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共接收翁萬戈235件捐贈,永遠緬懷他

2021-01-12 澎湃新聞
旅美知名收藏家翁萬戈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2月9日離世,享年102歲。

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其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2018年7月28日,翁萬戈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向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捐贈183件文物,為該博物館接受的史上數量最大的一批中國古代文物。近日,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近日刊文悼念翁萬戈先生並透露:2018年底,翁萬戈先生委託子女與博物館溝通,希望捐贈另外183件家藏,2019年,翁氏家族追加了更多家藏,其中涵蓋了家族祖先畫像及先人墨跡。截止至最後一次捐贈,博物館共接收了235件作品。

以下為澎湃新聞摘選的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刊發的紀念文章:

「2020年12月9日,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捐贈人——翁萬戈先生。我們將永遠想念並緬懷他慷慨樂觀的精神以及我們長達70年的友誼。」

翁萬戈(1918-2020)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哀悼翁萬戈先生的逝世,翁先生享年102歲。他是博物館的一位重要朋友,也是享譽世界的重要學者、藝術家、文化人士及鑑賞家,我們將共同悼念他的離去。我始終記得萬戈先生對細節、對美的專注以及他樂於表達的精神。他的一生充滿創造力、求知進取以及無私贈予,他為我們所有人都樹立了典範。

鑑於翁先生的慷慨饋贈,他是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最高等級的捐贈人。在博物館的歷史上,他向我們交託了數量最多也最為重要的一批中國古代書畫,其質量在美國同類藏品中也最為突出。這批家藏有著珍貴的歷史,它們從最初被建立至今,已在翁氏家族中傳承六世;而藏品本身豐富的信息,更反映了幾百年的鑑賞收藏曆程。

我們不僅對萬戈先生及其家人心懷感激,同樣,我們也謙恭地對獲得其家族的信任而感到榮幸。我們將致力於悉心照料這批珍貴而卓越的收藏並延續傳承。」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館長馬修·泰特鮑姆(Matthew Teitelbaum)致全體員工信

翁先生是晚清帝師翁同龢的五世孫。作為繼承人,他接管了在家族中傳承已久的珍貴家藏,其中包括數量可觀且質量優秀的中國古代繪畫、書法、碑帖、篆刻以及其他工藝品。他1938年來到美國留學,隨後於1940年代末定居美國。自此,翁萬戈先生開啟了推動海外中國文化分享與傳播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翁先生在留美期間到訪的第一個藝術類博物館,便是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在往後的歲月中,他常常懷念地提起:「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是我最有歸屬感的博物館。」

翁萬戈與攝影師斯坦納在博物館(約1950年)

翁先生與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結緣始自1949年。博物館的亞洲藝術部主任富田幸次郎(Tomita Kojiro)久聞翁氏家族的大名,在知悉了他們已定居美國的消息後,他便首先聯絡翁萬戈先生,並熱情邀請他一同參觀博物館的中國藏品。二人在庫房中觀賞古代珍品名作,共同度過了幾個小時的愉快時光。雖身在異國,但經由東亞文化中共同欣賞的中國古代書畫,翁先生與博物館的亞洲藝術部締造了最初的信任與友誼。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富田幸次郎

1949年,富田幸次郎給翁萬戈先生的一封信

在此後半個世紀的往來酬答中,翁先生本人的興趣和專業也從原來的電機工程方向轉向了藝術與文化方面的創作。翁先生首先在紐約哈蒙基金會(Harmon Foundation)學習製作教育類電影,隨後一直深入參與有助於中美文化交流的短片製作、字幕翻譯以及紀錄片選編工作。此外,他還產出了大量珍貴且水準優秀的中國早期社會影像及中國傳統藝術門類的題材電影,其中不乏介紹中國古代繪畫及歷代美術簡史的影像系列。早在50年代起,翁先生的影片中就出現了相當一部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古代藝術品。而這些關於中國文化與藝術成就的影片,不僅在美國的文化機構放映,獲得胡適、林語堂、賽珍珠等人的好評,也在波士頓電影節、愛丁堡電影節獲得國際世界的關注和嘉獎。

1977年,翁先生搬家到新罕布夏州的萊姆小鎮(Lyme,NH),此地距波士頓只有2、3小時車程,而翁先生本人也繼續在中國古代文化及藝術的推廣和創作上投入著極大的精力,並參與了更多展覽和寫作方面的工作。

