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成經濟增長點,文化話語權和主導權轉移了?

2021-01-09 澎湃新聞
導讀:

粉絲文化從誕生、崛起到成為主導娛樂圈的「半邊天」,其意義不僅在於打破了明星和大眾間不平等的權力結構。

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粉絲成為一種如此引人注目的社會現象。

一方面,粉絲背後代表的是不容小覷的經濟增長點。

數據顯示,中國的追星族超過5億人,其中36%的人表示願意每月為偶像花100—500元,年市場規模高達900億元!

靠粉絲起家的直播帶貨也愈發風生水起,薇婭、李佳琦已經被奉為「行走的種草機」。據淘寶直播榜單顯示,薇婭和李佳琦在今年「雙十一」預售前一晚直播總銷售額分別錄得32.21億元和33.27億元,總額逼近70億元,銷售定金超10億元。

真可謂「古有電視購物鍋碗瓢盆一應俱全,令人眼花繚亂;今有直播帶貨柴米油鹽包羅萬象,讓人嘖嘖稱奇;橫批:粉絲才是經濟支柱。」

另一方面,成也粉絲,敗也粉絲,在快速擴張、積累原始流量的潮起後,也不得不面對流量「反噬」的潮落。

典型如轟動一時的肖戰「227事件」,肖戰粉絲與同人愛好者之間「決戰光明頂」。在這場粉絲髮起的「大戰」中,去年九月剛晉級為頂級流量的肖戰被粉絲扯了後腿,成了眾矢之的。黑歷史頻頻被扒,個人形象、代言以及作品等都受到嚴重影響。對肖戰來說,從頂級流量到全網黑,只用了三天。

可以說,討好粉絲猶如走鋼絲,稍有不慎則「粉身碎骨」。如今的粉絲圈,不僅人設崩塌引發脫粉、回踩的現象屢見不鮮,前幾年流行的「流量明星+知名IP+花式宣傳」內容模式也逐漸被觀眾排斥,甚至許多觀眾對粉絲劇先天反感、憑空牴觸。

「愛你時捧你上天,恨你時踩你下地獄」已成粉圈的不二真理。

01

偶像與粉絲的天平轉移

粉絲文化儼然已呈攪海翻江之勢。究其根源,在偶像與粉絲這架天平上,重心正逐漸從偶像這端轉移至粉絲那端。

偶像崇拜自古已有,譬如,杜甫是李白的真愛粉,李白則是謝靈運的忠粉,葛清又是白居易的骨灰粉……又如,左思一首《三都賦》造就洛陽紙貴,如韓娥唱一曲,錦段鮮照屋。

很長一段時間內,明星一直是一種稀缺資源,無論是顏值、演技、抑或才華,只有少數佼佼者才有機會進入大眾視野,成為頭頂光環、眾人膜拜的偶像。

偶像、明星的稀缺決定了偶像和粉絲之間猶如雲泥之別,追星也呈現出一種宗教化傾向:

法國社會學家埃德加·莫林在《電影明星們:明星崇拜的神話》一書裡指出,明星宛如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粉絲是他的信徒,信徒把自己關於美好生活的期待寄托在神身上,並追隨他的一切行為。

同時,限於信息渠道和傳播模式的單向性,偶像與粉絲間的橫向勾連十分微弱。粉絲與偶像相隔千山萬水,粉絲只能被動地接受偶像的訊息,能做的也僅限於對偶像作品的追隨。

那時,車馬慢信件也慢,粉絲專情且熱烈,他們購買偶像的海報貼在房間裡,裁剪偶像的劇照粘貼在日記本裡,四處搜羅偶像的錄像帶和公開資料與朋友分享,真可謂「我喜歡你與你無關」,粉絲充其量只是娛樂文化的局外人。

換句話說,儘管粉絲的好惡會影響到一個明星的知名度,但更多時候,粉絲都是一種事後幹預,他們處於這個行業鏈條的末端,對於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他們並沒有多少話語權。

例如,1926年全世界的情人魯道夫·瓦倫蒂諾在紐約病逝。當時,瓦倫蒂諾的不少影迷自殺了,他們不相信沒有瓦倫蒂諾的股市還能繼續開盤。他們無力改變沒有瓦倫蒂諾的演藝圈的格局,無力撼動一個沒有瓦倫蒂諾的世界,只好以自己的肉身獻祭。

