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傷害致特異體質人死亡案件量刑應慎重

2020-11-29 中國青年網

  近年來,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傷害案件不斷出現,由於對該類案件中刑法因果關係認識的不同,產生量刑不統一的問題。

  刑事案件中的「特異體質人」,是指與身體健康的人不同,體內潛藏某種致命疾病,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容易發病死亡的人。在此類案件的鑑定意見中,法醫往往只作出死亡原因、疾病的存在及誘發疾病因素的結論,對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在造成死亡結果中的作用大小沒有結論。這是此類案件量刑存在爭議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疾病的輕、重與造成被害人死亡所需要的作用力大小是有關係的。疾病重所需要的作用力小,疾病輕所需要的作用力相對就大。被害人潛在的疾病,不僅是量刑時從輕處罰的重要情節,疾病的嚴重程度也是從輕處罰的具體量化。如果在鑑定意見中能對疾病的嚴重程度及對死亡所起作用的大小作出明確結論,就能相對準確地知道行為人的行為對致人死亡所起的作用,這樣有利於司法人員作出客觀的評判。

  筆者認為,對致特異體質人死亡案件的量刑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過失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量刑分析。刑法第233條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筆者認為,在認定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後,量刑時應當把被害人存在的潛在疾病、行為人侵害行為的力度輕微確定為「情節輕微」的內容,以降低量刑檔次。在此基礎上,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範圍內量刑,才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

  二是故意傷害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量刑分析。筆者認為,故意傷害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案件應與一般故意傷害(致死)案件有所區別。因為故意傷害致特異體質人死亡案件中的行為人對被害人實施的傷害行為,對身體健康的人是不會造成死亡後果的,這應當屬於量刑時需考慮的酌定情節。如果在沒有其他法定減輕情節的情況下,根據刑法第234條的規定對行為人處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顯然不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筆者認為,對故意傷害致特異體質人死亡案件的量刑,應當與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重傷案件的量刑幅度一致,即應處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將「特異體質」作為法定減輕處罰的情節。

  綜上所述,針對此類案件,筆者建議刑法應當對「特異體質」的內涵予以明確,且在刑法中引入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犯罪,並分設「過失致特異體質人死亡」「故意致特異體質人死亡」兩個罪名,把其從原有的過失致人死亡罪、故意傷害罪(致死)中分離出來,以便於實踐操作。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市北關區人民檢察院)

