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九大行星不存在,那該如何解釋一系列被探測到的奇異現象呢

2020-12-03 天文在線

如果太陽系中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人類該如何才能探測到他的身影?

早些時候,以掀翻了冥王星的行星寶座(註:冥王星曾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第九大行星」著稱的邁克·布朗(Mike Brown)團隊和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共同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他們發現了冥王星軌道之外存在第九顆行星的證據。

圖解: 認為冥王星軌道之外可能存在的第九顆行星--一個巨大的世界。

不像其他聲稱存在一個遠遠超出已知行星軌道的大行星(行星X,復仇女神,一個巨大的冥王星,等等),這不僅僅是基於推測:這一次,有一些令人信服的證據。正如邁克·布朗自己所說:「如果你說,『我們有關於行星X的證據』,幾乎所有的天文學家都會說,『又是這個?這些傢伙顯然是瘋了。「我也會的。為什麼會有不同呢?這次不同,因為這次我們是對的。」但他們真的是對的嗎,還是這僅僅是更聳人聽聞的瘋狂言論?

你可能認為發現一顆新行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你的望遠鏡指向任何你認為可能存在的地方——或者可能是整個天空——然後把任何看起來離你很近的東西歸類。畢竟,天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兩個天體——1781年由威廉·赫歇爾發現的天王星和1930年由克萊德·湯博發現的冥王星,就是以這種方式被發現的。雖然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們,但這與19世紀初首次發現小行星,以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現冥王星(及其衛星)以外的柯伊伯帶天體是一樣的。

圖片來源:洛厄爾天文臺檔案,克萊德·湯博1930年鑑定冥王星的原始圖片。

之所以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因為它很直接:你可以直接將它成像。此外,通過跟蹤它在多幅圖像上的運動,你可以將它與遠處的物體區分開來;我們太陽系裡的一個物體與天空中所有其他物體(恆星、星系、星雲等)之間的距離足夠近,移動速度也足夠快,以至於很容易就能從其他物體中分辨出來。但是你越往遠處看,就越難想像出這樣一個物體:

一個物體發出的亮度隨著距離的平方數的增加而減小,陽光既要照到該行星,然後又要將光反射地球(我們才能用望遠鏡觀測到),即使是一個巨大的世界,比如海王星(質量是地球的近20倍),也不比地球大多少(直徑甚至不到地球的四倍),這使得發現它們特別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有另一種探測方法是如此重要的:間接的方法,通過該未知行星對我們實際上可以觀測到的事物所產生的引力影響,尋找到它(該未知行星)。

圖片來源:R.I.T.的麥可·里奇蒙,海王星是藍色的,天王星是綠色的,木星和土星分別是青色和橙色的。

圖片來源:R.I.T.的麥可·里奇蒙,海王星是藍色的,天王星是綠色的,木星和土星分別是青色和橙色

在發現第七顆行星天王星之後,天文學家開始注意到它的一些奇怪之處。它在其軌道上並未以牛頓定律的速度在運行旋轉,據觀察,天王星首先是在左側的數年間移動太快,到了中間處於預測速度,然後在右側的時候比預計的更慢。雖然有些人認為牛頓定律是罪魁禍首,但一些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指出,如果有另一個尚未被發現的外在的巨大世界對天王星提供額外的牽引力,就可以解釋這種奇特的運動。勒威耶(Urbain Le Verrier)於1846年預測了這顆行星的位置,並在距預測位置不到一度的地方發現了海王星。

利用類似的技術,布朗和巴蒂金一直在觀察大量長周期、高度偏心的柯伊伯帶天體——太陽系中迄今為止發現的繞軌道最遠的天體,比如賽德娜(Sedna)——並發現了關於它們運動的一些非常、非常奇特的東西。

圖片來源:K.Batygin和M.E.Brown Astronom。J、 15122(2016年)。這是他們論文中的圖2;包括標題。

你注意到所有的「灰色」點了嗎

(柯伊伯帶附近的物體是什麼)到處都是?這意味著它們的軌道似乎不是來自天空中任何特定的地方或來源。但是你是否注意到這些更遙遠的——上圖中的「紅色」——它們都出現在黃道經度的狹窄範圍內?這幾乎不可能是偶然的:如果你有六個隨機的物體,發現它們都是這樣排列的,那麼讓它們如此緊密地聚集在一起的機率大約只有1 / 140。