02

粉絲文化成為生意

如今,時移事易,當粉絲文化成為一門生意,偶像與粉絲的關係也隨之走向另一個極端。

當下量產式的偶像赤裸裸地揭示了當代偶像的本質,他們或者帶有歌手、演員的部分屬性,但實際上是流水線產品。

就像本雅明曾經論述過的,在一個機械複製的時代裡,藝術品沒有了那種閃耀著某時某地獨一無二的光暈,因為一切都是仿製,無所謂原作。

明星也是如此,在娛樂工業的生產線上,已經有一整套現成的模具,而明星只需要按照經紀公司的打造,一個蘿蔔一個坑地填到那個模具裡,也就是所謂的「賣人設」。

當明星從職業時代進入流量時代,其工作重心逐漸也從專注於自身業務向主動討好觀眾轉移,粉絲與偶像兩者的權力關係發生逆轉。

偶像們再也不是隔著屏幕,只貢獻銀幕形象和作品的「神」,他們自願走下神壇,主動縮短與粉絲之間的距離鴻溝,實現直接平等的對話溝通。

粉絲活動也不再是一切唯明星是從,粉絲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明星的事業上,明星個人品牌甚至影視作品宣發,都越來越倚重粉絲的力量。

《偶像粉絲平等,追星「宗教改革」》一文中這樣形容粉絲地位的變化:

「粉絲與明星共同組成了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化族群。粉絲的各種活動不再是以偶像為中心,而是基於自身的喜好進行自由聯合與協作,將社會化網絡,尤其是微博的賦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權益。」

03

大眾文化取代精英文化

粉絲文化從誕生、崛起到如今成為主導娛樂圈的「半邊天」,其意義不僅在於打破了原本橫跨在明星和大眾間不平等的權力結構,更是文化主體回歸到個人、回歸到群眾的一種典型表現。

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文化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更多地掌握在少部分精英手中,精英文化成為主流代表文化。

在西方的學者眼中,大眾的形象往往是負面的,甚至是群氓,最著名的莫過于勒龐的《烏合之眾》,以及奧爾加·加塞特《大眾的反叛》中對於大眾政治興起的擔憂可見一斑。

美國記者沃爾特·李普曼還將公眾比喻成「坐在劇場後排失聰的觀眾」。

顯然,普通群眾話語權的失落、媒體的表達限制塑造了所謂的「精英文化」,而與之相對的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等只能面臨著被擠壓、被邊緣化的局面。

而網際網路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網際網路所創造的賽博空間成為新的公共領域,這種公共領域可以突破統治者的話語霸權而實現自由信息的傳輸與製造。

同時網絡技術造就了嶄新的媒體平臺,門檻超低、傳播速度極快、受眾面達到最廣。這樣的媒體孕育出的文化真正成為了「大眾文化」——所有的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作品和言論,無需特別的技術手段也可以流傳到世界各個角落。

可以說,人民群眾在文化領域的角色身份得到充分的延伸與拓展,既是文化的參與者,真正成為文化主體,又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

如此一來,一方面,精英文化的壟斷局面被打破,大眾文化、通俗文化水漲船高。

「平凡敘事」、「草根敘事」模式取代了往昔文化中單一的「英雄敘事」或「輝煌敘事」模式,突出了平常事、平常心的文化意義。

在對日常現象的描述中表達對草根生活的關注,對大眾情懷的關懷,這恰恰為大眾抵禦精英們憑藉資本優勢與認知優勢侵蝕其真實意思表達提高了基石。

另一方面,網絡打開了大眾文化的釋放口。

正如美國著名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曾經預言的那樣:「每個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

偶像泛化的趨勢開啟,娛樂明星不再是被追逐的唯一對象,人人都可以成為他人的粉絲,也有機會擁有自己的粉絲。

正如人民網曾這樣評價楊超越的走紅,她的逆襲是一種被忽視的草根力量,她的背後有大量「努力卻得不到關注」的普通人,他們渴望發光,相對精英階層,日常充滿了壓力和焦慮,看到楊超越在節目裡放聲大哭,理直氣壯地釋放自己的害怕和不安,他們有著同感,從中獲得壓力的釋放。

04

文化供給側改革

文化的本質在於自由、流動與包容,而只有開放才能釋放多元、靈動的文化。比如,古羅馬文化的開放源自疆域擴張帶來的流動,而美國文化的開放源於移民帶來的思想融合和碰撞等。

當文化主體回歸到人民群眾,文化產業也將進行一場深刻的供給側改革。

一來,文化的多元化、創新化成為大勢所趨,粉絲文化等根植於網絡的亞文化豐富了社會文化產業,打破了傳統的傳播話語體系。

這有利於社會文化生態的多元化發展,推動社會文化的進步,對文化產業大有益處。

二則,文化的籬笆和圈層在一點點拆除,同樣也是積極跡象。

當文化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它所攜帶的信息的能量就能夠具有這樣一種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凝聚共識,可以煥發情感,能夠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量。

甚至於,粉絲們如此團結,動員能力如此之強,在網際網路表達和文本創造上如此活躍,那麼,粉絲有沒有可能從「圈地自萌」的狀態中分離出來,去關注社會議題,比如宏觀經濟、養老和生育率?

