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外力致特殊體質被害人死亡 行為人行為如何定性

2020-11-29 中國法院網

2018-08-09 10:18:35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黃建興

  【案情】

  2017年7月10日,聶某酒後來到黃某開設的賭場賭博因無人應莊,引起糾紛兩人發生拉扯經人勸開後再次扭打在一起,聶某摟住黃某脖子被人勸解開後黃某倒地不起,後經鑑定黃某符合在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基礎上因外力作用致頸椎骨折導致腦幹(延腦)出血引起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死亡。

  【分歧】

  對聶某的行為如何定性存在爭議

  第一種觀點認為,聶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應定性為意外事件。聶某的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係,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後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過失,其行為在正常情況下不會造成輕傷以上的傷害結果,雖有毆打的故意但無傷害的故意,被害人之所以死亡是因為被害人特殊體質,其行為符合意外事件的規定,應當認定聶某無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聶某的行為符合過失致人死亡的犯罪構成,應當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定罪處罰。聶某沒有傷害的故意,而是因為疏忽大意未能預見其行為可能導致被害人死亡的發生,其行為符合有關過失致人死亡的規定,應當認定聶某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第三種觀點認為,聶某的行為符合故意傷害的犯罪構成,應當以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聶某先後兩次與被害人發生鬥毆,具有傷害的故意,其害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有法律上的因果關係,其行為符合故意傷害罪的規定,應當認定聶某構成故意傷害罪。

  第四種觀點認為,聶某的行為符合故意殺人(間接故意)的犯罪構成,應當以故意殺人罪(間接故意)定罪處罰。聶某主觀上有放任他人死亡的故意,客觀上其行為足以致人(正常人)死亡,其行為符合故意殺人罪的規定,應當認定聶某構成故意殺人罪。

  【評析】

  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主要理由如下:

  聶某的行為應如何定性的關鍵點在於其是否有傷害的故意,被害人因特殊體質死亡與被告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因果關係。

  首先,本案中聶某的行為是否具有傷害的故意。聶某喝了半斤白酒後到黃某開設的賭場賭博將賭桌掀翻後兩次與被害人發生打架,被人勸開後,雙方仍不依不饒,從而再次發生打架,兩人摔倒在地後,黃某仰面倒地,聶某則趴在黃某的身上並且用左手摟住黃某的脖子,隨後聶某某就馬上上前將聶某的左手從黃某的脖子上解開,並將聶某拉起,但黃某卻躺在地上不動。經120急救醫生趕至現場診斷,確認黃某已死亡。聶某供述其只知道被害人黃某腰上有病,走路需要拐杖。對於聶某是否具有傷害的故意,是否預見到被害人的傷害甚至死亡,僅從聶某的供述不足以看出,仍需結合全案證據予以認定。從本案中可以看出聶某系殘疾人,被害人亦是殘疾人,兩人互相知道對方有殘疾,被告人酒後鬧事引發打架被人多次勸開後仍發生打架,且採取的是勒脖子這一比較危險的行為,其行為雖不一定能造成被害人死亡,但應當能預見其可能對被害人造成一定傷害的後果,因此應當認定被告人聶某具有傷害的故意,而不僅僅是毆打的故意,但因二人日常生活關係尚可無深仇大恨,且聶某系殘疾,空手打架,應認定其不具有故意殺人的故意。

  其次,本案中被害人因特殊體質死亡與被告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因果關係。沒有因果關係,聶某行為就沒有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當然其行為就不構成犯罪。任何刑事案件的因果關係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一種行為能引起什麼樣的結果,沒有固定模式。因此,一行為是否和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係,需要從傷害行為的時間、地點、危險性等全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經鑑定黃某符合在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基礎上因外力作用致頸椎骨折導致腦幹(延腦)出血引起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死亡。本案中,聶某實行勒住被害人脖子的行為,按照條件說,沒有聶某的傷害行為,被害人就不會死亡,因此聶某的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具有因果關係;聶某供述僅僅知道被害人腰不好需要藉助拐杖行走,不知道被害人患有強直性脊柱炎,仍不能否認被告人勒脖子的行為危害性相當大,雖無故意殺人的故意,但應當能預見如果用力過度會造成被害人脖子骨折或者其他的傷害。因此,雖然被害人的特殊體質是其死亡的內在原因,但根據鑑定不可否認的是被害人是因聶某勒住被害人脖子這一外力導致頸椎骨折導致腦幹(延腦)出血引起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死亡,被害人的特殊體質這一介入因素並不能阻斷因果關係。我國刑法理論在特殊體質情況下的因果關係,一般持肯定因果關係的觀點。本案中雖不能認定聶某勒被害人脖子的行為會產生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但應該認定勒脖子的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綜上,本案中聶某的勒被害人脖子的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具有因果關係,被害人自身患有有強脊柱性炎這一特殊體質並不中斷因果關係,同時聶某酒後惹事經人多次勸開後發生多次打架,勒住被害人脖子的行為應該認定其具有傷害的故意,因此聶某的行為符合故意傷害罪的規定,應當以故意傷害罪對其定罪處罰。

