紙本設色 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

庫馬拉斯瓦米與南亞收藏

除日本和中國收藏外,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另一項特色是南亞藏品,但它的起步時間略晚於東亞藝術收藏。若論貢獻,首推前文提及的羅斯,以及在美國有「印度藝術史研究之父」之譽的著名學者庫馬拉斯瓦米(Ananda K. Coomarasmany,1877—1947)。

最初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缺乏明確的南亞收藏計劃,主要依賴於捐贈。1907年哈佛大學的福布斯(Edward W. Forbes,1873—1969)贈送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一批文物,其中有4件犍陀羅石雕、少數尼泊爾唐卡和1幅19世紀印度細密畫,這應該是博物館早期最重要的南亞藏品。到了1914年,在羅斯的大力支持下,館方從在定居巴黎的俄國學者維克多·古盧比(Victor Goloubew,1879—1945)手上購買到將近一百七十件藝術品,主要為印度莫臥兒王朝(1526—1858)及伊朗薩法維王朝(1501—1736)以來的細密畫,不少是上乘之作,〔14〕開啟了有明確目標指向的南亞藝術收藏。

庫馬拉斯瓦米出生於錫蘭(今斯裡蘭卡)的科倫坡,早年在英國接受教育,經常往來於錫蘭、印度和英國之間,收藏了數量可觀的南亞藝術品。1917年羅斯購入其收藏的大部分,然後捐贈給博物館。它們被稱為「羅斯—庫馬拉斯瓦米收藏」(Ross-Coomarasmany Collection),約有八百四十件,是博物館南亞收藏的重要基礎。其中包括一批小型雕塑,最精彩是8世紀的錫蘭青銅觀音坐像,及14世紀的尼泊爾銅鎏金千手觀音立像;其次是插圖本書籍,包括一套15世紀早期的耆那教文本,共106頁,估計出自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還有一個15世紀晚期的小型黃銅耆那教神社模型;數量最多的是16世紀至19世紀印度紙本細密畫,它是「羅斯—庫馬拉斯瓦米收藏」的特色所在。

羅斯不僅購買庫馬拉斯瓦米的藏品,還邀請他來博物館就職,庫馬拉斯瓦米接受了邀請,在1917年出任美國博物館的首個印度藝術管理人(keeper),一直到他1947年過世。這期間裡,庫馬拉斯瓦米先後捐贈給博物館數十件南亞藝術品,有繪畫、雕塑和織物,被稱為「庫馬拉斯瓦米捐贈品」(Gift of Dr. Ananda K. Coomaraswamy)。與此同時,他還努力為博物館收購包括雕塑、插圖本書籍、細密畫等在內的南亞藝術品,甚至還搜集到一塊5世紀晚期的阿旃陀石窟壁畫殘片。與此同時羅斯一如既往的慷慨贊助,捐獻出諸如桑奇大塔石雕藥叉女(1世紀)、巴胡特大塔石雕藥叉女(2世紀)等重量級藝術品。庫馬拉斯瓦米的另一項任務是著書立說,向西方人系統介紹印度文化藝術,其論著多得令人瞠目,直接研究波士頓藏品的論著有《印度藝術集:館藏精品選》(Portfolio of Indian Art: Objects Selected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Museum,1923)和6卷本《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印度收藏目錄》(Catalogue of the Indian Collections in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1923—1930)這兩大部。

庫馬拉斯瓦米任職期間,還有兩項意義重大的收藏事件。

首先是在1921年8月,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接受了印度馬德拉斯政府博物館贈予的65件印度藝術品,〔15〕它們被稱為「馬德拉斯政府博物館捐贈品」(Gift of the Government Museum, Madras)。數量最多的是2世紀至3世紀的阿馬拉瓦蒂大塔浮雕,這無疑是南印度藝術的精華。在早期佛教藝術史上,犍陀羅、秣菟羅和阿馬拉瓦蒂是鼎足而三的流派,分別代表西北印度、中印度和南印度,均極重要。此外捐贈品中還有後笈多王朝青銅立佛、印度神廟裝飾構件等,擴充了博物館的南印度收藏。

