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魚的由來

2021-01-08 環球網

【來源:光明日報】

熱乾麵、黃鶴樓、武昌魚,是大眾心中武漢的標誌。人們廣泛知道武昌魚,還要歸功於毛澤東寫的《水調歌頭·遊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後來,毛澤東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談到這首詞時,他說,才飲長沙水,是指長沙白沙井的水;武昌魚的武昌,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現在的武昌和大冶之間,那個地方出的鯿魚叫武昌魚。三國時期吳國孫皓要搬家,老百姓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所以他說,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毛澤東說的這個縣當時叫鄂縣,就是今天的鄂州市。鄂州叫「武昌」,是三國時孫權命名的。公元221年4月,孫權把東吳的都城遷到鄂縣,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縣」為「武昌」,修築武昌城。在武昌經營了8年的孫權,覺得建國的條件已經成熟,於229年4月在武昌正式即帝位,定國號「大吳」,改年號「黃龍」。但是在武昌設都時間不長,當年9月,孫權就遷都建業,派陸遜輔太子孫登留守武昌城,武昌作為吳國陪都。

後來,孫權的孫子孫皓繼位,265年9月,他將都城從建業再次遷回武昌。建都城自然要大興土木,人們勞役繁重,苦不堪言。吳國的官僚地主更是不願意遠離家鄉,一齊反對,當時吳國左丞相陸凱為了讓孫皓還都建業,就給他上疏勸諫,其中巧妙引用了一段「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在重重壓力下,遷都武昌僅僅一年多,266年l2月,孫皓只得又還都建業。這段童謠說明,當時的武昌魚就已經很有名了。

人們都認同的武昌魚,主要產於武昌古老的梁子湖水域的牛山湖一帶,這裡水域寬廣,水色碧綠,加之水深、水溫、流速等天然條件,成為武昌魚的繁殖基地。在長久的歷史進化過程中,人們習慣把鯿魚作為武昌魚的代表,然而,鯿魚有三種:長春鯿、三角鯿、團頭鯿,並稱為「鯿魚三姐妹」。誰才是真正的武昌魚呢?自古以來,人們往往把近似的鯿和魴混為一談,早期的《爾雅》就認為,魴「江東呼為鯿魚之美者」;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更認為:「魴,方也;鯿,扁也。其狀方,其身扁也」;到了現代,人們也是魴、鯿難分,在我國現代大型辭書《辭海》中也記載說:「武昌魚,即團頭魴。」

直到1955年,中國著名魚類學專家易伯魯進行詳細鑑定。他認為,武昌縣牛山湖的一種團頭魴,頭更小,體更長更扁,產區也較集中,肉質的細嫩、鮮美、營養成分又優於其他「二姐妹」。於是,易伯魯把這種團頭魴,確定為正宗的武昌魚,並得到了魚類專家和廚師們的廣泛認可。一樁公案總算塵埃落定。易伯魯因此被稱為武昌魚的命名人。

武昌魚習性奇特,據《武昌縣誌》載:「有魴即鯿魚縮頂,鯿產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迴旋,潭深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味肥美,餘亦勝別處。」

武昌魚不僅肉腴味美,且富含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D等物質,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大量的磷和煙酸,可以起到補腦和軟化血管的作用;還有消化積食、增加食慾的功能。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載:「(魴魚)味甘、溫、無毒。主治調胃氣、利五臟。和芥食之,能助肺氣,去胃風,消谷。作鱠食之,助脾氣,令人能食,作羹臛食,宜人,功與鯽同。」

如今,武昌魚已經成為湖北和武漢的一道當家名菜。無論是外地客人,還是國際友人,到了武漢,都要嘗一嘗武昌魚。除傳統的清蒸武昌魚外,當地廚師還開發出海參、香酥、風乾、花釀、紅燒、雞粥奶油、楊梅、白雪臘梅等不同風味的做法,讓國內外食客大飽口福。