在1982到1986年間,翁先生曾擔任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主席,與大陸著名學者傅熹年、王世襄等共同籌措了關於建築、竹雕的主題展覽。1990年代末,翁先生則獲得了藝術類博士的榮譽學位,並於次年出版了他的中文詩集以及其對陳洪綬的研究。

2007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翁氏家藏特展《翰墨流傳:翁氏書畫收藏精品展》的展廳陳設

時至2007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中國藝術部策展人盛昊,再次推進了博物館與翁萬戈先生的聯結。他籌備了北美第一個翁氏家藏主題特展《翰墨流傳:翁氏書畫收藏精品展》(Through Six Generations: The Weng Collec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並在Orientations期刊上發表了專文。

2007年Orientations雜誌的翁氏特輯,收錄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展覽專文。

展覽包括了繪畫、書法、日記稿本及案頭文玩的55件翁氏家藏,配合2件博物館館藏青銅器和1件玉如意,首次以展覽的方式學術性地梳理了家藏特色,展現了翁氏收藏的流傳原委和家族傳承,也鋪墊並影響了隨後的一系列家藏曝光, 如:2008年北京中華世紀壇的翁氏家藏展《傳承與守望》及2009年北美西海岸漢庭頓圖書館(Huntington Library)的翁氏家藏展。

2010年至2017年,翁萬戈先生通過先寄存後捐贈的方式,陸續向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輸送了20件書畫作品,這也為隨後的一系列家藏捐贈埋下了伏筆。2018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籌辦了第二個翁氏家藏特展《長江萬裡》(10,000 Miles along the Yangzi River)。

2018年Orientations雜誌的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特輯,收錄《長江萬裡》特展專文

該展覽聚焦翁氏家族中始終最受青睞的一件作品,同樣它也是翁萬戈先生著重研究並出版專著的一件作品——清初著名山水畫家王翬的16米長卷《長江萬裡圖》。這一展覽由中國藝術部策展人白鈴安(Nancy Berliner)主持策劃,首次最大程度打開該長卷的畫幅部分,並全部公開了畫面及題跋信息。此外,展覽還展陳了留有翁同龢書法題詩的木匣及其他作品附屬品,並通過日記重建了晚清時的購藏和展觀細節。同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亞洲部也在Orientations期刊策劃專欄,並發布了該展覽及該畫作在20世紀流傳原委的專文。

2018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翁氏家藏特展《長江萬裡》的展廳陳設

2018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翁氏家藏特展《長江萬裡》的展廳陳設

2018年,翁萬戈先生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慶祝他的百歲生日。生日宴會上,他宣布將這幅最受他的高祖翁同龢、以及他本人喜愛的長卷——《長江萬裡圖》,捐贈給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2018年,翁萬戈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慶祝他的百歲生日,宣布捐贈《長江萬裡圖》。翁萬戈百歲生日宴,臺上(左一)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館長馬修·泰特鮑姆(Matthew Teitelbaum)、(中)中國藝術部研究及策展助理應非兒、(右)中國藝術部策展人白鈴安(Nancy Berliner);坐席(右一)翁萬戈先生、(右二)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右三)翁先生的女兒翁以思。

從最初的亞洲部策展人富田幸次郎,到隨後的亞洲部主任吳同,繼而是中國部策展人盛昊、白鈴安,以及現任的亞洲部主任喻瑜。半個多世紀的友誼,也蘊含著一代代策展人的代際交替和努力。

基於翁氏家族與現任中國部策展人白鈴安的密切工作,2018年底,翁萬戈先生委託子女與博物館溝通,希望捐贈另外183件家藏,包括從唐代到明清的繪畫、書法、碑帖及刺繡品。2019年,翁氏家族追加了更多家藏,其中涵蓋了家族祖先畫像及先人墨跡。截止至最後一次捐贈,博物館共接收了235件作品,即翁氏家藏中的絕大部分繪畫、書法、碑帖及篆刻。這不僅補充了館藏明清繪畫及書法拓片的數量與質量,同時也在博物館的收藏序列中,整體性地了嵌入了19世紀中國文人的品位與眼光,使得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這一活躍的國際性文化交流平臺,能夠更好地講述中國的故事、中國的家族傳承文化以及中國從古到今卓越的藝術成就和文化保護意識。自2019年起,博物館便立足全部捐贈品,開啟了為期三年的家藏精選展,並將持續推動其家藏的研究、修復及電子化公開。