但是它們也聚集在黃道緯度上,從圖上看不太明顯,這意味著它們的角度與太陽系中行星非常相似。這種可能性也很小:大約是百分之一。結合來看,這六個對象現有這些屬性的機率只是偶然的機會只有0.007%,或統計學上的3.8σ的顯著水平。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這些天體像這樣聚集在一起?布朗和巴蒂金認為,很可能是什麼東西使這些天體具有類似的性質:一顆質量是地球幾倍的巨大行星——也許接近海王星的質量——位於距冥王星軌道數百倍的地日距離之外。

圖片來源:康斯坦丁·巴特金和布朗。J. 151, 22 (2016), E. Siegel修改/補充。

然而,我們有很多理由懷疑,這是不是對宇宙萬物最好的解釋。雖然會超級驚人和諷刺,如果這個人掀翻了冥王星的行星寶座,那麼這個人實際上是發現了太陽系的「真正」的第九行星,如果太陽系中真的有一個迄今為止高度傾斜、高度偏心的世界軌道,會導致很多後果。它們包括:

1.柯伊伯帶的一群相對排列的天體,它們的周期很長:與我們發現的6個天體的黃道緯度和經度相反。

2.柯伊伯帶中大量的高傾斜天體,其運行軌道與大多數天體呈中-長周期、可能呈逆行(反方向)軌道。

3.一個附屬但尚未發現的機制,以保持發現對象的半長軸聚集在150-250 a.u(日地平均距離)或者是一群與賽德娜相似的天體,它們的半長軸甚至更大。

第一個沒有發現這樣的天體;第二顆已經有好幾年了(但是現在已經有四顆了;這可能是真的),第三個沒有機制,也沒有屬於這一類的天體。

WISE望遠鏡發現的一顆附近的恆星。WISE望遠鏡是一種中波長紅外探測器,覆蓋了整個天空。圖片來源:DSS / NASA /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

WISE望遠鏡發現的一顆附近的恆星。WISE(廣域紅外探測器)望遠鏡是一種中波長紅外探測器,覆蓋了整個天空。圖片來源:DSS / NASA /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

然而,這可能並不是一個消極的想法。邁克·布朗說:「我們正試圖預測尚未發現的事物,正是我們為建立一個良好的理論而做的工作。我們也可以預測已經發現的事物,但這並不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這顆巨大的行星——即使是地球和太陽距離的數百倍——也不會反射陽光,而是會在紅外輻射中散發熱量。美國宇航局在本世紀初有發射一顆衛星,廣域紅外探測器(wise),用紅外測量了整個天空。雖然它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發現了數千個天體,但沒有一個表明冥王星軌道外存在一個巨大的行星。事實上,若存在像土星一樣大的物體(或者像木星一樣大的物體),他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幾千倍。理論上,像海王星(或更小的)這樣的天體可能存在;這個模型的預測在WISE探測到的最長波長範圍內是正確的。(事實上,海王星本身在WISE數據中幾乎看不見。)如果幸運的話,使用同一顆衛星--近地天體廣角紅外探測器(NEOWISE)的後續任務就有可能找到這樣一個行星世界。

模擬遙遠行星(M = 10 M⊕,a = 700 AU, e = 0.6)對KBOs(庫伯帶天體)的影響; KBOs(庫伯帶天體)的近日點位置,存在著一個距離250AU(日地平均距離)的星團繞該行星的近日點約180°對該行星進行幹擾。更透明的點不易被觀察到。(2016,巴特金& 布朗)

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外太陽系的小星球竟然排列得如此特別。更令人驚訝的是,唯一的解釋,一個比地球更大的行星(意指真正的第九大行星)如果被探測到,可以解釋所有的一切。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另外兩類應該存在於該種場景的天體能夠存在,而且這些天體的理論成因——第九大行星——根本沒有被發現,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陷。「我們對太陽系的了解沒有一處是完整的,」邁克·布朗補充道。「我們將繼續發現更多(像賽德納一樣的天體)。我們的預測是,他們將繼續被發現。」