相關焦點

  • 如何認定輕微暴力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責任
    且毆打的意思不屬於致人死亡的故意,故張某的行為應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在被害人特異體質案件中,被害人自身疾病因素與行為人傷害行為共同導致死亡結果發生,屬於多因一果,根據因果關係條件說,行為人的傷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傷害行為本身對死亡結果具有原因作用力,正是因為必然的傷害行為通過偶然的特殊疾病才導致危害後果發生,兩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因果關係,但實踐中仍應避免將被害人特異體質作用誇大化傾向。
  • 以客觀歸責理論處理特異體質傷害案件
    目前,司法機關在處理一些傷害案件中,對於行為人在不知道且難以知道被害人患有心臟病等疾病的情況下,因其輕微傷害行為引起被害人心臟病等疾病突發而死亡的場合,如何判斷行為人應否對被害人死亡結果負責,無疑是考驗刑法因果關係理論、歸責理論實用性的試金石。  因果關係是犯罪構成的客觀因素,是定罪的客觀根據之一,所以,如何認定因果關係就成為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
  • 輕微推搡行為致特異體質人死亡如何定性
    【評析】張某的行為導致特異體質劉某死亡的案件如何定性存在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第三種意見認為
  • 傷害行為致特異體質人死亡如何定性 - 人民法院報
    2009年4月17日,二人因如何排水又發生爭吵,並扭打起來,寧某連續揮拳擊打陳某的胸部和頭部,陳某被打後追攆寧某,在追趕中倒地死亡。經法醫鑑定:陳某系在原有冠心病基礎上因吵架時情緒激動、胸部被打等因素影響,誘發冠心病發作,致心跳驟停而猝死。
  • 毆打特異體質人致死的行為如何定性?
    曾某的行為與張某的死亡結果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導致張某死亡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不是曾某的毆打行為,而是張某本身的特異體質,即張某自身患病。曾某的毆打行為只是引發張某死亡的誘因,是間接的和次要的。另外,曾某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與張某的死亡結果有一定聯繫,但曾某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認知能力和當時的情景,他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張某患病,也不負應當知道張某患病的義務。
  • 開封少年一拳致特異體質人死亡 雖誤傷仍要受刑
    中新河南網開封5月28日電15歲的陳某做夢也不會想到,只是自己的一拳頭竟導致被害人阮某當場昏迷不省人事,後經搶救無效死亡,經法醫學鑑定,阮某具有特異體質,陳某的那一拳正好擊中了要害。陳某又用右拳向阮某左頸部打了一拳,將阮某打倒在地,致其不省人事。陳某等人見情況不對,立即將阮某帶到網吧內並給其餵水。在不見好轉的情況下,又找三輪車將阮某送到範村衛生院,積極實施了在其年齡範圍內能夠實施的救治措施。但是,阮某還是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經法醫學鑑定,阮某因左椎動脈先天發育異常,在頭頸部受傷後,左椎動脈異常處破裂,造成瀰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死亡。
  • 致特異體質人死亡的輕微暴力行為之定性
    楊某在傷害的意識支配下對徐某實施了腳踢行為,最終導致徐某的脾破裂死亡,其行為符合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構成了故意傷害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楊某沒有想到要對被害人徐某身體上造成多大的傷害,對徐某的死亡在主觀上存在過失,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第三種觀點認為徐某的死亡屬於意外事件,楊某依法不構成犯罪。
  • 因外力致特殊體質被害人死亡 行為人行為如何定性
    ,聶某摟住黃某脖子被人勸解開後黃某倒地不起,後經鑑定黃某符合在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基礎上因外力作用致頸椎骨折導致腦幹(延腦)出血引起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死亡。聶某的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係,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後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過失,其行為在正常情況下不會造成輕傷以上的傷害結果,雖有毆打的故意但無傷害的故意,被害人之所以死亡是因為被害人特殊體質,其行為符合意外事件的規定,應當認定聶某無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聶某的行為符合過失致人死亡的犯罪構成,應當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定罪處罰。
  • 老人與檢票員衝突後死亡:「特異體質」案的罪與罰
    【財新網】(專欄作家 周浩)5月15日,「老人與海南高鐵檢票員衝突後死亡」引發熱議。據媒體報導,老人鄧某楣因送客進站與檢票員產生爭執並引發肢體衝突。爭執過程中,鄧某楣被檢票員打傷在地,後經送醫搶救無效死亡。
  • 「見義勇為」遭遇特殊體質如何定性
    法制網通訊員 餘小惠 法制網記者 丁國鋒涉嫌盜竊電瓶車的張某被失主追趕,逃跑至被告人沈某開設的茶室內,在失主的呼喊下,張某被茶室內的眾茶客扭住並圍打,期間,被告人沈某採用拳打腳踢、鐵棍擊打等手段,也對張某進行毆打並致其受傷,張某後經醫院搶救無效於當日死亡
  • 關愛特異體質學生,讓教育更「適合」 —— 《金城小學特異體質學生...
    關愛特異體質學生,讓教育更「適合」 —— 《金城小學特異體質學生突發意外 事件應急預案》出臺 2017-03-07 08:08:30