  (作者單位:江西省金谿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輕微推搡行為致特異體質人死亡如何定性
    【案情】張某(男,58歲)與劉某(男,55歲)因會車讓路發生口角,劉某下車辱罵張某,後雙方相互拉扯推搡,在圍觀群眾勸阻下,雙方停手。隨後劉某走向自己三輪車時突然仰面倒地。【評析】張某的行為導致特異體質劉某死亡的案件如何定性存在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第三種意見認為
  • 如何認定輕微暴力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責任
    從傷情來看,張某與王某所受外傷都有輕微傷,可見,當時暴力毆打程度並不是生活中的普通推搡行為。過失致人死亡罪是對侵犯他人人身權利致人死亡的一個兜底性罪名,並不以行為必須符合某種特殊的行為模式,才構成本罪。只要侵犯了他人人身權利,不論行為人是否認識到被害人具有特異體質,其實施了暴力行為,並造成了損害後果(致人死亡),就具備符合過失致人死亡罪構成要件。
  • 傷害行為致特異體質人死亡如何定性 - 人民法院報
    被告人寧某與被害人陳某土地相鄰,為排水一事二人此前曾發生矛盾。2009年4月17日,二人因如何排水又發生爭吵,並扭打起來,寧某連續揮拳擊打陳某的胸部和頭部,陳某被打後追攆寧某,在追趕中倒地死亡。
  • 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輕微暴力行為之定性
    楊某腳踢徐某之後即回到自己崗位上繼續工作,並無其他行為。2007年5月31日凌晨4時20分,徐某在單位集體宿舍內突然摔倒,被送往醫院搶救,因搶救無效於當日凌晨6時死亡。經法醫學檢驗鑑定:徐某因患肝吸蟲病伴脾淤血腫大,在此基礎上受到外力作用致脾破裂,終因失血性休剋死亡。楊某不知徐某患有疾病,且徐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患有該病。
  • 「見義勇為」遭遇特殊體質如何定性
    法制網通訊員 餘小惠 法制網記者 丁國鋒涉嫌盜竊電瓶車的張某被失主追趕,逃跑至被告人沈某開設的茶室內,在失主的呼喊下,張某被茶室內的眾茶客扭住並圍打,期間,被告人沈某採用拳打腳踢、鐵棍擊打等手段,也對張某進行毆打並致其受傷,張某後經醫院搶救無效於當日死亡
  • 毆打特異體質人致死的行為如何定性?
    曾某的行為與張某的死亡結果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導致張某死亡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不是曾某的毆打行為,而是張某本身的特異體質,即張某自身患病。曾某的毆打行為只是引發張某死亡的誘因,是間接的和次要的。另外,曾某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與張某的死亡結果有一定聯繫,但曾某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認知能力和當時的情景,他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張某患病,也不負應當知道張某患病的義務。
  • 交通肇事後移置被害人行為定性分析
    (下稱移置行為)是指交通肇事後,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現場隱藏或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重傷的行為。  一、 移置行為的法律本質  從客觀方面看,移置行為都要表現出諸如搬運、轉移、隱藏、棄置等行為特徵,反映出人體的運動,對外界事物起動態的變更或影響。例如將被害人隱藏在草叢中,剝奪了被害人獲得外力救助的機會,其表現形式與作為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幾乎無異。有論者據此認為移置行為是積極的作為。只要實施了轉移、棄置行為的行為人均應承擔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的法律責任。
  • 對傷害致特異體質人死亡案件量刑應慎重
    如果在鑑定意見中能對疾病的嚴重程度及對死亡所起作用的大小作出明確結論,就能相對準確地知道行為人的行為對致人死亡所起的作用,這樣有利於司法人員作出客觀的評判。  筆者認為,對致特異體質人死亡案件的量刑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過失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量刑分析。刑法第233條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開封少年一拳致特異體質人死亡 雖誤傷仍要受刑
    中新河南網開封5月28日電15歲的陳某做夢也不會想到,只是自己的一拳頭竟導致被害人阮某當場昏迷不省人事,後經搶救無效死亡,經法醫學鑑定,阮某具有特異體質,陳某的那一拳正好擊中了要害。2012年8月13日22時左右,陳某因瑣事在開封縣範村鄉某飯店附近與阮某發生爭吵進而引發毆鬥,陳某用右手握成拳頭向阮某左胸部打一拳,被阮某避開。陳某又用右拳向阮某左頸部打了一拳,將阮某打倒在地,致其不省人事。陳某等人見情況不對,立即將阮某帶到網吧內並給其餵水。在不見好轉的情況下,又找三輪車將阮某送到範村衛生院,積極實施了在其年齡範圍內能夠實施的救治措施。
  • 與特異體質人相毆造成其死亡的,是否構成犯罪?
    為此,雙方發生口角,引起廝打,被告人黃某用拳頭朝張某頭部及身上擊打,隨後張某身感不適,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經法醫鑑定,張某系輕微外傷,由於情緒激動誘發冠心病驟發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  【分歧】對黃某的行為應如何定性,存在以下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從已實施的犯罪行為和所造成危害結果來考慮,本案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
  • 從一起案件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客觀三要素
