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鶴詩話之五:「觀美」的巧對

2021-01-08 南鶴書齋

對子,即對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也是古代讀書人必修的一門功課。記得在鄉中讀書時,其中有一對子跟觀美地名有聯繫的,至今想起來,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那時候,蘇老師剛平反昭雪後被安排落實到鄉中任教語文的。他是我們溪邊村解放後第一個師範生,1950年溫州師範畢業到南宋中學執教。不知什麼原因,1957年底他便在「反右」運動中首當其衝,打倒後被遣送回村裡勞動改造,一直冤屈了二十多年。

平反出來後,他雖己年過半百,但依然充滿激情。那時我剛好讀初中,作為同村人,他常常勉勵我要好好讀書,爭取考出去。

他好古文,也喜歡作對。記得有一次在在語文課上講自己以前喜歡詩歌寫作,在改造勞動過程中飽嘗了辛酸苦寒,他曾寫過這麼一首詩:

「白雪玉蒼腫,風寒大沉凍,

君問此何去?赤腳在田中!」

他說,在這首詩中自己感到最滿意的是「腫」一字,還算用得不錯,是經過反覆思索,才想到的。這首詩主要展現了一個柔弱的知識分子在逆境中不屈服的傲氣。

於是,他說,今天我也讓你們來對一對子。便拿了《中國青年報》副刊上出的一個對子的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要求我們對出下聯。大家一番苦思冥想,撓耳搔頭,還是無所收穫。這時,一個名叫周賢將的同學舉手站起來,說出了他所對的下聯:「觀美照相館相照美觀。」

「好得很!」蘇老師聽了,連連稱妙。他對賢將同學大加表揚,讚賞他不僅運用了地名,而且順讀倒讀都很流暢,對得好極了。此時,課堂上頓然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相關焦點

