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殼基超級電容活性炭的製備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

2021-01-08 浦士達

超級電容器是一種性能介於傳統電容器和電池之間的新型儲能元件,能提供比傳統電容器更高的能量密度,比電池更高的功率密度,且充放電速度快,循環壽命長,因此,被廣泛應用於電動汽車、航天航空、軍事和電子工業等諸多領域。電極材料是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對超級電容器的性能起著關鍵性作用。其中,活性炭材料由於具有比表面積大、孔隙結構可調整、化學穩定性好和成本低等優勢成為超級電容器的首選電極材料。超級電容器中活性炭電極主要是利用電極 /電解液界面的雙電層儲存能量,根據雙電層產生的機理,活性炭材料應當具有利於電荷積累的大比表面積和便於電解液潤溼及離子快速運動的孔隙結構。然而,在活性炭材料的製備過程中,原料、活化工藝、後處理方法等都會影響活性炭材料的比表面積和孔隙結構,從而使得活性炭電極材料的比電容也有所差異。 本研究以椰殼炭化料為原料,KOH為活化劑,考察了活化工藝對活性炭孔隙結構和比表面積的影響,並進一步探討活性炭電極的比電容,從而製得比表面積大、有效孔徑分布集中、電化學性能優異的活性炭電極材料。 1 實驗 1.1 材料與儀器 椰殼炭化料,工業分析結果為固定碳73.83% 、揮發分 24.76 % 、灰分1.71 % ; 泡沫鎳; 60 % 聚四氟乙烯乳液( PTFE); 乙炔黑,電池級。鹽酸、硫酸、氫氧化鉀,均為分析純。Φ10 cmx12 cm 不鏽鋼反應器,自製; SX2-4-10 箱式活化爐; ASAP 2020全自動吸附儀; VMP3B-2x2 電化學工作站。 1.2 活性炭的製備 對椰殼炭化料進行粉碎、篩分,取粒徑 1~2 mm 顆粒,烘乾處理,稱取 10 g 處理後的原料與活化劑( KOH) 按照一定的鹼炭比( 質量比 2∶ 1 ~ 5∶ 1) 混合於不鏽鋼反應器中,攪拌均勻後置於活化爐中進行活化處理。在活化過程中,混合物首先在 350 ℃ 下敞口熬製處理 2h,然後在密閉狀態下以10 ℃/min的速率升溫至600~900℃後保持 30~120min。待冷卻後,將得到的活性炭樣品先用鹽酸溶液調至 pH 值為2~3,再用去離子水多次漂洗至中性,最後在120 ℃真空乾燥箱中乾燥10h。 1.3 活性炭的結構表徵 採用全自動吸附儀,在液氮溫度(-196 ℃)下以高純N2 為吸附介質測定活性炭樣品的 N2 吸附等溫線,表徵樣品的比表面積和孔隙結構。活性炭的比表面積由 BET 法計算得到,孔容積由相對壓力為0.99時的N2吸附量決定,孔徑分布採用密度函數理論( DFT) 進行分析。測試前,樣品在200 ℃下脫12h,以除去其中的水分及氣體雜質。 1.4 活性炭電極的製備及電化學性能表徵 採用電化學工作站對活性炭電極材料進行電化學性能測試。測試系統為三電極體系,包括工作電極、參比電極和輔助電極。將活性炭粉末、乙炔黑及黏結劑聚四氟乙烯乳液按照質量比 8∶1∶1的比例混合,然後均勻塗抹在泡沫鎳集流體上製得活性炭工作電極,參比電極為Ag /AgCl電極,輔助電極為金屬Pt電極,電解液為1 mol /L的H2SO4 溶液。 活性炭材料的比電容可以根據恆流充放電測試的放電曲線計算,公式為:

