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李某的行為如何定性

2021-01-13 中安在線網站

  一、案情簡介

  李某系某國企換熱設備有限責任公司銷售員。2007年7月2日10時許,李某從同事陳某的辦公桌上取報紙拿回自己辦公室看時,發現報紙中夾有一個牛皮紙信封,內有三張分別是3萬、8萬、8萬的銀行承兌匯票,李某遂將上述三張銀行承兌匯票放入自己的辦公桌抽屜內,後通過其在農村信用合作社工作的堂妹分三次將匯票上的19萬元承兌,將第一次承兌的3萬元現金存放於其在單位的保險柜內,將後兩次承兌的8萬元先後存入個人活期存摺內,並分別轉存為定期存單。2007年12月21日、2008年1月6日,李某將上述19萬再次轉存為10萬元、5萬元、3萬元、1萬元的四張一年定期存單至個人名下。經查,該三張承兌匯票系該國企換熱設備有限公司陳某的業務貨款。2007年12月21日,該國企換熱設備有限公司向該國企公安處報案。2008年1月16日,李某以該國企換熱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某的名義在農村信用社開設個人帳戶,將19萬元贓款存入該帳戶後向公司投案自首。破案後全部贓款已發還被害單位。

  二、分歧意見

  對本案的定性,有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李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構成盜竊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由於李某對涉案財物的先行佔有行為是合理的佔有,且其未實施秘密竊取的行為,所以不能認定為李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由於李某基於非法佔有的目的,利用了經手公司承兌匯票的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的財物佔為己有,數額巨大,其行為構成職務侵佔罪。

  三、評析意見

  我們同意第一種意見,理由如下:

  (一)我國《刑法》規定構成盜竊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本案中李某系該國企換熱設備有限責任公司銷售員,符合一般主體要求。

  (二)我國《刑法》規定盜竊犯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犯罪對象可以是任何一種公私財產,《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十二條規定: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於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本案中,李某所取得的銀行承兌匯票系其秘密竊取的,屬於非法和惡意取得,所以,不享有票據權利。據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第二項的規定盜竊有價支付憑證的行為,是盜竊罪。

  (三)李某在擔任公司銷售員期間在2007年7月2日10時許,從同事陳某的辦公桌上取報紙拿回自己辦公室看時,發現報紙中夾有一個牛皮紙信封,內有三張分別是3萬、8萬、8萬的銀行承兌匯票,李某遂將該三張本屬於陳某業務貨款的銀行承兌匯票放入自己的辦公桌抽屜內,後通過其在農村信用合作社工作的堂妹分三次將匯票上的19萬元承兌並分別於2007年12月21日、2008年1月6日將上述19萬轉存為10萬元、5萬元、3萬元、1萬元的四張一年定期存單至個人名下。李某的這種秘密竊取單位本不屬自己業務貨款的銀行承兌匯票並承兌後存入個人名下的行為,使公司財物轉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並非法佔為已有,使財物持有人失去了對該3張銀行匯票的實際控制,給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

  (四)李某在實施犯罪時,明知其盜竊的該3張銀行承兌匯票是他人或者單位所有的財物,但其利慾薰心,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實施秘密竊取後將該3張銀行承兌匯票承兌並分兩次將承兌的19萬元以個人名義存入銀行妄圖獲取非法利益,所以其在實施盜竊犯罪時的主觀方面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直接故意。

  所以,李某的行為無論從《票據法》還是《刑法》看,都屬於違法行為,且該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完全符合我國《刑法》264條關於盜竊罪構成的四個要件,構成盜竊罪。

  李某的行為不構成職務侵佔罪,理由如下:

  一方面,職務侵佔必有職務性,即通過自己在職務上的便利,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取各種手法獲取公私財物。這裡的職務上的便利參照司法解釋應為:因自己從事的本職業務上的管理、保管、處理財務等而從中獲利,而非偶然遇到。所以,結合此案的各項證據我們不難發現,李某盜竊銀行承兌匯票的行為,並不是直接因其從事該行業職務而導致的,因為李某是銷售員而非單位財務科人員,這裡也就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而是間接的碰巧遇到了。那麼,認為由於李某是該公司職員而盜竊了匯票就是職務侵佔的說法顯然不能成立。既然非因職務上的便利而又秘密竊取了公司的財物,這也就無可爭議地應定性為盜竊罪。