  • 有一種讀詩的方法,掌握以下五點,讓你的孩子從骨子裡發出詩歌美
    有一種讀詩的方法,掌握以下五點,讓你的孩子從骨子裡發出詩歌美中國詩詞大會作為弘揚中華的經典詩篇節目至今已有五個季節,在這五個季節裡,許多詩歌人才在節目湧現,在你的記憶裡,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精讀中,當孩子們理解了全文的主旨後,他們可以想像詩中描繪的情景並投入其中,從而親身體驗文學的美。例如,清代作家袁枚《所見》中有兩句話牧童騎馬黃牛,唱歌振林樾。看完這兩句話,讓孩子想一想孩子們會按照你的指導方向結合詩歌來想像「牧童騎著黃牛在很空曠的地方行走,手裡拿著笛子悠揚的吹了起來,四周景色怡人,而牧童好不自在。」
  • 「詩詞鑑賞」觀魚勝過富春江,從詩中觀魚,感悟人生哲理!
    觀魚可以如「故山期採菊 秋水憶觀魚 」般陶冶情操、閒適自得,也可以感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人生哲理。觀魚勝過富春江,從詩中觀魚,感悟人生哲理!秋塘觀魚宋-陸文圭野塘落芙蕖,下有潛鱗躍。漁多罟日深,闥闥方自樂。
  • 吟清雪月孤:詩之賈島與賈島之詩
    (載葉夢得《石林詩話》)又如王禹偁,沉思吟唱許久,寫出一句語意仿佛杜甫所作的詩句,便專門寫一首詩來紀念此事。詩中說「任無功業調金鼎,且有篇章到古人。本與樂天為後近,敢期子美是前身。」可見其喜悅之情。但無論歐陽修,還是王禹偁,無論寫出詩來是自得,還是喜悅,這背後隱藏的,都是一種深深的「焦慮」。
  • 從詩話批評樣式看東亞文人的共同情懷
    詩話源遠流長,產生於北宋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由於首創之功,開論詩「方便法門」(郭紹虞),影響之大,被認為是詩話的正宗。詩話綿延千餘年,並且在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得到接受和傳播,泱泱洪流,構成了不同於西方文論的獨特的東方批評樣式,體現了東亞文人區別於西方的共同情懷。
  • 《稽山詩草》讀後感
    時過30年,當他把厚厚的還未結集的詩詞列印稿交給我,囑託我提些看法時,誠惶之餘,深感壓力。在忐忑中,我開始嘗試通過他的創作,再次走進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情懷。當我反覆地閱讀了老師的詩稿後,對他的了解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古體詩詞理論言情言志的主張在他的詩中有了新的發揮,健朗遒毅的風格在他的詩中有了新的呈現,質樸徑直的語言在他的詩中有了新的表達。老師作為詩人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
  • 史上最經典的五首「讀書」詩,每一首都含千古名句!
    以詩相警,讓人更易銘記於心。譬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便警示人們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勸人讀書學習是勸誡詩詞吟詠最多的題材。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學士都曾作詩勸誡家族子弟讀書勉學。這些「讀書」詩在今日讀來,依然對我們有警示作用。今天狗子就歸納了史上最為經典的五首「讀書」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勸學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 五年級第七單元《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筆記匯總
    解讀: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月亮漸漸落下去了,烏鴉啼叫,到處瀰漫著寒霜。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與我愁思相伴難以入眠。看著江上的漁火,勾起了我對故鄉的懷念,使滿懷愁緒的我難以入睡。這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以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營造出一種意蘊濃鬱的審美情境。這兩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 聯墨花開並蒂香——讀《詞牌巧對話人生·書法卷》
    >古廣祥先生出版了《中藥趣聯》、《詞牌巧對話人生》兩部著作,我對他的文學才華及諳熟對聯的本事感到震撼,為此曾寫過幾篇評論文章。可以說,對聯是漢字之花,漢字是對聯之母。或者說,對聯文化蘊含並承遞著以漢語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基因,對聯是漢語漢字的文學結晶。廣祥先生正是諳熟漢字和對聯的真諦,才能用800多個詞牌名巧構出139副美輪美奐的對聯。如「漢語熱」:簷前催/樂語,燈下見/凱歌。上下聯中第一字為名詞對名詞,第二字為方位詞對方位詞,第三字為動詞對動詞,第四、五字為名詞對名詞,整聯為主謂賓對主謂賓,無一字對仗不工。
  • 甘道夫用「莎翁腔」讀杜甫詩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魔幻又...
    (《溪詩話》卷七)宋人孫奕亦曰:"子美善以方言裡諺點化入詩句中,詞人墨客口不絕談。"還舉出了"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見那背面啼,垢膩腳不襪"等二十一個例子。(《履齋示兒編》卷一○)他們所舉的例子都是零星的字句,其實杜詩中頗有通篇用口語寫成的,例如《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楊倫評曰:"情事最真,只如白話。"(《杜詩鏡銓》卷九)又如《盒側行贈畢耀》:偪側何倡側,我居巷南子巷北。