    ,客觀方面必須同時具備三個要素:客觀上必須發生致他人死亡的實際後果;行為人必須實施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 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必須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  第三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艾光俊對劉隨手一揮,將劉揮倒在地,致使被害人劉月華頭部受傷,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艾光俊對於劉月華的死亡,他既不希望發生,也沒有放任結果的發生,是一種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到的疏忽大意的過失,應以過失致人死亡罪予以定罪處罰。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分析如下:  過失致人死亡,是指因過失而致人死亡的行為。
  • 以客觀歸責理論處理特異體質傷害案件
    目前,司法機關在處理一些傷害案件中,對於行為人在不知道且難以知道被害人患有心臟病等疾病的情況下,因其輕微傷害行為引起被害人心臟病等疾病突發而死亡的場合,如何判斷行為人應否對被害人死亡結果負責,無疑是考驗刑法因果關係理論、歸責理論實用性的試金石。  因果關係是犯罪構成的客觀因素,是定罪的客觀根據之一,所以,如何認定因果關係就成為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
  • 醫療糾紛:因不當針灸致患者氣胸死亡,無證行醫行為不具有合法性
    律師點評 公訴機關認為,被告人楊某某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非法行醫,造成被害人毛某死亡,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款之規定,應當以非法行醫罪追究其刑事責任。被告人楊某某認罪認罰,對其可以從輕處罰;其經民警電話傳喚主動到案,到案後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雖其在偵查階段辯解其對被害人的針灸治療不是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原因,該辯解屬於對其行為的認識問題,不影響自首的認定,故被告人具有自首情節,可依法減輕處罰;其系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可依法減輕處罰;其積極賠償被害人親屬的損失,獲得被害人親屬的諒解,可酌情從輕處罰。
  • 刑法因果關係的特徵與特殊情形處理
    不能以罪犯要被執行死刑為由,否定家屬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係。     7.客觀性。刑法因果關係是行為與結果的關係,屬於犯罪客觀方面的內容,行為、結果及其關係都具有客觀性。因此,刑法因果關係的判斷應堅持客觀說立場。比如,甲以傷害故意對乙實施了一般只會造成傷害結果的行為,但甲沒有料到乙是特殊體質的人,結果造成乙死亡。
  • 老人與檢票員衝突後死亡:「特異體質」案的罪與罰
    【財新網】(專欄作家 周浩)5月15日,「老人與海南高鐵檢票員衝突後死亡」引發熱議。據媒體報導,老人鄧某楣因送客進站與檢票員產生爭執並引發肢體衝突。爭執過程中,鄧某楣被檢票員打傷在地,後經送醫搶救無效死亡。
  • 受害人具有特殊體質時侵權因果關係如何認定 | 典型案例分析
    特殊體質對於侵權因果關係判斷的影響應包括:一是在條件關係檢驗中,要注意判斷特殊體質在損害形成中起作用的性質,由特殊體質單獨、主動造成的損害顯然與侵權行為無關;二是在相當性判斷方面,可預見性規則依然有效,通常情況下的合理行為不應當被輕易認定為侵權行為,行為人對特殊體質的注意義務也應當具有可預見性。
  • 大學生遛狗衝突致人死亡,獲刑10年
    青浦遛狗衝突致人死亡一案已有判決結果據裁判文書網顯示,備受關注的上海青浦區遛狗未牽繩糾紛致他人死亡案,已於2020年6月18日一審宣判。被告人張某因故意傷害他人,並致一人死亡,構成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
  • 海南女子手抓男子下體數分鐘致其疼痛休剋死亡受審
    案發現場(圖片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海南視窗海口4月9日電(記者毛雷、通訊員胡坤坤)海口一女子因停放電動車與他人發生爭執,隨後用手猛抓一名男子下體,最終致其陰囊致劇烈疼痛引起神經源性休剋死亡。,隨後用手猛抓一名男子下體,最終致其陰囊致劇烈疼痛引起神經源性休剋死亡。
  • 行為人持械多次打擊頭部等重要部位致人死亡應構成故意殺人罪——田X傑故意殺人死刑覆核、田X傑等故意殺人案
    【裁判要旨】 行為人因鄰裡糾紛引發打鬥事件,致三人死亡。首先,行為人均為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成年人;其次,行為人以持械方式多次打擊對方頭部等重要部位,致人死亡,該行為系明知會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仍希望該結果的發生,具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且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權;最後,因行為人的直接故意行為導致多人死亡的結果。
  • 曲濤:船舶碰撞侵權行為定性之法理分析
    (一)船舶碰撞侵權行為不適用侵權責任法一般條款,而是由海商法加以特別調整與規範,並應當定性為特殊侵權行為作為區分一般侵權行為與特殊侵權行為的標準,「一般條款劃分說」認為,一般侵權行為,是指對行為人因故意或過失施行某種侵害行為並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時,採用侵權責任法一般條款予以規制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是指不適用侵權責任法一般條款加以規範的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