式中: Cg—活性炭電極的比電容,F/g; I—放電電流,A; Δt—放電時間,s;ΔV—Δt放電時間內電壓的差值,V;m—電極中活性炭的質量,g。 2 結果與討論 2.1 活性炭結構及性能的影響因素 2.1.1 鹼炭比圖1為800 ℃下活化60 min,不同鹼炭比製備活性炭的 N2 吸附-脫附等溫線。按照BDDT法分類,這 4種活性炭吸附等溫線均屬於典型的Ⅰ型等溫線。鹼炭比值為 2 的活性炭在相對壓力約為 0.1時,N2吸附量已達到飽和程度,且脫附曲線與吸附曲線幾乎完全重合,沒有明顯的滯後現象,表明該活性炭孔結構以微孔為主。而鹼炭比值為3、4和5的活性炭沒有很快達到吸附平衡,隨著相對壓力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在相對壓力0.4以上出現明顯的滯後現象,表明活性炭孔徑分布較寬,有一定數量中孔的存在。從圖1中可以看出,當鹼炭比值為2時,N2吸附量較小,這是由於活化劑KOH 用量較少時活化不充分,活性炭孔隙結構不發達。隨著鹼炭比增加,活性炭N2吸附量先增加後降低。鹼炭比值為4時,吸附量達到最大,表明在該過程中KOH與活性點上碳原子接觸比較充分,形成的孔隙數目增多; 但當鹼炭比值繼續增加至5時,N2吸附量開始下降,表明過量的活化劑對活性炭的孔隙結構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圖2為不同鹼炭比製備活性炭的孔徑分布曲線,具體的活性炭孔隙結構參數及活性炭得率見表 1。

從圖2可以看出,鹼炭比值為2時,活性炭孔徑主要集中分布在0.5~2nm的微孔範圍內; 鹼炭比值為4時,活性炭的孔徑擴大到 0.5~5 nm範圍內,而且在2~4nm的中孔結構佔有很大的比例。從表1中數據可知,當鹼炭比值為2時,所制活性炭的孔隙結構不發達,比表面積、總孔容積及中孔率分別僅為924m2/g、0.371cm3 /g和3.8% ,平均孔徑為1.669 nm。隨著鹼炭比的增加,活性炭的比表面積、總孔容積及中孔率均顯著增加,在鹼炭比值為4時達到最大值,分別為2891m2/g、1.488cm3/和73.6%,平均孔徑為2.025nm。這是由於鹼炭比值為4時活化反應比較充分,活化劑KOH在活化過程中發揮著造孔和擴孔雙重作用。然而,當鹼炭比繼續增加到5時,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和總孔容積明顯降低,平均孔徑稍有變大,表明過量的 KOH會使已形成的微孔擴展成中孔或大孔,甚至部分孔隙因過度腐蝕而坍塌,導致活性炭比表面積及孔容積均有一定程度降低。另外,從表中數據還可以看出,在最佳鹼炭比 4∶1時活性炭的得率為49.24 %,表明KOH用量增加使得活化反應速率加快,被消耗的炭也相應增加。

2.1.2 活化溫度 圖 3 為鹼炭比4∶1,活化時間60min條件下,不同活化溫度對活性炭吸附等溫線的影響,由圖可知,活化溫度對活性炭材料的影響較大,太高或太低的活化溫度都不利於活性炭的製備。在600~900℃,隨著溫度的升高,活性炭的吸附先升後降,800℃時N2 吸附量最大。其中,600和700℃的活性炭吸附等溫線相似,在相對壓力約為0.1時,N2 吸附量幾乎達到飽和程度,表明活性炭孔結構主要由微孔構成。活化溫度為 800和900℃活性炭的吸附等溫線中,隨著相對壓力的增加,N2吸附量呈緩慢上升趨勢,且脫附曲線在相對壓力0.4以上出現滯後現象,表明活性炭存在大量中孔。