  • 漢語之美,震撼人心
    漢語之美,美在形體,亦美在風骨。漢語有多美,觀之形式多變,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無窮。漢語之美,美在形體,亦美在風骨。五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有時候,學會斷句還能救命。有這麼個故事,說的是慈禧太后讓一位書法家給她題扇,寫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昆蟲中的強大殺手螳螂之詩配畫
    螳螂捕蟬詩[宋] 袁甫鳴蜩善擇木,木美葉敷腴。國於美蔭中,自慶無他虞。螳螂伺其便,欲進復趦趄。怒臂俄一施,捕取如囚拘。委身膏利吻,性命纏須臾。均之細微物,一何強弱殊。蜩科汝無識,自知其過歟。乃知禍與福,不系巧與愚。曉曉固不免,默默復何如。置之不足道,燕坐觀厥初。演雅[宋] 黃庭堅桑蠶作繭自纏裹,蛛蝥結網工遮邏。燕無居舍經始忙,蝶為風光勾引破。老鶬銜石宿水飲,穉蜂趨衙供蜜課。鵲傳吉語安得閒,雞催晨興不敢臥。氣陵千裡蠅附驥,枉過一生蟻旋磨。
  • 姜夔「適中之美」的藝術思想審美觀
    「適中之美」作為審美的最高境界,儒家之「中和"觀符合儒家「禮」的標準,合乎「仁」的要求的,道家之中和觀則反射出更多「順其自然」的法則和「超然物外」精神實質,這對於民眾的社會教化以及後世審美的影響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千百年來,人們用「中和觀」作為審美的標尺,符合這種「適中」之美的藝術形式就得以盛行,不符合「適中」之美的,則很難被人們所接受,甚至是拋棄。
  • 美育需要詩 歐陽江河、虹影、樹才帶學生品詩歌之美
    美育需要詩 歐陽江河、虹影、樹才帶學生品詩歌之美 2016-11歐陽江河、虹影、樹才三位當代詩人今日走進北京五中分校大廠分校,和學生分享詩歌之美。  作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歐陽江河的詩影響了一代人。那是一個人人都愛讀詩、寫詩的年代,現在則有人發出了「詩歌已死」的哀號。但詩人們不這麼看。虹影說,「詩歌就像我的血液和靈魂一樣」;樹才說「留一點詩歌的享受給自己,保持自己對生命、對美的感受,誰都不能取代。」
  • 河南濟源 道教三清奉仙觀
    三清大殿建於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面闊五間,進深七架椽,單簷懸山頂,是減柱造建築的典型。奉仙觀建於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名「奉先觀」,意為供奉先人之意。奉仙觀歷代高道輩出,唐代二魯真人(魯希言、魯和光)曾修道於此。
  • 16秒讀懂為什麼溫州是中國山水詩發祥地!
    《觀大龍湫作歌》(節選)清·袁枚龍湫山高勢絕天,一條瀑走兜羅綿。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至千丈,水雲煙霧雖分焉。繆雲飛 攝雁蕩山,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享有"天下奇秀"、"海上名山"、"愛情聖地"之美譽。
  • 有關拜新月的兩首小詩,施肩吾與李端,誰的詩更出色呢?
    第三句詩描寫了女子對著月亮許願,至於說的什麼,聲音太小了,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啊,有可能是期望自己貌美如嫦娥,有可能是期望自己嫁給如意郎君。女子細聲細語,刻畫了女子嬌羞的心理以及隱秘的心事。詩的最後一句,刻畫了女子的美好形象,風拂羅帶,衣袂飄飄,加以凜冽的北風,好似廣寒仙子。
  • 五首描寫荷之美的詩句,每一首都寫出了不同的美,感情層層遞進
    此詩是作者送朋友時的作品,是詩詞描寫西湖六月荷花的經典作品。作者描寫了西湖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但是六月為最,因為有一片接一片的荷葉和映日荷花的美景,也說明了作者的送別是歡快了而非悲傷的情調。《小池》 宋 楊萬裡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 詩與遠方首批體驗地發布!甌江山水詩路主題活動在龍泉啟動
    甌江詩路如何做好「深化、物化、轉化」文章詩路建設不能只停筆墨間,還需旺在實景裡。活動現場開展了一場精彩的圓桌對話。四位對話嘉賓分別就如何將詩路體驗地串點成線、如何發現甌江山水詩路的美、如何提升詩路遊客體驗度以及如何讓詩路走出浙江走向世界,發表了獨到的見解。
  • 王維意境很美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字,美到了心坎裡!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鳥鳴澗》,便是一首意境很美的傑出詩作。它出自唐代詩人王維之手,是王維遊歷江南寓居紹興若耶溪時,所作組詩作品《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中的第一首。
  • 宋代高僧觀劍客圖,寫下一首充滿俠客精神的詩,通篇描寫得很霸氣
    古代僧人也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這些人不僅能文能武,而且寫下的詩,無論是意境,還是表現手法,那都可以和一流的大詩人相比。那麼除了貫休之外,還有宋朝的釋智圓,同樣也是當時著名詩僧,一首經典的七言絕句《觀劍客圖》,寫得也是氣勢磅礴,顯得霸氣十足,整首詩充滿了俠客精神。而詩人創作這首詩時,正是由於觀看了牆壁上的劍客圖,於是有感而發,信手拈來成就了這麼一首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