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反虐待動物志願者:能做的很有限,希望儘快推動立法

2020-12-05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吳嬌穎)近年來,虐待、虐殺動物並傳播對動物施暴信息事件頻頻發生。今年全國兩會,多位代表委員建議,立法對虐待動物及公開傳播對動物施暴信息行為進行懲處。

在民間,反虐待動物越來越受到關注,越來越多人加入反虐待動物志願行動。「我們一共聯繫了98位全國人大代表,希望他們把我們的呼籲帶到全國兩會。」反虐待動物志願者小辰(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由於目前我國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導致虐待動物行為難以被懲罰,志願者能做的很有限。

「我們希望推動反虐待動物立法,至少,先把虐待動物及其相關行為納入《治安管理處罰法》,對目前嚴重的虐待動物行為進行遏制。」小辰說。

「虐待動物行為不被制止,是一種潛在的社會威脅」

新京報:你是怎麼成為一名反虐待動物志願者的?

小辰:2018年,我看到新京報的一篇關於定製虐待動物並且形成產業鏈的調查報導。當時那篇報導裡寫到,我國的虐待動物行為其實早在20年前就已經存在,剛開始的時候是刻光碟,現在是利用網絡傳播。這個過程中,虐殺動物行為是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定製的,還根據動物大小、手段的殘忍程度定價。

我當時非常震驚,在我們國家居然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我覺得自己必須要做些什麼,來改變這個情況。

新京報:你認為對動物的「虐待」應該怎麼界定?

小辰: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很極端的虐待行為,屬於虐殺。但虐待行為其實是比較難界定的,我認為可能需要根據動物被虐待的結果,委託獸醫對被施虐動物的損傷程度進行評估和檢查,來反向說明屬於虐待行為。

新京報:你與這些施虐者接觸過嗎?他們是出於怎樣的心理去虐待動物?

小辰:其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我們看到微博上有一個宣傳虐待的小號,是一位志願者給我們反映的,她給我們發了她和那個小號的聊天記錄。對方說他覺得他現在只能虐待動物,刺激性不夠,其實他更想虐待的是人,他還威脅志願者說「我要虐待你」,說的話非常汙穢和惡劣。

最近我們還遇到一個問題,一些志願者或者一些反對虐待動物的博主,包括我自己,被這些施虐者和宣傳施虐者人肉、曝光。他們把我們的名字、電話、工作單位公布出來,有的還有照片,配上一些汙穢的言語,嚴重侵犯了我們的隱私,甚至非常猖狂地挑釁我們。

有一個道理非常簡單,如果說一個人喜歡用極端殘忍的方式去虐殺動物,那麼他的暴力傾向就是高於正常人的。如果這種虐待動物的行為不被制止,當有一天他的刺激性在動物身上已得不到滿足,他想尋求更大的刺激,就很可能對社會治安造成威脅。所以我認為虐待動物的行為就是一種潛在的社會威脅。

新京報:志願者的心理會受到影響嗎?

小辰:我們經常都處在一種神經緊繃的狀態,心情非常壓抑和痛苦。但是也都在咬牙堅持,希望這個問題能從法律上得到解決,希望反虐待動物儘快立法。

「傳播虐待動物信息的人和平臺也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新京報:你認為反虐待動物立法是非常有必要且緊迫的?

小辰:是的。這些虐待動物的圖片、視頻在網絡傳播,對民眾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大的損害。有些網友就是因為看了虐待動物的視頻,會產生抑鬱的情緒,這是有醫院開具的診斷證明的,甚至還有一些人出現了自殘的情況。

而且,我認為這也是對青少年價值觀的一種誤導,因為虐殺動物的視頻,是可以用來販賣牟利的,會誤導一些未成年人參與到虐殺行為中。

放任這種行為的擴散,也是對國家形象和法治信仰的一種損害。比如,在發生虐待動物的事件後,民眾肯定是希望公安機關去處理,但是公安機關目前無法可依。也正是因為無法可依,民眾可能會對施虐者進行人肉,或者說「以暴制暴」,這樣不理智的手段又增加了社會治理成本。

另外,虐殺動物的行為對公共衛生安全也有一定的危害。因為虐殺動物以後,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動物屍體被隨意處置,存在病毒病菌傳播風險。所以,我覺得出臺《反虐待動物法》,是非常必要且緊迫的。

新京報:你認為傳播虐待動物視頻的人應該承擔責任嗎?