不同活化溫度製備活性炭的孔徑分布曲線如圖4所示,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孔結構參數及得率列於表1中。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活化溫度的升高,活性炭的孔隙向著孔徑擴大的方向移動,當活化溫度達到800℃時,活性炭在2~4nm區間內的中孔結構佔有相當大的比例。結合表1中數據可知,在600~800℃,隨著活化溫度的升高,活性炭的比表面積、中孔容積及平均孔徑逐漸增大; 繼續升高活化溫度至900℃時,活性炭的比表面積明顯降低,總孔容積及中孔容積也出現小幅度減少。這是由於,當活化溫度較低時,只有部分碳原子被激活與活化劑反應形成孔隙,隨著活化溫度的升高,活性點上被激活的碳原子越來越多,大量新孔隙生成的同時伴隨著激烈的擴孔作用,而活化溫度過高時會導致活性炭過度燒蝕,部分已形成的中孔彼此連通而坍塌,活性炭比表面積及孔容積開始下降。另外,從表1中得率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活化溫度升高,活性炭產物的得率不斷下降,這是因為處於活化狀態的碳原子數目增加,從而使得大量碳被消耗,這與活性炭形成的大比表面積及發達空隙結構相吻合。

2.1.3活化時間圖5為鹼炭比4∶1,活化溫度800℃條件下,不同活化時間製備活性炭的吸附等溫線。由圖可以看出,與其它活化條件相比,活化時間對活性炭材料孔隙結構的影響變化不大。在活化時間從30min延長到120min的過程中,4種活性炭的吸附等溫線相似,孔結構中均存在大量中孔。隨著活化時間的延長,活性炭的N2吸附量先增大後減小,在活化時間為60 min時達到最大值。

為進一步說明問題,圖6給出了不同活化時間製備活性炭的孔徑分布曲線,具體的比表面積、孔結構參數及活性炭得率列於表1中。

從圖6可以看出,活化時間在30~120min的變化過程中,活性炭的孔徑分布趨勢變化不大,4種活性炭的孔徑分布在0.5~5nm範圍內,且2~4nm的中孔均佔有很大的比例。由表1可知,活化時間為60min時,活性炭的比表面積、總孔容積及中孔率最高,繼續延長活化時間,比表面積及孔容積有小幅度下降,這與活化時間對活性炭吸附等溫線的影響結果相一致。上述實驗結果表明,在活化反應的初始階段,隨著活化時間的延長,活化反應進行得更加充分,活化劑的開孔、擴孔作用同時進行,活性炭的孔隙

數目逐漸增加; 但活化時間過長時,由於活性點上碳原子有限,過長的活化時間會破壞已形成的孔隙結構,導致孔隙坍塌,活性炭比表面積及孔容積有所減少。因此,合理控制活化時間可以實現對活性炭孔徑分布的有效調控。同樣還可以看出,隨著活化時間的延長,活性點上活化反應進行得更充分,活性炭的得率逐漸減少,而且當活化時間超過 60min時,活性炭孔隙周圍具有石墨微晶結構的骨架碳原子也會被消耗,使活性炭得率進一步降低。

2.2活性炭電化學性能

2.2.1 鹼炭比的影響圖7(a)為不同鹼炭比製備的活性炭在1A/g恆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根據公式(1 )計算的4種活性炭電極的比電容分別為102、183、235和198F/g。由圖可以看出,在-0.2~0.8 V的掃描電壓範圍內,各活性炭電極的恆流充放電曲線均呈典型的等腰三角形形狀,曲線線性及可逆性良好,且放電曲線沒有出現明顯的電壓降,表明具有較好的雙電層電容特性。隨著鹼炭比的增加,活化劑用量增大,4種活性炭電極的充放電時間先增大後減少,鹼炭比值為2時充放電時間最短,比電容僅為102 F/g,這是由於活化劑用量少時,活化反應不充分,所得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和有效

孔容積小。當鹼炭比值為4時,活化劑用量增加,活化反應充分進行,活性炭的充放電時間最長,比電容最大,達到235F/g,電化學性能大大提高,這是由於該鹼炭比下製備的活性炭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總孔容積及中孔率,有利於電解液離子在活性炭孔隙內運輸,繼續增加活化劑用量時,活性炭的比電容明顯減少,這與之前活性炭孔隙結構的討論相一致。