畢竟,在粉絲文化集結下,一些粉圈在網絡性和執行力上是非常完善的,並且已經表現出一些積極的行動,比如為環保、慈善事業聚集力量,發出聲響。

尤其是所謂的「飯圈女孩」在此前馳援武漢等行動中表現出的超強執行力,也令外界對粉絲文化積極性的一面及其公共價值有了更全面的認知。

更重要的是,在豐富多樣的文化產生、碰撞、融合的過程中,勢必將進一步打開文化輸出的大門。

正如李子柒憑著一系列古風美食視頻在海外備受追捧,在Youtube上收穫735萬粉絲,影響力堪比CNN,無數外國粉絲留言「她讓我愛上中國文化」「求英文字幕跟進」。

未來這種以民間形式、個人方式來輸出文化的現象或將更為普遍,而且是以網友自發傳播、粉絲主動接受的方式進行,這是海外市場的自主選擇。

相關焦點

  • 粉絲成了經濟增長點!文化話語權和主導權轉移了?
    一方面,粉絲背後代表的是不容小覷的經濟增長點。數據顯示,中國的追星族超過5億人,其中36%的人表示願意每月為偶像花100—500元,年市場規模高達900億元!靠粉絲起家的直播帶貨也愈發風生水起,薇婭、李佳琦已經被奉為「行走的種草機」。
  • 智庫動態|中國數字經濟走向世界的隱憂,缺主導權和話語權
    把握世界數字經濟規則的主導權與話語權,破解規則「卡脖子」問題各國數字經濟治理實踐中已形成了數據治理、算法治理、數字市場治理和網絡生態治理等四大領域和一定的經驗共識,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話語權博弈日趨激烈。
  • 粉絲文化流變:媒介變遷背景下中國粉絲的成長簡史
    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大眾媒介,媒介變遷則帶來了民眾認知、態度、情感、行為等多層次的遞變。在新媒介的擬態環境中,粉絲成為了一個中性詞,人人都可以成為他人的粉絲,都可以為他人打Call,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粉絲。身處於這個集合裡的人,不再僅僅是偶像的擁躉,他們擁有了更大的主動性和話語主導權。
  • ...室三陣地開展宣教,積極把握涉黨史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話語權
    市委史志室運用黨史方志資源三個陣地優勢,積極把握涉黨史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話語權。一是發揮網絡陣地作用。打造安慶黨史方志網,精心開設安慶黨史、安慶方志、人物長廊等欄目,弘揚安慶方志文化,講好紅色黨史故事,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網站總瀏覽量已破百萬。
  • 對話劉國梁:足球籃球我們沒有話語權,桌球一定要有主導權
    劉國梁在裡約奧運會上帶領國乒接連奪冠。 如何看待桌球運動員「偶像化」,球迷「粉絲化」? 劉國梁:我覺得人是一個主體,不管是打球還是教球還是在任何崗位。 所以這個人他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這是最重要的,同樣都是打球都是冠軍,但是大家能看到受歡迎的程度,受喜愛的程度,這個是不一樣的,包括商業價值影響力。
  • 中國話語權的五個基本層次
    中國話語權應包括五個基本層次。  一是「堅實的話語基礎」,有底氣。這主要指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等在世界上具有發展實力及國際地位。有實力就有地位,有地位就具有無聲的話語權。今天,中國道路促進中國成功,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表明我們已經擁有話語權的堅實基礎。  二是「科學的話語體系」,有思想。
  • 我國文化話語權提升的幾個維度
    【摘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內容的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不僅局限於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對於我國文化話語權提升也有一定的借鑑價值。其中,創新是構建文化話語體系的動力維度,協調是重塑文化話語的空間維度,綠色是發展文化話語的自然維度,開放是傳播文化話語的國際維度,共享是提升文化話語權的目的維度。
  • 一次爭取世界圍棋發展主導權、話語權的成功實踐
    一、世界圍棋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應當站出來了圍棋從公元前23世紀起源於中國,在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大致經過了四個歷史性年輪:公元二世紀前後,開始向中原以外的民族地區傳播;公元五世紀前後,開始向中國周邊國家傳播;公元十五世紀前後,開始向歐洲國家傳播;公元二十世紀前後,隨著日本「脫亞入歐」和亞洲經濟崛起後的文化傳播,真正走向世界。
  • 全球話語權的變遷:用硬實力說話
    福柯把休謨的經驗論進一步發展為語言論:「我們生活在一個符號和語言的世界。……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都認為不存在什麼真實事物,存在的只有語言,我們所談論的都是語言,我們在語言中談論」。由於每個個體都被語言所包裹,離開了語言就無法思考,無法描述,無法交流,所以這個世界歸根到底就是語言的世界。基於這麼一個哲學基礎,話語成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 網絡正能量激揚話語權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在意識形態、網絡、新聞傳播、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文化建設、國家安全等領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闡述了網絡話語權建設的重大意義。  在此背景下,中央通過舉辦「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評選活動集聚社會正能量,發揮其宣傳教育與示範引領作用。