小辰:製作者是元兇,收看者、利益提供者是幫兇,從製作拍攝、傳播、宣傳到購買,其中的每一環都是幫兇,沒有一個是無辜的。平臺不去制止傳播,也是在助長虐殺的行為。

新京報:你認為立法中應該明確傳播平臺的法律責任嗎?

小辰:對,目前最應該做的是加大各個平臺的監管,我覺得應該把傳播虐待動物信息的行為納入《網際網路管理法》,把虐待動物及相關行為納入《治安管理處罰法》適用範圍。在《治安管理處罰法》裡,有製作、運輸、複製包括出售、出租淫穢視頻,是要得到相關處罰的,這一條完全可以適用於傳播虐待動物的音像製品。這是斬斷這條黑色產業鏈非常重要的一步。

「聯繫98位全國人大代表提交相關議案、建議」

新京報:你們做了哪些工作推動反虐待動物立法?

小辰:自從今年4月出現山東一大學生虐殺流浪貓事件後,我們陸續自發組成了民間反虐待動物團體,主要目標就是推動立法。兩會前,我們一直在聯繫全國人大代表,目前一共聯繫了98位全國人大代表,通過提議案、建議或者附議的方式,來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

我們希望國家能夠制定《反虐待動物法》,反對虐待動物,不僅是指對流浪動物的殺害,也包括對野生動物、伴侶動物、農場動物等。

我們在跟代表們聯繫的時候,也有代表反映說,調研的時間還不夠。我們也希望,或者可以先把虐待動物及其相關行為納入《治安管理處罰法》,先對這種行為進行遏制,之後再組織專家進行充分調研,推動立法。

新京報:這之前你們為反虐待動物做了些什麼?

小辰:我們現在其實能做的很有限。向虐待視頻的傳播平臺投訴舉報,不停地投訴舉報,但其實都屬於一種揚湯止沸的做法。我們也非常疲憊和無奈,這些視頻圖片每天層出不窮,但很難從根源上去制止它。因為虐殺動物實際上已經形成一個產業鏈了,有固定的客戶群,會不斷更新,不斷有新的動物被虐殺。

新京報:為什麼還一直要堅持去做這件事?

小辰:我記得我在跟一位人大代表聯繫的時候,我問他願不願意採納我們的建議,他說願意。我問為什麼,他說因為良知。其實志願者也一樣,我們也是因為良知。

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我們希望生命被尊重,不要因為動物很弱小,就隨便去處置它。我們的訴求也非常簡單,我們希望每一個生命都被善待。

而且其實我覺得,那些施虐者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受害者。他們的這種行為是錯的,但沒有法律的約束,他們會覺得法無禁止即可為,會誤以為他們是對的,這其實助長了他們的暴力。有些施虐者在和我們交流的時候,坦誠他們有上癮的行為,這種情況如果發展下去,也漸漸會害了他們。小錯不禁止,他可能會犯大錯。

「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尊重」

新京報:目前公眾對反虐待動物關注度高嗎?

小辰:最近關注度越來越高,我們志願者也是因為關注這個問題,漸漸聚集到一起的。今年我們聯繫到的全國人大代表,規模和數量也是史無前例的。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應該也會有更多人漸漸意識到,動物的權益也應該被尊重。

新京報:你會如何呼籲大家一起來關注反虐待動物?

小辰:我想說的是,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尊重。也許有人認為虐殺的只是動物,跟我們人無關。但虐待動物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暴力行為,暴力可以對動物,也可以對人。在虐待動物的同時,他也在虐待著人心,在挑釁、踐踏法律的原則。我們應該對暴力說不,不要讓這種行為演變成對整個社會的危害。

新京報:未來你還會為反虐待動物做什麼?