這種可能性是迷人的,不像之前的「第九顆行星」的新聞,這次確實有一些好的證據。但證據是否足以讓人相信它呢?不完全;還沒有。如果像凱克和斯巴魯這樣的望遠鏡、NEOWISE這樣的任務或者未來的「地或空」項目順利的話,那麼我們就需要找到真正的第九大行星。你可以在這裡繼續了解九號行星的搜索情況。在此之前,請保持懷疑,因為到目前為止,對於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很可能有一個更為通俗的解釋,而更多的證據將為我們指明方向。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forbes-凡晨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對於這個改變,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的天文愛好者都無法適應,即使到了現在,不少的人們說起太陽系的時候,還會習慣地稱呼九大行星,可是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相信不少人都期望著,有一天太陽系能夠重新回歸到九大行星,而這個願望有可能在未來實現,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科學家對太陽系邊緣小天體軌道進行長期觀測的時候,發現不少的奇怪現象:它們的軌道不符合天體運行規律。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它是否存在?
    今夜,讓獵戶座來為你指明夜空中那顆理論上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的大概位置。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看到過這顆太陽系行星,有時也被稱之為X行星。如果它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很大很遙遠。但是——依舊是理論上來說——有它存在的依據(也有它不存在的依據),對於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來說,對它的搜尋已經持續了幾年。兩名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聲稱已掌握堅實的理論依據,證明第九大行星沿著一個奇異的、極其狹長的軌道運行。然而,最近一些天文學家根據他們的數據做出了其他解釋,認為並不一定是第九大行星存在的證明。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新證據:質量地球十倍 軌道奇異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5日消息,自從今年初發現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以來,科學家就一直在尋找能證實該行星存在的證據。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是一月初發現該行星的科學家之一。他前不久發推特稱,他已經找到了進一步的證據,能證明該行星的存在。這顆巨大的行星藏身於太陽系的邊緣地帶,質量是地球的十倍,屬於與天王星和海王星類似的氣態行星。
  • 太陽繫到底存不存在第九大行星?專家觀點讓真相撲朔迷離
    許多人應該都已經接受了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這個設定,一些人或許都忘了當年冥王星是如何被一腳踢出太陽系行星隊列的悲慘故事。儘管如此,不少科學家還是在努力觀測海王星之外的空間,試圖尋找太陽系的其他同伴。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我們太陽系的外緣可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天體!
  • 我們的太陽系或許存在第九大行星
    自從2006年冥王星被取消在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的地位後,我們常識中「太陽系具有九大行星」便變為了「太陽系具有八大行星」,按距離太陽從近到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理論上認為在距離太陽很遠的地方有一個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它尚還沒有發現,但是假如它真的被探測到,那麼就可以解釋很多困擾科學家多年的問題。比如太陽的自傳軸與在天王星外圍聚集著的小型冰凍彗星的公轉軌道存在的傾斜角。這塊區域被稱為柯伊伯帶。
  • 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回答:有望十年內發現!
    在冥王星被排除出九大行星以來,第九大行星的位置一直無星代替,科學家一直寄希望於太陽系靠近邊緣的柯伊伯帶,希望能夠在那裡找尋到第九大行星的線索,卻始終未能如願。似乎在我們太陽系寒冷的廣闊區域外,軌道上的一些天體與我們太陽系的八顆行星相比毫無意義。
  •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微型黑洞
    外層行星會偏離它們原來的軌道,在地球上,我們會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夜空中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彗星發出的金屬閃光。彗星已經從奧爾特雲中寂靜的床上被撕裂出來,被送到太陽系的「腹部」,在那裡它們可能會撞擊任何行星,並在巖石表面撕開巨大的隕石坑。一個移動速度足夠快的黑洞將不受太陽引力的影響,並且不會造成更大的破壞。但是,如果太陽吸引了黑洞,一個毀滅性的故事就開始展開了。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竟然是黑洞?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7月12日消息稱,美國哈佛大學和黑洞倡議組織(BHI)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用於搜索太陽系外圍區域的黑洞蹤跡,並以此一次性確定理論假設中的第九大行星的真實性質。這篇日前被《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接收的研究論文強調了「未來時空遺產調查」(LSST)任務對吸積耀斑的觀測能力:耀斑的存在有可能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否是黑洞」提供答案。
  • 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確實存在
