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世界盃已經遠去,但世界盃效應卻依舊刺激著體育產業。
近日,來自20多個國家的200多位體育行業負責人齊聚北京,在一場體育商業峰會上探討著中國體育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其中重要的一個話題就是:
世界盃之後,中國體育產業的投資趨勢在哪?中國的體育產業在未來5年又該如何發展?
事實上,自2016年的投資高峰之後,中國體育產業的投資布局正在逐步趨於冷靜。然而,在俄羅斯世界盃之後,國內體育圈又接二連三傳來融資、合作和併購的消息。這一切似乎預示著,體育產業正在走出「資本寒冬」。
籃球酒店已經方興未艾。產業熱度下降,世界盃成為拐點?從體育產業的整體來看,2016年曾是投資的高峰。在一陣高歌猛進之後,體育產業的布局逐漸恢復冷靜,一組數據就是最好的說明。
第三方體育類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體育類創業公司融資共計202起,融資金額約為123億元;2016年,該領域的創業公司融資有245起,融資金額約為202.1億元。
2017年,國內共發生191起體育相關創業公司投融資和併購事件,融資金額約為105.3億元人民幣。與2016年相比,2017年體育產業投融資額下降了近50%。
有意思的是,世界盃似乎成了體育產業的一針強心劑,當中國企業元素出現在俄羅斯的球場內外,不少資本再次意識到體育的號召力。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有7家贊助商來自中國,其贊助費高達8.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3.5億元),是本屆世界盃期間廣告支出最多的國家,各企業都希望藉助世界盃的平臺促進品牌出海與國際化。
事實上,世界盃只是一個平臺,不僅僅展示足球的魅力,同時也在用一場全世界球迷的狂歡,詮釋著體育產業的巨大價值和潛力。
一項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資收購的海外足球俱樂部至少20餘家。而在今年7月初,當代明誠公告顯示,公司全資子公司以4.315億美元收購開曼群島新英體育有限公司100%股權的項目已支付完成。
其實在此之前,當代明誠體育國際有限公司已中標亞足聯2021-2028年亞足聯賽事全球獨家商業權益(包括亞洲杯、世界盃亞洲區資格賽、亞冠聯賽、足協杯等亞足聯旗下2021~2028年全部賽事的贊助權及版權)。
馬布裡也對體育產業新模式表示興趣。體育產業的邊界正在擴大就在海外體育產業投資重新升溫的同時,國內體育產業市場也在展示出巨大潛力。
阿里巴巴對蘇寧體育的戰略投資,就是資本注入市場的重要體現。
據新華社報導,阿里巴巴集團在近期已完成對蘇寧體育的戰略投資。優酷將作為阿里巴巴集團和蘇寧體育戰略合作的重要載體,與蘇寧體育旗下PP體育圍繞體育內容展開深度合作,合力打造優酷PP體育聯運平臺,並在會員品牌和服務等多個領域進行合作。
而PP體育近期又在南京宣布,將與法甲聯盟達成2018-2021賽季為期3年的新媒體獨家版權合作協議。
要知道半個多月前,PP體育剛剛與德甲聯盟宣布達成2018-2023賽季為期5年的全媒體獨家版權合作,加之蘇寧體育與阿里大文娛達成戰略合作,A輪融資宣告完成……
傳統意義上對於體育版權的投資和分銷已經不能滿足整個體育市場,如今,體育產業的邊界正在擴大,「體育+」的概念正在融入其他行業。
近日,虎撲體育與亞朵酒店聯合推出的亞朵S·虎撲籃球酒店就在上海開業,這也是國內第一家籃球主題酒店,同時這次跨界合作將體育產業的觸角延伸到了酒店行業。
當然,所謂的「跨界合作」並不是簡單地將籃球元素融入酒店客房。除了酒店的175間客房全部加入了籃球元素之外,酒店的大堂也安置了一個足以進行半場「3V3」的球場,餐廳的餐具細節也全部融入籃球元素。
「我走進這裡就像回到了小時候,我第一次見到籃球場的時候,我被這一切吸引住了。」籃球名宿馬布裡甚至表示,「我想在北京、紐約、洛杉磯開一模一樣的酒店。」
喬丹主題房間。體育產業仍需審慎投資世界盃的效益正在延續和擴大,但是體育產業投資近幾年存在的一些問題依舊沒有被徹底解決。
正如十分看好體育產業的王健林曾經所說,「中國的體育產業尚處在嬰兒期。」不少業內人士也曾經表示,體育產業鏈條較長,變現不易;同時,產業的細分領域較多,比如體育賽事運營、體育裝備、滑雪產業、馬拉松產業、足球產業、體育旅遊、戶外運動產業等的發展水平和商業化難度相差極大。
中國體育產業之父魏紀中認為這其中有諸多風險。
據新華社報導,魏紀中在近日的中國體育產業投融資論壇上表示,體育產業投資需要非常謹慎,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是「經不起折騰」。他認為,有時候體育產業的目標群體是很不穩定的,這會給投資帶來了一定的變數和風險。
「當前的體育產業投資當中,我發現有很多誤判。這些誤判就是對於體育產業的前景看得太好,前景是在的,但不是立竿見影,來不得急功近利,如果用短貸去投長資,風險是很大的。」
在魏紀中看來,目前體育產業火熱發展的背景下,不少投資者急功近利,把體育產業當作短線投機的項目,這使得行業魚龍混雜,存有許多潛在風險。
特別是在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之後,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很多投資者就開始盲目跟風,湧入體育產業投資的大潮之中。
發展是一個過程,世界盃效益的延續也只是一段時間。在世界盃之後,2022年冬奧運將是另一個機遇和挑戰,未來5到10年,才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