第二件事是1935年至1936年間,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美國印度伊朗研究院(American School of Indic and Iranian Studies)組成聯合探險隊,到印度河谷地區進行調查,發掘出大量印度河谷地區早期文物,〔16〕逾2千件出土物因此入藏博物館,包括史前彩陶、小型黏土雕塑、帶動物圖案的方形印章等,極大補充了印度早期收藏序列。

庫馬拉斯瓦米之後,最重要的一批藏品來自法國收藏家約翰·格萊特(John Goelet)。1960年至1967年間,格萊特數次捐贈給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總計二百餘件藝術品,其中印度藝術品以細密畫為主,還有少量犍陀羅雕塑、印度教神像以及印度織物等,被稱為「格萊特捐贈品」。

從日本部到亞洲部

最後梳理一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東方部」稱謂百餘年來的演變。筆者在前文中用「東方部」一詞,只是權宜之計,先用統一的稱謂,為了便於閱讀,避免誤解,最後專門討論部門名稱的變遷歷程。「名」(部門稱謂)如何確定,不僅要與「實」(藏品內容)相匹配,同時還有對全球藝術史格局如何認識的問題,這兩者都是歷史性的存在,並非靜態不變。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亞洲收藏首先是從日本起步,所以部門最初的名稱是「日本藝術部」(Department of Japanese Art)。1894年費諾羅薩策劃大德寺藏南宋畫展時,圖錄封面上赫然印著「Department of Japanese Art」字樣。

進入20世紀,中國藝術收藏迅速建立起來,這個稱謂顯然不再適用,大約在1903年左右改名「中國和日本部」(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不久之後岡倉天心來博物館任職(1904年至1913年),這個名稱非常適合他的工作,好像為其量身定做一樣。

前文已述,1917年以後南亞藝術收藏也漸具雛形,這時部門再次易名,擴大為「亞洲藝術部」(Department of Asiatic Art)。該稱謂始於哪年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它應該是歷史上使用最久的部門名稱,一直用到1998年。必須說明,本文主要討論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日本、中國和南亞收藏,其實該館的亞洲收藏不止這三部分,還有朝鮮半島、東南亞和伊斯蘭藝術收藏等。到了1999年再次發生變化,博物館將「亞洲藝術部」和此前獨立的「大洋洲和非洲藝術部」合併為一個部門,改稱「亞洲、大洋洲和非洲藝術部」(Department of Art of Asia, Oceania and Africa),簡稱AAOA。這個名稱用了將近20年,2018年博物館再次進行內部調整,「亞洲、大洋洲和非洲藝術部」又被拆分成兩個部門,分別叫「亞洲藝術部」和「大洋洲和非洲藝術部」。儘管從中譯上看,現在的稱謂和1998年之前的叫法沒有區別,但是英文中「亞洲」一詞卻更換為現在更常用的Asia,取代過去的Asiatic一詞。

百餘年來「東方部」名稱之變好像一個縮影,折射出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亞洲藝術收藏的起始、拓展和演變。它也在提示著我們,博物館從來都不是一個靜態沉寂的存在,而是現實中人們變化著的興趣和認識的「鏡像」。時至今日,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家博物館擁有像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那樣完整的亞洲藝術收藏,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奮起直追之時,應該儘可能從世界頂級博物館那裡汲取經驗。(本文是「利榮森紀念交流計劃」——The J. S. Lee Memorial Fellowship Programme成果,得到香港北山堂基金資助,特此致謝。)