    按照部分科學家的推算,第九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10倍,距離太陽大約有600個天文單位(AU:指的是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5億公裡),但是科學家仍然找不到這個神秘的行星,不過根據最新的一項的研究結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該行星的存在。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一個原始黑洞?研究人員建議發射微型太空探測器...
    這顆第九大行星被認為是一個「超級地球」,質量大約是我們星球的五倍,尺寸相當於地球的兩倍。但是儘管對這顆行星進行了幾次搜索,它仍然沒有被發現。  也許我們沒有發現第九大行星,是因為它不存在。這顆行星存在的證據不是很充分。它源於對太陽系外圍小天體軌道的統計分析。
  • 太陽系行星軌道傾角謎團將解:或與「第九大行星」有關
    同樣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伊莉莎白·巴裡(Elizabeth Bailey)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她表示,這一有關第九大行星的理論現在可以被進一步拓展到對其他大行星的軌道異常提供解釋。巴裡表示:「因為我們認為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應當擁有非常大的軌道傾角,這就意味著它可能對其他天體的軌道傾角數值產生影響。這似乎符合相關觀測,支持第九大行星可能的確存在的理論。」
  •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到底存在不存在,現在科學界的分歧越來越大
    宇宙的探索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夠進展,因為我們的科學技術手段,限制著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即便是我們的太陽系,其實人類也有很大認識不足的地方,比如我們的太陽繫到底有沒有九大行星呢?近期科學家爭議越來越大,有一些科學家發表文章認為太陽系不出存在九大行星。
  • 第九大行星或不存在?最新發現另有它解
    第九大行星或不存在?「第九大行星」無關。根據這項研究,有吸引作用的引力拉動可能來自許多海王星外天體(TNOs),而不是某個單一的巨大行星。「如果你把第九大行星從模型中移除,然後讓大量的小天體在大範圍內分散,這些天體之間的共同吸引力可以輕易解釋我們在某些海王星外天體中看到的偏心軌道。」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Antranik Sefilian在一份聲明中說道,他是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博士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一個古怪的現象讓它浮出水面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並且位於宜居帶上,生命的出現是地球區別於其他行星的重要標誌,很有可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星球。在人們的探索過程中,除了了解地球的環境和相關信息外,科學家們也致力於探索整個太陽系的歷史,尋找第九大行星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自從冥王星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後,人類就從沒停止過尋找替代者的腳步,但可惜的是,至今沒有找到繼冥王星之後的第九大行星。曾經我們認為冥王星就是太陽系的盡頭,我們以為那裡將是一片虛無,但事實是我們錯了,那裡無比熱鬧,遍布著直徑幾公裡到幾千公裡的冰封行星,那裡就是柯伊伯帶。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雖然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開除」出行星行列,太陽系九大行星就此變成了八大行星,但很多科學家依然相信存在另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一項新研究稱,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應該位於太陽系外緣某個地方,但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 第九大行星
    這一天體已經被研究人員暫時命名為「第九大行星」。它與太陽的距離不小於305億千米,是冥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的5倍以上。研究者說,儘管它的個頭很龐大,但是它可能相當昏暗,所以目前還沒有人觀測到它。「如果它真的存在,那才讓人感到悲傷。」布朗說,「因為直到今天,我們也沒能實實在在地看到它。」但是,相關的證據又是如此強有力,以至於其他專家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夏威夷雙子座天文臺的乍德·特魯希略說:「我認為這已經相當有說服力了。」美國西南研究所的太陽系理論學家戴維·奈斯沃尼說:「這些夥計真是太棒了,他們幹得漂亮。」
  • 科學家最新理論:它就是「第九大行星」
    它們普遍有兩個相同點,而且都非常詭異,那就是它們軌道的離心率和傾角。為了解釋這些奇怪的現象,不同的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且看起來似乎都非常有道理。其中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長期以來,我們認為:如果真的是單獨一個天體導致柯伊伯帶出現人類觀測到的怪象,那麼這個天體的質量應該在地球的5-10倍之間。按照這個規律,科學家計算發現,這個黑洞的尺寸大概只有一個西柚那麼大。可是,問題在於,科學家的工作內容不是甩鍋,不能簡單地把找不到第九大行星就讓黑洞背鍋。問題在於:如果它真的是黑洞,我們該如何尋找它呢?
  • 有人說太陽背面還有一顆地球,也就是存在第九大行星,是真的嗎?
    ,距離太陽有近日點、遠日點,遠日點到近日點距離太陽表面的高度在不斷變化,重力勢能與行星運行的動能不斷變化。事實上,太陽背面沒有另一個地球,通過物理規律和數學計算,從克卜勒到牛頓的經典力學早已經可以對太陽系的運行進行描述。
  • 冥王星被踢出局,新的「第九大行星」將出現?
    第九大行星存在於太陽系邊緣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是天文學領域最大的謎團之一。近日,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者們發現了新的證據,表明一顆巨大的行星正沿著一條離奇的軌道圍繞太陽運動。該天體被研究人員們暫稱為"第九大行星"。研究者通過數學模型和電腦模擬推測出了這顆行星的存在,但從未直接觀測到過這個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