  • 三起初中生跑步猝死事件之反思——「特異體質」
    三起初中生跑步猝死案件之反思——「特異體質」,事關學生生命,多方務必實事求是、嚴格落實!初三學生復學複課還不到一個月,在浙江、河南、湖南三地就陸續發生了三起初三學生跑步猝死事件,真是讓人痛心疾首啊。就算是在非特殊時期,此類事件也時有發生,這說明導致此類事件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在某些地方、都些人、某些環節肯定是存在其他問題的,這是值得我們去進行深刻反思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快抓準癥結,爭取早日藥到病除。今天我要討論的主題是其中的一方面:「特異體質」,它是指體質狀況不同於常人,例如對藥物、食物、油漆、花粉過敏等。
  • 《關於涉以壓縮氣體為動力的槍枝、氣槍鉛彈刑事案件定罪量刑問題...
    一方面,堅持嚴格管控槍枝,依法嚴懲涉槍犯罪,有效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保障國家長治久安;另一方面,堅持實事求是原則,考慮到不同類型槍枝、彈藥的致傷力存在重大差異,對涉及以壓縮氣體為動力且槍口比動能較低的槍枝、氣槍鉛彈案件實行差別化的定罪量刑標準,以確保相關案件處理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確保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涉槍犯罪案件的處理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周新:論認罪認罰案件量刑建議精準化|主題研討
    在認罪認罰案件中,提出量刑建議1050人,採納1012人,採納率為96.38%,其中提出精準刑量刑建議270人,提出率偏低,但採納率保持在96.30%的較高水平。[樣本二]在B市B1區法院,2020年1月至6月,共審結1927件2843人,認罪認罰案件為1341件1793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率為69.59%。檢察機關提出量刑建議1335人,採納1321人,採納率為98.95%。
  • 撞死一個人 最多判三年 法定量刑對工程車肇事震懾力不足
    刑法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指致1人死亡或者3人重傷,且負主要責任或全責)犯交通肇事罪,一般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指致2人以上死亡或者重傷5人以上,負全責或主要責任)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 行為人持械多次打擊頭部等重要部位致人死亡應構成故意殺人罪——田X傑故意殺人死刑覆核、田X傑等故意殺人案
    【裁判要旨】 行為人因鄰裡糾紛引發打鬥事件,致三人死亡。首先,行為人均為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成年人;其次,行為人以持械方式多次打擊對方頭部等重要部位,致人死亡,該行為系明知會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仍希望該結果的發生,具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且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權;最後,因行為人的直接故意行為導致多人死亡的結果。
  • 從一起案件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客觀三要素
    第三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艾光俊對劉隨手一揮,將劉揮倒在地,致使被害人劉月華頭部受傷,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艾光俊對於劉月華的死亡,他既不希望發生,也沒有放任結果的發生,是一種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到的疏忽大意的過失,應以過失致人死亡罪予以定罪處罰。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分析如下:  過失致人死亡,是指因過失而致人死亡的行為。
  • 「特情引誘」對販賣毒品案件定罪量刑的影響
    三、焦點問題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於:在特情引誘下販賣毒品的行為應如何定罪量刑?對此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意見:(1)被告人的行為構成販賣毒品罪既遂,鑑於被告人販賣毒品海洛因的數量較大,依據刑法第347條的規定,可對孫某某判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2)被告人的行為屬於販賣毒品罪未遂,應當根據刑法的規定,對其行為比照既遂犯予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 與特異體質人相毆造成其死亡的,是否構成犯罪?
    村民張某聞訊後就走過來說,是他家的牛啃的,有話好說,不應罵人。為此,雙方發生口角,引起廝打,被告人黃某用拳頭朝張某頭部及身上擊打,隨後張某身感不適,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經法醫鑑定,張某系輕微外傷,由於情緒激動誘發冠心病驟發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  【分歧】對黃某的行為應如何定性,存在以下兩種意見。
  • 毒品犯罪量刑應綜合考慮主客觀事實
    根據刑法的規定,對於毒品再犯應從重處罰。於是,在死刑適用中,毒品再犯是一個重要的量刑情節。例如《全國部分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下稱《座談會紀要》)規定,毒品犯罪的毒品數量達到實際掌握的死刑數量標準,並且同時具有毒品再犯等從重處罰情節的,可以判處被告人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