注釋:〔1〕該館的中譯很不統一,有「波士頓美術館」、「波士頓博物館」和「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等多種譯法。對此,博物館亞洲部進行過討論,從2019年開始,館方確定標準中譯為「波士頓美術博物館」。〔2〕Jane Porta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sian Art at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Arts of Asia, Vol. 40, No. 6 (2010), pp. 64.〔3〕L. O. Howard, Biographical Memoir of Edward Sylvester Morse 1838-1925,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1935.〔4〕Edward S. Morse, Catalogue of the Morse Collection of Japanese Pottery, Cambridge, Riverside Press, 1901.〔5〕參閱Felice Fischer, 「Meiji Painting from the Fenollosa Collection」,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Bulletin, Vol. 88, No. 375 (1992), pp. 1-24.〔6〕Jane Porta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sian Art at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Arts of Asia, Vol. 40, No. 6 (2010), pp. 65.〔7〕[日] 矢代幸雄《東洋美術論考:歐米蒐儲の名品》,東京,座右寶刊行會1942年版,第119—150頁。〔8〕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 A Special Exhib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Buddhist Paintings, Lent by the Temple Daitokuji, of Kioto, Japan: Catalogue, Boston, Printed for the Museum by A. Mudge & Son, 1894.〔9〕1895年之前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入藏過少量中國藝術品,但因藝術質量平庸無法展出,真正有價值的中國藏品以大德寺本《五百羅漢圖》為最早。〔10〕關於岡倉天心生平及貢獻,詳閱William Sturgis Bigelow and John Ellerton Lodge, 「Okakura-Kakuzo, 1862-1913」, Museum of Fine Arts Bulletin, Vol. 11, No. 67 (Dec., 1913), pp. 72-75.〔11〕Jane Portal, 「Arts of China in Boston」, in Hiromi Kinoshita, MFA Highlights: Arts of China,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2013, pp. 22.〔12〕[美] 高居翰《早期中國畫在美國博物館——一個「局內人」之見》,收入上海博物館編《翰墨薈萃:細讀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頁。〔13〕Wu Tung, Painting in China Since the Opium Wars,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1980.〔14〕Laura Weinstein, 「Indian paintings at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The Formation of a Ground-Breaking Collection」, Arts of Asia, Vol. 40, No. 6 (2010), pp. 109-110.〔15〕馬德拉斯(Madras),印度東南部最大的城市,緊鄰孟加拉灣,1996年改名金奈(Chennai)。馬德拉斯政府博物館(現稱「金奈政府博物館」)1851年成立,是印度第二大博物館。〔16〕Ernest J. H. Mackay, Chanhu-Daro Excavations: 1935-36, New Haven,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43.

張建宇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藝術研究所副所長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7期)