  另一方面,本案主體不適格。通過案卷材料我們可知李某是一名銷售員,而匯票的寄送是單位之間財務轉帳的一種方式,該工作由各單位內的財務部門完成,李某銷售員的身份顯然不參與這類財務管理,因而就與職務侵佔中所要求的特殊主體不符,將「利用職務」一詞應理解為自己在從事本職業務、工作的理解顯然是錯誤的。刑法所規定的「使用職務上的便利」必為一定的具體的事由在其職務上的對應,忽略這種對應而只強調其為種屬關係中作為種類代表的公司職務,是犯了忽略了個體特性的錯誤。

相關焦點

  • 案例分析 | 貪汙和濫用職權行為交織時如何定性
    案例分析 | 貪汙和濫用職權行為交織時如何定性 2020-05-27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案例分析:本案該如何定性
    這時教學樓已無他人,因吳某有兩道題不會做,白某遂將吳某帶到同在三樓的其教師辦公室,在計算機上調出題後給吳某做講解,期間,白某趁其不備抱住並親了吳某,隨後,白某將吳某抱住並壓倒在該辦公室沙發上將吳某姦污。二、分析意見基於對本案中白某所實施行為的認識不同,對本案有認定有以下幾種不同意見:(一)第一種意見認為,白某的行為構成強姦罪。
  • 從3組典型案例看「舌尖上的腐敗」行為的定性及處理
    就如何對「舌尖上的腐敗」行為進行定性及處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相關部門同志通過3組典型案例作探討。公款吃喝案例1 某市某局局長魏某(中共黨員),多次組織該局10餘名幹部(均為中共黨員)在該市某高檔飯店聚餐。聚餐飲用了高檔白酒,食用了名貴菜餚,費用以其他名義在該局用公款報銷。
  • 對官員嫖娼、賭博等涉嫌違法行為如何定性處理 中紀委雜誌發布案例...
    基本案情中國紀檢監察雜誌消息,陳某,中共黨員,某縣某局副局長。2016年10月,縣紀委對陳某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立案審查調查。經查,2016年2月,陳某先後2次在縣某賓館分別與賣淫女李某、周某發生性關係,並支付2人嫖資各1000元。
  • 案例分析丨虛列開支發放生活用品行為如何定性?
    典型案例2013年至2017年,某鄉政府在已按規定發放工會福利情況下,班子集體決定,以該單位重大活動保障責任較重為由,每年使用財政性資金購買、發放洗髮水、沐浴露、牙膏、牙刷等洗浴洗漱用品,以「勞保用品」名義發放給幹部、職工,人均一份,每年各兩次、每次人均200元標準。
  • 偷稅行為定性分析案
    《稅收徵管法》第六十三條規定構成偷稅需要滿足行為要件與結果要件,筆者認為,構成偷稅還需具備主觀故意的要件。一旦稅務機關經檢查認定納稅人構成偷稅,納稅人再補繳稅款及滯納金也不能否定偷稅的定性,但可以爭取到從輕或減輕的稅務行政處罰。本文筆者分享一則案例,與讀者共同探討相關的法律問題。
  • 【案例解析】執法疑難問題:雨水口「超標」 如何定性和處罰?
    根據《城鎮排水與汙水處理條例》的規定,實行雨汙分流地區,不得利用雨水排放口排放汙水,執法中經常在企業雨水排放口發現有汙水排放,監測結果顯示也「超過」了《汙水綜合排放標準》或行業排放標準的相關排放限值,對於如何定性和適用法律
  • 從刑法因果關係中分析本案的定性
    王某憤怒,即追打李某,並對李某拳加腳踢。後被朋友拉開,王某和其朋友離開後,李某因心臟猝死而死亡。經查,王某不知道李某是心臟病患者。  [分歧]  本案中對王某的行為如何定性,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王某以傷害的故意,實施了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並造成他人的死亡,應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罪。
  • 案例分析:證據是定性處罰的關鍵
    案例分析證據是定性處罰的關鍵——對一起冒用他人廠名廠址生產復混肥料案的分析    □ 吳振祥 柯智偉    案情介紹    分 歧   對本案如何定性與處理,該縣質監局案審人員有3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A化肥廠生產的30噸復混肥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違反了《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應按照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處罰:責令停止生產,沒收庫存10噸復混肥,處貨值金額兩倍計9萬元罰款;沒收違法所得2000元。
  • 因外力致特殊體質被害人死亡 行為人行為如何定性
    【分歧】  對聶某的行為如何定性存在爭議  第一種觀點認為,聶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應定性為意外事件。  【評析】  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主要理由如下:  聶某的行為應如何定性的關鍵點在於其是否有傷害的故意,被害人因特殊體質死亡與被告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因果關係。  首先,本案中聶某的行為是否具有傷害的故意。