相關焦點

  • 武昌魚是什麼 武昌魚的功效有哪些
    武昌魚是人們常吃的魚類之一,它的營養非常的豐富,吃了對人體有很大的益處,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那你們知道常吃武昌魚有哪些功效嗎?武昌魚有哪些營養價值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武昌魚的相關知識吧。武昌魚是什麼武昌魚鯉科,魴屬,它又叫鯿魚。
  • 武昌魚來自武昌嗎?「武昌魚」是怎麼來的?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作為國內餐桌上最常見的淡水魚之一,相信大家都不會對武昌魚感到陌生。不過武昌魚雖然叫「武昌」但原產地並非來自武昌,而是現在的鄂州。據說在三國時期,孫權巡遊鄂城時把鄂城改名為武昌,此後還發現這裡的鯿魚十分美味,此後這裡的魚也被稱為武昌魚。可以說武昌魚還被刻上了我國悠久的魚文化,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關於武昌魚的歷史,來一起看看吧。
  • 長江野釣武昌魚,魚味「孔雀開屏」做法,鮮美武昌魚讓人直流口水
    長江野釣武昌魚,魚味「孔雀開屏」做法,鮮美武昌魚讓人直流口水,此道菜孔雀開屏我是受粉絲釣友的啟發,有的粉絲釣友問我釣獲的野生魚如何處理,問我是不是會做美味的魚味分享經驗,我是一個釣魚愛好者,當然也是一個魚味的高手,清蒸武昌魚的調料我用的很簡單就調料和姜。
  • 「武昌魚」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昨日獲悉,我省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武昌魚製作技藝」等16個項目入選,至此我市省級項目已達50項。  武昌魚學名團頭魴,最早得名與三國東吳故都的古武昌有關,當時就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謠,此後王安石、蘇軾、岑參、毛澤東等歷代名人都寫過吟詠武昌魚的詩詞。
  • 中國十大名菜之清蒸武昌魚
    左丞相陸凱乃上流引童謠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極力要求還都,孫皓終於返回建業。後來這段史實使「武昌魚」的名聲大振,以此事人典的詩詞歷代多有,著名者如南北朝時詩人庚信所作《奉和永豐殿下言志十首》:「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唐代詩人岑參的《送費子歸武昌》:「秋來倍憶武昌魚,夢著只在巴陵道。」
  • 武昌魚怎麼做好吃?兩種口味必須要學會
    對於武昌魚,可能吃的人比較少,但是它確實我國主要淡水魚之一,而且武昌魚不僅肉質鮮美,還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老人小孩都非常適合食用,因為它的魚刺也不是很多。武昌魚基本上沒有什麼禁忌,人人都可食用。但是很多人擔心自己做的武昌魚不好吃,想要把這道食材做的美味。那麼,武昌魚怎麼做好吃?
  • 荊楚之地上最為有名的美食之一,清蒸武昌魚
    1顧名思義,清蒸武昌魚的主要材料就是武昌魚。2武昌魚十分肥美。他在自己的詞《水調歌頭·遊泳》中這樣寫道:「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主席都這麼說了,想必這魚定有它的獨到之處。於是湖北人們吃武昌魚的次數越來越多,外地人也不少特意到這裡來品味清蒸武昌魚的。
  • 毛主席當年的說的武昌魚和扁魚有什麼區別?
    古人曰,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意思是寧肯在建業喝普普通通當地的水,也不願到武昌吃比水貴重的魚,以示不願將吳(三國)的都城從建業搬到武昌。
  • 長江支流釣魚,野釣長江武昌魚,還釣獲鯉魚和紅尾魚
    長江支流釣魚,野釣長江武昌魚,還釣獲鯉魚和紅尾魚。目前長江深山野釣是非常理想的,因為夏天非常適合在長江野釣,但一定要選用合適的餌料進行作釣,因為深山的長江支流水溫高,長江野魚的食慾會減退,以在使用餌料氣味要掌握適度,不要太濃,尤其是酸味和腥味更要注意氣味的適度性。
  • 武昌魚真正的產地,你一定不知道在哪裡?
    鄂州市是名中外的"武昌魚"的原產地,素有"百湖之市"、"魚米之鄉"等稱號。鄂州以湖而名,依水而興,鄂州美食,水產豐富,歷史悠久,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具有鄂東地方風味的傳統風味菜點和小吃。在逢年過節或親朋好友到來或重要賓客臨門時,經常以鄂州的八大特色美食和自製的蜜酒來待客宴賓。
  • 武昌魚怎樣做好吃?秘訣在這裡,簡單易學的家庭版清蒸魚
    食材新鮮武昌魚 蔥 姜 鹽 料酒 胡椒粉 青豆 紅椒 蒸魚汁油(或者味極鮮醬油和蠔油)重要提醒:改刀時不要切斷了,注意安全以防魚刺扎到手,好了,下面開始我們的製作吧!方法/步驟1.準備好新鮮的武昌魚,清洗乾淨。2.頭和尾巴切下來,身子從背部切一指厚的條形,注意:如下圖所切,不要切斷了。
  • 百家姓的由來
    排名: 1姓: 李由來: 專家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進行統計,全國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即超過8700萬人。李姓在國內分布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   排名: 2姓: 王由來: 根據專家考證,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超過8000萬人,是中國第二大姓。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後人自稱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
  • 「令」字的由來
    (原標題:「令」字的由來)
  • 《原神》甘雨椰羊名字由來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原神》甘雨椰羊名字由來,一起來看看吧。 《原神》甘雨椰羊名字由來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原神》甘雨椰羊名字由來的全部內容,更多遊戲攻略請持續關注18183手遊網!
  • 從身邊的科學開始,探索萬物由來的秘密
    7月13日,肯德基「小小科學家,探索萬物由來」主題活動長沙站——「科學之光,照亮童年」在肯德基世紀金源餐廳舉行。「Discovery萬物由來的秘密」不僅內容上有趣有料,表現形式也頗生動形象、別具一格。它用紙上迷你小工廠、打破常規比例的小卡通人物、可視化的數據等方式為小朋友講故事,讓小朋友們更容易代入情境、更好地理解知識。每本書書後還有小彩蛋,連連看、趣味問答、找不同、塗色遊戲等,讓探索的過程樂趣不斷。
  • 武仙人的由來!
    它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它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在武仙座和北冕座。
  • 史料閱讀:乘號的由來
    教學目標:介紹乘號的的由來,使學生了解乘號的發展變化,感受數學符號的簡潔美。
  • 探索萬物由來,Discovery好奇DD龍升級打造「萬物由來的秘密」科普童書
    11月15日,肯德基小書迷王國和Discovery好奇DD龍聯合舉辦的「小小科學家,探索萬物由來」主題故事會長沙站歡樂開啟。知名兒童課程設計師、首屆荊楚教育名家、楚天卓越教師徐莉來到現場,與大家分享如何指導孩子進行科普閱讀。小朋友們則穿著白大褂、戴著護目鏡,變身為小小科學家,在猜一猜小遊戲、樂器大揭秘、知識大搶答、「森林舞會」聲音小實驗等環節中度過了一場精彩的科學探索之旅。
  • 「星期」的由來
    這就是既與國際「七日一周」制「接軌」,又具中國特色的「星期」的由來。(摘自《咬文嚼字》)
  • 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由來
    科學家的由來「科學家」這個詞在拉丁文中是「scien」,即了解的意思;英文「science」,泛指一切學習的形式;德文是「diewis-senschaft」,可與科學通用。有人曾對科學家下過這樣的評語,說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精細的實驗,謹慎的分類,證據的搜集,結論的研判」等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