相關焦點

  • 來自寧波的南宋 《五百羅漢圖》 奠定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中國藏品...
    除了日本,美國是中國古代書畫收藏最為集中的國家。昨日,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高級訪問學者、中央美術學院邵彥教授在天一閣博物館開講《海外遺珍:美國博物館藏中國書畫》,以學術眼光和實地考察經驗,分享了這些中國古代書畫在美國的分布情況,以及它們前世今生的故事。
  •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共接收翁萬戈235件捐贈,永遠緬懷他
    旅美知名收藏家翁萬戈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2月9日離世,享年102歲。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其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2018年7月28日,翁萬戈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向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捐贈183件文物,為該博物館接受的史上數量最大的一批中國古代文物。
  • 它被譽為亞洲之外最大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大多人藏品卻來自外國人
    在這一期節目中,高曉松老師帶著我們來到了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成立於1966年,在亞洲以外的博物館中,該博物館是專門收藏亞洲藝術品博物館中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這裡收藏有來自中國、日本、朝鮮、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各類藝術珍品15000多件,而作為館藏重點,收藏在這裡的中國瓷器有2000多件,玉器有1200多件,青銅器有800多件。
  • 哈佛藝術博物館的攝影收藏 一種無可取代的張力與魅力
    這三家美術館分別是:1895年開館的福格美術館,由伊莉莎白·福格夫人遺贈20萬美元建立,主要收藏中世紀到當代的西方藝術;1930年,前身為日耳曼美術館的布施—萊辛格美術館歸屬福格美術館,其收藏亮點是擁有全美最好的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維也納分離派藝術與1920年代構成主義藝術收藏,以及後來入藏的包浩斯作品收藏與約瑟夫·博伊斯收藏;還有賽克勒美術館,以古代東方藝術,特別是亞洲、伊斯蘭與印度藝術為主要收藏特色
  • 馮雪:藝術檔案與美術博物館的藝術史建構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新博物館理論1 的勃興帶來了對博物館文化身份的挑戰,即宣稱美術博物館――也包括博物館「族群」中的其他成員――並不像通常認為的那樣「中立」,博物館的藏品以及藏品被闡釋的方式既不神聖,也非確定無疑,因為博物館在事實上是一種「社會發明」2,它的藝術史建構方式反映了根植於社會制度中潛在的價值體系,也包含了個體所作的主觀選擇。
  • 【丹青·資訊】藏在美國博物館裡的中國國寶
    ▲美國博物館地圖/曾刊於《美成在久》第17期20世紀初,西方收藏界對中國藝術產生了空前興趣,美國的藏家和博物館競相購買市場上最傑出的中國藝術珍品。而同一時期的中國積貧積弱,面臨內憂外患,無暇保護自身的文化遺產,使大量珍貴藝術品流入市場。
  • 論美術博物館功能性轉變觸發的視覺傳達方式轉變及意義擴充
    20世紀80年代新博物館學興起以來,美術博物館的職能從傳統的以「物」為中心發生著以「人」為中心的轉向,功能重心也由基礎的對物品的收藏、陳列和研究擴充至對觀眾的教育和服務,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美術博物館運營工作中各方面的轉變。
  • 歷史與現實:美國高等院校博物館概況
    9月9日為配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正式對外開放,浙大在館內召開了「教學博物館國際會議」,邀請國內外博物館的從業者和學者,探討他們對「教學博物館」的觀點和思考。本刊特報導會議第二場次第二講,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特聘中國藝術主任孫志新談美國高校博物館現狀。
  • 青銅器成秋拍重頭戲 專家:高古收藏潛力無限
    從日前上海博物館斥巨資收購一件傳世青銅重器,到紐約蘇富比、佳士得在九月拍賣季中紛紛推出中國青銅器專場,青銅器無疑成為今秋藝術市場上的重頭戲之一。  紐約蘇富比這場青銅器專場拍賣的來源——國際著名東方藝術品收藏家朱利思·艾伯哈特於2012年去世,他一生中收藏了門類眾多的中國藝術品,並在維也納建立了首座私人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 盛世收藏 如今尚未歸國的中國文物 都在世界哪些博物館中
    盛世收藏,在當今的新聞中,屢有富商在外國拍賣會上買回中國文物的消息。「黑石號」沉船位置眾所周知,由於長時期的積貧積弱,加之缺乏對各種文物的價值認識,從清末以來,中國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下邊,就把海外收藏中國文物的主要博物館或圖書館做一不完全的列舉: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宋代藝術展廳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賽勒姆皮博迪·埃 賽克斯博物館、紐哈芬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亞洲學會博物館、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費城藝術博物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匹茲堡卡內基藝術博物館、
  •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從建築到藏品 樣樣不簡單
    這源於博物館是在美國著名藝術品收藏家、慈善家亞瑟·姆·賽克勒先生的贊助下修建而成。在充滿古意的展廳裡,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曹宏講述了這座建築的往事。賽克勒家族不僅在美國醫藥營銷等領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還在藝術以及慈善方面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重要推手。出生於1913年的亞瑟·姆·賽克勒,後來對亞洲藝術情有獨鍾。
