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全面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改革開放...

2020-12-05 新民晚報

為緩解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捕撈強度過大對海洋漁業資源造成的巨大壓力,有效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促進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經國務院同意,原農業部決定自1995年起全面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從1995年開始,我國東、黃、渤海海域第一次迎來了全面伏季休漁,標誌著漁業發展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

根據規定,1995年—1997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在北緯35度以北禁止底拖網作業,在北緯35度至北緯27度禁止拖網和帆張網作業。同時,福建省規定,裝機183.75千瓦以下動力漁船在北緯27度至北緯24度30分禁止底拖網漁船作業。

在認真總結以往休漁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海洋伏季休漁範圍擴展到南海海域。1999年,根據原農業部的決定,南海海域從6月1日零時起首次實行伏季休漁,休漁時間為兩個月。2017年,被外界評價為自中國休漁制度實施22年來的「最嚴」休漁制度開始施行。

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實施以來,得到了較為全面有效的執行,休漁海域、時間和作業類型得到不斷擴大,各項保護管理措施得到不斷健全。目前我國休漁海域覆蓋了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我國管轄的全部4個海區,休漁時間從最初的兩個月延長到三個半月至四個半月,每年參加休漁的捕撈漁船超過10萬艘,休漁漁民達上百萬人,涉及沿海11個省(區、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是我國迄今為止在漁業資源保護方面覆蓋面最廣、影響面最大、涉及漁船漁民最多、管理任務最重的一項保護管理措施。

1995年至2018年,我國的伏季休漁制度經過13次調整完善。現行的伏季休漁制度休漁類型為除釣具外的所有作業類型,以及為捕撈漁船配套服務的捕撈輔助船。

實踐證明,海洋伏季休漁制度是一項群眾擁護、管理嚴格、效果明顯、實施成功的漁業資源保護管理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得到了社會各界及廣大漁民的理解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並產生了積極的國際反響。

相關焦點

  • 黃渤海為保護魚種 伏季休漁全面啟動
    中廣網濟南6月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18時41分報導,今天上午,2010黃渤海伏季休漁全面啟動,以修復黃渤海脆弱的漁業生態系統。各沿海省份加大海上執法力度,確保休漁期海上治安穩定。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內涵豐富,主要包括: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實施總量管理制度保護水生生物資源
    于康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指南。地球表面70%被海洋覆蓋,以水生生物為主體的海洋生態系統,在維繫自然界物質循環、淨化環境、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對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地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農業部稱黃巖島進入伏季休漁期 禁止過度捕撈
    新華網廣州5月13日電 (記者 梁鋼華)記者13日從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獲悉,從5月16日12時起,我國南海大部分海域將進入為期兩個半月的伏季休漁期。屆時,在北緯12度以北至「閩粵海域交界線」的南海海域(含北部灣),除單層刺網、釣業外,禁止其他所有作業類型生產。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青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人士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這些目標任務和重要舉措,既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美麗中國」目標以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一脈相承,又順應新的發展形勢,並具有明細化、體系化特點。這對於新時代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實踐動力。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雜誌發表署名文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篇章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孫金龍近期出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權威、最系統、最鮮活的原著原典,是一部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綱領性文獻集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要思想,內在要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議》提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實踐路徑。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