2.2.2 活化溫度的影響圖7(b)為不同活化溫度製備的活性炭在1A /g恆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活性炭電極的比電容分別為114、158、235和219F/g。從圖可以看出,活化溫度對活性炭比電容變化與2.1.1節活性炭孔隙結構變化趨勢相一致,隨著活化溫度的升高,活性炭電極材料的比電容呈先增大後減小的趨勢。在活化溫度從600℃升高到800℃的過程中,活性炭比電容有明顯的提高,從114 F/g增大到235F/g,當活化溫度超過 800 ℃ 時,活性炭比電容隨著活化溫度的升高而下降,表明活化溫度的變化對活性炭電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影響顯著。因此,通過合理控制活化反應過程的溫度,制的孔隙結構豐富且有效孔徑分布集中的活性炭電極材料,從而保證電解液中的電荷更容易進入活性炭孔隙內形成雙電層而被存儲起來,大大提高活性炭比表面的利用率。

2.2.3 活化時間的影響圖7(c)為不同活化時間製備的活性炭在1A/g恆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活性炭電極的比電容分別為172、235、204和191F/g。從圖可以看出,隨著活化時間的延長,活性炭的比電容先增大後減小,當活化時間為60min時活性炭的放電時間最長,比電容最大,這與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和總孔容積隨活化時間的變化相一致。上述現象進一步證明了活性炭電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與活性炭的孔隙結構性質有密切的關係。

3 結論 以椰殼炭化料為原料,KOH為活化劑,在鹼炭比為4∶1,活化溫度為800℃,活化時間為60min的條件下,可製備出比表面積2891m2 /g、總孔容積1.488cm3/g、孔徑主要分布在2~4nm之間、中孔率73.6%、平均孔徑2.025nm的優質活性炭材料。該活性炭用作電極材料在 1mol/LH2SO4 電解液中比電容可達235F/g,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是一種理想的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活性炭的再生方法比較及其發展趨勢研究