  • 演員、偶像和粉絲之間,如何掌握話語權的分寸?
    佟麗婭本人最終因檔期原因退出《三十而已》的拍攝,但粉絲當時因為顧佳人設以及和江疏影的番位問題手撕劇組,企圖逼佟麗婭辭演,還是鬧得轟轟烈烈。這種粉絲替偶像進行的battle,乃至粉絲和偶像之間的battle,在娛樂圈中不是個例,前段時間oner組合的靈超,就跟粉絲有過小規模的「摩擦」,再往前數,周震南和粉絲針對C位問題的討論,也是話語權爭奪的彰顯。
  • 安家:知否靠50萬粉絲耍橫背後,是自媒體時代個人話語權的放大
    自媒體平臺完全成了她手裡的一桿槍,可以勾得闞老闆心痒痒,也可以嚇得闞老闆滿腹惆悵。說到底,她因為做自媒體積攢了大量粉絲,而開啟了網絡上的話語權,她的言論和觀點可以快速得到廣泛的傳播。對於看重隱私和個人口碑的富人「闞老闆」來說,確實擁有一定的震懾力。
  • 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1〕。話語是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加強意識形態話語能力是提升意識形態話語主導地位、實現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前提基礎和重要途徑。
  • 零極限引導「文化消費」 實現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當記者問吳雲豔打造這麼一個O2O新媒體互動平臺的經濟意義的時候,吳雲豔說:「零極限希望引導『文化消費』,實現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的落地」。    吳雲豔說當今經濟和時尚的社會,「文化消費」已經成為滿足溫飽以後的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 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市南揭牌,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高地
    在增強科技創新的國際話語權,促進上合組織國家間的深化合作的合作訴求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的成立都具備重要的推動作用。李克強總書記提到:「要完善上合組織科技創新合作機制,積極培育智慧城市、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領域合作增長點。用好疫情催生的線上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打造新產業和新業態。切實落實成員國智慧財產權合作文件,保護和激勵創新發展,讓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 楊潔篪:把「保護海洋」打造成中美合作新增長點
    原標題:楊潔篪:把「保護海洋」打造成中美合作新增長點  新華網華盛頓6月24日電 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楊潔篪24日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特別代表國務卿克裡共同出席在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舉行的中美「保護海洋」特別會議。
  • 推進外宣翻譯工作 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關鍵詞】外宣翻譯 國際話語權 路徑 對外傳播【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在今天多維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間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交融程度不斷加深,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對話日趨頻繁與活躍,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國際問題已成為普遍共識。中國的經濟發展舉世矚目,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大。
  • 網民的話語權幻覺
    如果僅僅把話語權定義為「說話的權力」而不考慮「對誰說」和「說話的後果」,那麼即便是在言論最不自由的地區,你也可以說那裡的人擁有話語權——只不過他們說話的權力是對著牆腳,不要讓別人聽見。社交網絡帶來的「話語權幻覺」很多時候就來自於對話語權等於說話權的定位——在過去,因為公眾傳播方式的單一和高門檻,話語權是被牢牢地掌握在政府、媒體和經濟偏上的階層手裡的,公眾中的一員很難有機會能面向公眾發聲。
  • 「粉絲文化」要流量更要有底線-光明日報-光明網
    《報告》顯示,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的明星訴網友侵害名譽權案件中,七成被告為30歲以下青少年,案件多因「粉絲罵戰」引起,背後牽扯的是明星們巨大的流量利益。    青少年粉絲為偶像明星在網上「玩火」,平臺及資本卻忙著在背後收割利益,最後是這些熱血滿懷的青少年成了「跑偏」粉絲經濟中的棋子。年輕人迷戀偶像無須認定為原罪,偶像是理想化的自己,能照出夢想的影子。
  • 圍繞石油和大宗商品的近現代經濟和國際格局
    1908年,英國地質隊在波斯打出第一口油井,從此改變了中東的國運和歷史。隨著更多地質隊進入,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等國陸續打出油井……黑色的液體黃金帶給了中東財富,也讓中東淪為了火藥桶。英國正是憑藉著石油替代煤作為海軍軍艦燃料的先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壓倒了德國海軍,將德國軍艦封鎖在北海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