2019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翁氏家藏特展第一期《親友交遊》的展廳陳設

翁萬戈先生的離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多世紀的精彩人生,從他的家鄉常熟到天津、北京、上海,再到美國的波士頓、紐約、萊姆,翁先生的足跡一如他廣博的文化胸懷及樂觀豁達的心胸。所到之處,他總給人留下久久難忘的回憶和長遠且積極的影響。我們將始終記得他親切而慷慨的形象,以及他為博物館、為我們的城市帶來的不可估量的正面意義。

撰文:

白鈴安Nancy Berliner, 中國藝術部主任策展人Wu Tung Senior Curator of Chinese Art 

應非兒Feier Ying, 中國藝術部研究及策展助理Curatorial Research Associate of Chinese Art

相關文章/著作:

Hao Sheng. 「Through Six Generations: An Exhibition of the Weng Collec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t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Orientations (vol 38, No. 3), Apr 2007.

翁萬戈:《萊溪居讀王翬<長江萬裡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Feier Ying. 「Ten Thousand Miles and One Hundred Years: A 17th Century Panoramic Yangzi River Scroll from the Weng Collection at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Orientations (vol 49, No. 4), Jul/Aug 2018.

翁以鈞:《翁萬戈的電影生涯》,微信公眾號:影像上海,2020年12月12日。

(本文原題為《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悼念翁萬戈先生逝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收藏東方: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亞洲藏品的建立
    「波士頓三駕馬車」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亞洲藝術收藏中,日本藏品入藏時間最早,數量也最大,從奈良時期一直到當代,共約有九萬餘件,〔2〕無論數量還是品質,都被公認是日本以外最好的,而這一切都與「波士頓三駕馬車」(Boston triumvirate)密不可分。
  • 來自寧波的南宋 《五百羅漢圖》 奠定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中國藏品...
    昨日,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高級訪問學者、中央美術學院邵彥教授在天一閣博物館開講《海外遺珍:美國博物館藏中國書畫》,以學術眼光和實地考察經驗,分享了這些中國古代書畫在美國的分布情況,以及它們前世今生的故事。美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最多的六家博物館分別是: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弗利爾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 西安交大博物館開館 鍾明善捐贈2667件藏品
    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特意為博物館贈送京劇音配像全套錄像資料,西安交大師生,省內外文物及藝術收藏家紛紛捐贈個人藏品。經著名詩人沈奇教授引薦,陶藝大師邢良坤先生也將他精心製作的40多件陶瓷藝術品無償捐獻給交大博物館。新加坡、美國等國專家也專程來陝,為博物館捐獻個人藏品。
  • 觀察|門票與捐贈,超級博物館何去何從
    澎湃新聞特此刊發湖北美術學院副教授左奇志所撰一文,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為例,探討超級博物館的門票與捐贈問題,談及博物館未來究竟該何去何從。一、為何重啟強制性門票?由於博物館的財年的計算方法是從頭年7月1日到次年6月30日,所以目前的門票收入只包括18年3月份強制性門票開始收取後的三個月(3-6月),因此全年門票收入情況還不明了。
  • 四件展品捐贈世界技能博物館,《世界技能博物館零號刊》今天重磅發布
    活動現場舉行了隆重的展品交接儀式,來自浙江台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根雕大師吳先金先生向世界技能博物館捐贈了《絲綢之路》《中國夢》《中華大愛》三件根雕作品,他捐贈的這三件展品緊扣時代主題,用獨創的「花刀」技藝雕刻而成,凝聚了吳先金先生一生技藝的精髓。
  • 老鐘錶匠1600塊鐘錶捐贈民俗博物館收藏展示
    修表之餘他收藏了手錶、掛鍾、鬧鐘等1600餘件。昨日,78歲的薛文泉老人將他收藏的1500塊手錶和100個鬧鐘正式無償捐贈給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收藏展示。記者從青島民俗博物館了解到,這些藏品將於今年8月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預展,並將其列入明年的固定展覽計劃,常年對外展示。  1600塊表擺滿了戲臺  昨日上午,「薛文泉先生收藏品捐贈儀式」在青島民俗博物館古戲樓二層舉行。
