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歡喜常修持大慈大悲心與平等心的人,願望也會自然成就

2020-12-04 禪悅靜舍

摘要:我們應當千方百計盡力來修持自他平等的心,應當如是觀想:我們自己喜歡安樂,那麼眾生也是願意得到安樂,我不願意承受任何痛苦,那麼這些眾生也不願意遭受任何痛苦。這也是一種推己及人的修法,因為眾生的心恆時被無明愚痴束縛,所以他們始終都在感受無量的痛苦,我應發願讓他們儘快得到安樂。

正文:若我今生的老母親,她突然沾染了嚴重的瘋狂病,這時候無論她如何危害我,但我清晰地了解她早已步入了痛苦的深淵。因而我不僅不生氣,並且會儘自身的一切能量來救護她。同樣,現如今怨恨的敵人是暫時患上了煩惱的瘋狂病,不管他們如何損害我,因為我不可以以牙還牙,我應警醒自身勵力修持沙門四法。

之前曾是大慈大悲的母親,為了我情願捨棄自身珍貴的生命,殊不知現如今他們已被痛苦所摧殘,如今已變成了怨敵的形象。儘管我以歡喜心來到這些母親眼前,她不但已不了解我,乃至反而無聲無息加害於我。

這些可伶的老母親啊!如果她們沒有沾染無明煩惱的病,不管我怎樣想方設法損惱,她也不會生氣和傷害我,並且一定會以大慈大悲之心愛護我,但不如人意,她現如今已被無明苦惱所左右,在人世間中受著毫無意義的痛苦,而且給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傷害。

這種慈悲的老母親,現如今在輪迴的曠野上,曰曰夜夜體會著無量的痛苦,而他們所可以享有的安樂又是這般稀少,所以我解決他們生起悲愍心。假如有著一絲安樂和福得,就所有施捨或回向怨敵,這全是本分的事情。

以前當過爸爸媽媽的這些眾生現如今早已變成怨恨的敵人,她們在享有快樂時,人們應當從心靈深處為她們生起隨喜心。為仇敵獲得安樂而生起極其的喜悅,人們應當用智慧作再三地觀察,並在每時每刻當中修持殊勝的歡喜心。

曾是老母親的這種仇敵,擁有貪、嗔、痴、妒忌、高傲等各種各樣疾病,按理人們應當為斷除她們的苦惱和痛苦而修習努力。但人們不但不能斷除這種痛苦,並且在她們以自力獲得稍許安樂時,人們居然還會對她們生起嫉妒心,造成不滿的心,它是無知愚痴者的作法,真實有智慧的人解決此生起隨喜心。

無論是以往、如今還是將來,這些老母親所能得到的安樂都像荒漠中的水珠一樣稀缺,而她們所遭到的痛苦卻是無有邊界。當這種眾生臨時得到如草塵露許的安樂,如有著飲食等一些簡易的安樂,這時候,人們為何不生起歡喜心呢?人們怎會對她們生起嗔恚心呢?人們的確應該生起歡喜心啊!對治嗔心關鍵便是修歡喜心和慈悲心。

人們應當想方設法盡力來持念自他平等的心,理應如是觀想:我們自己喜愛安樂,那麼眾生也是想要獲得安樂,我不想承擔一切痛苦,那麼這些眾生也不願意遭到一切痛苦。這也是一種推己及人的修法,由於眾生的心恆時被無明愚痴拘束,因此她們始終都會體會無量的痛苦,我應發願讓她們儘早獲得安樂。