  • 案例分析:如何考量對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案件的處理?
    原創:孫建新 盛豐華 等中國智慧財產權報編者按:2017年11月24日,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接到舉報,反映某金店有限公司長興分公司涉嫌銷售侵犯香奈兒公司註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此案是長興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依據商標權利人的線索進行查處的侵犯國際知名商標專用權的典型案例。
  • 心理學角度闡述行為與態度、定性與定量的關係
    編輯導語:行為與態度,定性與定量,我們在工作時、日常閱讀文章時,經常能夠看到或者使用到這兩組詞彙。今天,本文作者就帶領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由淺入深地了解定性和定量的關係,並且通過案例,詳細地闡述了行為和態度之間的種種聯繫。
  • 【案例研究】騙取他人銀行卡並取款的,應定性為盜竊罪
    來源: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作者: 張曄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 「見義勇為」遭遇特殊體質如何定性
    法制網通訊員 餘小惠 法制網記者 丁國鋒涉嫌盜竊電瓶車的張某被失主追趕,逃跑至被告人沈某開設的茶室內,在失主的呼喊下,張某被茶室內的眾茶客扭住並圍打,期間,被告人沈某採用拳打腳踢、鐵棍擊打等手段,也對張某進行毆打並致其受傷,張某後經醫院搶救無效於當日死亡
  • 如何判斷Dissertation寫作該用定性還是定量分析?
    Qualitative Research(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旨在描述物體的性質,涉及可以觀察到但無法測量的現象,它是一種經驗研究,其中的數據通常是非數字形式的,不過也有辦法轉化為數字形式。另外定性研究通常是在觀察和解釋的基礎上深入了解人類的行為、經驗、態度、意圖和動機,以找出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感受。
  • 如何面對產品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做風險性分析與效能評估,對於用戶研究同學可能更專業的知道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同樣的,產品經理、互動設計、用戶研究三個同學對這個話題也都應該敏感。但是他們是在產品不同階段有所側重點的關注和關心對產品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 曲濤:船舶碰撞侵權行為定性之法理分析
    唯有如此,船舶碰撞等海上侵權行為相關研究才不會失去理論的沃土與滋養,才不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今社會,侵權行為類型繁雜,不勝枚舉。侵權行為雖龐雜紛繁,但並非無章可循。可依據一定的原則與標準,將具體侵權行為進行歸類與定性。該種研究意義在於抽象其一般性,闡釋其特殊性,繼而以不同的視閾考察某一類侵權行為的外在特徵,從不同的維度揭示其內在規律。
  • 輕微推搡行為致特異體質人死亡如何定性
    【案情】張某(男,58歲)與劉某(男,55歲)因會車讓路發生口角,劉某下車辱罵張某,後雙方相互拉扯推搡,在圍觀群眾勸阻下,雙方停手。隨後劉某走向自己三輪車時突然仰面倒地。【評析】張某的行為導致特異體質劉某死亡的案件如何定性存在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第三種意見認為
  • ...這篇案例分析登上了檢察日報——使用他人盜刷的虛擬財產如何定性
    使用他人盜刷的虛擬財產如何定性作者:郝斌蕪湖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來源:《檢察日報》,2021年1月12日,第7版明鏡周刊·實務基本案情:甲、乙(二人系夫妻)發現北京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平臺漏洞,兩人利用該漏洞多次在自己的多個帳戶內盜刷平臺內虛擬流通貨幣
  • 執法疑難問題:雨水口「超標」 如何定性和處罰?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根據《城鎮排水與汙水處理條例》的規定,實行雨汙分流地區,不得利用雨水排放口排放汙水,執法中經常在企業雨水排放口發現有汙水排放,監測結果顯示也「超過」了《汙水綜合排放標準》或行業排放標準的相關排放限值,對於如何定性和適用法律,實務中做法不一,有必要進行梳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