小辰:首先我們希望看到法律的出臺,然後我們還想看到嚴格執法,以及對施虐者的一些心理疏導。即便有一天真正地立法了,我們也還是會去監督,去保持關注。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編輯 白爽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動物保護志願者墜樓身亡 被疑因工作開展難自殺
    北京,一位知名動物保護志願者墜樓身亡,其他動物保護志願者認為,她是「因無法忍受人們對動物的殘害而自殺」。  復旦大學碩士生虐貓事件塵埃未定,北京又傳來動物保護志願者「因無法忍受人們對動物的殘害而自殺」的消息,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悲劇的發生?在動物保護道路上,到底有多少人、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做著何種努力?
  • 非洲加納環保組織來函向綠會取經:如何通過志願者體系打擊野生動物...
    我一直在關注中國綠髮會為阻止中國和亞洲非法野生動物交易所做的精彩事情。我在最近的一篇報導文章中,提到了你們建立的一個志願者系統是如何幫助抓獲了被轉移的野生動物的。我覺得這很有趣,因為這可能是一個有趣的模塊,在非法野生動物販運率很高的國家,需要有這樣一個系統。
  • 促進動物保護立法 教育是先導因素
    會議由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永寧教授主持,對在調研活動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同學予以表彰,並正式向西北政法大學動物保護法教育聯盟頒發了成立資格證書。  會上,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楊宗科發表講話,提出「希望動物保護法教學科研能更上一層,希望動物保護法理論成果、立法實踐能更上一層,希望動物保護法方向國際交流能更上一層」,為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動物保護法研究中心的工作發展指明了方向。
  • 寧波市新一屆政府立法聯繫點和立法志願者出爐
    寧波市新一屆政府立法聯繫點和立法志願者出爐 2019-11-20 14: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代表委員呼籲立法保障動物福利
    ■文/本報記者柳青 陸靜斐  禁止虐殺動物是文明社會的共識,一個國家的公民對待動物的態度如何,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因為對待動物的態度直接反映出人們對待生命的基本態度。在現代社會,保護和善待動物不僅被看作道德問題,而且已被視為法律問題。如今虐殺動物事件中的主角多是青少年,這要從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認識。
  • 反虐待動物法立法之路還有多遠?
    這起惡性虐待動物事件引起社會輿論關注,使反虐待動物法的立法問題再次回到公眾視野。事件在網絡上發酵之後,央視新聞發布的「呼籲儘快推動禁止虐待動物立法」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7.9億,其隨後發起的相關微博問卷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30.22萬人中有28.7萬人都明確堅決支持反虐待動物立法,支持率達到95%。
  • [視頻]臺灣民意代表將通過立法推動進程
    [視頻]臺灣民意代表將通過立法推動進程    我手上現在有這樣一組數字能反映出兩岸人員和貿易往來的最新情況。2006年,兩岸貿易往來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78億元。2006年,臺灣同胞到大陸超過440萬人次,大陸同胞赴臺也達到20萬人次,然而如此繁忙的貿易和人員往來,卻因為直航的限制,帶來了諸多不便,同時也增加了成本,所以加快兩岸直航的進程也成為了這屆論壇最關注的熱點問題。
  • 中國動物檢疫:以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為視角探討我國動物保護立法
    本文從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的關係入手,在客觀分析動物權利和動物福利爭論的基礎上,提議應轉變立法觀念,形成保障動物福利、維護動物基本權利、強調人有動物保護義務的法治理念,並在此理念的指導下,循序漸進進行相關法律變革。本文對於正確認識動物權利與動物福利之爭,積極探索雙方都能接受的契合點,推動我國動物保護立法具有參考意義。近日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 禁止虐待動物需要專門立法嗎
    虐待動物僅遭道德譴責實際查處案由各不相同在每次發生虐待動物事件後,關於虐待動物行為和虐待動物立法都會引發公共討論。「面對層出不窮的動物虐待事件,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是很多次討論中被提到的問題。目前,來自民間的力量在對虐待動物行為予以道德譴責的同時,也在實踐中進行一些探索。
  • 保護動物,他們在行動