結論:人們理應在自身本質的修習和表面的個人行為都作自他平等的行持,假如自他平等的大慈大悲心對一切眾生都可以當然生起,那這類人如同如意寶的海洋一樣能對眾生作眾多的權益。那樣常常修持大慈大悲心與公平心的人,其心裡也是填滿歡喜,他的心願也會當然造就,如今和未來的一切權益也可以圓滿完滿。而且他的福報就好像上弦月的月兒一樣,不會衰減,總是日漸增上,愈來愈圓滿莊重,事實上這種人更是一切人世間的莊嚴。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若有錯誤皆懺悔!若有福德皆回向!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
    可能還不一定,不是所有的人。何以故?末法眾生的一個特點就是不知恩、不報恩,有這麼一個特點。不知恩是由於沒有智慧;不報德是他沒有德行。確實,要我們對阿彌陀佛這種同體的大悲、無緣的大慈,從內心深處感知到、接納到、信解這一點,還不是很容易的。我們還會覺得「佛是佛,我是我,阿彌陀佛跟我有什麼關係,他憑什麼要關心我呀?或者他關心我,他真的就能幫助我嗎?」內心會不期然地隱隱約約地出現這些疑點。
  • 佛教:善待自己,從心開始
    用煩惱的心看世界,會發現無路可走;用輕鬆的眼看世界,會發現處處都是美好。用慈悲心看世界,會發生身邊沒有敵人,用平等心看世界,發現不生煩惱,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相由心生佛說相由心生,命由己造;一個人的相貌好壞離不開他的內心,心好相貌才會好,心不好相貌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但是所謂相貌好,可不是單純長得漂亮,而是一副菩薩慈悲相貌,比較有愛心的人,往往從內而外散發出一種過人的光華,讓人越看越順眼,越來越喜歡與其接觸。而過於自私、狡猾、計較的人是很不耐看的,甚至醜陋。
  • 八十四大成就者(六十一) | 畢克薩那巴:二齒成就者
    有天,他什麼都沒討到,就走向一個無人之地休息,困苦境遇壓迫著他的心。此時來了一位空行,問他遇到什麼麻煩,他便一五一十地將自己的煩惱全盤託出。[我有方法可以滿足你的欲望。]她說。[那麼請教導我吧!]他請求著。[你有什麼可作為謝禮呢?]她問道。
  • 八十四大成就者|(六十一)畢克薩那巴:二齒成就者
    傳奇正文華子城有個低種姓的人,把父母留下來的遺產都揮霍光了,結果只好從城鎮到村莊地四處乞討。有天,他什麼都沒討到,就走向一個無人之地休息,困苦境遇壓迫著他的心。此時來了一位空行,問他遇到什麼麻煩,他便一五一十地將自己的煩惱全盤託出。
  • 慧律法師:平等心,不是把一切都一樣來看待
    慧律法師·透視人生▌006 平等心不是把一切都一樣來看待什麼叫平等心呢平等心不是說把世間的一切都一樣來看待,而是在每一個不平等的相上,不要執著,不住於相,而無所住,這個叫作平等心。任一切相參差不齊。了解一切相,畢竟不可得,當體即空,不要執著貪求,無所取捨,這種心態叫作平等心。就像鏡子一樣,一切的影像都黏它不住,它都不會汙染。有一個人不曉得「無相」是什麼意思,說:「師父啊!
  • 高低起落皆自然,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學會修平等之心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是謙虛、低調,可言語行為中透露出的那股子高高在上的勁兒,無形中暴露了內心深處的傲慢。佛經中說,「貪嗔痴慢嫉」是人生的五毒。而其中的「慢」,即傲慢之意。五毒,會給人的生活、修行帶來極大的過失與痛苦。
  • 佛說: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懺悔是消除惡業、積攢福德,人有了懺悔心,就是在自我覺悟、自我救度。《華嚴經》裡有一首偈頌: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若想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真實境界,就應該去用心觀察,法界之中一切法,皆是由人的心識顯現出來的。「一切唯心造」,一切苦樂也皆由人的心念感知。
  • 佛學:心能自淨,心境自然清靜安詳
    佛家修心,主張自我控制、自我淨化,強大的內心是非外為所能干擾的。而這內心若不淨,就算在世外桃源裡飯蔬飲水,也難敵物慾橫流的渴望;心若自淨,哪怕於紙醉金迷中談笑風生,也能遠離風花雪月的侵擾。正因如此,我們想要心境清靜,心就當有自我淨化的能力。心靜與否和外界環境究竟有沒有關係,這是一個古老的命題。
  • 內心強大心法: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會激發一個人內心最大的潛能
    一個人敢於相信,才會全身心調動自己的信念去實現自己目標,一個人敢於相信,才會看到自我身上巨大的潛能,越相信的人,越能實現內心夢想和憧憬。人所創造的世界大都來自我們未見事實的想像,當然這種想像並不是完全憑空的,而是藉助我們現在的認知,對自我未來的規劃和設想。許多人之所以內心沒有力量,往往是被現實所困住,無法走出自我的困境,但是他們卻忘記了,如果我們想要破除困境,不是在困境中找答案,而是在自我意識和能量層面持續進行自我突破。
  • 非常多的人不知道!
    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在有形的人世間,元神與身體是主要參與者,元神發出思維,控制身體,產生各種行為活動。當然,此時元神也會受到另外空間的生命成份的影響。    在夢裡生活中,發生在無形的另外空間,無形的生命成份是主要參與者。各種生命成份在各自的生存空間,產生各種行為活動。此時,身體處於休息狀態,但並非完全停止,各種另外空間生命成份的活動信息會反映到大腦皮層,這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夢。
  • 柿種隨想曲——我們的「願望」和「欲望」
    作者直抒胸臆張揚個性,把自己平凡而不平庸的願望盡數寫在幾行字裡。在如今這個世界誘惑和欲望都很多,但能說出自己真實願望的人卻越來越少,甚至有很多人忙忙碌碌追求一生,臨了也不知道自己內心的訴求。那麼番田君希望這樣的人可以看看這首小詩,品品什麼是欲望什麼才是願望。其實這首詩的作者並不是什麼大文豪,而是一位日本的物理學家——寺田寅彥。那麼是什麼讓一位物理學家不研究相對論,卻開始玩起筆桿子了呢?
  • 佛學智慧:真正的「斷舍離」,是來源於人的內心!
    特別是經歷越多的人,他的情緒也會越多,他也會覺得自己這樣活得有滋有味的。只不過很多人在歲月的流逝中,他學會了壓抑自己的各種情緒,不讓它隨意爆發出來。也就是說,情緒人人都有。但是一個想要修行的人,就是要將所有的情緒慢慢看淡,否則,你就達不到修行的效果。那麼,修行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 拜觀音菩薩時,能在心中牢記2句話,福報自然會降臨
    在佛教中菩薩有很多,但是被眾人熟知的還是觀世音菩薩,因為觀音菩薩可以聞聲救苦,《法華經》云:「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我有位朋友就有過這樣的經歷,老婆孩子都指著他這個頂梁柱,但是他做生意失敗,可以說是傾家蕩產,萬念俱灰。人在無奈之下,都有臨時抱佛腳的想法,我這位朋友也是如此,他無數次地念誦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 《假如我能使一顆心免於破碎》:強大的內心會帶來什麼?
    她一生離群索居,在二十五歲之後足不出戶,她把全部的時間與精力都獻給了詩歌創作,生命、愛情、自然、時間,是她的作品中最常見的主題。她的生平履歷有多匱乏,她的內心世界就有多麼豐盈,在她看似與世隔絕的世界裡,她卻用堅守的信仰和對生命的熱愛,為自己建構了一個絢爛瑰麗的詩歌王國,她是其中獨一無二的王者。