  • 張大千弟子的後人向成都市政府捐贈近650件大千畫作及物品
    嚴易夢 攝   中新網成都9月5日電 (嚴易夢)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藏品捐贈籤約儀式5日在成都舉行,張大千入室弟子孫雲生之子孫凱向成都市政府捐贈了近650件張大千畫作及物品,這標誌著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即將全面展開建設。  國畫大師張大千堪稱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 論美術博物館功能性轉變觸發的視覺傳達方式轉變及意義擴充
    文/潘怡菲(Pan Yifei)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宋奕勤(Song Yiqin)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視覺作為美術博物館觀眾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美術博物館教育者的重點研究對象。
  • 馮雪:藝術檔案與美術博物館的藝術史建構
    由於美術博物館在藝術世界擁有的某種權威,人們已經習慣從它的敘事中獲得對自身和社會的基本想像,因此,學者們呼喚一種新的美術博物館:開放決策過程,並且以更為開放的學術視角充分考察藝術歷史的「環境」和「生態」,尤其要關注那些通常被忽視的角落,以此培養一種儘可能接近「真實」的方式建構藝術史。
  • 中航工業航宇員工向襄陽市博物館捐贈歷史文物
    同時,他的捐贈行為也受到了媒體關注,襄陽電視臺《今日播報》欄目為他捐贈文物一事做了特約專訪,並全程報導了整個捐贈過程。侯天翊自幼愛好古玩收藏,他捐贈的五代花瓣口青瓷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此文物現市場流通價值約四萬多元。在此情況下,侯天翊不為利益所動,為支持襄陽本土文化建設,毅然將文物無償捐獻。
  • 赤子心·故鄉情 姜一涵書畫作品捐贈在濟南舉行
    今天上午,由山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省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山東博物館承辦的「赤子心·故鄉情——姜一涵書畫作品捐贈暨《姜一涵書畫藝術展》開幕儀式」在山東博物館一樓禮儀大廳舉行。
  •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接收8件流失在歐洲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回遼寧
    央廣網瀋陽1月16日消息(記者郭威)為支持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實施,增進中歐科學合作,歐洲化石收藏家和研究專家,主動提出將他們在歐洲收集和研究的產於中國遼西的8件珍貴古脊椎動物化石無償贈送給中國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 追尋中國頂級青銅藝術:王公子分享哈佛藝術博物館
    博涉而多專,每遇佳器,必探究其文化意蘊,徜徉其間,流連忘返,素好遊歷各大博物館,瞻仰頂級藝術,觀摩多層樣本,視為人生至樂。本次王公子隨中國青銅專業委員會組團赴美遊藝,獲準近距觀察史密森尼學會之下的若干博物館館藏。為與同好分享,也將所拍館藏中國文物圖片形成系列,在樂藝會發布。獨樂不如眾樂,信夫!
  • 《博物館奇妙夜3》 讓人緬懷過去的美好時光
    《博物館奇妙夜3》 讓人緬懷過去的美好時光時間:2015-12-08 08:48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博物館奇妙夜3》 讓人緬懷過去的美好時光 《博物館奇妙夜3》由於是好萊塢 羅賓威廉士遺作,還是內地2015年首部引進外國大片,備受影迷期待。
  • 重磅: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流失的國寶級文物清單一覽
    10月到11月,在和田的約特幹村挖掘文物近百件。年底,挖掘了和田的丹丹烏裡克遺址,得到文物150件。在尼雅河故道,他挖掘到文物600多件。在安得悅遺址挖得文物百餘件。最後在拉瓦克防堵波收穫大批文物。由此,完成他第一次中亞考察。 是年,陝西省寶雞鬥雞臺出土商代青銅器一批共19件,為端方所得。
  • 哈佛藝術博物館的攝影收藏 一種無可取代的張力與魅力
    據該館攝影策展人瑪姬達·貝斯特(Makeda Best)告知,哈佛大學旗下51個機構共擁有1000多萬件藏品。在哈佛藝術博物館攝影收藏的形成過程中,攝影人戴維斯·普拉特(Davis Pratt )發揮了關鍵作用。最初,他向哈佛大學建議普查分散在學校各處的照片情況。在建議被採納後,他被任命為學校新成立不久的卡彭特視覺藝術中心(CCVA)的靜照攝影策展人。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兩百一十三期):「會飛的花——世界珍稀蝴蝶展...
    ·熱點新聞 / Headlines【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在北京舉行】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隆重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頒發捐贈證書,並宣布展覽開幕。
  • 高州「鄒氏大屋」華麗轉身成為「高涼鄉土文化博物館」
    題記:高州寶光街道頓梭村委會良民村「鄒氏大屋」華麗轉身成為「高涼鄉土文化博物館」,每天免費開放迎客,數千件文物和名家美術作品同時亮相,傳承鄉土味 留住文化的根…鄉土文化博物館收藏的物品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