    今年會議的主題是「創意非凡,停止虐待動物」,亞洲動物基金創辦人兼執行總監謝羅便臣女士表示:「我們希望能將民間的呼聲,通過代表、專家們傳遞出來,並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推動動物福利立法的完善。」》議案,「目前,中國沒有一部完整的旨在『尊重動物生命、保護動物不受虐待』的法律,動物保護立法存在大量空白,動物保護缺乏法律支撐。
  • 錯換人生 28 年小夥姚策病危,曾希望以自身經歷推動立法變革
    姚策代理律師@周兆成律師 稱醫院表示,如果血止不住,姚策就危險了,希望上天可以庇佑姚策,不要放棄姚策。姚策的代理律師周兆成表示,姚策的生母杜新枝告訴自己,醫院已經給姚策下了《病危通知書》,如果姚策的血可以止住,他的命可以救回來,否則就危險了。周兆成稱,姚策一家已經亂成一團,並希望自己能及時過去,自己也即將乘下午的飛機趕往現場。
  • 靖江這群志願者自籌資金救助流浪動物
    記者採訪時已近晚上9點,他和其他志願者才剛吃上飯。「在救助點,我們請了專門人員做餵食、清掃工作,志願者主要負責觀察動物情況,看有沒有生病的徵兆,同時還要對一些『傷員』悉心照料。」說完,蔣濤又補了一句,「小動物們一旦生病就糟糕了。」「靖江小動物之家」成立於2018年。
  • 為什麼不能給貓狗立法?適得其反,加劇虐待動物的情況
    喜歡養動物的人,是真愛動物嗎?長得不好看,不能逗萌的動物為什麼沒人要?很多人所謂愛動物,其實是愛它們的逗萌可愛,讓動物給自己帶來歡樂幸福感。如果小動物們失去了這一特點,不知道還有幾人能愛它們!保護動物,本人也支持。但是過度畸形的愛,就讓人噁心!在地球上,人應該是最珍貴的,現在那些盲從者,把愛犬看得比父母孩子還重要,這種現象不正常,更談不上文明!
  • 素食護生:怎樣為動物福利立法創造條件
    圖片來源:資料圖善待動物、反對虐待遺棄和殘害動物,不能停留在道德譴責方面,必須通過立法來懲戒和制止。因此,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動物福利立法的呼籲。但是,俗話說的好,法不責眾。為了保障法律的嚴肅性,條件不具備,不能有效執法,就沒法立法。許多專家是支持動物福利立法的,但群眾基礎還欠缺,關鍵是要多進行宣傳和教育,使人們意識到動物的生存條件(福利)確實需要立法保護,教育也不能單單是說教,還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注意趣味性、參與性,通過新聞、故事、散文、小品,以圖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等媒體形式進行。在此基礎上,方可進行立法嘗試。
  • 盤點身邊默默付出的人 動物基地誌願者:周末陪陪流浪動物
    截至目前,就在懷柔的基地,志願者團隊就收養了超過100隻流浪動物。作為志願者,黑子的志願工作可分為三項:照看動物、絕育和抓捕。所謂抓捕,就是要在小區中尋找一些流浪貓、狗,帶著它們去寵物醫院做絕育手術。有時候,我們在小區裡看到的那些耳朵邊有一個小豁口的流浪貓,就是已經被「好心人」或者志願團隊帶著做了絕育的貓貓。
  • 1分鐘,你能做些什麼?快來看看「暖冬行動」志願者的1分鐘!
    1分鐘,你能做些什麼?快來看看「暖冬行動」志願者的1分鐘!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分鐘,你能做些什麼
  • 被呼籲的《反虐待動物法》:現時有困難,未來有希望
    全文2767字 閱讀約需5.5分鐘 連日頻發的「虐貓」事件,讓關於虐待動物立法的呼聲,再一次回到公眾視野。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2009年左右,即有專業學者倡議推動《反虐待動物法》,並起草有專家建議稿。
  • 野生動物保護:那些技術做不到的事—新聞—科學網
    「棲息地和野生動物,那是『皮』和『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其實,如果棲息地保護得很好的話,動物種群本身就有自我恢復的能力。」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高級科學顧問孫全輝告訴科技日報,將動物家園還給動物,人類本不用做那麼多幹預。
  • 我反對為貓狗立法,為動物立法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
    實際上,如何對待動物與道德毫無關係。動物福利倡導者們的最高綱領就是禁絕一切動物養殖和試驗,本質上即剝奪了我們全人類與生俱來的吃肉權利。動物福利論和素食主義根本就不是道德,只不過是他們自己的私人癖好與一廂情願,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宗教。現代國家都遵循政教分離的原則,怎麼能用立法的方式去強迫人不殺牲畜不吃肉呢?
  • 小動物保護志願者聯盟 幫助迷途動物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能還不知道,4月4日還是世界流浪動物日。在濟寧便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熱愛小動物,組成了濟寧小動物保護聯盟,他們用自己的力量,為走失的小動物找尋主人、為救助站裡的小動物組織義工、呼籲人們對於寵物用領養的方式代替購買。希望用自己微小的力量,讓這一群流浪的小傢伙們儘快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