預處理方法對活性炭結構及吸附性能的影響

幾種不同處理方法對活性炭表面化學性質的影響

煙氣脫硫活性炭微波再生特性的實驗研究

相關焦點

  • 分子納米電池殺菌炭的製備及其性能研究
    1.2.2分子納米電池殺菌炭的製備其主要反應方程式為:4AgNO3+2K2S2O8+8KOH→Ag4O4+4K2SO4+4KNO3+4H2O具體操作步驟:將氧化處理過的椰殼活性炭(AC3H)烘乾並測量乾燥後椰殼活性炭的水容量,根據水容量、活性炭幹炭重及其水分選擇添加純水的量,三者需如下滿足關係:活性炭的水容量(%)=活性炭水分(%
  • 超級電容器用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綜述了近幾年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方法及其性能特點,對於其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作了簡單的闡述。碳納米管雖然擁有高的電導率和大的比表面積,但因為電極和集流體之間的接觸電阻影響,仍然無法滿足性能需求[7-9]。此外,碳納米管的純度和價格也是制約因素。幸運的是,石墨烯的出現為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提供了新的選擇餘地。
  • 超級活性炭是什麼?超級電容活性炭知識科普
    說到「超級」人們都覺得這個東西高大上,其實不然,超級活性炭是活性炭經過兩次加工產生的產品,隨著這款活性炭在市場上的效果明顯比其他活性炭好,人們就給予了這個超級活性炭稱呼,在這裡肯定得小編為大家收集了幾百字關於超級活性炭的文章,給大家一一科普:一、超級活性炭產品簡介:超級活性炭又稱是超級電容活性炭, 超級電容器又稱雙電層電容器,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出現的一種新型電子元件,它不同於將介質至於兩塊極板中間構成傳統電容器的概念
  • 技術解析:我國石墨烯基超級電容器研究進展
    超級電容器是最具應用前景的電化學儲能技術之一。目前,超級電容器的研究重點是提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發展具有高比表面積、電導率和結構穩定性的電極材料是關鍵。石墨烯因具有比表面積大、電子導電性高、力學性能好的特點而成為理想的電容材料,但石墨烯的理論容量不高,在石墨烯基電極製備過程中容易發生堆疊現象,導致材料比表面積和離子電導率下降。
  • 活性炭吸附處理含酚廢水的應用研究
    本文綜述近年來活性炭吸附處理含酚廢水的研究,特別是活性炭製備改性對酚類吸附性能的影響以及活性炭吸附處理含酚廢水的影響因素。表 2 中不同原材料用相同活化方法活化後性能差異很大,一般原材料應選擇含碳元素較高的材料,通常為含碳量越高越好,儘量減少灰分和其他雜質,木屑、秸稈、高分子材料等含碳量較高的原材料製備的活性炭苯酚吸附量明顯優於汙泥等原材料。MA等研究表明常見的商用活性炭對苯酚吸附性能,竹質活性炭>椰殼基活性炭>煤基活性炭。
  • 活性炭吸附法脫除VOCs的研究進展
    解立平等就廢棄物基活性炭對甲苯的吸附特性進行了研究,指出廢棄物基活性炭對甲苯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吸附等溫線系優惠型吸附等溫線,對甲苯的穿透時間的對數與甲苯入口濃度的對數之間具有良好的線性關係。Bansode等研究了活性炭(核桃殼和杏仁殼製備)對四氯化碳、二氯甲烷、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和氯仿的吸附性能。結果顯示核桃殼活性炭比杏仁殼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強。
  • 誰將成為未來超級電容器「殺手級」的電極材料?
    研究和開發高性能、低成本的電極材料是超級電容器研發工作的重要內容。  目前研究較多的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主要有碳材料、金屬氧化物(或者氫氧化物)、導電聚合物等,而碳材料和金屬氧化物電極材料的商品化相對較成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因此,本文將重點介紹碳材料、金屬氧化物及其複合材料等高性能電極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商品化應用前景。
  • 氧缺陷對超級電容器金屬氧化物電化學性能的影響:最近的進展與挑戰
    對引入精確氧空位的實現進行了重點研究MOs及其性能的微調。本文綜述了近年來開發用於高級SC組裝的新型氧缺陷MOs的研究進展。總結和比較了產生氧空位的不同策略。充分論述了氧空位在電化學性能提高中的具體作用,並對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討論。最後,強調了這一快速發展領域的主要挑戰和未來的機遇。
  • 活性炭表面氧化改性技術及其對吸附性能的影響
    根據國內外學者對活性炭進行的廣泛研究, 活性炭之所以具有較強的吸附性能, 是由 2 個因素決定的:活性炭的表面結構特徵(包括比表面積、孔隙結構和孔容積等)和表面化學性質(包括表面酸鹼性、官能團特性和電化學性質等)。因此,通過對活性炭進行相應的改性,可以調控活性炭的以上2點性質,改變對不同物質的吸附性能,進而為活性炭的應用開闢新的方向。
  • 基於碳材料和二氧化錳的複合型超級電容器性能研究
    1.引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30968.htm 超級電容器是介於電池和傳統電容器之間的一種新型儲能器件,因其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和優良的循環充放電性能,在大功率儲能、電動汽車和不間斷電源方面具有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 新方案有助於改善石墨烯基超級電容
