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埂怒江大橋。圖片來自雲南省政府官網
近日,朋友發來一篇圖文連結「怒江剛通了一條路,從人間通往仙境」。一時間,怒江的大美再次進入公眾視線。而文章中的這條路,就是2019年年底剛全線通車試運行的「雲南怒江美麗公路」。
一條公路被冠之以「美麗」,足見其風景之動人。怒江的美,是大美,是自然美。更重要的是,怒江是中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一個成功案例,凝聚著中國環保人的十幾年的心血。
怒江深處,藏著地球演化的秘密
20世紀80年代,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在衛星遙感地圖上驚異地發現在地球位於東經98°-100°30′、北緯25°30′-29°的地區,並行著三條永不乾涸奔騰的大江,這就是橫斷山脈縱谷之中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
「三江併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自然遺產時有這樣一段評語:「三江併流」區域是一部反映地球歷史的大書, 這裡豐富的巖石類型、複雜的地質構造、多樣的地形地貌不僅展示著正在進行的各種內外力地質作用,而且蘊藏著眾多地球演化的秘密,是解讀自古至今許多重大地質事件的關鍵地區。
複雜的地質構造反映在地表則是豐富多樣的景觀。怒江,有著壯觀的雪山冰川、險峻的峽谷急流、開闊的高山草甸、明澈的高山湖泊、秀美的高山丹霞、壯麗的喀斯特峰叢、多樣的植被和生態景觀——無不展示著獨特的自然美。
這裡擁有中國25%以上的動物物種與20%以上的高等植物,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也是世界上溫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
▲作者供圖。
建壩之爭,曾是場「大論戰」
2003年7月,怒江作為「三江併流」中的一條大江進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16天後,當地報紙有大標題文章「怒江將建十三級電站」。
這讓一些地質學家驚出一身冷汗:怒江在世界有關地質的教科書上被列為最活躍的地震帶之一。有環保官員也努力呼籲:怒江,是中國僅存的兩條沒有被大壩截流的大江中的一條。中國民間環保組織集體籤名——請留下中國最後一條自然流淌的大江。不少媒體記者也紛紛為留住怒江建言獻策。
世界自然遺產應該屬於全世界。而怒江保衛戰,可以說是中國政府、媒體、民間環保組織聯手在行動。國家環保局為留住怒江召開的第一次專家座談會,就是由專家、媒體和民間環保組織共同參與的。
從2003年開始與民間環保組織一起呼籲要留下怒江後,我去了19趟怒江。在怒江邊,我們遇到過很多次泥石流。其中一次大泥石流,恐怕是當時在場記者人生中最難忘的「瀕死瞬間」,我們被挾在兩大股泥石流的中間,幸好有當地人把我們帶出了危險地帶。
2004年,我們為留住怒江上書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後得知溫家寶在怒江建電站的規劃書上指示:「對這類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且有環保方面不同意見的大型水電工程,應慎重研究,科學決策。」這一批示,讓人們看到了像這樣大型的水電工程,建與不建不僅是工程部門說了算,民間聲音同樣重要。
2006年7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立陶宛召開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據會議文件所述:「水電開發的勘探活動在怒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大壩建設啟動,必將對它的美學價值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樣一條自然流淌的河流會變成一系列水庫。」
▲作者供圖。
怒江之「怒」,山崩地裂
2006年,為了留下中國最後一條自然流淌的大江,民間環保組織綠家園發起了「江河十年行」,就是要以媒體的視角,記錄中國橫斷山脈的六條大江: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十年間因人類發展所發生的變化。
2008年,地質學家楊勇在「江河十年」活動中告訴記者:中國西部是地質災害高發區,一旦發生極端災害事件,由於水電梯級大壩的上下相連,極可能對災害起到放大作用,造成具有連鎖效應的災害鏈,給下遊構成嚴重威脅。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研究員徐道一和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孫文鵬研究員認為:怒江是「三江併流」裡面最直的。這就表示怒江是由一條深大斷裂直接控制的,斷層是直的。斷層要拐彎的話是幾條斷層交切的結果。怒江是最直的,說明這個斷裂在河谷裡面起的作用最明顯,而且是主要的一條斷裂起作用。
為了支持自己的學術觀點,2011年初,兩位老先生還專門去了一趟怒江,沿江進行了地質考察。後來他們告訴記者,怒江兩側高大陡峭的山巖上,到處都是地方政府製作的「小心滑坡,當心泥石流」的標語。研究地震的徐道一認為,最近以來,新構造運動有加劇,地震、地質災害有明顯增加之勢,在極端氣候、當代構造活動、地震的相互作用下,導致重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在增大。
在孫文鵬看來,尤其需要警告的是:「任何堅固的鋼筋水泥大壩也阻止不了怒江深大斷裂的相對錯動,誰也制止不了沿怒江兩岸至今仍在發生的巨大的山崩、滑坡和泥石流。」
怒江長廊,見證著多元和諧的民族文化
2015年,中國水利水電研究院專家劉樹坤說過,這輩子走過中國的很多大江大河,也去過世界上的許多江河,很慶幸還有怒江這樣一條大江,保持自己的自然原貌。2007年的「江河十年行」考察回來後,劉教授給當時的溫家寶總理寫了封信,信中提出:「怒江是我們南方重要的生態廊道,自然風景長廊,多元和諧的民族文化走廊,所以一定要把它保護好。」
▲宅小安攝影,作者供圖。
劉樹坤說:如果在這樣原始自然的大江裡開發水電,這些價值就都不存在了。那太可惜。怒江這麼獨特,而且至今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大江,為什麼我們就不顧其獨特,而要讓它混同於一般呢?
時任總理溫家寶對怒江有三次批示。其中兩次就是徐道一、孫文鵬、劉樹坤三位科學家的上書,而這兩次上書又都是由時任人大環資委副主任汪紀戎遞上的。
在怒江邊我採訪過兩個年輕人。一位年輕人對我說,我們這裡的人把冬天的怒江形容成女人,漂亮、溫柔。把夏天的怒江形容成男人,強悍、勇猛。可是開發了大型水電站以後,水平面就要上升,傈僳族人居住的大山就要被淹沒,高山平湖還能有冬夏之分嗎?
保衛怒江,是中國環保事業的裡程碑
2016年《水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公示時,怒江上有四級水電開發;但最終公布的規劃中,沒有怒江水電開發。
2016年兩會的新聞發布會上,時任雲南省委書記李紀恆向記者表示:怒江要建國家公園。
2019年底,雲南怒江美麗公路貫通,被網友譽為「最美自駕公路」。怒江的美,終於通過這條路展示在世人面前。
自然之友理事長、著名學者楊東平認為,梳理怒江博弈的過程,對中國來說不比留下一條自然流淌的大江意義小。
而我希望強調的是,為中國留下最後一條自然流淌的大江,仰賴於官員、媒體、科學界、民間環保組織的通力合作。而環保事業很多時候,就是需要這樣的較真和韌勁。
□汪永晨(環保學者)
編輯 孟然 實習生 張曉雨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