  • 賽克勒的藝術收藏與贊助
    「一位真正的收藏家能給世人展示新的發現和見識,這比藏品本身的數量可重要多了」。在他的整個生命中,對藝術和藝術史的殷切渴求,是一條貫穿始終的脈絡。賽克勒從上世紀40年代起開始收藏藝術品。他最初支持並收藏美國當代藝術家的繪畫,之後轉而關注前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接著是法國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日後進而擴展到近東和遠東的古董。他常說:「我像一個生物學家一樣收藏。
  •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
    ,展覽匯聚來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美國各大博物館和重要私人收藏的珍貴藏品逾180件,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柉禁組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師趛鬲、上海博物館的小臣系卣等齊聚芝加哥。
  • 觀察|門票與捐贈,超級博物館何去何從
    從前(理論上)只需支付一美元的自願捐贈票(pay as you wish )就能進入這座超級博物館看個夠這樣的好事兒一去不復返。在全球博物館行業最發達的美國,藝術博物館收取門票也算常態。比如與大都會齊名的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還有大都會斜對面的古根海姆,成人票價皆為25美元,這也許是大都會定價的依據。相比而言,排名老大的大都會定價還是很克制的。
  • 國際博物館人「雲上對話」:疫情下博物館的力量
    史蒂芬·利特爾(Stephen Little,美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LACMA在3月14日宣布閉館,原本已計劃重新開館,但是最近洛杉磯的疫情出現反覆,因此重新開放不得不推遲。今年2月揭幕的「仇英展」也在關閉中,我們非常感謝所有出借方,同意展覽延期到9月7日,尤其是上海博物館,上博是此次出借藏品最多的機構。
  • 哈佛大學的藝術博物館
    1997年,我應邀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訪問講學。哈佛大學是美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學術聲譽早已聞名於世。但哈佛有一流的藝術博物館,我事先卻不知道。雖然我在《物理化學》課堂上和《歐洲近代美術史》的講座上曾多次向學生們介紹過科學與藝術的這一天衣無縫的結合,但找遍了盧佛宮、巴黎專門收藏印象主義繪畫的奧賽美術館以及倫敦、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等地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各大美術館,連這幅畫在何處都沒打聽出來,始終引以為憾事。沒想到竟然在這裡不期而遇!原來這幅畫散落在民間80多年,1979年才由一位私人收藏家捐獻給哈佛大學。
  • 西安交大博物館開館 鍾明善捐贈2667件藏品
    2004年,西安交大決定建立一所藝術博物館,並將籌建任務交給西安交大教授鍾明善。之後,鍾明善邀請交大文物考古專家李家駿一起先後訪問、考察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希臘雅典教育技術學院,以及國內多所高校博物館。他們看到,國外一流高校的博物館,已成為國家博物館的組成部分,也是該國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他們決心盡最大努力把西安交大博物館建好。
  • 北京大學塞克勒考古博物館名字很怪,裡面藏品更是了得,比如這些
    朱紅色的門窗,青藍色的屋瓦,這座在北大眾多古建築中很是低調的二層小樓,卻收藏了超過一萬件大大小小的珍貴文物——這便是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士是美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品收藏家之一,曾出資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創立賽克勒藝術館,還在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內建立了賽克勒博物館和美術館。1984年,鍾情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賽克勒博士與北京大學進行了初步溝通,打算在北京大學捐建一所博物館。博物館於1986年奠基開工,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但是賽克勒博士在1987年就去世了,沒有看到博物館的建成。」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山東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
    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英文名稱是Shandong Museum,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館藏歷史文物14萬餘件,以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璽印、簡牘、漢畫像石、書畫、善本書為主要收藏特色。
  • 大學藝術博物館 不僅僅是為了審美教育
    相比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博物館,美國的大學博物館整體上在博物館的類型,博物館的經費,藏品的數量、質量,博物館的運作效率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特別是美國一些頂尖大學的藝術博物館的藏品和展覽,不遜色於任何一家世界一流藝術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董捷曾對美國的藝術類大學博物館做了深入的研究。這裡介紹了他親歷的在世界上十分有影響的幾家各具特色的美國大學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