    創新近日,來自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清潔能源技術中心集成納米系統實驗室(INSys Lab)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一條改善超級電容性能以及滿足日益增長的存儲容量需求的途徑。一篇發布在雜誌封面的重要論文「基於石墨的固態超級電容:通過原位電化學處理實現氧化還原反應(Graphitic-Based Solid-State Supercapacitors: Enabling Redox Reaction by In Situ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表明了他們的研究在開發拓展存儲容量的替代方案方面極具創新意義。
  • 二硫化鉬碳膠囊複合材料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
    那二硫化鉬碳膠囊複合材料是如何製備出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金屬性1T MoS2雖然具有較好的超級電容器性能(質量比電容350-400 F/g, 體積比電容400-700 F/cm3),但是熱力學亞穩相、製備較為困難、且電導率偏低,僅為10−100 S/cm。
  • 超級電容、鋰電池和石墨烯電池對比分析
    珠海聚碳採取了綜合性能平衡設計思路,巧妙地將全新的石墨烯基複合碳材料引入電容電池的正負極,將普通超級電容器與高能電池結合為一體,開發出超高性能的新型電池。   首款石墨烯電池將首先應用於電動汽車電池,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就能與用戶見面,在明年下半年,應用於手機電池領域的商用石墨烯電池也會與大家見面,屆時,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快充能力和安全問題都能一一得到解決。
  • 柔性MXene/ rGO 膜用於超快速高體積比電容超級電容器
    由於它的導電性、親水性和高密度,與其它材料相比,作為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有利於得到高的體積比電容(如Ti3C2TxClay體積比電容高達900F/cm3,並且具有良好的循環性能和倍率性能)。通常層狀材料會因二維納米片的重堆疊導致電解液的接觸性降低以及電化學性能下降。MXenes也不例外,在乾燥過程或者電極製備過程中由於強範德華力很容易像石墨烯一樣面對面重堆疊。
  • 合肥研究院等研製出硫摻雜石墨烯基柔性全固態超級電容器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博士王奇和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韓敏課題組合作,在高性能雜原子摻雜石墨烯基納米結構的規模化製備及其在柔性全固態超級電容器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技動態】國內外水凝膠電解質超級電容最新研究進展
    (來源:高分子材料科學;INESA 尹釗 整理)推薦相關閱讀:四川大學開展超級電容水凝膠電解質摻雜改性研究技術領域:水凝膠電解質超級電容開發單位:四川大學 姜猛進 納米二氧化矽改性PVAPB水凝膠電解質及其在超級電容器中的應用. 儲能科學與技術,2020.技術突破:採用納米二氧化矽(SiO2)對原位電沉積所製備的聚乙烯醇硼酸鉀(PVAPB)水凝膠電解質(HPE)進行摻雜改性,改性後的PVAPB HPE離子電導率達到了1.59 mS/cm。
  •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發展了一種通用的界面自組裝策略,製備出一系列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聚合物/石墨烯複合納米片,並將其應用於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二維材料,如石墨烯,是一類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發展二維材料基複合介孔納米片,不僅可有效抑制片層的堆疊,增加比表面積,而且可大大緩衝電極的體積膨脹,提高電解液離子的擴散和電化學性能。但是,目前報導的都是關於面內垂直柱狀的介孔納米片,而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納米片的可控制備仍面臨著很大挑戰。
  • Nature Energy:金屬所石墨烯基電化學電容器儲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電化學電容器具有可快速充電、功率高、循環壽命長、工作溫度範圍寬、安全性能高等優點,可用作大功率電源,在混合電動汽車、備用電源、可攜式電子設備等領域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然而電化學電容器相比於電池其能量密度較低,即單位體積內儲存的能量低,限制了其更廣泛的應用範圍,尤其是在可攜式智能設備中的應用, 需要進一步提高體積能量密度。
  • 超級電容電池知識全解析
    超級電容器由於石油資源日趨短缺,並且燃燒石油的內燃機尾氣排放對環境的汙染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人們都在研究替代內燃機的新型能源裝置。超級電容是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通過極化電解質來儲能的一種電化學元件。它不同於傳統的化學電源,是一種介於傳統電容器與電池之間、具有特殊性能的電源,主要依靠雙電層和氧化還原假電容電荷儲存電能。
  • 超級電容電池為什麼沒普及
    超級電容電池的缺點和它的優點一樣明顯。由於超級電池過快的放電速度和過低的內阻,如果設計不好的話,本身就蘊含著「能量突然大爆發」所隱藏的風險。超級電容放電可以非常快,最大輸出功率可達24KW/Kg,一個50Kg的超級電容電池,最大輸出功率1200KW,一腳電門踩下去,車能飛起來。 自放電速度比電池快得多,通俗的說就是「存不住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